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五年研究,澄清了江汉平原涝渍灾害形成的原因。根据微地貌特点和涝渍状况将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土地分为7种类型:洲滩平地季节性洪涝地域,淤高平地季节性暗渍地域,中间平地季节性渍害地域,低湿平地渍害地域,滨湖平地涝渍地域,湖泊水面调蓄地域,碟形洼地涝渍圈。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分异和演变规律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在平面上与河流呈水平带状分布;(2)在空间上呈梯度分布;(3)碟形洼地涝渍特征呈同心圆分布;(4)涝渍微地域随时间推移发生有序地演变;(5)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6)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与涝渍灾害呈显著的相关性。根据江汉平原涝渍微地域涝渍发生特征,提出了因地制宜、分区开发的指导思想,并选点进行了实证开发示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以十多年来江汉平原农业地理和涝渍地开发研究实践为基础,综合国内外湿地研究新成果,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南方湿地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想。 地本地区党政军渍灾害严重和生态脆弱化突出的实际,重点探讨了湿地农业关键技术和建立湿地农业开发模式的问题,湿地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适生生物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基于江汉平原实际,今后湿地农业必须在国土整治与水资源合理分配、调控技术、选择与培育湿地特色产业和恢复优美环境与确保食物安全等方面进行重点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中日合作项目“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两个涝渍地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有关实践,对该区涝渍地开发规划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表明,江汉平原涝渍地大体上可分成以河流冲积物为主和以湖积与冲积共同作用形成的两类地区,两者在地貌、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和经济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应该区别对待;“单元水系”可作为涝渍地区域综合开发最基层的区域单元。水土资源存在的巨大潜力和障碍应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其开发模式可借鉴日本“农田综合整备”的理论与实践;田间土地整治及其附属物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应以我国近20年来关于涝渍地排水的工程标准为主,适当参照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数量化理论I可作为规划前对涝渍地微域土地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合适方法;鉴于涝渍地开发的阶段性,对现阶段涝渍地开发效果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在农田的物理结构改变效果、农业深度开发与结构调整效果和综合经济效益效果等3方面取得平衡。以第一方面的评价为重点,给出了一个相应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花果期持续受渍对油菜生长、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菜是江汉平原广泛栽培的越冬作物,在春季雨水较多时常遭遇持续受渍胁迫,对产量有明显影响。为了探索春季油菜田的排水管理,取得较高产量,通过测坑试验和小区试验,初步研究了花果斯持续受渍对油菜生长,产量和含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花果期持续受渍,主要是通过单株的有效角果数,千粒重等因素影响产量;随着持续受渍时间的延长,各受渍处理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与对照相比,较短时间(比如2天)持续受渍对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以及籽粒含油量影响不大,但较长时期持续受渍会对油菜的这些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此类水分胁迫是生产上重点防治的对象。因此,在考虑地下水位动脉及其作用时间对油菜影响的排渍指标研究中,应主要从持续受渍程度对产量的影响方面建立关系,确定适宜的新型排渍指标。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涝渍地农业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长江流域日益严峻的外生态环境的压力,加上长期以来湖区不合理的围垦开发利用,使江汉平原涝渍地域的农业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主要表现为气候变率较大,分布不均,涝渍相随,旱涝并存,农业用水的水质劣化趋势加剧,涝渍地的土壤潜沼化仍在继续,土地生产力低下,涝渍地域相对贫困人口增加。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将水和涝渍地看成一种资源而非负担,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出发,用大农业的观点,走社会化自然顺应的生态环境恢复之路,要上防下截,蓄泄兼顾,控制围垦,退田还湖,通过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使涝渍小生境得到改善;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国际合作,使涝渍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更加科学的可持续。不同类型的涝渍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恢复实践表明,因地制宜地治理开发可以获取很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四湖地区涝渍地油菜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湖北省涝渍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场示范围场油菜田的田间杂草进行调查,发现涝渍地油菜田杂草的发生特点与非涝渍地存在明显的区别:在涝渍地区域,棒头草等禾本科杂草生长旺盛,为最优势种群;在非涝渍地田块中,禾本科杂草则几乎没有生长,田问杂草单位面积鲜重也大大降低。