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索应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013年,应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形钢板治疗成人肱骨中下段骨折18例,根据AO分型,其中A型6例,B型5例,C型7例。采用患肢同侧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前外侧入路,显露桡神经,骨折复位后钢板放置于肱骨中下段前外侧固定。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全部患者骨性愈合,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肩、肘关节功能优良率100%。结论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是一种治疗成年人肱骨近中下段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以解决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大、小结节的固定问题,并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其固定肱骨大、小结节的稳定性。方法取12具新鲜冰冻带肩袖肌的肱骨标本,编号后随机分成A、B两组,建立相同的肱骨大、小结节骨折模型。其中,A组用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B组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缝线缝合固定,小结节同时加用1枚3.5 mm空心螺钉固定。分别对两组标本进行肩胛下肌、冈下肌及小圆肌、冈上肌牵拉实验及大、小结节抗拉实验测试。结果肩胛下肌牵拉实验:A组在18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均明显小于B组(P0.05)。冈下肌及小圆肌牵拉实验:两组在15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冈上肌牵拉实验:两组在90 N拉力以及疲劳实验后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结节抗拉实验:A组失效载荷明显大于B组,且A组失效位移明显小于B组(P0.05)。大结节抗拉实验:两组在失效载荷、失效位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新型双叶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对肱骨小结节的固定效果较缝线+空心钉螺钉固定更坚强,具有能同时固定大、小结节的优势。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对肱骨中下段骨折主要采用复位内固定治疗,内固定入路方式主要有3种:前外侧入路(包括改良上臂前外侧入路)、后侧入路以及内侧入路。目前临床对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修复入路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加压钢板及螺钉前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内固定修复肱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90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前外侧入路加压钢板及螺钉置入内固定,试验组行内侧入路加压钢板及螺钉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以及肩关节和肘关节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试验组内固定后术中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切口感染、骨不连、慢性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提示内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加压钢板及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肱骨中下段骨折效果相当,且前者术中失血量更少,可有效弥补传统修复方案的部分缺陷,可以考虑作为肱骨中下段骨折内固定的修复入路方式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设计一种与胫骨平台后内髁解剖形态匹配的钢板,比较其与5孔L型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和7孔直型重建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将18具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的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6具。其中,A组标本模型采用前内侧5孔L型LC-DCP固定,B组标本模型采用后内侧7孔直型重建接骨板固定,C组标本模型采用新设计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锁定钢板固定。分别测量各组标本在轴向载荷为500、1000、1500 N下的垂直位移及失效载荷。结果 A组标本分别在500、1000、1500 N下的垂直位移是(1.035±0.140)mm、(1.721±0.149)mm、(2.263±0.134)mm,B组标本分别在500、1000、1500 N下的垂直位移是(0.268±0.702)mm、(0.788±0.507)mm、(1.518±0.111)mm,C组标本分别在500、1000、1500 N下的垂直位移是(0.180±0.049)mm、(0.578±0.103)mm、(0.760±0.055)mm。在同一载荷下,三组标本骨折块垂直位移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A组标本失效载荷为(1234.3±56.009)N,B组标本失效载荷为(2065.8±102.098)N,C组标本失效载荷为(2544.2±92.982)N,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新设计的胫骨平台后内侧锁定钢板在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骨折上,较5孔L型LC-DCP和7孔直型重建接骨板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LCP)手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3例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LCP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肩肘关节功能及神经功能。结果手术时间35~70分钟,平均52分钟;术中出血量20~80ml,平均45ml;术中X线透视2~8次平均4.5次;术后无伤口感染。5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8个月。所有患肢均获得骨性愈合,X线显示骨愈合时间9~18周,平均12.3周,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发生。无明显成角畸形,无医源性桡神经损伤,3例患者出现肌皮神经损伤,2月后恢复。所有患者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微创、出血少,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背景: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髁间骨折采用普通钢板螺钉固定容易松动,而锁定钢板有良好的把持力及角稳定功能。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锁定钢板和普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髁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采用5具防腐老年尸体肱骨标本分为两组对干骺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用电动摆锯从肱骨内外髁向鹰嘴窝成直角截割,制作C3型复杂肱骨髁间骨折模型,复位后分别用锁定钢板和普通钢板固定。两组在万能生物力学测力器上以600,800,1 000 N负荷进行轴向压力测试,2 N•m力矩进行扭转测试。 结果与结论:两组标本干骺端平均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锁定钢板组在600,800,1 000 N的负荷下出现的纵向压缩位移明显小于普通钢板组(P < 0.05)。