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我国血吸虫病的传播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关系密切,采取以前的防治策略难以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病的传播。研究旨在探索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新策略的效果。方法:选取了江西省鄱阳湖地区、每年常规实施化疗防治措施的2个干预村和2个对照村进行现场研究。新的干预措施于2005年全面实施,主要措施包括封洲禁牧、“以机代牛”、改水改厕、渔船民粪便管理等措施,并强化健康教育措施,以降低人和耕牛作为钉螺传染源的作用。并于2005—2008年间连续观测了人群感染率、钉螺感染率以及哨鼠感染率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措施实施后,经3个传播季节后干预组的血吸虫人群感染率降到1.0 %以下,其中爱国村从11.3 %降到0.7 %,新和村从4.0 %降到0.9 %(两两比较均P<0.001),且在第4个传播季节后分别持续下降至0.2 %和0 %。而对照组人群感染率出现上下波动,但仍维持在原来的基线水平。干预组一个草洲上的感染性钉螺密度在4个传播季节后分别从2.2 %和0.3 %下降到0 %(两两比较均P<0.01),而暴露于水体中的哨鼠感染率从79.3 %降至0 % (P<0.001)。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综合性防治策略能有效地降低日本血吸虫病在耕牛、人群和钉螺间的传播,这一策略现已被采纳为中国新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养殖鱼、鸭生物灭螺防治日本血吸虫病技术,在全市选点示范扩建鱼塘和沟渠稻田放养鱼,鸭采食钉螺进行生物灭螺防治血吸虫病,通过五年的示范研究和推广,使疫情得到显著控制,钉螺感染率和感染钉螺密度分别下降71.84%,80.00%,耕牛和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分别下降73.36%,48.05%,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病与乙肝病毒 (HBV)感染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通过体检、直肠镜、B超等方法诊断慢性 (慢血 )及晚期血吸虫病人 (晚血 ) 2 16例 (慢血 118例 ,晚血 98例 )。所有病人用乙肝血清标志物试剂盒检查血清标志物。结果 :2 2 .2 % (48例 )的病人血清标记物阳性 ,其中慢血 HBV感染率为 14.4% ,晚期血 HBV感染率为 31.6 % ,41~ 5 0岁年龄组 HBV感染率高达 5 0 %。18.1% (39例 )的病人 Hbs Ag阳性。结论 :血吸虫病人 HBV感染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血吸虫病合并肝硬化的病人 HBV感染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病人。血吸虫病与 HBV感染间的关系在于血吸虫病人免疫机能受损使易感性增高 ,而乙肝病毒又可促进血吸虫病人肝脏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对2004年-2008年南昌高新开发区血吸虫病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今后防控对策。通过现场考察、座谈、访问、查看资料,统计分析各项防控指标。5年来该区未发生一例急感,人群发病率降至0.12%,救治了几乎所有能挽救的晚血病人,行政村的疫情层次已明显地向后推移,近2年一、二类疫情村已被取消,耕牛阳性率已降到0.73%,灭螺面积达2 267.79 hm2,压缩有螺面积276 hm2,消灭感染螺面积77 hm2。通过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全区血防成效显著,大湖区封洲禁牧应属一个整体,要加强实行联防联控才能加速成效。  相似文献   

5.
刘婷婷  李强  赵雪峰  龙慧 《科技信息》2012,(10):447-447
一、水改旱、水旱轮作技术钉螺是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需要湿、肥、荫条件。疫区人民感染血吸虫病主要是在生产和生活中接触疫水而感染。四湖地区是水网型疫区,水系内外相通,上下游相连,钉螺由外河通过灌溉向水田扩散严重。在血吸虫病区的农村,过去种植业以水稻为主,60%左右的水田中有钉螺孳生。为了彻底改变水田内钉螺孳生的状况,解除人畜接触疫水的机会,在许多种植水稻的疫区都实行改种水田作物为旱地作物,成为控制钉螺蔓延、消灭血吸虫病、进行农业综合防治的一  相似文献   

