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了解国内外胰岛素给药现状,搜索有关胰岛素给药方法的文献,从胰岛素给药装置、给药技术等角度阐述目前胰岛素给药方法与新技术研究进展。通过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的优缺点,为糖尿病患者选择最佳胰岛素给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介绍胰岛素肺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 综述了肺部给药机制、胰岛素吸入制剂/装置、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临床应用等研究内容.结果 与结论胰岛素肺部给药系统的发展用以补充和/或替代皮下注射,可能是一种有效方法,使患者获得更好地糖尿病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粉雾剂肺部给药对大鼠的降血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胰岛素吸入粉雾剂肺部给药后的降血糖效果.方法:胰岛素与合适辅料制成的干粉经大鼠肺气管切口吹入肺中,测定随后7小时的血糖浓度,以血糖曲线上面积(AAC)为指标对其药效进行评价.结果:吸入胰岛素剂量为20,10,5和2.5U/kg时,最低血糖浓度可分别降至给药前的6.5%,16.6%,24.6%和57.0%;剂量为5 U/kg吸入给药的AAC值和5U/kg皮下注射给药的AAC值相近;AAC值与对数剂量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胰岛素肺部给药的降血糖效果明显且作用迅速.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是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主要药物,长期以来一直是注射给药,这给患者造成很大不便,因此国内外医药界一直在致力于胰岛素非注射途径给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是脊椎动物胰脏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具有降糖作用.1923年开始临床应用,迄今仍为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tent dibetes,IDD)的特效药物.由于其分子量较大,口服不易透过肠胃粘膜且受消化道内酶的降解而失活,故基本无效,现仍需注射给药.但长期注射给药,除疼痛外还能产生胰岛素浮肿,低血糖反应及反复注射产生的肥大性营养不良,再有注射剂原料纯度要求高,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等,因此为克服弊端,兼顾胰岛素用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糖尿病的适应性,人们正致力于研究胰岛素的非注射给药剂型.目前人们探索研究了经鼻腔给药剂型,直肠给药剂型,眼部给药剂型,舌下给药剂型,透皮给药剂型,口服给药剂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2-丙二醇,月桂氮(艹卓)酮-胰岛素传递体经皮给药系统对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用超声法制备1,2-丙二醇,月桂氮(艹卓)酮-胰岛素传递体经皮给药系统,用血糖仪测定血糖含量.对小鼠分别进行了胰岛素传递体和1,2-丙二醇,月桂氮(艹卓)酮-胰岛素传递体药效学比较.结果:1,2-丙二醇,月桂氮(艹卓)酮-胰岛素传递体经皮给药系统与胰岛素传递体相比,是其透皮吸收效率的2~3倍,体内药效持续时间也相应延长.2%和6%月桂氮(艹卓)酮,1,2-丙二醇,-胰岛素传递体经皮给药3 h后,小鼠血糖水平分别降为初始值的29.7%和27.9%,5 h分别为26.6%和23.7%;腹腔注射胰岛素3 h后,小鼠血糖水平降为20.6%,5 h后降为33.3%.胰岛素传递体对照组经皮给药3 h后,小鼠血糖水平降为75.0%,5 h后降为70.3%.结论:1,2-丙二醇,月桂氮(艹卓)酮-胰岛素传递体经皮给药系统可进一步提高胰岛素传递体的透皮吸收效率,降低血糖.  相似文献   

7.
经典的胰岛素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注射器、胰岛素泵、胰岛素笔等注射方式逐渐演变,目的在于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吸人、口服、黏膜等非注射给药方式方便、无痛,但因胰岛索吸收、降解、利用等方面的不足,尚未能广泛应用.超声胰岛素导入为目前研究较多的无痛性胰岛素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脂质体制剂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质体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的药物载体,通过对胰岛素的包裹,可望改变胰岛素传统的注射给药途径.该文介绍了胰岛素脂质体的口服、鼻粘膜、经皮、肺部等新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胰岛素肺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综述了肺部给药机制、胰岛素吸入制剂/装置、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临床应用等研究内容。结果与结论胰岛素肺部给药系统的发展用以补充和/或替代皮下注射,可能是一种有效方法,使患者获得更好地糖尿病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胰岛素腹腔和皮下给药对2型糖尿病模型(KK小鼠)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空腹血糖高于20 mmol/mL的KK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分为腹腔给药组(腹腔给药组,n=9)和皮下给药组(皮下给药组,n=9)。C57BL小鼠作为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n=10)。2型糖尿病KK小鼠连续给予高糖高脂饮食4周,同时IP组每日一次注射胰岛素0.3 mL,皮下给药组每日一次注射胰岛素0.4 mL(速效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2?1),以维持空腹血糖正常(6.0±1.5)mmol/L。结果:胰岛素治疗2~4周,腹腔胰岛素给药可使2型糖尿病KK小鼠血清TG、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浓度达到正常水平。皮下胰岛素给药只能使TC达到正常水平。结论:与胰岛素皮下给药相比,腹腔胰岛素给药能够更有效地纠正2型糖尿病KK小鼠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胰岛素肺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综述了肺部给药机制、胰岛素吸入制剂/装置、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临床应用等研究内容。