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往人们将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命名为"复苏后病"、"复苏后"或"复苏后综合征"等.这些名词是指虽然复苏了已经停止的行动,而当心脏骤停的病人再次获得自主循环后,第2个更复杂的复苏阶段刚刚开始.因此新近国际复苏联盟及美国心脏协会(ILCOR/AHA)把这种情况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1].  相似文献   

2.
既往人们将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命名为"复苏后病"、"复苏后"或"复苏后综合征"等.这些名词是指虽然复苏了已经停止的行动,而当心脏骤停的病人再次获得自主循环后,第2个更复杂的复苏阶段刚刚开始.因此新近国际复苏联盟及美国心脏协会(ILCOR/AHA)把这种情况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1].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我科28例心脏骤停患者成功复苏的经验,探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28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复苏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临床痊愈,4例部分脑功能损害。结论及时有效的心肺脑复苏,能够切实提高复苏成功率,并改善复苏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陈洁  王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92-193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肺复苏123例中成功40例,总成功率32.5%,出院存活17例,存活率13.8%;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为:年龄、复苏开始时间、心脏基础疾病、早期除颤等,心肺复苏成功组(40例)与非成功组(83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与心肺复苏及时、准确、早期电除颤、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李晓琳 《医药世界》2009,11(5):159-160
目的:探讨围心搏骤停期心肺复苏的意义,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我院急诊科2005-10/2009-01抢救的围心搏骤停期患者120例,院前50例,院内70例,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因适时采用电除颤或气管插管术。结果:复苏成功43例,院内患者86.21%处于急诊监护中,复苏成功率41.43%,高于院前复苏成功率28%,P〈0.05。结论:加强对危重患者的监护,及时发现围心搏骤停期的早期信号,适时电除颤或气管插管,可能避免心搏骤停的发生,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志强 《中国医药》2006,1(12):716-717
目的探讨心脏停搏的临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的102例心脏停搏息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102例患者复苏成功11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及时、方法正确,尽早气管插管和电除颤,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7.
8.
赵旭红  王荣英  石汉文  田英平 《河北医药》2011,33(10):1584-1584
患者,男,60岁,主因胸闷1 h,神志不清10 min于2009年8月29日16:00来我院急诊室。既往体健。患者于1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未予特殊处理,来我院途中,10 h前突然出现神志不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60例心脏骤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立即采取常规心肺脑复苏,治疗组则加用纳洛酮辅助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24h的血乳酸、β-内啡肽等指标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的血乳酸、β-内啡肽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脑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洛酮可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具备有效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跳骤停是临床最紧急、最危险的疾病,需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否则可迅速出现不可逆性脑死亡,病死率极高.本研究对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急诊科542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常规复苏组、磷酸肌酸常规剂量组和磷酸肌酸大剂量组,均n=20。除假手术组仅行麻醉和动静脉穿刺置管外,其余大鼠建立窒息型心搏骤停大鼠模型。常规复苏组行常规心肺复苏,磷酸肌酸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分别给予0.5、1.0 g·kg-1的磷酸肌酸,2 h后再给药一次,剂量加倍。监测大鼠血压、心率,并于自主循环恢复180 min时取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Weste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肺复苏后常规复苏组、磷酸肌酸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大鼠的心率均加快,血压短暂升高后又降低,血清CK、CK-MB、LDH活性和cTnI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P-Akt和Bcl-2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P<0.01);与常规复苏组比较,磷酸肌酸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心肌组织P-Akt、Bcl-2蛋白表达显著增高,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缩短,复苏成功率和3 h存活率提高(P<0.05),但两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磷酸肌酸可减轻大鼠心肺复苏后的心肌损伤、提高存活率,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P-Akt、Bcl-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心脏停搏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心肺复苏术展开规范性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患者50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接诊),其中25例为对照组选择我急救中心常规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术展开救治,另25例为观察组,行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展开治疗,对两组患者救治临床效果进行探讨。结果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4.00%(2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17/25),差异非常显著(P<0.05)。