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较罕见,各种治疗方法疗效不佳,预后差。目的:随访观察1例肝移植治疗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观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例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经肝移植治疗后的情况,并回顾性分析迄今为止见于文献报道的国内外65例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来源、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与结论:该患者经肝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鳞状细胞癌抗原等均降至正常水平,恢复良好。国内外研究表明,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来源多样,手术切除、化疗等治疗方法疗效不佳,预后差。本例结果显示,肝移植治疗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
王晓晶  郑丹萍  刘茜  秦瑛 《护理研究》2013,(18):1891-1892
原发性绒癌又称非妊娠性绒癌,是一种极为少见的恶性肿瘤,原发灶多见于生殖系统,也见于身体其他部位。男性中极为罕见,而且因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妊娠性绒癌差,现目前多为散发、个案报道,国内外无确切发病率的统计。现将我院1989年—2012年收治男性原发性绒癌病人13例,从临床表现、治疗、预后、护理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69例宫颈癌患者血清中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值。结果: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宫颈癌组中的敏感性为78.7%;治疗后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和/或转移患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宫颈癌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浸润肌层深度有关,与病理分级和肿瘤生长方式无相关性。结论: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在宫颈癌辅助诊断和疗效判断及预后监测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7种血清肿瘤标记物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肺腺癌组癌胚抗原、癌抗原125、癌抗原19-9、癌抗原15-3水平高于肺鳞癌组、小细胞癌组(P<0.0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水平低于肺鳞癌组、小细胞癌组(P<0.05),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鳞状细胞癌抗原低于肺鳞癌组(P<0.05);肺鳞癌组癌胚抗原、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癌抗原125、癌抗原15-3、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高于肺小细胞癌组(P<0.05),癌抗原19-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低于肺小细胞癌组(P<0.05);肺腺癌患者癌胚抗原、癌抗原125、癌抗原19-9、癌抗原15-3阳性率较高,肺小细胞癌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较高,肺鳞癌患者水溶性细胞角蛋白19片段及鳞状细胞癌抗原阳性率较高.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表达不同,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可用于监测和评估肺癌综合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在监测宫颈鳞癌患者复发中的意义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宫颈鳞癌临床患者病例163例,对这组研究对象进行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检测,比较分析治疗后的抗原水平。结果患者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在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盆腔淋巴结转移、并发感染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进行检测对宫颈鳞癌患者的诊断以及监测疗效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问卷收集2005年12月—2009年12月作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9例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A组和B组。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口咽鳞状细胞癌预后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死亡患者42例,预后不良患者比例为60.87%;人乳头瘤病毒感染(OR=12.167)、淋巴结转移(OR=24.184)、情绪紧张(OR=8.576)、治疗并发症(OR=11.470)和基础疾病种数多(OR=12.198)是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肿瘤组织分化程度高(OR=0.118)是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差,预后结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治疗中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肝切除术、肝动脉介入治疗术以及肝移植术是原发性肝癌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无论哪种方式,单一应用均有其局限性,效果均不佳,术后易复发和转移。两种方法结合,或者联合消融治疗、化疗、微波治疗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疗,能弥补单一疗法的不足,发挥协同的抗癌效应,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主要包括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以肝移植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以肝动脉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本次研究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为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盂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报告肾结石合并肾盂鳞状细胞癌2例,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 2例均有典型肾绞痛病史及合并血尿,CT检查提示肾盂癌2例.2例术中经冰冻病理确诊后,行根治性患肾切除术,1例术后行全身化疗,5个月后死于全身衰竭,另一类术后随访18个月无复发.2例病理诊断均为鳞状细胞癌.结论 肾结石合并肾盂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可疑病例进行多项必要的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以根治性患肾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9.
