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TLR2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2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2 mAb)和TLR4单克隆抗体(toll-like receptor 4 monoclonal antibodies,TLR4 mAb)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因子IFN-γ、IL-4及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A)、模型组(B)及TLR2 mAb干预组(C)、TLR4 mAb干预组(D)、TLR2 mAb和TLR4 mAb联合干预组(E)。A组小鼠饮用蒸馏水7 d;B-E组小鼠仅饮用5% DSS水溶液7 d以产生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开始的同时,每隔48 h分别给予C、D、E干预组小鼠以TLR2 mAb(10 μg)、TLR4 mAb(10 μg)、TLR2 mAb(10 μg)+TLR4 mAb(10 μg)腹腔内注射,A、B组给予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以观察TLR2 mAb和TLR4 mAb的干预作用。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S)。造模及干预7 d后处死小鼠,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结肠黏膜TLR2、TLR4、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结果 (1)与A组相比,B组小鼠肠道DAI及HS明显增高(P<0.01)。与B组相比,E组小鼠肠道DAI(P<0.05)和HS(P<0.01)均明显降低。与D组相比,E组小鼠肠道HS明显降低(P<0.05)。(2)与A组相比,B组小鼠结肠黏膜TLR2、TLR4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与B组相比,C、D、E组小鼠结肠黏膜TLR2、TLR4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与A组相比,B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P<0.05,P<0.01)。与B组相比,C、D、E组小鼠结肠黏膜IFN-γ、IL-4及IL-17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TLR2 mAb和TLR4 mAb可能通过下调小鼠结肠黏膜的炎症因子IFN-γ、IL-4、IL-17的mRNA表达而发挥其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2.
Jiang J  Xue RY  Zhang SC  Zhou J  Zhou K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0):2149-2151
目的:研究腹腔内注射血吸虫卵对小鼠三硝基苯磺酸(TNBS)肠炎的预防作用及对肠道上皮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0只);TNBS肠炎组(20只);血吸虫卵组(10只)。评价小鼠病死率,肠黏膜病理表现,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逆转录(RT)-PCR法检测结肠TLR4的表达。结果:血吸虫卵组小鼠病死率低于TNBS肠炎组(20%vs 70%,P〈0.05),肠道炎症轻于TNBS肠炎组(Ameho标准评分1.4±0.5VS4.2±0.6,P〈0.01)。结肠TLR4表达(TLR4/β-肌动蛋白吸光度比值):TNBS肠炎组〉血吸虫卵组〉正常对照组(0.762±0.054VS0.325±0.029VS0.237±0.021,均P〈0.01)。结论:腹腔内注射血吸虫卵可预防小鼠TNBS肠炎,可能与其下调结肠TLR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黏膜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cytokine-induced neutrophil chemoattractant-1,CINC-1)及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 chemokine receptor 2,CXCR2)表达的作用。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迪莎组、溃结灵高剂量组、溃结灵中剂量组和溃结灵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15只。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除正常组外,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0.33 mL、艾迪莎0.125 g·kg-1·d-1、溃结灵高(18.3 g·kg-1·d-1)、中(9.2 g·kg-1·d-1)、低(4.6 g·kg-1·d-1)剂量处理,7 d后处死动物。肉眼观察结合显微镜观察对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运用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CINC-1及CXCR2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溃结灵具有明确改善大鼠UC的效应,与艾迪莎组相比,溃结灵高剂量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剂量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INC-1及CXCR2 mRNA及蛋白质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与炎症呈正相关;经过溃结灵和艾迪莎干预后,随着炎症改善,CINC-1及CXCR2 mRNA及其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 溃结灵可能通过干预CINC-1及CXCR2的表达来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从而达到缓解TNB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别建立由噁唑酮(oxazolone,OXZ)及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并探讨性别因素对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正常雌性对照组(A组,n=5),正常雄性对照组(B组,n=5),OXZ雌性模型组(C组,n=5),OXZ雄性模型组(D组,n=5),TNBS雌性模型组(E组,n=5)和TNBS雄性模型组(F组,n=5)。OXZ模型组(n=10)给予皮肤涂抹2.4% OXZ (100%乙醇溶剂)0.2 mL 2 d,5 d后以0.8% OXZ (40%乙醇溶剂) 0.1 mL灌肠;TNBS模型组(n=10)于d 1及d 6给予1.8 mg TNBS(40%乙醇溶剂)灌肠,灌肠之前均进行禁食不禁水24 h处理,正常组不作处理。造模24 h之后记录小鼠精神状态、毛色、进食、大便情况并检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值。造模后d 2处死,分离结肠,测定小鼠结肠组织大体评分(Colon Macroscopic Damage Index,CMDI)值以及结肠湿重指数(Colon Index,CI),并取病变部位检测HPS(histopathological score,HPS)指标以及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 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两种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诱导成功,OXZ模型组IL-4及TNF-α 水平与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但TNBS模型组差异较小。除OXZ雌性组结肠指数与正常组没有显著差异外,模型组小鼠各项指标与正常组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性别对于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诱导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模型研究TGFβ1/smads信号途径在5-氨基水杨酸(5-ASA)抗炎过程中的作用。