以3 mm为垂直位移系统失效标准,锁定钢板组的平均载荷显著大于普通钢板组(P < 0.05),锁定钢板组组旋转角度明显小于普通钢板组(P < 0.05)。提示对于老年人复杂肱骨髁间骨折,锁定钢板比普通钢板有更强的抗折弯和抗扭转的生物力学性能。 关键词:锁定钢板;普通钢板;复杂肱骨髁间骨折;骨质疏松;内固定;生物力学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4.011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 肱骨近端内侧柱:肱骨近端内侧柱为肱骨头内下方的一段连续性骨皮质,主要起支撑肱骨头防止其内翻的作用。其主要包括后内侧干骺端的完整和对合及内侧铰链(骨膜)的完整性,锁定钢板固定稳定性的2个重要因素是骨密度低和缺乏内侧支撑。 肱骨内侧柱缺失型有限元模型:参照既往相关研究方法,在肱骨外科颈处模拟宽度为5 mm的骨质缺损,建立了可靠、有效的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有限元模型。对皮质骨、松质骨及髓腔分别赋予材料参数,并分别定义为均一、各向同性材料,忽略周围韧带及肌肉对骨折稳定性的影响。 背景: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骨折为内固定术后并发症较高的一种骨折类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中应用广泛,然而单独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支撑治疗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尚不明确。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单独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髓内支撑对内侧柱缺失型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模型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并比较肱骨距螺钉在2种不同固定方式下对内侧柱支撑的差异性。 方法:获取骨质疏松肱骨近端CT数据,按照肱骨解剖颈下5 mm截骨,建立肱骨近端内侧柱缺失型骨折模型,并分为A、B组。A组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组,其中A1组置入钢板近端全部螺钉,A2组为E钉空缺,A3组为D钉空缺;B组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髓内支撑组,其中B1置入钢板近端全部螺钉,B2组为E钉空缺,B3为D钉空缺。然后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间接暴力状态下不同分组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①在结构稳定性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A组中A1、A3组结构稳定性相当,且优于A2组;B组中B1、B2组结构稳定性相当且优于B3组;②对于内侧柱缺失型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腓骨髓内支撑的力学稳定性优于单独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当联合腓骨支撑时,置入钢板近端全部螺钉效果最优,其中 D钉对肱骨近端内侧柱的支撑具有重要稳定作用。 ORCID: 0000-0002-5127-7857(刘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6月~2009年8月采用手术和非手术的方法治疗40例新鲜无桡神经损伤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病人,其中手术组22例,非手术组18例。结果手术组中发生桡神经损伤4例,骨不愈合2例;非手术组中发生桡神经损伤1例,骨不愈合1例,畸形愈合3例。2组桡神经损伤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而骨不连发生率、骨折愈合率和终末随访时肘关节Mayo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非手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在骨折愈合时间和预防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方面优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双柱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30例患者的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双柱固定的实验组和前外侧切口的解剖钢板固定的对照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并评估患者肘关节功能。结果围手术期指标方面,实验组手术时间(62±21) min、术中出血量为(92±35) mL、术后住院时间为(6.1±1.7) d;对照组手术时间(82±15) min、术中出血量为(131±23) mL、术后住院时间为(9.4±2.5) d。两组间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1±1.2)个月,对照组为(4.7±1.5)个月;肘关节功能方面实验组的3个月和6个月的优良率为93.33%和100%、对照组为73.33%和86.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肱骨中下段特殊的解剖结构,采用双柱固定可以获得较好的稳定性,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很多临床报道认为“双钢板”方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是较为理想的方法,但对于放置方式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肱骨髁间骨折应用双钢板固定时,3种不同放置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18具防腐肱骨标本,制成肱骨远端“T”型髁间骨折模型,在髁间骨折线两侧各贴2个(共4个)应变片。随机予以背侧双钢板固定、垂直双钢板固定、平行双钢板固定,在压缩载荷下,对3种内固定方式进行应变、位移、刚度的测试。 结果与结论:①从载荷-位移数据中可以看到:当载荷低于500 N时,3种内固定方式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500 N时,平行双钢板压缩位移小于背侧双钢板固定、垂直双钢板固定(P < 0.05)。②3种内固定应变较小的是平行双钢板固定,另两种钢板固定方式应变较大,前者与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外髁的应变大于髁间应变,外髁的应变最大。当载荷低于300 N时,3种内固定方式的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300~500 N外力的载荷下轴向压缩刚度以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最高,背侧双钢板和垂直双钢板较低,前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由此可见,同等载荷下,平行钢板固定效果最佳,垂直钢板固定和背侧钢板固定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侧支撑螺钉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将30个人工合成左侧肱骨随机分成3组,建立外科颈骨折模型,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A组,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无内侧支撑螺钉;B组,3枚内侧支撑螺钉支撑,无内侧骨皮质支撑;C组,无内侧骨皮质和内侧支撑螺钉支撑。分别对3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抗扭、剪切力压缩、模型失效测试。