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中,汉语句式的研究一直居多,如"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汉语句式的奥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对"对"字句和"连"字句还缺乏系统的论述,从"对"字句和"连"字句的界定、语法意义和歧义句考察三方面来研究这种特殊句式。  相似文献   

2.
郑子绪 《科技信息》2011,(1):I0228-I0230
作为日语学习者,刚学习愿望助动词"たい"时,教科书上,我们只能学到"~が~たい"的形式,而在其他文献资料上,时常会有"~を~たい"的形式出现。这一现象,让我们非常迷惑。本文,就是围绕着解决这一问题展开的。首先,从格助词"が"与"を"基本用法入手,然后,介绍愿望助动词"たい"的一般语法意义。最后,在"~が~たい"与"~を~たい"两种形式的差别上,展开核心论述。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广义的文化修辞学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名词对"有界"事物的表达。针对汉语的个体名词有一部分的所指是"同质"事物的事实,认为汉语的个体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不适合用"同质"与"异质"标准来区分,但可以靠个体量词对事物空间外形的"定型"特征来区分,并认为对现代汉语名词所指事物的"有界"与"无界"性质判断,更适合采取事物的外形是否"定型"的"定形"标准。这种"定形"标准能充分反映出汉语名词特有的形式标签"量词"所具有的表形特征与汉语名词特有的个体量词这一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汉语的名词是属于所指事物在汉语社会的认知中"外形突显"的事物类型;同时,这种"定形"标准与有可数与不可数名词之分的语言所适合采取的"同质/异质"这样的"定性"标准,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上的互补性。文章认为,汉语名词所表现出的在事物空间"有界"、"无界"方面偏向外形的认知特征,反映的其实是汉语社会对事物的概念思维判断上的"具象性"文化特征;这种来自语义范畴这个语言最底层也是最终决定性方面的反映,较之语言的其他层面诸如文字、词汇、句法结构等,更具有深层隐秘性与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李霞 《科技资讯》2014,(13):217-217,219
"~化"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都存在的词,是中日两国的同形近义词,在两国的语言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虽然形式上都是同一个汉字"化",但是无论是在意思上,还是在用法上,都存在着微妙的差异。中国学习者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其异同,就有可能误用。因此,本文以中日两国同时存在的词"~化"为探究对象,以北京日本学研究センターの『中日対訳コーパス』中的用例为语料,分别从"~化"的基本意思,在中日两国中"~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等方面进行了探究,试图找出汉语中的"~化"与日语中的「~化」之异同。为今后的日语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N的A"和"A的N"结构的并列使用能够带来独特的语用效果。"N的A"结构是由"A的N"中"A"和"N"易位形成的,"A的N"是一种定中结构,"A"和"N"要同时既能作定语又要能作定语的中心语,名词化结构的"N的A"可以还原成"A的N";兼类词在"A的N"结构中,可以易位成"N的A"的形式;当"A"为名词时,"A的N"易位成"N的A"时又具有不同的形式特点和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6.
根据汉语被动句的发展演变历史和儿童被动句习得顺序研究给我们的启示,通过借鉴和创造性运用动词被动化理论和功能"再造"理论,探讨解释汉语"被"字句结构的生成模式。认为汉语"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长、短"被"字句的生成不能遵循同一模式,不能拥有共同的句法结构。汉语"被"字句的其它典型结构可以解释为:以初级收敛为前提,经二次计算,由动词进行功能"再造"后产生的VP重新参与被动化而生成。  相似文献   

