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苏丹P油田出砂规律与防砂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丹P油田的Y-S组是该油田的主力含油层组,埋深1300 m左右,储层胶结疏松,成岩性差,属于高孔、高渗储层,生产过程中易于出砂,对油井正常生产造成负面影响,降低海外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为了解决油井高产与出砂的矛盾,应用声波时差法、孔隙度法、组合模量法、斯伦贝谢比法、出砂指数法、储层岩石坚固程度与力学稳定性分析等出砂预测方法对油田的主力产层进行了出砂预测,建立适用的出砂判识模式,指出油田出砂敏感区域并总结出砂规律,凡处于断层(尤其是大断层)附近和构造顶部的井,都应引起重点关注。同时利用油田含水、生产压差及地层压力变化等生产动态参数预测油井的防砂时机,对现场生产具有预报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塔盆地复杂断块油藏注水开发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海-塔盆地油藏类型多、储层岩性复杂的特点,借鉴国内类似油田开发经验,依据油藏工程方法、渗流力学基本原理,通过开展室内实验和矿场试验,形成了砂砾岩强水敏储层和兴安岭含凝灰质双重水敏储层防膨技术、砂砾岩储层注水综合调整技术、浅变质裂缝性潜山油藏缝洞储层识别技术以及复杂岩性储层酸化增注工艺技术,实现了砂砾岩储层含水上升规律及潜山油藏注水开发特点认识的突破,为海-塔盆地油田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国内同类油田注水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针对南堡35-2油田Ax井明化镇组疏松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砂岩粒度分选性较差、极易出砂,防砂层跨度大、间隔距离长,井斜角大等特点,研制了暂堵抑砂液,并充分运用端部脱砂控制、防止提前脱砂以及泵砂控制等技术措施,在该井成功实施了5层压裂充填防砂作业,可为渤海在生产油田疏松砂岩油藏大斜度井防砂作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许多稠油油藏的产油量奇迹般增加了。这些油藏储层为疏松砂岩,孔隙度约30%,原油粘度一般在500-12000CP之间。而且,矿场实践已经证明,这些油藏中的相当一部分,不管是采用水平井生产还是采用热采方式,都几乎不可能有经济效益。回顾稠油出砂冷采机理及典型油田生产历史后,我们就会明白稠油产量为什么会这样大幅度提高。位于萨斯喀彻温的洛斯兰德(Luseland)油田稠油开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油田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尝试过常规开采、水平井开采和出砂冷采等多种开采方式。结果表明,激励出砂后,日产油量提高了4倍以上,平均采出程度超过11%。稠油出砂冷采之前,该油田进行了多年的常规开采,并开展了一个6口水平井的生产项目。事实上,常规开采处于边际经济状态,水平井开采是失败的。通过对其它几个项目的开采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稠油油藏出砂冷采井产量与费用昂贵的水平井相当。我们坚信,对油藏条件和岩石物性合适的稠油油藏来说,相对于蒸汽吞吐和水平井开采等方式,出砂冷采技术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针对海上碳酸盐岩油田开发难点及面临的挑战,以XX油田深层碳酸盐岩油藏的ODP实施为例,提出了深层生屑云岩储层预测方法。通过古地貌及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综合研究,建立深层碳酸盐岩油藏、窄薄储层的配套研究技术,并在该技术的指导下成功完成对XX深层碳酸盐岩油田的储层预测。实践证明该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指导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对于类似油田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仔细分析稠油油藏出砂原因的基础上,对辽河油田稠油油藏各种防砂方法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油品性质、不同的生产井况,筛选出了相应的油井防砂方法,并应用于施工现场,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为类似油田防砂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边底水稠油油藏有限出砂冷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稠油油藏防砂开采和出砂冷采存在的局限性,提出采用有限出砂冷采的开采方式开采稠油,介绍了稠油有限出砂冷采技术的原理及有限出砂冷采生产管柱主要参数的设计原则。以苏丹某区块油藏为研究实例,用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该区块油藏的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对该区块油藏进行了单井和全区块生产动态历史拟合及有限出砂冷采数值模拟研究,在数值模拟结果良好的基础上,选取新完钻的单井进行了有限出砂冷采矿场试验,在单井矿场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对全区块的生产井采用有限出砂冷采方式开发,并取得了很好的开发效果,该技术对国内类似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渤海浅层油藏大多数为胶结疏松的稠油油藏,这类油藏目前主要的开发方式是防砂开采,这样不仅束缚了油田的产能还增加了操作成本。在调研国内外出砂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结合适度出砂理念,设计出了评价适度出砂对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影响的实验装置和流程。以NB35-2稠油油藏储层为研究对象,模拟现场完井方式,定量评价了不同驱替压差、不同原油黏度对不同类型储层出砂量、物性、孔隙结构参数的影响。其实验成果对于渤海稠油油藏实施适度出砂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MRC技术是21世纪的一项新兴石油钻井技术,结合我国油田,特别是大量高含水期河道砂储层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MRC技术在我国河道砂储层剩余油挖潜机理和应用思路,力求采出因各种遮挡而滞留在储层中的剩余油,增加油田可采储量,改善油藏开发效果,为中国陆相储层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影响牛东火山岩油藏开发效果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东火山岩油藏在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油井产能差异大、产量递减快的特点。通过开展油藏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分布特征、精细小层对比和储层反演研究以及应用注水试验井组微地震水驱前缘监测等技术,综合分析认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储层发育程度、储集空间类型及裂缝发育产状、地层能量以及注采井网方式等。这些认识对牛东油田减缓产量递减、提高动用储量和规模推广注水开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也为同类油藏的开发与开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油田勘探开发的程序采用"滚动"方式进行,而对储层特征的研究则逐步精细化,滚动勘探开发的效果取决于对油气藏的认识程度,而在预探发现工业油流后,构成油气藏多元素之一的储层特征研究则是保证油气藏持续稳产的基础。不同的"滚动"阶段应根据储层的复杂性和认识程度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油田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储层研究的特点,从正演模型出发,对地震参数与储层特征的对应关系及地震描述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剖析,总结了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储层特征地震描述技术系列,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冯敏  吴向红  李捷  黄奇志 《特种油气藏》2012,19(2):97-100,140
P油田是中石油在苏丹发现的特大型整装油田,开发初期采用大井距、大段合采、稀井高产等快速上产开发技术,造成含水上升快、储层动用程度不均、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针对油田开发现状和油藏特点,在块状底水稠油油藏和层状边底水高凝油油藏分别开展水平井适用性研究,并优化水平井设计参数。根据研究结果部署的水平井在P油田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加快了稠油和高凝油储量动用,又抑制了边水指进和底水锥进,提高了单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甲型水驱曲线b/a值来研究水驱油藏开采后期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并应用在苏北CS油田戴一段和XNZ油田垛一段两底水油藏中。油藏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结果与用该方法判断所得结果相吻合 ,其剩余油富集区已被小尺寸套管开窗侧钻定向井和开发调整井所验证 ,均获得日产超过 2 0t的工业油流。实际应用表明 ,对于小断块油藏寻找剩余油 ,此文提供的方法简单并且实用  相似文献   

14.
