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2.
论肝脾不调     
杨树德 《新中医》1992,24(5):11-12,39
肝脾为患,其病多端,其病理虽皆肝脾不调,但证候却有别。本文就肝气之亢与郁,脾气之虚与实,肝脾为病之主与从,将肝脾不调常见之肝旺乘脾、肝郁脾滞、脾虚肝贼、脾壅肝郁四证,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3.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4.
一些医者见肝病则皆用舒肝解郁之品,而不考虑肝之虚实、病之传变,故临床疗效不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这一理论,对后世颇有启迪。笔者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始终按着肝病实脾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肝病之初多以不欲食、厌油腻、乏力倦怠为主,此皆脾病之反应。凡治肝病,若食欲佳则病  相似文献   

5.
实脾是针对肝病而言,体现了祖国医学“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的治疗思想。慢性肝炎证候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时切忌苦寒直折,或恣用攻伐,而应因势利导,以疏导实脾为法。现将笔运用实脾法治疗慢性肝病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池教授认为肝性胸水病位多在肝脾肾,涉及肺,波及气、血、水分,其病性多以虚为本,以实为标,虚实夹杂[2]。故治疗应遵《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基础,着重扶正健脾益气,使脾旺不受邪。同时还应注意畅通三焦。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标实以风、火(热)、痰、瘀为主。其病责在肝胃气机失常;本虚以气阴亏虚为主,病变主要责之脾肾,因此,邪实治在肝胃,正虚调补脾肾便是中风病证治的基本规律。由于标实本虚难以绝对分开,故治肝胃与补脾肾又常相兼并用。  相似文献   

8.
豆晓云  陈潇颖  补娟娟  孙萌  叶放 《中医杂志》2024,(11):1104-1108
总结周仲瑛教授从虚实相因辨治肝炎肝硬化的临证经验。认为肝炎肝硬化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虚损为本,湿热瘀毒郁结为标,且虚实相因为患,主张治疗以清化邪实、补虚扶正为总则。肝炎肝硬化早期以邪实亢盛为主,治宜清化湿热瘀毒、兼顾调理脾胃,方选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肝炎肝硬化中晚期多见虚实夹杂证,治宜清化湿热瘀毒、调补肝脾肾,常用清热祛湿、化瘀解毒之品治标,并根据本虚之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肝脾肾俱虚三证,分别配伍六君子汤、一贯煎合二至丸、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9.
李七一论治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脂血症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肝肾虚,标实为痰瘀气滞。治疗上重在滋补脾肾,兼顾痰瘀同治、调肝理气,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强调食居有节。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病位在肾与膀胱,但常波及肺脾心,属本虚标实之证。从虚论治分肺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脾肾阴虚型。治疗上应多法联用,综合调治,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1.
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证候分布特点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200例慢性肾衰病例调查分析,证实慢性肾衰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以气阴两虚为主,阴阳两虚、脾肾气虚其次。单纯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少见。病位在脾、肾、肝三脏。夹邪主要为湿热,其次为风燥、风动、水气、瘀血、湿浊,一个病例可同时兼见数邪。慢性肾衰发病多在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慢性肾衰的治疗宜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祛邪,温燥之药须慎用。  相似文献   

12.
黄璟  张倩  王立新  杨霓芝 《河南中医》2012,32(8):978-979
杨霓芝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久痹不已,内舍脏腑,损伤肝、脾、肾三脏,实乃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故临证治疗时认为,应在察明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掌握正虚邪实孰轻孰重,注重以肾为本、辅以健肝脾的治疗大法,因人而异,辨证施治,分期论治,充分运用多种治疗手段,临床多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本病机是热、虚、瘀(郁)。热、虚、瘀(郁),可以是单独为患,亦可以合邪为患,表现在肌肤,病变脏腑涉及肺、胃、脾、肝、肾。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互见,病机为本虚多责之脾、肾,标实多责之血热、血瘀。治疗上遵循《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疗大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急性期以清热泻火,止血和血为法;慢性期以益气、养阴、和血、活血为法,重在调补脾、肾、肝。  相似文献   

14.
为深刻理解并探讨《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有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以及肝病实脾的意义及其实脾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五行相制疗法的具体应用,认识实脾的真正含义以及肝虚实证的具体治疗方法,得出实脾的分类以及肝病实脾的前提要分清虚实证候,不能以偏概全,以及由其演化出来的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临床分为初、中、末三期,初期病位在肝脾,病变涉及少阳,病性为实,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中期肝气郁滞较重,其病位涉及肝胆脾胃,病性亦为实证,主要病机为肝气郁滞,可伴痰浊内生;末期虚证多见,病位涉及心肺肝肾等,可兼痰浊瘀血阻滞,也有因虚致实之证。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质疏松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胃火、瘀血、气郁为主,病位在肾,与肝、脾、胃关系密切。临床常以中药治疗、分型治疗、复方药治疗为主,淫羊藿、葛根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7.
陈磊  杨思华 《光明中医》2011,26(3):468-469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强调在治疗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只知见肝治肝,导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施杞教授认为慢性筋骨病类属于"痹证",为本虚标实之证;荣卫不和、气血虚弱是发病的内在原因,外邪侵袭是发病的外在原因,肝脾肾亏虚为发病之本;扶正祛邪是治疗慢性筋骨病之大法。  相似文献   

19.
肝硬变腹水病机乃本虚标实,治疗当强调扶正补虚,脾胃位居中焦,乃气机升降之枢,故需强调健脾益气以扶正气,升提清阳以降湿浊从而增强中医辨治肝硬变腹水的疗效。肝硬变腹水其标总以水湿为患,但气能行水,故有形之水湿,必依赖于无形之气的推动方不停聚为邪,故治水必治气,气足则水行。不论在肝硬变腹水的早期或晚期,不论是邪实为甚还是正虚为主,益气升清法需贯穿治疗的全过程,在早期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达厚土制水以防腹水生成,在晚期可益气培土升清以助腹水消散及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95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得到9个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临床类证候分类。结论高血压肾损害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为脾肾两虚,标实主要涉及瘀血和痰湿,其主要病位在脾、肾,涉及心、肝两脏,主要病机可归纳为脾肾两虚、痰瘀阻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