6.
血吸虫病会对湖沼区大跨桥梁的涉水施工造成影响并导致安全风险.为对该风险量化分级并进行针对性的防控,在建立桥梁施工安全风险体系时需要考虑血吸虫影响.以石首长江公路大桥主桥项目为依托,结合现行施工组织和地域环境特点,将洞庭湖区血吸虫感染纳入风险评价体系,对现行《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进行了补充完善;开展风险源辨识,建立重大风险源指标体系,评价了血吸虫感染风险等级,并提出防控措施.该桥施工过程中无一人感染血吸虫病,也无其他重大伤亡事故.所建立的考虑血吸虫影响的桥梁施工安全风险方法可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吸虫感染;斜拉桥;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洞庭湖区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疫区之一.经过60多年的防治,该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处于低度流行状态.但是血吸虫寄生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环境仍然存在,钉螺面积总体下降不显著,血吸虫病疫情随时都有反弹的风险.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血防成果,助力精准血防,该文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至2017年的村级螺情及控螺措施数据,以螺情状况及动态、钉螺孳生环境和控螺状况等三个要素构建钉螺防控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二阶聚类的方法开展钉螺防控的地理区划及其防控等级的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江汉平原钉螺增减动态变化类型以“无变化”为主,其次是“减少或不变”和“增加或不变”;螺情、孳生环境和钉螺防控措施等要素指标具有空间异质性.江汉平原被分为3个一级分区和7个二级分区,分析了各分区螺情主要特征及其防控的态势,提出了降低螺情风险、整治有螺环境、加强防控力度等方面的防控建议,为制定精准防螺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人工控制与湖区血吸虫病防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鄱阳湖控制工程建设,对不同控湖运行调度方案进行了对比,认为波动运行方案更能充分发挥控湖综合效益,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血吸虫病生活史和生态习性,分析了控湖工程建成后水位变化对血吸虫病的影响,提出加强湖区疫情监测、实施血防综合治理等控制血吸虫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准确掌握永胜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法确定调查点。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顶管孵化法分别对人畜进行查病,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螺情调查。结果:人群感染率为3.74%;家畜感染率为1.59%;活螺平均密度为3.5只/框,钉螺自然感染率为0.026%,感染螺平均密为0.0009只/框。结论:重度流行区疫情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轻度流行区的疫情有一定的反弹。  相似文献   

10.
为制定符合西昌地区特点的血吸虫病防制对策提供依据,调查了全市及试验区(川兴镇、大兴乡、磨盘乡)动物血吸虫病的流行规律;并在试验区进行了螺情调查。结果表明,疫情较严重的动物是牛,但猪、马、羊、犬均无感染;夏、秋两季为感染高峰期,尤其以5月份感染率较高。试验区共查面积36018m2,其中有螺面积占24760m2;钉螺阳性率平均为1.20%,其中封闭大山区的磨盘乡阳性螺率最高(1.29%),半封闭二半山区大兴乡次之(1.12%),平坝区川兴镇最低(0.65%);阳性螺主要分布在道路边沟、灌溉田及周边沟和房前屋后。  相似文献   

11.
动物血吸虫病农业综合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有效对策,2004年到2008年选择在川兴、大兴、磨盘三个乡镇开展了"四个突破"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灭螺防病效果与经济效益;钉螺面积下降了53.11%,人感染率下降0.23%,病畜阳性率下降了0.41%,在22个乡镇51个村推广应用,增收节支3969.65万元。  相似文献   

12.
紫红链霉菌杀钉螺效果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钉螺孳生地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杀钉螺效果的紫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ruber),用改良的高氏一号培养基,在28℃下培养96h,其0.1%的水浸液(5000万菌/mL)实验杀螺效果(钉螺死亡率):24h达10%;48h达90%;72h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我国的血防历史,并对建国后五十多年血防工作进行了述评,将我国的血防工作分为3个阶段,1950年~1985年为积极准备,大规模防治阶段;1986年~2003年为探索新路、反弹相持阶段;2004年.2015年为以防为主,全面快速防控阶段。认为切断人畜传染源,净化环境是使我国血防工作从胜利走向最后胜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封洲禁牧对鄱阳湖疫区血吸虫病水体感染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金保  王小红 《江西科学》2004,22(3):176-180
简介了鄱阳湖血吸虫病的流行概况,巧妙地设计出不灭钉螺、采取封洲禁牧等综合措施,从而做到有螺无害、净化草洲,有效地降低鄱阳湖疫区血吸虫病水体的感染性指数。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证注蒸汽热采油田多台注蒸汽锅炉正常工作,实现智能供电、水质处理、锅炉产汽、汽水分离的集中管理与控制。通过采用Modbus通讯技术对集中控制系统硬件配置、连接及软件的搭建。结果表明:现场注汽站的锅炉控制系统、汽水分离控制系统、水处理控制系统以及智能供电系统等子系统得到综合集成,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我国江湖洲滩血吸虫病控制对策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介了我国江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概况、钉螺及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巧妙地设计出消灭病原、洪水涨落前后进行封洲禁牧等措施,使人畜下洲后不与水体中的钉螺接触,切断病原进入螺体和人(畜)体内,从而转变灭病必先灭螺的观念,做到有螺无害、净化草洲,达到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00年对5%恶霉灵-甲霜灵-丙烯酸水剂防治水稻病害进行实验示范。结果表明:5%恶霉灵-甲霜灵-丙烯酸水剂药量75-125g(a.i)/ha,茎叶喷雾,对水稻穗颈瘟防治效果达90%以上,增产15%,是目前水稻田稻瘟防治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