通过筛选几种化学除草剂,建立了以乙草胺乳油土壤处理或精禾草克与高特克桶混茎叶喷雾为较优方案的杂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结合涝渍地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推广体系,把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引进优质新品种,研究综合配套技术和推广高效农业模式为主要内容,探索了一条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的新方法,新措施和新机制;筛选出最适合的新品种,新技术和高效农业模式在涝渍地上示范推广,提高了涝渍地的效益,五年来,共引进新品种105个。引进旱育抛秧技术在晚稻上应用,解决了晚稻旱育抛秧中的三大技术难题,增产达到23.63%,在国内属于领先。示范新技术5项,推广高效农业模式4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5.1万hm^2,新增利润2.2亿元。并建成了涝渍地的五大产业开发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水湿生经济植物开发及涝渍地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阐述了利用水生和湿生植物开发涝渍地的必要性,报导了四湖地区涝渍地进行水生和湿生经济植物引种栽培和优化农业模式试验方面的研究结果,还讨论了在平原湖区涝渍地水湿生经济作物优化农业模式的优越性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农业生态环境特征与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江汉平原涝渍地域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集团、地形条件和不当人为干预等原因,洪、涝、渍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态环境受损严重。主要表现为气候资源丰富,但变率较大,分布不均;水资源相对充足,但涝渍相随,旱涝并存,且旱涝灾害有加重的趋势,农业用水的水质劣化趋势加剧;涝渍地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但生产力低下;涝渍地域相对贫困人口增加,血吸虫疫区不断扩展,在简要描述江汉平原涝渍地域农业生态环境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给出了涝渍地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体系,根据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将用于种植业的涝渍地分为基本适宜、比较适宜和不太适宜三种类型,为涝渍地的综合治理及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涝渍地种植制度与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了系统工程,生态农业,农业气象,作物栽培,技术经济等管理,通过对江汉平原涝渍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性能解析,现有种植制度与新拓高效农业模式分析评价,高效优化机理的探讨,从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农业结构调优,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发,筛选归纳了四类适宜的高效种植(养)模式,即“稳粮兴油”增值型;“稳棉机动”增值型;“粮经,粮饲兼顾”饲养型;“种地与养地”结合型。上述高效农业模式具有产品优化功能,结构优化功能,缓和大范围洪涝和自我调控补偿功能,它们既自成体系,各显特色,又互成体系,构成粮,经,饲,肥“四元”种植结构。必须实行有序高效模式自身水旱轮作,高效模式与传统耕作制度之间轮作换荐,使之动态优化,保持可持续发展。4种模式在我国南方涝渍地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各地可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周期性的潮汐是滨海湿地重要的水文特征,为了探讨潮汐的半月周期(包括小潮期和大潮期)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于2009年7月中下旬测定了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在小潮期和大潮期交替周期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小潮期相比,由于频繁的潮水淹没,大潮期0~5 cm土壤含水量的增加量从低潮滩向高潮位依次为:44.8%、18.5%、10.9%和14.3%,5~10 cm含水量的增加量从低潮滩向高潮位依次为:19.2%、9.8%、12.6%和16.2%,10~20 cm则依次为:5.6%、6.1%、2.5%和7.3%。大潮期,从低潮滩向高潮滩增加的盐度依次为0.18、0.13、0.10和0.09 ms·cm-1,增加的硫酸盐依次为0.32、0.21、0.16、0.13 mg·g-1。与小潮期相比,大潮期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降低;土壤容重、pH、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氮在大小潮期间无明显差异。此外,在潮汐的半月周期内,低潮滩土壤比高潮滩有更高淹水频率和更长淹水时间,受潮水的影响更明显,大潮期低潮滩土壤含水量、盐度和硫酸盐的增加幅度大于高潮滩,低潮滩土壤Eh降低幅度则小于高潮滩。半月周期的潮汐可以显著影响滨海湿地的部分土壤理化性质,且不同潮位的土壤性质对潮汐的响应程度不同,进而可能会对湿地植物生长和相关生态过程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中低产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与小麦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中低产土壤的Hg,As,Cr,Pb,Cu五个重金属含量(除渝北区外),均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内,属自然背景值一级标准。Cd和Zn高于全国土壤中的平均含量和背景值含量,属二级标准。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母质类型,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无定形铁和物理性粘粒有关,同时存在一定的地域分布。重庆近郊的土壤所有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土壤重金属的可给态或有效性含量极低,锌和铜不是过量,而是不足。小麦籽粒中As,Cr,Pb,Zn,Cu含量低于国家食品对重金属限量标准和小麦籽粒背景值标准,Hg,Cd含量高于国家规定标准。籽粒中的Cu,Zn含量是小麦茎叶中的2.0-2.2倍,而茎叶中的Hg,Pb,As,Cr,Cd含量明显高于籽粒。  相似文献   