双河油田437块经过近23年的开发,目前含水已高达96%。从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数的特点,结合油藏工程学有关原理,从含油饱和度研究入手,对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搞清了437块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情况,获得了对于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规律性的认识,对老油田调整挖潜和三次采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辽河坳陷火成岩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系统阐述了辽河坳陷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历程、分布特点及其油藏特征,总结出火成岩油气的成藏机制是:构造条件是关键,油源条件是基础,岩性条件是重要的补充。并从地震、测井等方面,总结了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技术,主要包括地震识别技术、测井判识技术、岩性识别技术、岩相分析技术、储层预测技术、裂缝预测技术等。此外,以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的火成岩勘探为实例,分析了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效果。截至目前,在整个东部凹陷取得了火成岩勘探的重大突破,发现了粗面岩、辉绿岩油藏。其中,粗面岩油藏已建成了千万吨级储量规模的黄沙坨油田,建成了一定的产能。通过进一步的勘探实例分析,有力地说明了火成岩油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及较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是今后一个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裂缝性低渗透双重孔隙介质产能动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田开发与裂缝密切相关,与常规油藏相比,低渗透裂缝油藏裂缝和基质中产能动态复杂多变,如何计算、预测和分析裂缝和基质的产能动态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任务。采用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将天然裂缝表征成果应用到油藏工程研究中,提出了结合地质科学和油藏工程数据来表征和研究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特征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裂缝系统和基质系统的连续性方程和辅助方程,开发了预测低渗透裂缝油藏开发动态的数值模拟器,来定量研究基质-裂缝之间的流体交换和产能动态。最后利用实例对表征方法和模拟器进行了验证,这对于制定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开发方案和优化油藏采收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超深超高温储层剩余油饱和度监测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塔里木盆地东河塘油田的超深高温地层,优选RMT测井,结合其它资料,建立定量计算该区三饱和度(原始含油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响应方程和解释模型.并利用可信因子判断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结合采油数据,生产动态数据,用三饱和度计算的驱油效率,建立该区水淹层的评价方法与解释标准.该成果推广应用于塔北牙哈凝析气藏、塔中4油田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8.
苏丹Palogue油田稠油CO2吞吐开发影响因素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丹Palogue油田为高孔高渗常规稠油油藏,采用CO2吞吐方式开发。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影响CO2吞吐效果的各项因素。分析认为,周期注气量、注气速度、浸泡时间和生产过程中的井底流压及降压方式都是影响单井吞吐效果的重要因素。以增油量和换油率为评价依据,经计算发现,在大注气量、高注气速度和合理控制的生产井井底流压进行开发时,存在最佳吞吐周期,以最佳吞吐周期开发可以得到较好的CO2吞吐效果。本次研究工作也为同类型稠油油藏CO2吞吐开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23,自引:13,他引:10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含油气层系众多,目前探明储量主要分布于奥陶系、泥盆系和三叠系。台盆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3个大型古隆起。通过塔河、哈德逊及塔中11井油气田(藏)的剖析,烃源岩的分布、生烃史与古隆起、古斜坡之间的匹配关系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台盆区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和调整的特点,海西晚期是现存古生界油藏的主要形成时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发生调整、形成次生油气藏的主要时期。区域盖层之下、不整合面上下、断裂带周围油气较为富集。在分析塔河、哈得逊、塔中11油气藏成藏特征及条件的基础上,指出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泥盆系、石炭系和志留系及三叠系碎屑岩油气藏是下步勘探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原油采收率影响因素探讨及油藏综合分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采油技术两大类。对于勘探阶段或开发初期新提交探明储量的油藏,影响采收率的因素主要是油藏地质特征。合理的综合油藏分类是采用类比法和经验值取值法的基础。单一因素的油藏分类方案很多,例如据圈闭类型、原油物性、岩石类型、岩石物性的分类以及根据油藏的原始驱动类型分类等等。这些单因素分类方案对于估算采收率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利用400多个已知油藏资料,在各类油藏地质特征与采收率的相关统计基础上,确定了油藏综合分类原则与依据。以估算采收率为目的,建立了一套新的综合油藏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