结果 A、B、C 3组轴向压缩最大载荷为A组((240.88±19.13)N)>B组((169.04±19.26)N)>C组((128.58±17.53)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24.4±101.2)N/mm)>B组((230.7±40.54)N/mm)>C组((147.0±29.2)N/mm,P<0.05);抗扭测试最大扭矩A组((8.92±0.25)N.m)、B组((9.09±0.31)N.m)>C组((7.57±0.53)N.m,P<0.05),抗扭刚度A组((1.80±0.07)N.m/(°))、B组((1.86±0.07)N.m/(°))>C组((1.53±0.10)N.m/(°),P<0.05);剪切力压缩测试最大载荷为A组((444.71±20.87)N)>B组((228.79±28.95)N)>C组((188.73±26.15)N,P<0.05),抗压刚度为A组((470.0±54.4)N/mm)>B组((183.89±29.64)N/mm)>C组((140.2±32.1)N/mm,P<0.05);模型失效载荷A组((2 949.76±355.08)N)>B组((2 448.13±402.39)N)、C组((2 222.55±336.41)N,P<0.05)。结论肱骨近端内侧骨皮质支撑具有最佳的生物力学性能,采用3枚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的生物力学性能较无内侧柱支撑时明显增强。通过内侧骨皮质支撑或内侧支撑螺钉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值得临床运用,以预防术后内固定失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的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螺钉、张力带、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其稳定性,为临床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取18具保留肩袖肌的新鲜冰冻成人肱骨尸体标本,建立肱骨大结节骨折模型后,随机编号分为3组,分别采用螺钉、张力带及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技术固定大结节骨折块,牵拉冈上肌,测试力-位移曲线,记录2组参数: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load to 5 mm yield point, LtYP)及失效负荷(load to failure, LtF)。结果3组标本(螺钉组、张力带组、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在大结节移位5 mm时力的大小分别为(377±86)、(499±90)、(793±52) N,3组标本间LtY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锁定钢板组LtYP远大于螺钉组(本研究中仅3例在内固定失效前位移达到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YP相比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YP相对螺钉组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3组标本失效负荷分别为(744±112)、(908±93)、(979±143) N,3组标本间Lt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定钢板组LtF相对螺钉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张力带组LtF相对螺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锁定钢板组LtF与张力带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肱骨大结节锁定钢板组相对螺钉组及张力带组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锁定钢板将为临床治疗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提供新的、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确定肱骨远端骨折最佳的固定方式。方法:用新鲜尸体肱骨远端髁上载骨后,不同标本分别应用交叉松质骨螺钉、后侧倒“Y”形钢板、“J”形和1/3管形板及重建钢板内固定,生物力学测定方法为三点弯曲法,即前后弯曲及内外侧向弯曲时测定其强度。结果:又钢板平面相互垂直(内侧板置于心侧缘,外侧板置于后外侧)固定,是最坚固和稳定的固定方式(方差分析P〈0.01)。结论:肱骨远端应用双钢板平面相互垂直固定,重建了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 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骨质疏松是中老年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常导致内固定松动而致内固定失败。而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是预防螺钉松动的有效办法,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是通过空心螺钉通道将骨水泥注入肱骨头松质骨中,使螺钉及骨质有良好的整合作用、防止螺钉松动,同时对疏松的骨质起到支撑作用,防止肱骨头塌陷。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大结节基底部以上部位的骨折,包括外科颈;Neer 和Codman 将肱骨近端分成4个基本解剖结构: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干、肱骨头,大小结节间的结节间沟是肱骨近端骨折复位的标志性结构。约87%的患者骨折发生于低能量损伤,可能和骨质疏松相关。肱骨近端骨折是目前第三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时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 背景:为解决骨质疏松骨折行内固定可能出现的螺钉切出、松动、把持力不足等并发症,目前一种新的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PHILOS锁定钢板被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但国内应用该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鲜见报道。 目的:比较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68-88岁,其中10例行骨折切开复位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另12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进行肩关节目测类比评分及肩关节Constant评分等。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试验获得贵州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7(02)号。 结果与结论:①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0±1.6)个月;②两组术中未出现骨水泥毒性反应、栓塞等并发症;内固定组术后1例出现肩关节僵硬,两组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异位性骨化、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未出现螺钉拔出及切割等不良反应;③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肱骨头置换组(P < 0.05);④两组术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与肩关节Constant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新型骨水泥强化螺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获得与人工肱骨头置换相近的临床疗效,是部分可能需行肩关节置换患者选择内固定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补充。 ORCID: 0000-0002-8139-1175(佘荣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为精准化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平均年龄66.5岁; Neer 3部分为43例,Neer 4部分25例;根据损伤机制分型:内翻型38例,外翻型30例。35例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33例行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评估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肱骨近端形态学参数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8个月。