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通过对混凝土搅拌站碳足迹的追踪,得出混凝土搅拌站碳排放主要为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分别是机械设备使用消耗的电和油导致的直接碳排放;预拌混凝土产品设计及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导致的间接碳排放以及员工生活等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碳排放;制定出抵消对应碳排放量的方案,达到混凝土搅拌站实现碳中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范永法  张健 《广东建材》2014,(11):89-92
预拌混凝土的碳排放包括组成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的碳排放、生产碳排放、运输碳排放,在按照配合比估算单方混凝土的碳排放时需要附加碳排放量的调整量。本文提供的预拌混凝土碳排放能为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提供数据,且可以用于评价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碳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3.
范永法  张健 《建筑施工》2014,(5):600-602
预拌混凝土的碳排放包括组成预拌混凝土的原材料的碳排放、生产碳排放、运输碳排放,在按照配合比估算单方混凝土的碳排放时需要附加碳排放量的调整量.提供一种估算预拌混凝土碳排放的方法,以期为建筑建造阶段的碳排放提供数据,该方法也可以用于评价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碳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角度,对加气混凝土砌块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加以分析,对比了加气混凝土砌块与烧结页岩空心砖的碳排放量.从理论分析角度上看,加气混凝土砌块因轻质多孔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平衡饱水后无论与其干燥状态或页岩空心砖相比,碳排放量均显著增加,不再具有减少碳排放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加气混凝土砌块配套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以保证使用过程中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减少使用中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混凝土建筑施工碳排放的影响点,计算了混凝土在产生、输送、振捣等的碳排放量。结论说明,混凝土的产生过程中会有碳排放的产生。在混凝土输送的过程中,其排放量随着运输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混凝土的振捣过程中,其碳排放量随着振捣面积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碳排放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预拌混凝土生产的碳排放,推导出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的碳排放计算公式,对预拌混凝土生产所导致的碳排放进行评估,通过对比预拌混凝土常规生产与绿色生产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的碳排放量,提出减少预拌混凝土生产碳排放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然 《混凝土》2017,(12):124-126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低碳绿色的发展原则。简述了混凝土碳排放计算研究现状,分析了碳排放计算边界,说明了碳排放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成都市混凝土行业碳排放水平现状的调研,得到混凝土原材料碳排放量,并对如何降低预拌混凝土行业碳排放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2017,(12)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低碳绿色的发展原则。简述了混凝土碳排放计算研究现状,分析了碳排放计算边界,说明了碳排放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成都市混凝土行业碳排放水平现状的调研,得到混凝土原材料碳排放量,并对如何降低预拌混凝土行业碳排放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晏子雄  贡鑫茹  朱敏涛 《绿色建筑》2024,(1):115-118+122
预制混凝土管片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隧道工程建设中,它在建设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研究发现,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碳排放量最大,降低预制构件生产阶段碳排放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针对预制混凝土管片生产阶段的碳排放研究甚少。以隧道工程中的预制混凝土管片为例,提出预制混凝土管片在预制工厂生产及运输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并计算每个阶段的碳排放量,为预制混凝土管片节能减排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烧结页岩空心砖与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应用全过程的碳排放计算模型;通过示例分析测算表明,烧结页岩空心砖(1000 kg/m3级)与加气混凝土砌块(B06级)产品生产应用全过程的碳排放量分别为3.4893、2.7924 tCO2/万块标砖,烧结页岩空心砖比加气混凝土砌块碳排放量高24.9%;烧结页岩空心砖碳排放量最大的环节为产品生产,占比87.8%,加气混凝土砌块碳排放量最大的环节为原材料获取,占比75.4%。  相似文献   

11.
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多层混凝土结构建材引入碳排放算法模型,并量化分析多层混凝土结构建材引入的碳排放量。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多层混凝土结构单位面积主要建材引入碳排放为325.3 kg/m~2,其中钢材引入碳排放占比0.2%、混凝土空心砌块引入碳排放占比1.3%、加气混凝土砌块引入碳排放占比3.4%、混凝土引入碳排放占比95.1%。有效降低多层混凝土结构主要建材的引入碳排放,最重要的途径是有效降低建造用混凝土生命周期碳排放。  相似文献   