13.
When dealing with large-scale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s following the Chernobyl accident, changed land use such that the products of the land are radiologically acceptable and sustain an economic return from the land is a potentially sustainable remediation option. In this paper, willow short rotation coppice (SRC) is evaluated on radiologic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grounds for W. European and Belarus site conditions. Radiocaesium uptake was studied in a newly established and existing SRC. Only for light-texture soils with low soil potassium should cultivation be restricted to soils with contamination levels below 100-370 kBq m-2 given the TFs on these soils (5 x 10(-4) and 2 x 10(-3) m2 kg-1) and considering the Belarus exemption limit for firewood (740 Bq kg-1). In the case of high wood contamination levels (> 1000 Bq kg-1), power plant personnel working in the vicinity of ash conveyers should be subjected to radiation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appropriate soil conditions, potential SRC yields are high. In Belarus, most soils are sandy with a low water retention, for which yield estimates are too low to make production profitable without irrigation. The economic viability should be thoroughly calculated for the prevailing conditions. In W. Europe, SRC production or conversion is not profitable without price incentives. For Belarus, the profitability of SRC on the production side largely depends on crop yield and price of the delivered bio-fuel. Large-scale heat conversion systems seem the most profitable and revenue may be considerable. Electricity routes are usually unprofitable.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energy production from SRC is potentially a radiologically and 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land use option for contaminated agricultural land.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数据库的建立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所收集的江汉平原土地资源数据及相关图件(包括1983年版1:5万地形图,1:5万各县市土壤图,利用多时相卫片编制的1:25万专题图),以PC-586微机为主机,以PC 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为支持,建立了江汉平原土地资源数据库,其内容包括行政区划空间数据库(各县市行政区划图1:5万),水系空间数据库(各县市河流,沟渠及水面图,1:5万),土壤空间数据库(各县市1:5万土壤图),土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首地区土壤养分状况与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长期以来人地矛盾突出,蓄水和移民搬迁使土地资源进一步减少,过度开发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和生态退化问题日趋严重。通过布点调查和土壤取样,对秭归县水田坝乡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和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内山地农业已普遍采用梯田进行保护性耕作,海拔600~700 m区域主要开辟为脐橙园,700~900 m区域山地主要种植常规作物;研究区域土壤有明显粗骨化和沙质化特性,其肥力特征是蓄水力偏弱,持水保肥性较差,但通气和透水性好,易耕作;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中高海拔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相对较高,而低海拔区域土壤全磷、全钾含量较高;坡改梯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根据2005~2010年研究结果,研究区域土壤肥力退化趋势仍未得到控制,同时因水土流失和化肥大量使用,该区域大多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6.