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薄层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克拉玛依油田四2区齐古组油藏的特征、开发过程和开采工艺,形成了一套较为适合的常规直井钻机钻浅层稠油水平井的钻井、完井技术工艺,实践表明,在浅层稠油利用直井和水平井技术进行开发,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能和综合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2.
普通稠油油藏的调剖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古域油田B125区为I2类普通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厚度薄,平面、纵向上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1996年该区块由蒸汽吞吐转为水驱开发后,部分开发生严重的水窜,含水达到90%以上,2001年针对其他层地质特点,实验评选出凝胶强度大、热稳定性好、封堵效果大于80%,成胶时间可控的调剖剂配方,对三口井实施了调剖,有效封堵了水窜通道并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跟踪分析表明该调剖剂交联时间长、封堵强度大、成本较低,比较适合此类稠油油藏调剖需要,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是在常规蒸汽驱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稠油热采方式。在开展先导试验过程中,河南油田针对浅薄层超稠油的特点,设计了双裂缝,用密集射孔技术代替喷砂射孔,蒸汽压裂技术代替了水力压裂,简化了操作过程,降低了成本,在关键技术上获得了成功,提高了油层纵向波及系数和采收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本文简述了该项技术的机理,对试验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开发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4.
河南古城油田B1 2 5区为Ⅰ2 类普通稠油油藏 ,具有埋藏浅、厚度薄 ,平面、纵向上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 1 996年该区块由蒸汽吞吐转为水驱开发后 ,部分井发生严重的水窜 ,含水达到 90 %以上。 2 0 0 1年针对其地层地质特点 ,实验评选出凝胶强度大、热稳定性好、封堵效果大于 80 % ,成胶时间可控的调剖剂配方 ,对三口井实施了调剖 ,有效封堵了水窜通道并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跟踪分析表明该调剖剂交联时间长、封堵强度大、成本较低 ,比较适合此类稠油油藏调剖需要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河南稠油油田浅薄层油藏防砂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河南稠油油田的油藏地质概况和稠油热采区块油井出砂特征,分析了导致油井出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历年来油井出砂治理措施效果的统计,找出化学防砂措施在河南稠油油田的技术适应性,提出引进挤压充填防砂和机械悬挂防砂等新技术,形成能够满足河南稠油油田各种油藏防砂需要的技术系列,为稠油油田规模开发和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河南稠油油田的油藏地质概况和稠油热采区块油井出砂特征,分析了导致油井出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历年来油井出砂治理措施效果的统计,找出化学防砂措施在河南稠油油田的技术适应性,提出引进挤压充填防砂和机械悬挂防砂等新技术,形成能够满足河南稠油油田各种油藏防砂需要的技术系列,为稠油油田规模开发和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分别研究了具有物性和岩性夹层(包括单个和多个夹层)的稠油油藏对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油藏中夹层的存在对开采有一定是不利因素,注汽井打开程度不同对开采有夹层的稠油油藏有一定的影响;开采过程中,注汽井打开程度的确定依夹层的类型及分布范围而定。  相似文献   

8.
针对永北砂砾岩油藏储层水力压裂改造难点,开展了油层保护、砂砾岩岩石力学特征、人工裂缝扩展规律、缝高控制及暂堵降滤等项技术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致密砂砾岩油藏储层水力压裂改造技术。该技术现场应用36口井,有效率94.4%,压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静52古潜山属于裂缝性变质岩古潜山油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由于受水力压裂等技术的限制,油井压裂成功率低.通过室内研究评价,结合安130井现场实践的验证.探索出一套适合变质岩储层的大型压裂技术体系.在该区块共实施7井次的大型压裂施工,成功率由过去的28%提高到100%,为区块储量有效动用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0.
吐哈油田鲁克沁稠油油藏埋深3300~3800m,储层胶结程度弱,岩性疏松,砂体厚度较大,常规压裂支撑剂充填、造缝困难,厚油层不能得到充分改造;另外,稠油粘度高(地层温度下原油粘度200~300mPa·s),流动性差,且对温度敏感性强,冷伤害造成的钻井液和压裂液等胶体滤饼的堵塞问题会大大降低油井的压裂效果。历年压裂数据统计,压后单井平均日增油4.2t,平均有效期小于60d,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为此,开展了提高稠油油藏压裂改造效果的研究,并形成了大孔径射孔、压前预处理、层内分段压裂、大粒径陶粒、降粘压裂液体系等配套技术,在现场试验3井次,施工成功率100%,有效率100%,平均单井日增油6.3t,取得了较好的压裂效果,为稠油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1.
The given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industrially applied approaches for intensification of oil production from terrigenous reservoirs at late field development stages. In such condition the oil production is influenced by continuous reserves deterioration. The share of oil resources from low productive reservoirs is increasing. Intensification of oil production with hydraulic fracturing approach is carried in South Romashkinskoe Area of Romashkinskoe Field.  相似文献   