7.
杨文惠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2):64-65,70
汉语的“是”、“对”,日语的"はぃ"、“そ ぅ”等在会话中可以重叠使用,我们把它们称为叠音附和词。它们在会话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析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种迁移有时会造成言语行为的失败;人们会因谈话对象的不同或发话人态度、语气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用功能,如果无视语境的存在,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败。本文将探讨两者的语用迁移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马正堂 《科技信息》2010,(22):I0146-I0149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从英汉对比理论出发,首先讨论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其次,以英文"some"与汉语中的"一些"进行实验并对比讨论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同生成结果。最后,本文探讨了英语和汉语模糊限制语的相同和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9.
孙洁 《科技咨询导报》2012,(30):253-256
该文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礼貌用语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对中日语礼貌用语的核心:汉语的"敬语体系"、"礼貌语体系"。日语的"敬语体系"、"第二敬语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出两国礼貌用语的核心部分的语言构成、语言表达的特征,以及语义等差异。该文目的在于避免学习者受母语影响误用日语礼貌用语,加强中日语言互译的准确性,消除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10.
对《礼记》中的"为"字进行穷尽性统计,以此来观察它在上古汉语里的各种语义语法功能。"为"在《礼记》中主要有动词、介词、助动词等用法。将动词"为"、助动词"为"和介词"为"按照其在文中的具体语义语境划分为多个义项,并分类举例阐述。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V+上”格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V+上"格式是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争议较大。这种争议的产生有语言本身的原因,也有研究者主观认识不同的原因。本文在收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整理出"V+上"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历时的角度出发,解释现代汉语中"V+上"格式复杂性的成因:共时平面上的词都实际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2.
叶龙娣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32-33,36
汉语"头"和英语"head"都是身体部位词汇,其原始意义具有共同的指示范围,但是由于语义的扩展,"头"的指示范围与"head"的指示范围产生了差异。在主线上二者都可指示物体、头脑、人、头发,但是在具体指示时又有所差异。如感情色彩的有无,语义的二次扩展等。另外,汉语"头"可指示时间和状态,而英语"head"可指示生命。  相似文献   

13.
李玉华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4):101-102,109
汉语动宾结构的原型在日语中呈现"相对自动词句"、"降格被动句"、"相对自动词使役句"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两者间的对译差异可以清晰看出汉日语言对事件的识解方式是根本相异的,即汉语是以客观识解为主的语言,而日语则是以主观识解为主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李华 《科技信息》2011,(32):I0095-I0095,I0097
本论文主要调查汉语动词“给”和日语动词“与ぇゐ”的意思,然后汇总“中日对译汇编”中的实例,分析“给”和“与ぇゐ”的对应关系,让大家明白它们的不同点。  相似文献   

15.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 ,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 ;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 ,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 ,“呀”表示将来的 ,“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16.
郭秀平 《科技信息》2010,(30):I0050-I0051
近些年来,各种新闻报道和网络论坛纷纷借"~门"达意,而源于英语后缀"-gate"的"~门"是如何远渡重洋在现代汉语中扎根,表现出其强大的构词能力,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类后缀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类词缀"~门"的汉化进行解读:1".~门"类词缀的界定;2".~门"的汉化阶段;3."~门"汉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太谷话里的动态助词“来”“呀”“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谷方言与整个汉语一样,动词没有自身的时的形态和形态变化。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是通过用时间词对动词加以限制来表示的}而太谷话里却少见普通话中的时间词,它的时态是靠“来”、“呀”、“的”等助词表示的。太谷语中“来”表示过去时,“呀”表示将来的,“的”表示现在时。  相似文献   

18.
从历时演变出发,考察“炊”与“蒸”在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中的演变历程,发现二者在中古汉语中演变为一组同义词,但在近代汉语中又再次分化:“蒸”进入基本词汇层面,而“炊”发生了语素化。而它们历时演变的特点也能在现代汉语方言点“炊”“蒸”的分布中找到例证:大部分现代汉语方言点中都保留着“蒸”的动词义,而“炊”的动词义仅遗留在少数浙闽粤方言点中,从书证材料与音变链条中可以找到“炊”的动词义被保留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管继梅 《科技信息》2010,(35):J0287-J0288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中表示人称代词的对称词与汉语中的对称词(第二人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日语中表示人称代词的对称词远远多于汉语中的对称词,而把这些对称词译成汉语时却少不了"你"或"您"。  相似文献   

20.
着重分析了"吃食堂"类动名结构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汉语编码机制的密切相关,另外还从社会发展变化、语言的可接受性和约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吃食堂"类语言形式成活的其它因素,采用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类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索,从而发现其变化规律:具体语言现象易变,但该语言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编码机制所凝固成的句法结构形式却是不易改变的,这一规律对于认识和分析汉语结构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