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首先介绍了脑机接口(BCI)系统,接着论述了近年来脑机接口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机接口(BCI)是在人脑和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的一种直接的信息交流和控制通道,是一种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输出通路的全新信息交流系统。BCI技术为目前服务机器人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人机交互方式。本文介绍BCI技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论述近年来BCI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BCI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作为一项新兴且发展潜力巨大的技术,已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但面向实际应用,现有BCI技术仍面临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基于稳态视觉诱发(SSVEP)的BCI技术控制命令数有限,基于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MI)的BCI存在诱发生理信号空间分辨率低、训练时间长等问题。研究表明,混合脑机接口(hybri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HBCI)相比于传统单模态BCI系统,在系统准确率、稳定性方面均有所提升。文章对HBCI进行了介绍,从基于多脑电模式的混合脑机接口、基于多种刺激诱发的混合脑机接口、基于多模态信号的混合脑机接口这三个类别分别对HBCI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HBCI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应用方向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4.
脑-机接口系统普遍存在控制命令单一、控制效率低和控制负担重等问题.通过改进控制目标的功能或加入智能化模块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个问题;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如何针对残疾人的实际情况,研究智能控制与脑-机接口系统的有效切合点,是脑-机接口系统智能化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视觉缺陷残疾人,提出一种结合机器视觉功能的听觉脑-机接口系统,将机器人自动视觉搜索,目标智能识别与听觉脑-机接口系统相结合,利用听觉脑-机接口系统向机器人发出简单人名指令,机器人将根据指令自动搜索识别,实现目标的自动跟踪.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视觉损伤病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缺陷,也为脑-机接口的智能化提供了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5.
脑-机接口(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一种全新的通讯和控制技术.首先介绍BCI的定义和工作原理;从输入信号的类型选择、预处理、特征的提取、分类方法等方面论述了BCI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最后对BCI的应用及在未来的发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首先介绍了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交互技术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国际上比较典型的交互技术;其次鉴于当前交互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如何使人在脑机接口系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该范式中随着被试操作技能的提高系统性能可以得到明显提升;之后建立了该实验范式的原型机系统——基于BCI的倒摆交互控制系统;最后对脑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及脑机接口技术未来的应用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运动相关皮层电位握力运动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面向基于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的脑-机交互控制(Brain-machine interaction control,BMIC)——直接脑控机器人,提出一种新的左、右手握力运动参数范式,在该范式下探索左、右手握力运动相关皮层电位/运动相关电位(Movement-related potentials,MRPs)的时域特征表示并识别握力运动模式.在涉及左、右手4个不同任务的实验中采集了11个健康被试的脑电信号,任务期间要求被试以2种握力变化模式之一完成自愿握力运动,每种任务随机重复30次.不同握力任务之间具有显著差异的运动相关电位特征用于识别握力运动模式.分别用基于核的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识别4个不同的握力运动任务.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运动相关电位可以表征握力运动规划、运动执行和运动监控的脑神经机制过程.基于核的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和支持向量机分别获得24±4%和21±5%的平均错误分类率.最小误分类率是12%,所有被试平均最小误分类率为20.9±5%.与传统的仅仅识别参与运动的肢体类型以及识别单侧肢体运动参数的研究相比,本研究可望为脑-机交互控制/脑控机器人接口提供更多的力控制意图指令,奠定了后续的对比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系统通过采集、分析大脑信号,将其转换为输出指令,从而跨越外周神经系统,实现由大脑信号对外部设备的直接控制,进而用于替代、修复、增强、补充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输出。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由于具有安全性以及便携性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持续研究。研究人员对脑信号编码方法的不断探索扩展了BCI系统的应用场景和适用范围。同时,脑信号解码方法的不断研发极大地克服了脑电信号信噪比低的缺点,提高了系统性能,这都为构建高性能脑—机接口系统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编解码技术以及系统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以期促进BCI系统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用于脑-机接口P300实验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机接口(BCI)技术利用脑电来实现无动作的人机交互.P300字符拼写范式是利用脑电信号实现文字选择输入的一种重要BCI实验范式,它通过对EEG中的P300信号的检测和识别,来推断试验对象(被试)对字母的注意选择.以2005年脑一机接口竞赛中的一组P300字符拼写实验数据为处理对象,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算法设计,对信号通道进行了筛选,并采用较少的EEG通道数据进行处理.另外,通过调整参与训练的数据集大小,扩大了v-SVM中参数v的取值范围,更有利于分类器设计.通过上述策略,提高了该BCI实验范式中的系统总体分类精度.上述方法对于测试集字符最佳识别正确率可达到89%,相比于我们参加该届竞赛时所用的线性分类器(LDA),字符识别正确率提高了3%.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基于混合视线-脑机接口与共享控制的人-机器人交互系统,以使得用户可通过视线和意念对机器人末端在2维空间进行连续的运动控制,并在避障和趋近目标的任务中获得机器智能的辅助.首先,按照用户运动意念的强度对机器人末端的运动速度大小进行等比例连续调节,以提高用户对机器人的控制感以及完成任务的参与性.然后,提出了机器人末端运动方向的一种共享控制策略,动态地融合基于视线追踪技术所得到的用户方向控制指令以及由机器人避障和趋近目标的行为设定所得到的机器人系统方向控制指令,自适应地调整机器人系统对用户的辅助力度,以减轻用户脑力负荷,提高任务完成成功率.最后,针对搭建的基于混合视线-脑机接口和共享控制的人-机器人交互平台,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孟丽霞  陶霖密  孙富春  刘华平  褚涛 《机器人》2012,34(4):449-454,459
针对脑机接口信噪比低、准确率差和延时长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智能辅助的室外移动机器人脑机接口导航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脑机接口与双激光雷达的移动车导航系统.该系统首先采用了基于双激光雷达的改进的角度势场法进行局部路径规划,然后结合脑机接口系统获取的导航意图,经过融合决策给出控制命令,驱动一辆经过机械系统改装的电动汽车.实验表明,该系统能根据环境障碍信息和脑机控制意图实现智能避障与人机协同导航,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容错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2.
