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早期使用动-静脉內瘘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回顾总结行血液透析51例尿毒症患者早期使用动-静脉内瘘在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护理方法和体会.结果 51例患者穿刺效果和血流量均达到治疗要求,9例发生皮下血肿经过压迫止血及24 h内用冰袋冷敷处理后血肿消退,1例瘘管闭塞,无感染发生.结论 透析前做好护理准备工作,穿刺时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及穿刺方式,透析中做好严密观察及并发症的处理,透析后做好护理指导宣教工作,是早期使用动-静脉内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外敷马铃薯切片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简便、有效、经济实用的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方法。方法对3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24h后,观察组(16例)穿刺部位外敷新鲜马铃薯切片,2次/d,30min/次。对照组(16例)穿刺部位涂抹喜疗妥霜剂,2次/d。观察对比两组血透时的血流量以及1年内发生静脉炎及疼痛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透时的血流量及1年内发生静脉炎、疼痛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敷马铃薯切片保护动静脉内瘘的作用确实,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马铃薯联合田七粉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效果。方法:2012年6月至2013年9月发生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72例,均分为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硫酸镁湿敷;试验组采用切片马铃薯贴覆联合田七粉外敷。对比两组疗效、血肿消退、局部硬结及血流量情况。结果:试验组(100%)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86.11%)。试验组血肿消退快速,未出现局部硬结,血流量多在200~300 mL·min^-1内。两组疗效及各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 P均﹤0.05)。结论:马铃薯联合田七粉外敷后血肿消散部位效果好,有利于保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通道,使血液透析够正常进行;内瘘血肿吸收快,疼痛时间缩短,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4.
石梅  廖周谊  李亚娟 《西部医学》2012,24(7):1406-1407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以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0年1月-2011年6月首次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5例患者进行穿刺前双人评估,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正确压迫穿刺部位并实施健康指导,观察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出血、血肿的情况。结果本组55例首次使用内瘘的透析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血流量充足且无出血、血肿情况发生。结论首次成功穿刺动静脉内瘘,加强护理并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患者透析充分性和生存质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简便、有效、经济实用的保护动静脉内瘘的方法。方法对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24h后,实验组(15例)穿刺部位外敷马铃薯切片,每日2次,每次30mn。对照组(15例)穿刺部位涂抹喜疗妥霜剂,每日2次。观察两组血流量、静脉炎发生及疼痛情况1年。结果两组患者血流量、静脉炎发生及疼痛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敷马铃薯切片保护动静脉内瘘的作用确实,值得广大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4):83-86
目的 探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和马铃薯薄片外敷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血液透析患者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出现皮下血肿、瘀斑和局部肿胀的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7)和试验组(n=28),对照组采用马铃薯薄片外敷,试验组采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症状和内瘘功能在4周后能有效恢复的比例,并比较两组患者中有效患者达到有效的最快时间。结果 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患者平均缓解时间为(13.50±3.60)d,对照组为(16.50±3.50)d,试验组患者达到有效的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用和马铃薯薄片外敷在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疗效均确切,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较马铃薯薄片起效更快,应用更为方便,更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程卫  叶丽萍  李钟声  高路  顾菁 《安徽医学》2013,34(5):584-585
目的充分利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其中前臂内瘘128例,上臂内瘘37例)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内瘘术后1个月内闭塞5例;上臂内瘘无一例闭塞,但上臂内瘘血流量较大,压迫止血不充分易造成局部血肿,上臂内瘘可穿刺范围小,静脉易形成动脉瘤。结论前臂血管无法建立内瘘时,上臂内瘘是较好的选择。采取绳梯式穿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止血,可避免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艾灸配合十一方酒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灸配合十一方酒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出现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内瘘穿刺出现血肿、硬结、疼痛等24h后予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在内瘘穿刺出现血肿、硬结、疼痛等24h后予十一方酒外敷并配合温和灸30min,每日2~3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肿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配合十一方酒用于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股静脉穿刺置管致局部血肿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月双 《广西医学》2009,31(9):1375-1376