VM方案新辅助化学治疗在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赵琪  余东升 《新医学》2006,37(11):729-730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长春新碱(vincristine)和甲氨蝶呤(methotrexate)(VM方案)新辅助化学治疗在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意义.方法: 对36例经VM方案新辅助化学治疗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 经1个疗程VM方案治疗后,临床近期完全缓解6例(17%),部分缓解24例(67%),无效5例(14%),进展1例(3%),总有效率为83%.VM方案新辅助化学治疗后的病理有效率为67%.仅4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能耐受随后的手术治疗,除1例术后感染延迟愈合外,其余伤口愈合良好.结论: VM方案新辅助化学治疗简单易行、高效、低毒,疗程较短,用于治疗OSCC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病理、鉴别诊断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通过1例乳腺鳞状细胞癌病例进行报告并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排除了其他部位肿瘤转移,且乳腺中的肿瘤与乳头及表皮无任何关系,病理结果只有鳞癌细胞巢的浸润,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本例可确诊为乳腺鳞状细胞癌。结论乳腺鳞状细胞癌确诊须靠组织学诊断,并排除乳腺器官内、身体其他脏器或组织来源的鳞状细胞癌及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治疗及预后争议较多,应根据肿瘤TNM分期决定治疗方案,首选手术治疗,术后放化疗。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对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方案进行改进。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病例资料。结果 手术死亡 2例 ,手术死亡率为 9 5 2 % ;肝动脉血栓形成 1例 ,腹腔内出血 1例 ;2例分别于术后 13个月、18个月死于肝癌复发、肝癌肺部转移。现 16例无瘤生存 ,其中 1例存活超过 3年 ,4例存活超过 2年 ,7例存活超过 1年。结论 病肝切除方法、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化疗方案的改进可能是提高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TTF-1在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红梅  周小鸽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6):441-443,i0017
目的 评价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原发性肺癌中的表达特异性及敏感性,探讨TTF-1对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潜在价值。方法 原发性肺癌95例,其中腺癌52例,肺鳞癌39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肺小细胞癌3例;正常肺组织4例,上皮样胸膜间皮瘤4例及186例人体其他部位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做成组织芯片;采用EnVision方法进行TTF-1检测。结果 TTF-1阳性信号的定位在细胞核。44/52例(84.6%)原发性肺腺癌、2/39例(5%)肺鳞癌、1/1例肺小细胞癌和2/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表达TTF-1,4例上皮样胸膜间皮瘤均不表达TTF-1,其他部位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除1例甲状腺癌外)均不表达TTF-1。另外,6/7例肝细胞出现很强的胞质(+),胆管上皮(-)。结论 TTF-1在原发性肺腺癌中的表达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提示TTF-1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标记用于原发和转移性肺腺癌的鉴别;它对于肺原发性低分化腺癌和鳞癌的鉴别也有一定价值,还具有鉴别肝细胞癌和胆管癌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liver is extremely rare, very difficult to diagnose, and carries an extremely poor prognosis. In this study, we discuss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a patient with primary hep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 patient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owing to discomfort in the right upper abdominal quadrant and a loss of appetite. He had no previous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p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no history of system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e diagnosed primary hep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y pathological analysis. Primary hep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s rare, and its histological features are controversial, which makes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diagnosis difficult.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avoid misdiagnosis, and to identify the best treatment. This case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primary hepatic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4.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liver malignancy and causes one third of cancer related deaths world-wide. Approximately one third of patients with HCC are eligible for curative treatments that include hepatic resec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or imaging guided tumor ablation. Recurrence rates after primary therapy depends on tumor biology and pre-treatment tumor burden with early recurrence rates ranging from 30%-80% following surgical resection and ablation. HCC recurs ...  相似文献   

15.
