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本地区不同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情况,为血站采用血液制品精细化管理来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统计2017年1~12月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发放至郑州市签订供血合同医院的各类血液制品,收集并查阅同期医院反馈的183例临床输血反应反馈单,记录血液制品种类和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统计分析不同血液制品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结果 2017年1~12月共发放血液制品751 490袋,发生输血反应183例,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0.024%(183/751 490),其中全血、悬浮红细胞、去白悬浮红细胞、普通冰冻血浆和病毒灭活血浆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69%(2/107)、0.052%(89/172 366)、0.024%(15/62 247)、0.030%(47/155 337)和0.005%(7/147 460)。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和发热为主,过敏的患者中,由普通冰冻血浆引起的输血反应38例(40.43%)高于病毒灭活血浆6例(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的患者中,由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54例(75.00%)高于去白悬浮红细胞6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血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悬浮红细胞和普通冰冻血浆;去白悬浮红细胞和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显著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以寻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3455例输血患者的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输血病人3455例,输血不良反应有30例(发生率为0.87%),其中以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机采血小板等三种血液成分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0例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性输血反应,包括有发热反应19例、过敏反应9例及全身不适2例,其中1h内发生的有23例,2h内发生的有5例,3h内发生的有2例.结论 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输血前有针对性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3.
李彩芳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8):50-50,52
目的 通过对科室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 通过输血反应回报单制度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我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机制PLT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 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去白红细胞在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168例输血者分为观察组(去白红细胞组)和对照组(未去白红细胞组),观察分析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结果对照组946例,发热反应56例,占5.91%;过敏反应24例,占2.53%;其他反应12例,占1.26%;总反应率为9.72%(92/946)。观察组:发热反应2例,占0.09%;过敏反应1例,占0.045%;其他反应0例;总反应率为1.35%。结论对于临床二次或二次以上输血患者,选用去白红细胞,可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输血及有效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提供帮助。方法 查阅近3年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记录输血人次及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553人次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例,发生率0.14%,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悬浮红细胞主要引起发热,血浆主要引起过敏,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多种影响因素,难以完全避免,科学合理用血,加强输血管理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调查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的受血者;通过查阅病史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145490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反应的有189例,其中发热反应84例,占44.4%;过敏反应99例,占52.4%;溶血反应6例,占3.2%;结论:通过健全制度、合理安全输血宣教、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与输血新技术和实施临床输血质量监督考评等管理措施,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原因。方法样本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住院输血的19526例患者,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19526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为0.32%,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其中输注全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为0.66%,其次为普通冰冻血浆(0.44%),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输血反应(χ2=8.880,P <0.05),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比一般患者高(χ2=3.949,P <0.05)。辐照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比未辐照发生的概率低(χ2=6.724,P <0.05)。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肝癌(1.09%)、肺癌(0.51%)、泌尿系统肿瘤(0.32%)、食管癌(0.30%)、妇科肿瘤(0.27%)、胃肠肿瘤(0.17%),不同类型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9,P <0.01)。结论去白和辐照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尤其是放化疗肿瘤患者,应输注辐照去白悬浮红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梁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252-253
目的通过对我院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回顾分析,分析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0至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11721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1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4%,100%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无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反应,其中单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等)的15人次,占29.4%,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单纯发生发热反应的14人次,占27.5%,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引起,同时发生发热和过敏反应22人次,占43.1%。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和制定适合我院临床输血管理的措施能有效降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回顾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策略。方法: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对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各类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266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5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6%,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其中过敏反应33人次,占60%,以输注血浆引起为主,发热反应20人次,占36.36%,以输注悬浮红细胞引起为主,其他反应2人次,占3.64%。结论:重视科学合理用血及输血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阳地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及合理性。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4年12月南阳地区15家医疗机构各血液成分使用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家医院5年间共发生输血反应285例,输血反应发生率<1%;各种血液成分中,以输注悬浮红细胞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占50.8%,其次是血浆,占43.9%;所有反应中变态反应最多,占52.9%,发热反应次之,占42.8%。结论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医疗单位应充分认识输血风险,制订有效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倡自体输血,确保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重症病房输血不良反应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统计,将各类成分用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重症病房发生不同种类输血不良反应的69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血液制品成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其中主要为冰冻血浆(2.02%),与其他血液制品种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37.68%)和发热(47.83%);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次数呈正比,即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率不断上升。结论多种血液制品均能够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冰冻血浆比例最大,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输血次数越多,患者越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中应适当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特点及原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2206例河源市中心血站各临床输血病例资料。结果共有2206例次接受输血治疗,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有37例,输血反应率为1.68%;输血不良反应类型:过敏19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7例,迟发性溶血反应1例。结论引起输血反应率最高的是血浆和全血(分别为2.45%和2.39%);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输血反应原因与类型,探讨处理措施。方法有输血反应的患者215例,由医护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输血科将资料收集、分类、分析统计并储存。结果本组患者血液输注成分主要为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及洗涤红细胞,输血反应类型为发热、过敏及其他。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血液质量、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及配血技术等因素相关。反应发生后临床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对临床输血对象的临床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其预防和处理方式以期提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方法对各种输入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反应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此130例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反应在所有输血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0.97%,主要的两种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反应占所有反应的28.5%,过敏反应占67.7%,在各类血液制品中输注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占所有反应的49.3%,白细胞占1.5%红细胞占22.4%,血浆占26.8%,洗涤红细胞几乎为零。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反应为主,运用新的配血技术、血细胞过滤技术以及明确输血反应的对症治疗,科学有效处理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5.
通常的成分血指的是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冷沉淀等,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不同成分血合理搭配使用。现代临床输血疗法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时代,成分输血具有提高疗效,减少输血量,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血液浪费等优点。我院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成分血液制品的使用已南以前的22%上升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16.
葛丽  陆应玉 《安徽医药》2017,38(1):62-64
目的 通过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 分析统计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回报至输血科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资料。结果 2年间输血8 526例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7例次,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约0.79%;红细胞输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7%,血浆为0.77%,血小板为1.61%,全血为10%;输血相关不良反应以发热和过敏反应为主,无溶血反应回报记录;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红细胞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0.67%和0.22%,过敏的发生率分别为0.33%和0.22%。结论 去白悬浮红细胞可以显著减少输血相关发热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输血中不规则抗体的检测的临床意义,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对2042例输血患者在输血前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的操作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根据筛查结果选择适合的血制品进行输血。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11例(0.54%),其中非特异性抗体3例(0.14%),特异性抗体8例(0.40%),患者未出现严重输血反应。结论患者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可以降低各种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安全输血程度。  相似文献   

18.
112例输血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我院临床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方法查阅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病例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分析显示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单采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等血制品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且输血反应主要包括发热和过敏两种类型。结论提倡自体输血,珍惜血液资源,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有效、安全地进行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输血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及输注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最多,分别占39.29%、35.71%。其中有过输血史及妊娠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较多。结论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后果及预防进行准确掌握,区别对待,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静脉输血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以降低静脉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静脉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静脉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80例患者中,输注血小板44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66例,输注悬浮红细胞100例,输注全血70例。静脉输血不良反应中,细菌污染8例,溶血反应38例,发热反应30例,过敏反应180例,其他24例。输注全血可导致上述不良反应,发热反应主要是由输注全血所致,输注新鲜冰冻血浆主要导致过敏反应。结论静脉输血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污染。在输液前严查核对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降低静脉输血中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