目的探讨股静脉穿刺置管导致局部血肿的原因和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导致局部血肿原因,血肿发生2h内使用自制冰块冷敷并压迫止血,24h后给予红外线热疗。观察局部止血效果及血肿消退、疼痛缓解情况及拔管后导管头端细菌培养情况。结果9例患者均为反复穿刺导致,经处理后血肿无继续增大;直径2—3cm的血肿3d内完全吸收,〉3cm的血肿3d内明显缩小,红外线热疗1d后疼痛明显减轻,拔管后导管头端细菌培养为无菌生长。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术致局部血肿采用冰块冷敷并压迫止血及使用红外线热疗可明显减轻局部疼痛、促进血肿的消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8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3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24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原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措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皮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及护理.结果 21例动静脉内瘘穿刺发生皮下血肿,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2例影响透析血流量,其余18例经过及时处理未产生影响,至今仍在使用.结论 引起内瘘穿刺皮下血肿主要原因有医护人员及患者自身的愿因,选择合理的穿刺方法,采取有效地止血错施,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动静脉内瘘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护理及处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1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改良护理组(n=89)与常规护理组(n=89)。常规护理组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规护理,改良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改良措施,比较两组干预6个月后动静脉内瘘血栓发生率。并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将1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比较两组护理资料。结果改良护理组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发生率为9.0%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1.3%(P0.05)。血栓组的穿刺时间、穿刺方法、穿刺血肿、压迫时间、超滤量、血流量、健康教育等7个因素对无血栓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积极控制穿刺时间、穿刺方法、穿刺血肿、压迫时间、超滤量、血流量、健康教育等相关护理因素,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针对性改良措施,有利于防治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药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先冷敷,48 h后热敷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当归等中药外敷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当归等中药外敷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制定自体动静脉内瘘全程护理干预流程,将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经自体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动脉瘤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和88.9%、皮下血肿发生率分别为10.25%和6.18%、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1.45‰和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全程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建立AVF的认识及遵医行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皮下血肿及动脉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单慧斌 《吉林医学》2014,(3):617-617
目的:总结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及穿刺后护理。方法:观察动静脉内瘘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36例。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透析患者36例,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达到85%,透析血流量为180~250 ml/min,达到血流量要求,血透效果好。结论:穿刺技术的正确性和动静脉内瘘护理的系统性是延长患者透析的关键,也是改善其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联合喜辽妥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马铃薯、喜辽妥软膏两者合用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血液净化中心使用新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1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为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常规处理组,喜辽妥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辽妥软膏外敷,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马铃薯加喜辽妥软膏联合外敷。观察3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在12个月内发生栓塞、狭窄、局部血管硬化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喜辽妥组及联合组患者内瘘闭塞、内瘘狭窄、血管硬化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内瘘狭窄、内瘘血管硬化的发生率低于喜辽妥组患者(P〈0.05)。结论:马铃薯与喜辽妥软膏合用能有效预防内瘘闭塞、内瘘狭窄及内瘘血管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放式回血法。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及闭塞发生率。结果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闭塞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应用密闭式回血法,较常规开放式回血法优化了操作过程,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热敷加喜疗妥乳膏在维护和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于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发生并发症时予热敷后外涂喜疗妥乳膏,对照组则单纯使用热敷法。观察两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好转率。结果热敷加喜疗妥外涂法对预防和治疗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效果优于单纯热敷法,观察组的显效率为90.0%,对照组的显效率为3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热敷加喜疗妥外涂对维护和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明显,可使内瘘血管及局部硬化皮肤弹性增加,血肿或血管硬结消失或减轻,瘢痕明显软化,内瘘血流量增加,静脉压降低。且取材价格便宜及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在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60例于该院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品管圈护理可提高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SF-36评分,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新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128例患者,随访9~36月,以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否失功分成通畅组和失功组,观察患者的综合情况(年龄、性别、原发病、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血压)和AVR的各项指标(手术方式、压迫时间、穿刺方法、使用时间、感染、血流量、血肿)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结果 失功组的年龄>65岁和原发糖尿病的患者明显高于通畅组(P<0.01),失功组穿刺点压迫时间>30min、发生血肿、血压<100/60mmHg的例次明显高于通畅组(P<0.01)、通畅组的血流量>250ml/min、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明显高于失功组(P<0.01)。结论 年龄、原发病、压迫时间、血肿、血压、血流量、凝血功能是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重要相关因素,应制定个体化维护方案,减少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失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