方法:8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0)、造模组(n=20)、TNBS+5-ASA口服组(n=20)、TNBS+5-ASA灌肠组(n=20),采用疾病活动指数、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评价TNBS诱导结肠炎的严重程度,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GFβ1、smad2、smad3、smad4和smad7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造模组smad2、smad3、smad4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而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5-ASA口服和灌肠均可以上调smad2、smad3和smad4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且5-ASA灌肠均优于5-ASA口服。结论:5-ASA可能通过调节TGFβ1/smads途径的信号转导来改善肠黏膜炎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康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 picryl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2%TNBS的50%乙醇溶液一次性灌肠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结肠康51.2、25.6、12.8g/kg三个不同剂量灌胃治疗两周,通过观察小鼠体重变化、死亡率、是否有稀便、血便及血便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以及结肠病理学改变,检测结肠康对TNB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结果:与空白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增加明显减少、死亡率高、稀便/血便的潜伏期短和持续时间长以及结肠炎性改变;三个剂量结肠康不同程度地使小鼠的体重减轻、死亡率增加、稀便/血便潜伏期缩短和持续时间延长以及结肠的炎性病理改变得到改善。结论:结肠康对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卵及环丙沙星对小鼠TNBS肠炎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腹腔注射血吸虫卵及口服环丙沙星对TNBS肠炎小鼠肠道炎症及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 TLR4)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TNBS肠炎组(20只)、血吸虫卵组(10只)及环丙沙星组(10只)。血吸虫卵组于造模前第3、14天腹腔注射冰冻灭活血吸虫卵104个,环丙沙星组于制作肠炎模型前予小鼠口服环丙沙星50mg/kg/d共2周。分别评价小鼠一般情况、死亡率、肠壁炎症程度、肠壁TLR4蛋白表达、肠壁tlr4 mRNA表达及血清TNF-α水平。结果 血吸虫卵组小鼠死亡率较TNBS肠炎组明显降低(20% vs 70%,P<0.05),肠壁炎症明显改善(Ameho criteria评分 1.43 &#61617; 0.52 vs 4.21 &#61617; 0.61,P<0.01),肠壁TLR4表达下调(0.33 &#61617; 0.03 vs 0.76 &#61617; 0.05,P<0.01);血清TNF-α表达下调,但尚无统计学显著意义(29.62 &#61617; 9.71 vs 40.50 &#61617; 12.48,P>0.05)。环丙沙星组小鼠死亡率较TNBS肠炎组亦明显降低(20% vs 70%,P<0.05),肠壁炎症改善(Ameho criteria评分 1.54 &#61617; 0.71 vs 4.21 &#61617; 0.61,P<0.05),肠壁TLR4表达下调(0.40 &#61617; 0.03 vs 0.76 &#61617; 0.05,P<0.01),血清TNF-α表达下调,但尚无统计学显著意义(27.85 &#61617;16.17 vs 40.50 &#61617; 12.48,P>0.05)。结论 血吸虫卵及环丙沙星可有效预防TNBS诱导的小鼠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平衡及下调TLR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NOD2在实验性大鼠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探讨苦参素注射液(OMT)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OMT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未行造模,其余3组均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OMT组大鼠给予肌肉注射OMT,美沙拉嗪组大鼠给予美沙拉嗪混悬液灌胃,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均以蒸馏水灌胃,观察实验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评分,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NOD2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实验大鼠结肠黏膜IL-6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NOD2蛋白、IL-6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美沙拉嗪组、OMT组大鼠结肠黏膜NOD2蛋白、IL-6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OMT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结肠黏膜NOD2蛋白过度表达、IL-6分泌增多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而OMT可以通过抑制NOD2蛋白过度表达、降低IL-6分泌,起到减轻结肠黏膜炎症,保护结肠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26例SLE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IL-17的蛋白水平;以β-actin为内参照,采用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RT-PCR)检测两组外周血中IL-17 mRNA表达水平。结果 SLE组患者血浆IL-17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8.04±6.04)pg/mL vs (12.73±6.81)pg/mL,P<0.01];SLE组患者外周血IL-17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IL-17蛋白含量与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P=0.007 0)。SLE组血浆IL-17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AI)积分和抗dsDNA抗体水平呈正相关(r=0.459,P<0.05;r=0.487,P<0.05);与血清C3水平呈负相关(r=-0.373,P<0.01)。结论 SLE患者体内IL-17蛋白分泌及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异常,两者呈正相关,且与疾病活动性有明显相关性,提示IL-17可能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茯苓酸(PA)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小鼠克罗恩病(CD)样结肠炎的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WT组)、模型组(TNBS组)和PA干预组(PA组),每组8只。