背景:原位肝移植因其移植过程复杂,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制约着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目的:分析肝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肝移植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3例,女6例,年龄25—74岁,平均(46.41±12.02)岁。原发病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0例(合并肾衰1例),肝硬化合并肝细胞性癌7例,胆汁性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肝细胞性癌13例,胆管细胞癌1例,肝豆状核变性3例,肝功能衰竭13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7例(合并肾衰1例)。所有病例供、受者均符合血型相符原则。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发生并发症102例次,其中腹腔内出血15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肺部感染21例,腹腔感染5例,胆道并发症21例,慢性排斥3例,急性排斥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7例,乙肝复发3例,神经精神并发症6例,移植肝无功能4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各1例。围手术期死亡24人,直接死亡原因腹腔出血6例,肺部感染6例,移植肝无功能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腹腔感染、移植物抗宿主、心脏骤停、胆管坏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各1例。提示重视肝移植患者围移植期的处理,改善肝功能、纠正凝血障碍、改善营养、控制感染,重视移植技术的完善和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处理,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肝移植可完整切除病肝,远期疗效优于肝切除,其5年存活率可达70%H1.此外,肝移植还可避免在肝功能不良的情况下肝切除带来的术后肝功能不全的严重风险.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原位肝移植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对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1980-03/2008-12因原发性肝癌行原位肝移植术患者75例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75例患者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6%,66.70%.53.3%及65.2%,53.9%,34.1%,平均生存时间25个月.其中符合Milan标准的手术患者术后1,2,3年的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4%,72.5%,57.9%及77.6%,62.3%,51.8%,平均生存时间39个月.超出Milan标准的6例患者均在术后1年内出现肿瘤的复发,有2例患者在术后1年内死亡,术后1年生存率为66.7%.其余4例患者于术后2年内相继死亡.平均生存时间14个月.提示原位肝移植是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选择符合Milan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移植手术治疗将会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小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进行观察,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发生于近端回肠的鳞状细胞癌,其病理组织学特征与发生于其他部位(宫颈、食道、皮肤)的鳞状细胞癌相同,并可找到鳞状细胞癌与正常小肠黏膜腺上皮之间的移行过渡区。免疫组化:肿瘤细胞34βE12、AE1/AE3、CK5/6和p63(),CK20、NSE、Syn和CgA(-)。结论原发于小肠的鳞状细胞癌非常罕见,需与继发性鳞癌、腺鳞癌、类癌及其他神经内分泌癌等相鉴别,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腺上皮细胞鳞化进而继发性恶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前的影像学表现,为外科肝移植术前病人选择,手术计划制定,预后评估及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帮助。方法肝移植患者37例中,术前行超声检查15例,CT检查20例,MRI检查17例。结果结节性肝硬化18例;肝细胞癌5例;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8例;胆管细胞癌2例;胆囊癌1例;重症肝炎1例;包虫病并结节性肝硬化和肝脏恶性间质瘤各1例,术前未作出诊断。结论各种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势,合理地运用,不仅可以作出疾病的定性诊断,为外科医生术前提供全面的影像信息,还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定,预后的评估,为我国肝移植标准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公认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好的治疗办法。国内外已经开始进行了多种造血干细胞来源的移植,包括亲缘单倍体移植、非血缘移植,而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提高疗效的报道多为单独个案报道。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与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2008-04/2010-04住院的17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年龄3~53岁,8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9例患者接受了非移植治疗。移植组的8例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半相合(4例)、HLA相合(2例),非血缘(2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所有移植的患者中有4例在造血干细胞输注的同时静脉输注体外培养扩增的间充质造血干细胞。非移植治疗组9例患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和促造血治疗。结果与结论:移植组除1例45岁患者接受过非移植方法治疗11个月无效,合并肾功能衰竭、肺部真菌感染时才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死于移植合并症外,余7例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造血功能恢复快,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4d;其中接受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的4例患者平均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L-1,血小板计数≥20×109L-1的中位时间均为11.6d。移植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4例,局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者4例,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需血制品输注,无严重感染和出血。而非移植组患者治疗后造血功能均未恢复正常,1例死于脑出血和感染,余患者生活质量低下,需要反复住院对症治疗,长期间断的血制品输注;治疗后出现多种严重的合并症。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效的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物抗宿主病可以预防和控制,生活质量高,疗效明显优于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