一种基于SSVEP的仿人机器人异步脑机接口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空闲状态检测的特征提取方法,建立了基于SSVEP的异步脑机接口二级分类器结构,开发了基于TICC2430芯片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块,实现了机器人控制命令的远程传送,使该仿人机器人系统具有脑电控制、语音交互、游戏手柄交互、机器视觉与避障等功能.通过SSVEP窄闲状态检测实验验证了脑机接口...  相似文献   

13.
基于SSVEP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云发  郭衍龙  李松  熊馨  李勃  余正涛 《自动化学报》2016,42(11):1630-1640
直接用思维意图来控制机器人而没有大脑外周神经和肌肉的参与是人类的一个梦想,目前这一研究已成为国际前沿热点和突破点.传统的脑控机器人(Brain-controlled robot,BCR)主要控制其方向,而本文旨在探讨能够同时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的有效方法.采用可分类目标数多、单次识别率高且训练时间短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teady 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SSVEP)脑机交互(Brain-computer/machine interaction,BCI/BMI)方法,为脑控机器人运动规划了向左、向右、前进和后退4个方向,设计了低速、中速和高速3级运动速度并组合了9个脑控指令;进而比较并优化了SSVEP刺激目标布局间距以及刺激目标闪烁时间,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恰当设置SSVEP刺激目标数及其布局间距和刺激目标闪烁时间,可以有效提高被试/用户直接脑控机器人的性能;优化的SSVEP刺激范式三结合适应SSVEP解码的典型相关分析,8名被试脑控机器人到达终点平均用时为2分40秒,最少用时1分29秒;同时,在脑控机器人运动过程中触碰障碍平均次数为0.88,最少碰触次数为0.本研究显示基于SSVEP的脑机交互可以作为直接脑控机器人灵活运动的一种可选方法,能够实现对机器人多个运动方向和多级速度的控制;也证实了适当增加刺激目标间距可以有效提高SSVEP-BCI脑控指令识别的正确率,说明了该脑控方法的性能与刺激被试的范式有关;再次验证了CCA算法在基于SSVEP的脑机交互中具有优良的效果.最后,为克服单一SSVEP范式存在的局限,本研究也尝试把该范式与运动想象相结合的混合范式用于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表明可以进一步改善控制速度和提高被试舒适度.本文可望为基于SSVEP或与运动想象混合的脑机交互应用于分级或精细控制机器人方向和速度提供思路,并为直接脑控机器人技术推向实际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Motor imagery (MI) tasks classifica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designing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 systems. If the MI tasks are reliably distinguished through identifying typical patterns i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data, a motor disabled people could communicate with a device by composing sequences of these mental states. In our earlier study, we developed a cross-correlation based logistic regression (CC-LR) algorithm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 tasks for BCI applications, but its performance was not satisfactory. This study develops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CC-LR algorithm exploring a suitable feature set that can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The modified CC-LR algorithm uses the C3 electrode channel (in the international 10–20 system) as a reference channel for the cross-correlation (CC) technique and applies three diverse feature sets separately, as the input to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LR) classifier. The present algorithm investigates which feature set is the best to characterize the distribution of MI tasks based EEG data.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how to select a reference channel for the CC technique with EEG signals considering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rain.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compared with eight of the most recently reported well-known methods including the BCI III Winner algorithm.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modified CC-LR algorithm has potential to improve the ident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MI tasks in BCI system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technique provides a 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 over the existing methods tested.  相似文献   

15.
共空间模式(Common Spatial Pattern,CSP)是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中一种有效的特征提取方法,然而传统CSP算法并未考虑在提取前剔除可能会影响其性能的不相关的嘈杂通道信号。所以针对不同对象的通道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最优区域共空间模式(ORCSP)特征提取方法。首先通过欧式距离得到每个通道的附近区域,再根据方差比选择可分性最高的区域,然后采用5折交叉验证对区域内通道数目进行寻优,进而得到区分度最高的区域特征,最后使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分类。所提方法在BCI竞赛数据上进行了实验测试,并与同类型的正则化CSP和局部区域CSP算法进行了对比,在BCI Competition Ⅲ Dataset Ⅳ a数据集上达到了89.78%的平均准确率。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ECoG的运动想象脑-机接口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机接口BCI(Brain-Computer Interface)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它通常利用脑电EEG(electroencephalo-gram)来实现无动作的人机交互,运动想象是其中一种重要的BCI实验范式。有关研究表明,脑皮层电位ECoG(electrocorticogram)具有更好的信噪比与频带特性。研究基于ECoG的运动想象BCI系统,针对ECoG信号的特点,改进了信号处理方法,提取数据的公共空间模式CSP(Common Spatial Pattern)特征,并利用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s)进行分类器设计,提高了运动意向的识别正确率。用相应方法处理2005年脑-机接口竞赛中的一组实验数据,正确率达到92%,相比于当时参赛时所用的方法提高了6%。实验还发现,支持向量机在克服"维数灾难"和"过拟合"方面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