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5.3±12.5) min与(75.9±10.3) min,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11.8±2.6) cm与(7.6±2.2) cm,差异都有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肱骨近端形态学评估方面,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初次颈干角分别为(137.5±7.8)°与(136.4±6.9)°,末次颈干角分别为(133.3±6.13)°与(134.5±7.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前举范围为(143.9±20.36)°与(139.6±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肩关节评分锁定钢板组平均为(79.8±8.1)分,交锁髓内钉组(81.9±7.6)分(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交锁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各自优势,对于内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力学上髓内钉相对于钢板更有优势,外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大部分伴有大结节粉碎骨折,锁定钢板对于大结节固定相对更有优势。外科医师需熟练掌握2种手术技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自制爪形卡压钢板与空心钉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前瞻性地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科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以自制爪形卡压钢板固定术(16例)和3枚空心钉固定术(16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VAS疼痛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38个月,平均21.2个月。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ASE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制爪形卡压钢板组优于空心螺钉组。 结论 自制爪形卡压钢板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牢靠,便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功能恢复较空心钉内固定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A new humerus nail (Sirus) has become available for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he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this implant with established systems. 12 matched pairs of human humeri were employed for testing. Three randomized groups were formed (n = 4 pairs). A bending moment of 7.5 Nm and a torsional moment of 8.3 Nm were applied in a test of five loading cycles to all intact bones. Loading was consistently initiated at the distal epiphysis. The consequent deformation at the distal epiphysis was continuously recorded. Then an osteotomy with a defect of 5 mm was created to simulate an unstable subcapital humerus fracture. For paired comparison, one of each pair was stabilized with the Sirus proximal humerus nail. The other side was fixed with a reference implant. The following groups were created.: Group I: Sirus versus Proximal humerus nail (PHN) with spiral blade. Group II: Sirus versus PHILOS plate. Group III: Sirus versus 4.5 mm AO T-plate. The proximal humerus nail (Siru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tiffness values than the reference implants for both bending and torsional load. The following values were recorded at a bending moment of 7.5 Nm: Sirus 14.2 mm, PHN 20.7 mm, PHILOS plate 28.1 mm, 4.5 AO T-plate 29.3 mm p < 0.0012). The values at 8.3 Nm torsional moment were: Sirus 8.5 degrees , PHN 12.3 degrees , PHILOS plate 16.4 degrees , 4.5 AO T-Platte 15.6 degrees (p < 0.002). The intramedullary load carriers were biomechanically superior when compared to the plating systems in the fracture model presented here. Supplementary, the Sirus Nail showed higher stiffness values than the PHN. However, the latter are gaining in importance due to the possibility of minimal invasive implantation. Whether this will be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advantages requires further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应力松驰接骨板固定对固定段骨形态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将应力松驰接骨板(实验组)和坚硬接骨板(对照组)固定于兔胫骨干中段,采用CT扫描及CT值测定和力学测试,观察固定段骨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固定后8~12周,两组板下皮质骨厚度均逐渐变薄,伴CT值和固定骨段力学强度下降,以对照组为明显。24~26周,实验组板上皮质骨厚度、CT值和固定骨段力学强度逐渐恢复,接近正常;而对照  相似文献   

19.
天鹅记忆接骨器对长骨干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 (SMC)对长骨干骨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3 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 ,随机选取一侧用天鹅型形状记忆接骨器固定 (SMC组 ) ,对侧用 4孔加压接骨板 (DCP)固定 (DCP组 ) ,分别在术后 2、4、8、12、16周时取材 ,行CT扫描和三点折弯力学测定 ,观察固定段骨结构和力学性能变化。结果 :术后 8周开始 ,DCP组板下皮质骨出现骨萎缩和骨质疏松 ,随固定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P <0 .0 5或P <0 .0 1) ,而SMC组皮质骨厚度和密度保持正常。术后 4周开始 ,SMC组力学性能优于DCP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SMC与DCP相比 ,具有材料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 ,在本器固定下 ,骨折愈合无骨质疏松和骨萎缩的发生 ,并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