12.
Volumetric fracturing is a primary stimulation technology for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exploitation of tight oil reservoirs. The main mechanism is to connect natural fractures to generate a fracture network system which can enhance the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 By using the combined finite an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a model was built to describe hydraulic fracture propagation in tight oil reservoirs.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horizontal stress difference, number and spacing of perforation clusters, injection rate, and the density of natural fractures on fracture propagation, we used this model to simulate the fracture propagation in a tight formation of a certain oilfiel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horizontal stress difference is lower than 5 MPa, it is beneficial to form a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 system. If the horizontal stress difference is higher than 6 MPa, it is easy to form a planar fracture system; with high horizontal stress difference,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perforation clusters is beneficial to open and connect more natural fractures, and to improve the complexity of fracture network and the stimulated reservoir volume (SRV). As the injection rate increases, the effect of volumetric fracturing may be improved; the density of natural fractures may onl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ffect of volume stimulation in a low horizontal stress difference.  相似文献   

13.
梁112块沙四段薄互层油藏属于典型的高压、特低渗透油藏,具有油层多、单层薄、砂岩与泥岩交互等特点。常规压裂效果不理想。通过建立单井模型,确定了压裂应以增加裂缝的长度为主;利用FracproPT软件模拟优化加砂规模;根据油层物性特点优化射孔方案;配套应用粉陶降滤和控制缝高等技术优化了水力压裂工艺。2004年共对11口井实施了大型水力压裂,平均加砂量为42.5m3,平均加砂强度为1.6m3/m,累积增产原油达2.75×104t。  相似文献   

14.
现河低渗透油区水力压裂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河低渗油区由于油层物性差,天然能量不足导致油井自然产能低,为了提高该类区块的整体开发水平,必须依靠油层改造措施.以室内实验、现场监测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先进增产技术设计思路,进行水力压裂施工方案优化设计.经现场80余井次的应用,取得了平均单井日增油10.2 t,平均增产比2.67的良好效果,3 a实现累计增产16×104 t,使压裂工艺成为现河低渗油区连续3 a稳产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5.
深层稠油难动用储量压裂增产技术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吐哈油田的玉1块属超稠油油藏,油层物性差.埋深为3328~3365m,不能投入正常生产。根据玉1块稠油油藏特点.应用小型压裂测试技术、高砂比宽短缝压裂技术、小排量低前置液的暂堵剂控制裂缝垂向延伸技术、防止水基压裂液进入地层造成稠油乳化及水敏伤害、压裂后气举快速排液等配套压裂工艺.开展了稠油油藏压裂增产探索性试验。对玉1块进行现场试验.施工排量2.6m^3/min.前置液34.8m^3,携砂液56m^3,加砂18.74m^3,平均砂比41.2%,最高砂比60%。稳定日产油量由压裂前的4t提高到压裂后的11t.不含水.证实没有压窜下部含油水层,压裂效果明显。图2表1参8  相似文献   

16.
河南油田泌123、124断块普通稠油油藏注水开发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稠油油藏大多为我国东部含油盆地上第三系次生油藏,具有多层砂岩的特点,地下原油粘度较大.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基础上,认真吸收和总结了前人在常规稠油油藏开发方面的经验,研究了普通稠油油田注水开发的基本规律,对提高注水开发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南油田老区薄层压裂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南油田老区压裂目的层有效厚度仅有2~6 m,隔层厚度最小只有2~3 m,压裂改造的技术难点在于压裂目的层薄,隔层遮挡能力差,压裂施工容易压窜隔层,加剧老区层间矛盾。通过对影响人工裂缝高度因素研究与分析,研究出了薄层压裂工艺技术,现场实施45口井次,累计增产原油39 000 t,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薄层压裂技术为河南油田老区的稳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8.
井楼、古城油田互层状稠油油层累计有效厚度在5~20 m,经过20多年的开发,因储层平面上非均质性严重,储量动用不均,纵向上高渗透层段蒸汽吞吐动用高,中低渗透层剩余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网控制程度低的区域,分流河道侧缘和分流间湾处.认清剩余油潜力分布,针对剩余油潜力状况,采用相应调整措施,在稠油后备资源不足的情...  相似文献   

19.
油藏描述在浅层稠油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浅层稠油油藏以辫状河流相为主,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变化剧烈,油藏开发效果差异大。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预测、单砂体细分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精细油藏描述与数值模拟研究一体化的技术路线,精细描述了储层微幅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完成了相控储层三维定量化研究;建立了反映不同开发阶段储层、流体变化情况的四维地质模型;掌握了油藏动用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扩大了找油领域和滚动开发范围。对开发层系、井网、井距、开采方式等进行了优化研究,为开发调整方案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低渗透油田薄夹层压裂界限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老油田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由于非均质影响,纵向上潜力层与高含水层交错存在。由于夹层较薄,压裂易导致水窜,隔层遮挡作用的判断及缝高的控制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压裂选井选层及优化设计的难点和关键。在定性研究薄夹层遮挡作用的基础上,对隔层的界限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一套新的压裂隔层选择方法,给出了配套的技术。现场试验27口井,打破了以往按厚度分层,夹层厚度小于4 m不能分层压裂的界限,从而拓宽了压裂选井选层的范围,尤其对高含水阶段油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