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脱位的原因,以期防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脱位。 方法:选择2002-01/2007-0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共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48例(406髋),在治疗和随访中,共有15例(15髋)患者发生脱位(占3.7%),男6例,女9例;年龄35~76岁,平均58岁。原发病包括股骨颈骨折3例(其中1例为股骨头置换术后脱位翻修病例),股骨头坏死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5 例,骨性关节炎2例。髋关节置换手术采用外侧入路8例,后外侧入路7例。首次脱位时间:2周以内2例,2~4周3例,4~6周6例,6~12周3例,12周以后1例。发生脱位时的动作主要为:搬动患者2例,翻身2例,转身4例,由坐位试图站立3例,穿袜2例,拾物2例。根据临床分析和手术切开发现,前脱位6例,后脱位9例。根据双髋关节正位X射线片,发现假体位置安放正常5例,假体位置安放不当10例。发现假体脱位后,立即行闭合复位,其中11例成功复位,4例闭合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手术,并限制肢体活动。7例再次发生脱位,4例延长佩戴外展支架固定时间,另外3例行翻修术。 结果:随访10~60个月,8例首次复位即获得成功,关节稳定性好,以后未再脱位。4例再次发生脱位患者,复位后延长支架固定时间,未再脱位。3例翻修者未再发生脱位。Harris评分为 (87±5)分。随访中未发现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 结论:髋关节置换早期脱位应强调以预防为主,复位后外固定时间要足够。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者逐渐增多。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 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2004/2009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41例(41髋)进行了翻修,再置换关节为北京普鲁士钢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旋入式全髋关节及美国史塞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压配式全髋关节。41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7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取出假体柄后试情况置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根据试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 结果与结论: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翻修后3 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翻修后3 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翻修后随访6~66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平均32.6分增加到翻修后的平均88.1分。随访X射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果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后,近期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3.
收集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1998-03/2005-12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63例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置换后3~10 d内有3例发生人工全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为4.8%。分析其脱位原因,分别为术后活动过度,肌肉松弛,髋臼位置不良和大转子骨折。其中1例X射线拍片假体位置良好的患者在全麻下作充分手法牵引和复位成功后返回病房作下肢外展位皮牵引3周;第2例股骨骨折致假体松动即作切开复位和钢丝内固定;第3例髋臼前倾角度过小者则需重置髋臼假体位置。提示置换后髋关节活动幅度过大、大转子骨折致假体柄松动、髋臼假体位置不良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发生髋关节早期脱位的常见原因,正确处理有利于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髋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4.
人工关节置换后疼痛行再次全髋关节翻修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关节外科2000-08/2006-08共收治人工髋关节及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关节疼痛而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患者44例,获得随访41例。翻修施术者为第一作者,副主任医师,从事人工关节专业工作9年,完成人工关节置换620余例。①人工股骨头置换后疼痛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67~79岁,平均72.3岁。因假体柄松动12例,髋臼磨损8例,人工股骨头脱位3例,关节周围骨化2例,假体柄断裂1例。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疼痛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66~80岁,平均73.4岁。因假体柄松动6例,髋臼假体松动2例,髋臼假体磨损2例,人工股骨头脱位2例,切口感染1例,迟发性感染1例,假体柄断裂1例。③随访41例翻修后材料反应:4例患者出现骨水泥反应综合征,表现为急性低血压、低血氧、心律失常,均无人工关节的排斥反应。随访期内X射线片复查关节假体未见金属腐蚀现象,髋臼聚乙烯假体无降解。④随访41例翻修后宿主反应:人工全髋关节翻修后第2天复查血常规,患者白细胞计数普遍升高,术后第7天复查白细胞计数,除个别伤口感染者外绝大多数患者恢复正常。3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疼痛缓解率达90.2%。41例随访1~7年结果提示假体松动、髋臼磨损、人工股骨头脱位、关节周围骨化等并发症是造成人工髋关节置换后髋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全髋关节翻修能明显改善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5.
殷辉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5):6583-6586
的:探讨不同类型人工股骨头的临床应用特征、术后髋臼磨损及其影响因素和处理对策。 方法:应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髋臼磨损;临床意义;翻修技巧”等为检索词,检索1998/2010时限内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有关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 结果: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文献24篇。临床常用的人工股骨头按材料类型不同分为金属合金股骨头与陶瓷材料股骨头。金属合金股骨头价格低廉,耐腐蚀,易于置入,但并发症严重;陶瓷股骨头安全性及有效性较高,但经济投入较高,不易临床推广。从临床效果来看,陶瓷股骨头引起髋臼磨损的发生率要远远低于金属合金类。髋臼磨损的影响因素涉及生物材料、假体设计、手术技巧等方面,全髋关节翻修为髋臼磨损的最后对策,需注意翻修技巧等。 结论:陶瓷材料人工股骨头更适宜应用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术后髋臼磨损的发生率较低。全髋关节翻修为髋臼磨损的最终治疗方案,其近、中期效果良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6.
