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香丹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研究香丹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脑卒中偏瘫后伴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穴位注射香丹,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28例,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采用修改的Ashworth痉挛评价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29%,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率为11%,总有效率为25%,两组疗效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配合香丹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后上肢痉挛具有比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更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电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34例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秋兰  张莉梅  张玉兰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11-2411,2413
探讨电针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中的作用,对34例脑卒中偏瘫伴有不同程度痉挛的患者采用较高频度电针治疗,结果发现此疗法对于缓解痉挛状态有较好的作用,并且能使患侧肢体的肌力和活动能力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强化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ADL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强化抗痉挛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ADL的影响。方法:10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两组均采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药物治疗,给予PT、OT等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抗痉挛药物及抗痉挛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方法,对治疗后状态进行比较。结果:两组ADL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化抗痉挛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对100例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包括抗痉挛体位,运动疗法、健康教育,应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患者康复护理前后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护理后,患者肌张力有明显降低(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康复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偏瘫痉挛状态对患者的基本活动和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因此评定卒中患者的痉挛状态恢复程度是临床医生的重要任务.但现阶段临床研究中对于选择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评价方法选择存在大量问题.本研究筛选出近十年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评价方法[痉挛状态及肌张力评价(ASS、MAS、CSI、M...  相似文献   

6.
王为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24-5225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001-01/2004-05住院的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50例。Ashworth肌张力评定在Ⅰ~Ⅲ级。排除有意识/精神/智能障碍、患肢失认失用、帕金森综合征、癫痫;水电解质紊乱、戴心脏起搏器、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心肺系统疾病、不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治疗组行神经促通术康复治疗4周,同时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10d或20d,以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分和Ashworthr分级分别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肢体痉挛程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ugl-Meyer评分和Ashworthr评级差异无显著意义(t=0.536,P&;gt;0.05和X^2=0.75,P&;gt;0.05),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340,P&;lt;0.05和X^2=7.92P&;lt;0.05),即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有效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测定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肘屈肌群痉挛患者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的杨氏模量值,分析其与改良的Ashworth量表间的相关性,通过检查来确定对肘关节屈曲痉挛起主要作用的肌肉,探讨剪切波弹性超声在确定痉挛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脑卒中所致的单侧偏瘫并且肘屈肌痉挛患者(17例女性和19例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针联合巴氯芬对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与巴氯芬联合治疗脑卒中高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各29例,均常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中频电刺激患肢痉挛拮抗肌,抗痉挛体位练习及功能训练。电针组同时加用电针刺激,上肢取劣势侧伸肌,下肢取劣势侧屈肌。结果: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评分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电针联合巴氯芬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至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患者运动训练的进行,使ADL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 结果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001-01/2004-05住院的病程4个月以内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50例。Ashworth肌张力评定在Ⅰ~Ⅲ级。排除有意识/精神/智能障碍、患肢失认失用、帕金森综合征、癫痫;水电解质紊乱、戴心脏起搏器、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心肺系统疾病、不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基本康复训练,治疗组行神经促通术康复治疗4周,同时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10d或20d,以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分和Ashworthr分级分别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肢体痉挛程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ugl-Meyer评分和Ashworthr评级差异无显著意义(t=0.536,P>0.05和χ2=0.75,P>0.05),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340,P<0.05和χ2=7.92P<0.05),即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神经促通术配合低频脉冲电流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有效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抑制痉挛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1,他引:3  
目的:探讨抑制痉挛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分为2组均采用运动再学习训练,观察组将抑制痉挛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整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肢体痉挛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抑制痉挛贯穿康复训练中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和提高整体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4.
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肌电触发电刺激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肌电触发电刺激组加以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在患者入组时和治疗2个月时分别测定腕背屈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并用Fugl-Meyer评定法(FMA)评定患侧上肢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肌电触发电刺激组治疗后的AROM和FMA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触发电刺激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5.
双侧肢体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侧肢体同期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抽签随机分为2组,双侧组:在神经系统症状不在进展后48h开始,应用北京爱生NMT-91神经肌肉治疗仪对偏瘫侧肢体和未受损侧肢体进行同期低频脉冲式电流刺激;单侧组对偏瘫侧肢体进行低频脉冲式电流刺激。观察指标:分别在康复开始时及4周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linical nenrve function limition scores,CNS),改良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结果 双侧组1例患者实验期间因脑卒中进展,不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上述观察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侧肢体电刺激可以显著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治疗方法众多,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有显著疗效,该文简要介绍了脑卒中偏瘫痉挛的针刺治疗方式,从针具,针刺部位以及针刺方法分类,重点综述了火针、电针、头针、腹针、针刺夹脊穴、恢刺法、透刺法以及巨刺法等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对未来治疗该病在选择针刺方法上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指出了针刺治疗在研究机制、创新性、特异性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TENS对脑卒中患者踝跖屈内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脑卒中患者踝跖屈内翻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踝跖屈内翻,随机分为TENS组和对照组各16例,在神经发育疗法、手法治疗以及配戴足托治疗的基础上,TENS组加用患侧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的TENS治疗。于治疗前后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肌电图H反射评定腓肠肌的痉挛程度。结果治疗后,TENS组和对照组CSS评分都有明显降低,和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TENS组CSS降低较对照组明显,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NS组H反射波潜伏期延长、H/M降低,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目测TENS组患者的痉挛偏瘫步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TENS能减轻脑卒中患者腓肠肌痉挛,有助于踝跖屈内翻和痉挛偏瘫步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于潇  海英 《中国康复》2007,22(4):274-275
脑卒中偏瘫后患肢痉挛是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针刺可缓解痉挛,其对患肢痉挛的影响取决于选穴。“用针之要,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传统的针刺选穴多受经络腧穴理论、中医整体观影响;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神经生理学和解剖学、康复医学理论的针刺选穴成为研究方向,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探讨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针刺的选穴原则。  相似文献   

19.
解痉合剂治疗脑卒中偏瘫后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中药解痉合剂治疗脑卒中偏瘫后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6 0例脑卒中偏瘫后Ⅱ级痉挛以上的患者按入院比例 1:1随机划分为两组 ,用解痉合剂治疗 30例 ,并与常规治疗组 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6 .7% ,对照组为33.3% ,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解痉合剂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偏瘫后痉挛 ,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与步行速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与步行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 3 5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用改良Ashworth法评定下肢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的痉挛程度 ;测定步行速度、步距和步频 ;分析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与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之间的相关性 ,以及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下肢痉挛因素。结果患者在自由步行时的步行速度与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呈中度负相关 (r =-0 .43 2 ,P <0 .0 5 ;r =-0 .44 8,P <0 .0 5 ) ,其中膝伸肌痉挛仅与步频呈中度负相关 (r =-0 .415 ,P <0 .0 5 ) ,而足跖屈肌痉挛与步距和步频呈中度负相关 (r =-0 .41,P <0 .0 5 ;r =-0 .3 3 5 ,P <0 .0 5 )。最大步行速度时的步长和步频与膝伸肌和足跖屈肌痉挛之间无相关性 (r =-0 .118— 0 .3 0 7,P >0 .0 5 )。决定自由步行速度、步长的下肢痉挛因素是足跖屈肌痉挛 (分别为R2 =0 .2 0 ,P <0 .0 1;R2 =0 .168,P <0 .0 5 ) ;决定步频的是膝伸肌痉挛 (R2 =0 .172 ,P <0 .0 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对步行速度的影响力较小 ,在以改善患者步行能力为目的的治疗中 ,应重点关注痉挛以外的其他更重要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