结论对出现心脏停搏的患者,以我中心规范操作的心肺复苏术进行院前急救,使得患者的抢救成功概率有所提高,使得患者生命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停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6年2月~2019年2月某院收治100例心脏停搏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收治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采取常规心肺复苏治疗与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4.0%VS92.0%)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患者自主心跳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患者少,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在心脏停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极大的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并缩短了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患者血氧分压和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36例心脏骤停后CPR患者依据复苏效果分为三组:A组(21例):心肺复苏30 min无效死亡;B组(10例):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建立≥2 h,但最终死亡;C组(5例):复苏成功,存活出院.选择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CPR0、1、3、6、12 h留取动脉血分别测定血氧分压与乳酸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该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CPR即刻,A、B、C三组血氧分压明显降低[分别为(26.2±1.4)、(34.8±1.2)、(43.8±1.2)mm Hg],血乳酸明显升高[分别为(12.4±3.1)、(10.6±2.6)、(6.9±1.6) mmol/L],与对照组[分别为(73.8±1.2)mm Hg、(2.8±0.6) 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组于CPR 3、6h无明显变化并持续至12 h;C组于CPR 3、6h血氧分压开始升高,血乳酸水平开始下降,12 h血氧分压升高明显,血乳酸降至较低水平;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血氧分压与血乳酸水平可作为CPR患者预后的指标.动脉血氧分压持续升高表明预后良好,乳酸水平持续升高表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壮年猝死的临床特点与抢救方案,为减少发生率,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78例青壮年猝死患者的病因,症状体征及抢救方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青壮年的猝死多无症状或症状轻,病因不明,猝死发生至复苏的时间长是抢救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干预,普及急救知识,尽可能早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开始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仲廷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478-1479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开始时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20例进行CPR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开始CPR时机不同分为早期插管组(A组,210例)、及时插管组(B组,115例)和延时插管组(C组,95例),统计分析三组间CPR成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经治疗后,CPR成功:A组43例(20.48%),B组17例(14.78%),C组6例(6.32%),C组CPR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x2=9.74、4.32,均P<0.05),B组CPR成功率明显低于A组(x2=6.43,P<0.05);A组、B组、C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0.13±2.31)d、(22.73±1.82)d、(29.78±2.32)d,三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4,P<0.05.).结论 及时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对心肺复苏成功率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院前急救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78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急救反应时间、电击除颤时间和气管插管时间对心肺复苏(CPR)和心肺脑复苏(CPCR)的影响.结果 急救反应时间<5 min的患者CPR和CPCR分别成功34.1%和13.2%,5~10 min的患者CPR和CPCR分别成功9.4%和3.5%,>10 min的患者有3.5%CPR成功,无一例CPCR成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击除颤时间<5 min患者的CPR和CPCR分别成功38.5%和16.9%,5~10 min的患者CPR和CPCR分别成功8.0%和3.6%,>10min的患者有1.3%CPR成功,无一例CPCR成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现场气管插管患者的CPR和CPCR分别成功33.8%和13.5%,返回途中插管患者分别成功21.7%和8.7%,急诊科插管患者分别成功7.5%和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提高心搏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郝青  李燕欣 《河北医药》2010,32(10):1337-1337
创伤性心脏骤停是导致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复苏总体存活率非常低。据报道,创伤性心跳骤停发生在受伤后1h内,存活率仅为4.76%^[1]。我院成功救治了1例创伤性心脏骤停患者,经积极抢救,患者康复出院且无留下任何后遗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49例心脏停搏ICU患者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抢救措施和其他临床资料。结果所有49例ICU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患者中,39例患者死亡,10例患者抢救成功,且不同复苏开始时间以及院前院内心脏停搏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ICU心脏停搏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通常较低,特别是院前出现心脏停搏症状的患者,因此,各个医院应强化急救体系建设,缩短复苏时间,普及心肺复苏知识,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生儿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时较为简单而有效的人工呼吸方法.方法 总结该院儿科收治的66例(84次)新生儿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的经验体会.根据心肺复苏(cPR)时使用面罩气囊加压呼吸与气管插管气囊加压呼吸方式的不同,按成组设计分组,66例分为A、B两组,两组基本治法相同,A组38例(53次)为面罩气囊加压呼吸组,B组28例(31次)为气管插管气囊加压呼吸组.比较两组的心脏停搏时间(Tca)、心脏复律时间(Tr)、CPR操作时间(Tc)、CPR成功率、24 h生存率.结果 A组与B组相比:Pca、Tr、Te、CPR成功率、24 h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比B组,分别为Tea[(0.99±0.75)min与(0.92±0.69)rain,P=0.69];Tr[(3.58±2.15)min与(3.66±2.01)min,P=0.87];Tc[(23.28±9.26)min与(23.73±9.51)min,P=0.84];CPR成功率[88.68%与83.87%,P>0.05];24 h生存率[84.21%与82.14%,P>0.05].结论 新生儿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时,面罩气囊加压呼吸为-简单、安全、有效的人工呼吸方法.只在少数气道阻力增高的病例,可使用气管插管气囊加压呼吸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