国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3髋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全髋置换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在国内的应用已越来越多。然而,目前的主流假体都是基于西方人的解剖数据而设计的,是否适合体型相对较小的东方人应用,存在一定争论。针对这一问题,在亚洲,包括中国,针对东方人的假体设计不断出现,但对其疗效观察的数据却并不多见。 目的:随访由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双动全髋假体的置换效果。 方法:对1987-06/1996-12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附属临床医院骨科施行全髋关节置换的33髋进行随访。所应用假体为北京钢铁研究院设计生产的一种双动式全髋假体,其设计类似于目前的双动股骨头假体之外,再加上一聚乙烯髋臼假体。固定方式为骨水泥固定,采取第一代骨水泥固定技术。假体置换时平均年龄56.6岁,平均随访8.5年。通过临床评分及X射线影像学结果来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临床评分总优良率为68.6%。影像学检查发现髋臼松动16髋(48.5%),股骨假体松动11髋(33%),异位骨化11髋(33%)。另外发现感染2髋,脱位1髋。此假体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受当时条件所限,该假体在设计、骨水泥技术上都存在一定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较国内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2010-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2010-04)、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2010-04)及所有关于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假体关节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现并发症、髋关节残余疼痛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纳入7个临床对照研究,共624例高龄患者(>60岁)。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实验组32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295例。Meta分析发现:①全髋关节置换组在疗效上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OR=2.88和95%可信区间为(1.84, 4.49),P < 0.05]。②实验组手术时间上长于对照组[WMD=43.35和95%可信区间为(23.96,62.74),P < 0.05]。③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WMD=336.36和95%可信区间为(196.34,476.37),P < 0.05]。④两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0.54和95%可信区间为(0.29,1.02),P > 0.05]。⑤实验组髋关节残余痛少于对照组[OR=0.30和95%可信区间为(0.18, 0.50),P < 0.05]。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更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尤其适用于原发髋关节疾病和较强活动能力者。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持续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该谨慎。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论证强度较弱,尚需开展和设计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学术背景:目前,全髋关节置换被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晚期的髋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虽然手术的效果比较肯定,但置换后髋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的:综述髋关节置换后不稳定的研究现状。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7-01/2007-11的有关文献,检索词为“hip replacement, dislocation”,限定文章语言为英语。共检索到496篇相关文献,其中论著445篇,综述51篇,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①探讨髋关节脱位的影响因素方面的文章。②髋关节脱位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文章。③选取针对性强,相关度高的文献。④对同一领域的文献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和Meta分析类文章。 文献评价:选用35篇文献,其中9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与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全髋关节置换中,后外侧入路的脱位率较前外侧和直接外侧入路为高。后外侧入路在关闭伤口前,注意用可吸收线缝合后关节囊和外旋肌,加强后侧稳定因素,这样,后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和直接外侧入路比较,脱位率没有显著的差别。②假体设计上讲,球头的直径越大,脱位风险越小。有裙的假体脱位率比无裙假体高。带高边的内衬可以减小脱位的风险。偏距的减少可以增加脱位的风险。③脱位在早期可以通过闭合复位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果考虑感染引起,应及时切开清创,必要时取出假体,二期翻修。假体位置不当时必须调整,软组织不平衡的髋关节也常需再次手术。④如果患者反复脱位,外展肌力弱,有明显软组织不平衡的表现,或者无法明确脱位的原因,应考虑使用限制性髋臼假体。 结论:髋关节置换后不稳定是一个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髋关节置换后脱位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未来对于髋关节不稳定治疗的研究将主要围绕如何处理较复杂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不平衡所致的复杂性脱位展开。  相似文献   

9.
目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人工全髋假体和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的选择上存在争议。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假体置换与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远期生物相容性反应及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方法:2002-01/2006-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一科收治的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实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60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全髋置换组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全髋关节置换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72.1±3.5)岁,合并内科疾病18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5.1±6.4)岁,合并内科疾病35例。①人工假体选择:16例假体采用德国Link公司及美国Zimmer公司产品,44例为北京蒙太因公司提供的人工关节。②术者资质:手术均由本科从事人工关节专业工作≥ 10年高年资医师作为术者完成,术者资格符合岗位技术标准要求。③置入后评估: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7个月,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良反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随访。 结果:①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的比较: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2例患者在术后5年出现髋臼壁磨损而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无切口感染,无关节脱位,无假体松动。②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各有1例在术后出现患侧髋部红肿、疼痛,经证实无假体周围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③关节功能随访比较:平均随访37个月,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89.8±8.6)分,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72.7±9.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50.2±24.3)min,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05.8±22.1)min,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990.1±184.6)mL,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量(680.5±154.7)m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出现髋关节疼痛及髋臼磨损等生物相容性反应的几率较低,是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Crowe Ⅱ、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发育差,且受股骨头蚀损影响,外侧壁常有缺损,因此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自体植骨、假臼重建。 目的:观察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7-03/2009-11四川省骨科医院髋部创伤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15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7±0.8) cm,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1.6±12.8)分。术中15髋采用标准全髋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置换后随访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和股骨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双下肢长度。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一两年,平均1年。置换后12个月X射线平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0.8±0.3) cm,Harris评分为(89.3±6.5)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X射线平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提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  相似文献   

11.