TNBS组和PA组采用TNBS诱导CD样结肠炎;PA组在TNBS造模的同时给予PA干预[5 mg/(kg·d),腹腔注射],而WT组和TNBS组则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周后处死小鼠,采用疾病活动度(DAI)评分、体质量改变、结肠长度、组织学炎症评分和小鼠结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ELISA检测)评估肠炎程度;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extran)、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跨上皮电阻抗值(TEER)评估小鼠肠屏障功能;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PA治疗CD可能的作用靶点;采用String平台和Cytoscape 3.7.2软件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采用David数据库对预测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应用Au...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Sjcb2)真核表达载体,检测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2单独和联合吡喹酮(PZQ)在小鼠抗血吸虫再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均分为六组,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模型:感染组、感染攻击组、空质粒处理组、Sjcb2免疫组、吡喹酮处理组、Sjcb2联合吡喹酮处理组.Sjcb2免疫组和Sjcb2联合吡喹酮组分别在初次尾蚴感染前第21天、14天及7天接种pcDNA3.1(+)/Sjcb2重组质粒,空质粒处理组接种pcDNA3.1(+)空质粒.初次尾蚴感染后第六周,对吡喹酮处理组和Sjcb2联合吡喹酮处理组小鼠给予PZQ治疗.除感染组外其它各组在第八周再次进行尾蚴攻击感染.分别于第8周和第14周取各组小鼠肝脏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虫卵肉芽肿大小;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E和IgG亚型(IgG1,IgG2和IgG3);检测各组小鼠荷成虫数,计算抗血吸虫再感染率.结果 Sjcb2免疫组、联合组与其它组分别比较,小鼠荷虫数显著性减少,抗血吸虫再感染率显著升高,虫卵肉芽肿直径显著减小,IgG1水平显著下降和IgE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Sjcb2在小鼠模型中具有抗日本血吸虫再感染作用,抗血吸虫再感染率为70.3%,抗再感染作用机制可能与特异性IgE水平升高和IgG1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2.
谭潇  肖建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451-2453,2585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保护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日本血吸虫感染+糖尿病模型组(A组)、单纯糖尿病模型组(B组)、阴性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A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周后,与B组小鼠同时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模型,C组小鼠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观察小鼠体重与血糖变化。4周后剖杀各组小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并观察小鼠胰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A组在造模后4周左右,体重明显高于B组(P〈0.01),血糖明显低于B组(P〈0.01),血清中IL-4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对小鼠1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使IL-4升高和IFN-γ下降,调节Th1/Th2免疫偏移,导致Th1反应下调,Th2反应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抗补体C3a抗体治疗TNBS诱导的实验性肠炎的可行性。方法 70只6~8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抗C3a抗体预防和治疗、泼尼松龙治疗共5组,对照组直肠灌注50%乙醇,模型组给予TNBS(2.5毫克/只)。抗C3a抗体预防组分别在建模型前2天,建模后0、2和5天腹腔注射抗体[50微克/(次.只)],抗C3a抗体治疗组则在建模后2、5天给予抗体,剂量与前相同。泼尼松龙治疗组在在建模后2、5天给予药物[1毫克/(千克.次)]。每日测体重,观察腹泻、血便等性状。分别于建模后2、24h检测血浆和结肠中的C3a水平,建模后4天时检测结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髓过氧化氢酶(MPO)的表达水平,观察期结束后,分离结肠病灶,观察组织学病理变化。结果 TNBS肠炎建模后2h和24h血浆和结肠中补体C3a含量明显升高,尤以结肠更为显著。与模型组相比,抗C3a抗体预防和治疗组小鼠体重下降得到有效遏制,结肠病变程度出现明显减轻。抗体治疗组小鼠结肠中TNF-α和MPO的含量显著降低。这些指标的变化与泼尼松龙治疗组相当。结论上述结果证实了抗C3a抗体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可行性,提示靶向补体C3a的单克隆抗体可能是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潜在药物。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与血吸虫病肝损伤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一氧化氮在血吸虫病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家兔(n=40)经皮肤感染血吸虫尾蚴后8、12、16、20、24周家兔肝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巨噬细胞(CD68)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与定位。结果显示,血吸虫病家兔肝的虫卵肉芽周围、门静脉分支管壁、肝窦壁、中央静脉壁有iNOS和CD68阳性免疫反应物,肝细胞内有iNOS阳性免疫反应物。正常家兔肝脏iNOS和CD6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阴性。认为一氧化氮在血吸虫肉芽形成及肝脏微循环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组日本血吸虫SjGST-Sj32蛋白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分别表达出SjGSTSj32,Sj32和SjGST,用于保护性免疫的动物实验及其体液免疫机制的初步探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组SjGSTSj32组,Sj32组,Sj32+SjGST组均有明显的减虫效果(P<0.05)。上述三组及SjGST组的肝脏虫卵计数均较对照组为少(P<0.01)。提示重组Sj32kD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明显的抗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及抗生殖免疫效果,而SjGST仅表现出一定的抗生殖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重组日本血吸虫SjGT—Sj32蛋白诱导小鼠保护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分别表达出SjGST-Sj32,Sj32和SjGST,用于保护性免疫的动物实验及其体液免疫机制的初步探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组SjGST-Sj32组,Sj32组,Sj32+SjGST组均有明显的减虫效果。上述三组及SjGST组的肝脏虫卵计数的均较对照组为少。提示重组Sj32kD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明显的抗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及抗生殖免疫效果,而SjGST仅表现出一定的抗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