结果与结论胰岛素肺部给药系统的发展用以补充和/或替代皮下注射,可能是一种有效方法,使患者获得更好地糖尿病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多孔羟基磷灰石微球(PHAMS)构建胰岛素口服给药系统,并考察给药系统的体外释药行为和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方法 胰岛素吸附于PHAMS之后,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进行Eudragit(R) -L100包衣,所得微球于0.1 mol·L-1HCI和磷酸盐缓冲液(PBS,pH6.8)中进行体外释药实验和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试验.结果 所得微球的载药量为0.49%,包封率为84.48%±1.07%.体外释药实验显示,在酸性介质中微球不释药,而在磷酸盐缓冲液中,超过96%的胰岛素在4 h内释放.动物试验表明,微球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达3 h(P<0.05),血糖水平最大下降34.7%,和皮下注射胰岛素相比,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4.3%.结论 可以使用PHAMS构建胰岛素口服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胰岛素皮下(s.c.)、腹腔(i.p.)注射两种给药途径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空腹血糖高于20.0 mmol/L的雄性Kk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分为s.c.组(n=6)和i.p.组(n=6),分别s.c.和i.p.不同剂量的胰岛素,一次给药后尾静脉测血糖,连续监测2 h.结果:非禁食状态下,s.c.和i.p.组注射胰岛素前血糖分别为(32.0±1.5)、(31.0±1.5)mmol/L,注射胰岛素后血糖逐渐下降.胰岛素剂量不足时,血糖30 min时达最低点,随后逐渐上升;胰岛素适量时,血糖30 min时达正常水平,维持一定时间后逐渐上升;胰岛素剂量过高时,血糖30 min时低于正常水平,并且持续缓慢降低.以30 min时的血糖值为药效指标,做剂量-效应关系曲线,胰岛素剂量在1.1~1.7 U/kg范围时,i.p.组血糖可稳定地控制在正常水平(5.1±0.2)mmol/L,曲线形成显著的平台;s.c.组的血糖则在2.1~9.2 mmol/L之间,与剂量-效应曲线呈线性关系.对于本组实验,腹腔胰岛素给药的有效剂量范围为皮下给药最适剂量的±21%.结论:胰岛素腹腔给药较皮下给药控制血糖更为平稳,血糖波动小,不易造成低血糖.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临床上采用的给药方法通常是一次性闭式输液器静脉滴注.由于胰岛素的浓度和液体的滴速要通过人工调节进行控制,在治疗中息者的血糖常得不到准确控制,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低血糖反应.我院自2001年以来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法,在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过程中采用了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给药的方法,效果较好,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胰岛素口腔黏膜喷雾剂在糖尿病模型兔体内的药动学。方法:将36只家兔以四氧嘧啶造模成功后分为生理盐水组、胰岛素舌下喷雾给药组(低、中、高剂量)、中性胰岛素组和胰岛素皮下给药组,单剂量给药后,放免法测定胰岛素血清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低、中、高剂量胰岛素舌下喷雾给药组的tmax和Cmax值均明显升高(P<0·01),AUC值明显增加(P<0·05或P<0·01),平均生物利用度为6·6%。胰岛素给药剂量与血中胰岛素AUC值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结论:口腔黏膜喷雾剂可作为胰岛素皮下给药的有效替代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胰岛素经呼吸道吸收的可能性,评价脂质体对胰岛素经呼吸道吸收的影响。方法:选用糖尿病模型大鼠,以胰岛素皮下注射为对照(1IU/kg),采用气管插管给药技术,测定模型大鼠的血糖浓度,评价药效。结果:胰岛素溶液(1IU/kg)经呼吸道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79.30%,而胰岛素脂质体混悬液(1IU/kg)经呼吸道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5.83%。结论:胰岛素经呼吸道给药相对生物利用度高;而胰岛素脂质体经呼吸道给药,其生物利用度与皮下注射相当。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22年发现胰岛素以来,胰岛素的给药途径及给药方式一直是医学界及药学界所关注的问题.1980年以来,Ⅰ型糖尿病患者承受着一日数次注射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综述国内外胰岛素口服给药途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状况.方法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 目前胰岛素口服制剂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生物黏附制剂、微粒给药系统、脂质体、乳剂的研究等方面.结论 胰岛素口服制剂的开发研究前景广阔,但仍存在不少难以克服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上市产品.  相似文献   

19.
胰岛素透皮吸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宜华 《医药导报》2010,29(2):219-220
经皮给药是理想的胰岛素给药方式。但由于皮肤屏障原因,胰岛素通透皮肤能力极差。该文综述了增加胰岛素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包括应用渗透促进药、离子导入、超声技术、微针阵列、电致孔、载体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制备胰岛索壳聚糖巯基醋酸微球,并对该剂型的降血糖作用进行验证.方法选用巯基舍量983μmol·g-1的壳聚糖巯基醋酸偶合物为载体.利用油相干燥法,将胰岛素包封制备成微球;通过体外释药试验和高血糖大白鼠的降血糖试验,对胰岛素壳聚糖巯基醋酸微球的降血糖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所制备胰岛素壳聚糖巯基醋酸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3μm,粒径在5~20pm的微球占95%以上;高血糖大白鼠十二指肠内和回肠内给予该微球,4h内均能明显降低大白鼠的血糖水平,回肠内给药的效果更为明显,其相对于皮下注射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为29.9%.结论胰岛素壳聚糖巯基醋酸微球能提高胰岛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回肠给药具有良好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