选择2004-08/2008-04海南省人民医院骨病外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男20例,女28例;年龄70~93岁。全部为行走跌倒致伤,骨折类型按Evans分类:Ⅱ型18例,Ⅲ型10例,Ⅳ型18例,Ⅴ型2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全部患者均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置换前患髋Harris评分为差。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48例患者中42例获得随访,6例失访。置换时间50~88 min,平均78.5 min。42例患髋均无明显疼痛,无髋关节脱位和假体松动,再骨折等,置换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一过性精神障碍3例,肠道菌群失调3例,6例双下肢不等长,髋臼磨损2例。置换后1年Harris评分优22例,良18例,优良率达83.3%。置换后1周开始扶拐或在助行器帮助下下地行走,3周后基本能弃拐行走,置换过程中输血200~1 400 mL,平均600 mL,伤口均Ⅰ期愈合。提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选择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可靠,但应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相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上优势明显。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疗效,比较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 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NKI、维普等数据库,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等数据,采用RevMan5.0.25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11个临床对照研究,共1 227例患者,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587例,动力髋螺钉组64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住院时间较短[RR=-2.56,95%CI(-3.27,-1.85),P < 0.000 01]、置入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09,95%CI(-62.73,-37.45),P < 0.000 0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R=0.39,95%CI (0.28,0.55),P < 0.000 01],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RR=4.19,95%CI (3.04,5.34), P < 0.000 01]和功能恢复优良率[RR=2.25,95%CI (1.49,3.40),P=0.000 1]均较高。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但显著缩短住院时间、置入后下床负重时间,降低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Harris评分及功能恢复优良率,在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关节假体重建不依赖于骨的愈合而达到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以及尽早地重塑关节稳定的作用。对于股骨近端的转移性肿瘤而言,人工关节假体重建可能是最好的外科治疗方式。 目的:分析肿瘤型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股骨近端转移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对37例股骨近端转移性肿瘤患者采取瘤段广泛切除+肿瘤型髋关节假体置换。其中20例患者因病理性骨折而进行人工关节置换,其余患者因髋部疼痛和行走困难,通过关节置换来切除转移性病灶。 结果与结论:术后存活时间2周~9年,平均11个月。术后2个月存活32例,术后1年存活14例,MSTS评分平均为21.68分,术后2年存活8例。37例患者中,出现1例深部感染,2例股骨假体松动,1例术后早期假体脱位,2例由于外展肌力不全出现行走步态异常,2例远期出现患肢短缩畸形,1例出现明显的异位骨化。结果表明对于股骨近端转移性肿瘤的患者,采用肿瘤性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可以尽快获得牢靠地固定,恢复患者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成为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以往学者多习惯先处理骨折后置入假体,或先处理小转子,置入假体后再修复大转子。对于加长柄与标准柄长的使用,争论较大。 目的:验证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置换过程中置入假体与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的操作顺序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解放军第451医院骨科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20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后观察X射线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变化及其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全组病例人工关节置换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疗效优良率为89.3%,未发现髋内翻、感染、松动、脱位者。人工关节置换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置换要点是大、小转子骨折与人工假体关系的处理,应先置入假体,后以假体为支撑、行骨折内固定;做到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是置换后假体稳定性的保证,加长柄与标准柄长均可使用。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髋;不稳定性骨折;髋关节假体  相似文献   

15.
活血通络汤预防人工股骨头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已经成为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多见于下肢。因而如何有效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为医学界的热点问题。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活血通络汤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人工股骨头置换后分别给予活血通络汤内服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引流量、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活血通络汤组患者切口引流量明显少于低分子肝素组(P < 0.05);活血通络汤和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计数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活血通络汤和低分子肝素均能明显的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但低分子肝素效果优于活血通络汤(P < 0.05);两组患者中各有2例轻度下肢深静脉血栓,两者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效果相当。说明活血通络汤能够预防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同低分子肝素相当,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林基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30):5547-5550
背景:继往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切除股骨颈,将严重改变压应力系统和张应力系统之间的受力平衡。而保留股骨颈则保留了股骨颈健康骨结构,使假体应力沿股骨近端生理状况分布,亦可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导致假体松动。 目的:评价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2003-03/2008-04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42例52髋,均应用S-ROM假体(Depuy,美国),假体分为髋臼部分和股骨部分。记录髋关节置换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住院天数、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随访12~61个月,平均39个月。全髋关节置换时间30~7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70~200 mL,平均110 mL。置换后X射线片测量髋臼外展角平均44.1°,前倾角平均21°。置换后第5天髋关节摄片确认置入假体正常后即要求扶助行器下地活动。置换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32.7±6.3)分,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3.2±4.1)分。提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可以作为传统股骨柄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