12.
将碳排放量作为建筑选材方案的评价指标之一,研究将外墙不同选材方案的碳排放量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不同保温材质相同保温效果的4种方案碳排放量计算分析表明,材料生产阶段碳排量相差较大,碳排放量最大的为200mm复合砖,因其保温填料灌装工序需要额外消耗能源,增加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因保温效果相同,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也基本相同。基于相同保温材质不同砌体材质的3种方案碳排放计算结果表明,尽管同等砌体材料厚度下,复合砖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较大,但相对于普通烧结页岩空心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而言,复合砖具有更好的热工性能,可降低使用阶段的能耗,减少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预拌混凝土碳排放计算标准、评价方法的分析,以及对预拌混凝土碳排放来源和减碳技术路径的分析与研究,梳理了碳排放的计算过程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业内减碳的部分研究成果,对低碳化技术提出了建议。结合区域特点,积极开展地方碳排放标准的设计;充分考虑骨料级配和形貌,结合胶材体系级配设计,达到全颗粒紧密堆积;充分发挥固废与水泥熟料的协调效应,实现水泥熟料的减量化应用;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应逐步实现智能化,降低自产废料量或实现回收利用;运输系统和施工项目进度控制达到有机结合,减少车辆的无价值运转时间;综合考虑间接减碳技术和工厂式吸碳设计,真正实现零排放生产。  相似文献   

14.
温室气体(GHG)排放导致气候异常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混凝土行业作为使用最多的基础建筑材料碳排放尤为严重.通过分析绿色混凝土全产业链的碳排放,提出基于LCA的绿色混凝土碳排放计算模型,并推导出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的碳排放计算公式,重点探讨了大掺量工业固废节能减排的量化方法,以诠释"绿色"的涵义.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了绿色混凝土碳排放定额模型,并提出碳排放星级评价标准和绿色混凝土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对指导绿色混凝土低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重点战略已经转变为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量。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加绿色环保的装配式施工方式已经越来越成熟,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建筑技术的技术更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现浇混凝土结构的碳排放量比较和分析对于数据统计有着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不同阶段碳排放量的对比,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装配式建筑形式在碳排放方面的优势,为促进装配式结构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研判国内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碳排放案例的分析,探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能源结构特征和碳排放测算存在的问题,提出物化阶段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和节碳量建议值,得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降碳贡献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链成熟程度、规划设计和施工水平,以及运维拆除阶段的减碳意识和理念。从制度保障、规划设计、构件的预制运输、现场装配、运维和拆除等方面提出装配式建筑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选取重庆地区量大面广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工程量清单数据,利用碳排放因子法,建立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不同类型不同装配率建筑在物化阶段较现浇混凝土建筑的节能减排情况。案例分析表明: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为236.11~295.19kgCO2/m2,较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建筑碳减排比例为6.04%~8.79%,减排比例随装配率提升及现场预制构件应用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发现建材生产阶段占物化阶段碳排放量最高,可达85%以上,且装配式高层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国近五年的商品混凝土行业碳排放量进行了粗略的计算,并分析各环节碳排放所占的比例,提出了实现商品混凝土行业低碳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是一个重大议题。寻求混凝土建材的低碳化路径,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桥梁全生命期碳排放估算方法,将桥梁建设分为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造、运行、拆除五个阶段来分别计算,并根据配合比来估算轻骨料混凝土碳排放因子。通过桥梁实例,对轻骨料混凝土、普通混凝土、钢三种结构方案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得出轻骨料混凝土可降低桥梁建设的碳排放。结构工程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是较好的碳减排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制备低碳化是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从混凝土原材料入手,综述了复合水泥、地聚合物、再生骨料的碳减排效益及潜力; 明晰了不同低碳原材料对混凝土碳排放与强度的影响规律,在碳排放-强度联合目标下,提出了低碳混凝土的简化设计思路; 最后从目标建模、优化算法两方面归纳了现有的基于强度与碳排放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算法。结果表明:复合水泥的碳减排潜力主要取决于满足目标性能条件下高炉矿渣、粉煤灰等的最大掺入率; 相比复合水泥,地聚合物具有更大的碳减排潜力; 再生骨料在避免废弃混凝土填埋、减少运输距离与贮存阶段的碳吸收等方面具有碳减排潜力; 在不同碳排放分配方式下,固废再生产品碳减排结论差异显著,工业固废回收待建立统一碳排放分配模型,再生骨料建议采用闭环分析,避免碳排放分配; 在设定混凝土强度条件下,以降低碳排放为目标,采用复合水泥、地聚合物、再生骨料等都可以作为减碳的重要手段,碳减排幅度与低碳材料掺量、目标强度等相关; 不同低碳材料之间力学性能的协同作用以及多目标下生命周期碳减排优化模型等仍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