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湿地松人工林固碳释氧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标准样方法对19年生湿地松(〖WTBX〗Pinus elliottii〖WTBZ〗)人工林碳素含量及碳贮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046%~5438±026%之间波动,按碳含量高低排列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不同林冠层枝、叶碳素含量存在差异,上层叶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较低,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素含量依次为4516±04%、4228±041%、4088±031%,土壤层碳素含量平均为043±004%,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2194 t〖DK〗·hm-2,其中乔木层碳贮量为8618 t〖DK〗·hm-2,占总量的7067%,下木层和凋落物层碳贮量分别为06 t〖DK〗·hm-2(049%) 和886 t〖DK〗·hm-2(727%)。林地土壤(0~60 cm)为263 t〖DK〗·hm-2,占总碳贮量的2157%。乔木层年净固碳量为454 t〖DK〗·hm-2,年净释氧量为1212 t〖DK〗·hm-2。采用造林成本法计算得出试区湿地松林平均每年发挥的净固碳释氧效益达9 034元〖DK〗·hm-2。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西南乌江流域石灰土为例,运用逐级提取(Sequential Extraction,SEE)技术,并结合化学成分和相关参数数据,研究了石灰土中铀(U)等元素的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石灰土中U的活动性及释放潜力,旨在增进对U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了解,同时也为流域U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石灰土中Mn主要存在于锰(氢)氧化物中,Ca主要存在于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中,P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矿物和有机质中,U主要赋存于硅酸盐等残留部分中,其次赋存于有机质结合部分和碳酸盐矿物中;②石灰土剖面中活动态U所占的比例为10%~30%,平均17%,说明石灰土中的部分U在酸性和氧化-还原界面等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迁移活性,即在上述条件下,石灰土中的部分U可释放进入周围水体或植物中;③石灰土中U的潜在释放量为036~150 g/t,平均U潜在释放量为076 g/t,因此,在酸雨和侵蚀等作用下,石灰土U释放可显著提高乌江河水U通量。  相似文献   

18.
长江流域河流网系中,沿河谷平原两侧为起伏丘陵与岗地,其上分布着以红壤为主,也有黄褐土与黄棕壤及多种类型的石灰岩风化发育的土壤。过去在单一粮食生产格局下,往往破坏岗丘上的土壤,促使严重退化。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应立足沟谷农田的不断增产,并合理经营与开发岗丘上的土壤,建立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生产格局,使共相互协调,增加丰盛的物质财富,改善生态环境,养育更多的人口。  相似文献   

19.
以徐州某水泥厂附近土壤样品为例,分析了土壤中黑碳(BC)和有机质(OM)的含量,并研究了不同利用类型土壤中黑碳和有机质的磁学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黑碳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35 g/kg和112.33 g/kg。林地样品的黑碳和有机质含量均与频率磁化率正相关,耕地样品的黑碳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均与频率磁化率负相关,说明不同类型土壤中黑碳和有机质的来源不同,且人为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的黑碳含量与磁化率(χ)、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ARM)、软剩磁(SOFT)、饱和等温剩磁(SIRM)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和χ,SOFT,SIRM正相关,初步判断这些参数可以作为黑碳或有机质的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resent study total 21 forest stands on different aspects and locations (Hill base, mid slope and ridge top) on the slope were studied to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two parameters in supporting species regeneration and biodiversity in a mixed broadleaved forest between 380 and 850 m elevation in the Kumauau Himalayan region. A total of 36 tree species were recorded in the forest. In all aspects the tree, sapling and shrub richness was higher at hill base stands in comparison to mid slope and ridge top stand. Maximum tree richness (average across all aspects) was 9.7 and shrub richness was 9.3. Higher richness at hill base may be attributed to more soil moisture and deeper soils which accumulate the hill base where the slope steepness declines. The tree richness was higher in the northern aspect whereas southern aspect was more suitable for the shrub species. From the present study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the base of the hills can support higher biodiversity and are instrumental in supporting regeneration of several tree and shrub species in sal mixed broadleaved fo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