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烧伤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浆凝溶胶蛋白(GS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3年3月恩施州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118例严重烧伤患者,分为烧伤脓毒血症组(n=51)和烧伤非脓毒血症组(n=67),选取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n=18)和存活组(n=33)。分别于患者入院当天(T1)、第2天(T2)、第4天(T3)、第7天(T4)和第14天(T5),以及对照组体检当天,利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PCT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中GSN含量,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CT和血浆GSN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T1-4时血清PCT水平均高于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T2-5时血浆GSN水平均低于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T1-5时血浆GSN水平均低于烧伤非脓毒血症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死亡组患者T1-5时血清PCT水平均高于存活组,而T1-5时血浆GSN水平均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PCT总体水平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437,P < 0.05),而血浆GSN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r=-0.518,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CT总体平均值和血浆GSN总体平均值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烧伤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和血浆GSN水平随病情变化而动态改变,PCT总体水平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而血浆GSN水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早期预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icroRNA-335(miR-335)、microRNA-497(miR-497)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9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诊治的99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癌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99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两组的血清miR-335、miR-497表达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血清miR-335、miR-497的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不同血清miR-335、miR-497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miR-335、miR-497表达水平低于健康组(P <0.05);浸润深度T1、T2,TNM分期Ⅰ、Ⅱ,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miR-497表达水平高于浸润深度T3、T4,TNM分期Ⅲ,及有淋巴结转移患者(P <0.05);TNM分期Ⅰ、Ⅱ和中高分化患者血清miR-355表达水平高于TNM分期Ⅲ和低分化患者(P <0.05);血清miR-335和miR-497高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高于血清miR-497和miR-335低表达患者(P <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iR-335、miR-497表达水平下降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病情恶化及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3.
都泓莲  邓存良  李烨  王波  盛云建 《西部医学》2020,32(1):86-89+94
【摘要】 目的 探讨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初诊为肝细胞癌(HCC)的患者154例(HCC组)、肝硬化患者126例(肝硬化组)和胃、结肠癌患者153例(胃、结肠癌组),行回顾性分析。检测3组患者的血清PIVKA Ⅱ和AFP水平,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PIVKA Ⅱ和AFP的检测效能,比较两组单独及联合诊断肝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CC组PIVKA-Ⅱ和AFP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胃、结肠癌组(P<0.001);肝硬化组与胃、结肠癌组AF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PIVKA-Ⅱ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中按肿瘤大小分组发现随着肿瘤直径增大,血清PIVKA-Ⅱ的水平逐渐增高(P<0.001)。按有无门静脉血栓形成、有无远处转移比较,发现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有远处转移患者PIVKA-Ⅱ、AFP水平均更高(P<0.01)。按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发现不同分期间PIVKA-Ⅱ和AF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在HCC组A、B、C期血清PIVKA-Ⅱ和AFP表达无相关性(P>0.05),但在D期肝癌组中,两项指标的Spearman相关系数具有相关性(P<0.01)。在肝硬化组中,PIVKA-Ⅱ单项检测与PIVKA-Ⅱ、AFP联合检测的ROC AUC明显高于单一应用AFP检测(P<0.001)。以约登指数确定PIVKA-Ⅱ和AFP的阈值,PIVKA-Ⅱ单项检测的敏感度高于AFP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P<0.05),但PIVKA-Ⅱ与联合检测之间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IVKA-Ⅱ的检测效能明显优于AFP,可用于HC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糖蛋白(GP73)、人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水平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LCC)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PLCC患者,另选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AFP、GP73、PIVKA-Ⅱ水平,计算两组诊断敏感度、特异性及准确度。结果观察组血清AFP、GP73、PIVKA-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GP73、PIVKA-Ⅱ水平联合诊断敏感度(95.65%)、特异性(91.11%)、准确度(90.66%)均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PLCC患者血清AFP、GP73、PIVKA-Ⅱ水平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膀胱癌组织中自噬基因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表达状况,并分析两者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资料完整的110例膀胱癌患者。观察患者膀胱癌组织中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状况,记录病理参数,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预后情况,观察不同病理参数及预后的膀胱癌患者膀胱癌组织中Beclin1、LC3Ⅱ蛋白表达,并分析两者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膀胱癌组织Beclin1、LC3Ⅱ蛋白高表达率较癌旁组织低,Beclin1、LC3Ⅱ蛋白中低表达率较癌旁组织高(P <0.05)。高组织学分级、T2~T4分期、浸润性、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的膀胱癌患者Beclin1蛋白高表达率低于低组织学分级、Ta~T1分期、非浸润性、无淋巴结转移、预后良好的患者(P <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血管侵犯的膀胱癌患者Beclin1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组织学分级、T2~T4分期、浸润性、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的膀胱癌患者LC3Ⅱ蛋白高表达率低于低组织学分级、Ta~T1分期、非浸润性、无淋巴结转移、预后良好的患者(P <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血管侵犯的膀胱癌患者LC3Ⅱ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Phi系数相关性分析,Beclin1、LC3Ⅱ蛋白与预后不良均呈负相关(Phi=-0.277和-0.222,均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eclin1高表达[O^R=3.892(95% CI:1.504,10.072)]、LC3Ⅱ蛋白中低表达[O^R=3.358(95% CI:1.165,9.677)]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膀胱癌组织中Beclin1、LC3Ⅱ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Beclin1、LC3Ⅱ蛋白中低表达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甲胎蛋白异质体-L3(Alpha-fetoprotein lens culinaris agglutinin3,AFP-L3)、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PIVKA-Ⅱ)、糖类抗原1 99(carbohydrate antigen,CA1 99)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2年9月吉安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肝细胞癌作为观察组,同期60例良性肝脏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及不同TNM分期肝癌患者AFP、AFP-L3、PIVKA-Ⅱ及CA1 99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AFP、AFP-L3、PIVKA-Ⅱ、CA1 99及联合检测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结果 观察组AFP、AFP-L3、PIVKA-Ⅱ、CA1 9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Ⅳ期患者AFP、AFP-L3、PIVKA-Ⅱ、CA1 99水平高于Ⅰ期—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对照组,n=31)、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联合组,n=31)。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及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丙泊酚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从T2时刻起,对照组HR水平较T0时刻显著升高,MAP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T2、T3、T4时刻的MA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天,对照组MMSE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POC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术后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 65例接受CAPD患者,根据其服用降压药物不同分为ARB(缬沙坦)组(A组)和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组(B组)两组,两组降压目标均为≤140mmHg/90mmHg,每间隔6个月定期至门诊随访,共随访24个月,即入选时(T0)、6个月(T6)、12个月(T12)、18个月(T18)、24个月(T24)。于随访各时点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肌酐、脑钠肽、尿量、超滤和肌酐清除率及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心胸比等,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同时观察T0、T12和T24时动态血压监测,测定血压变异率并通过一系列计算获取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结果 与基础值T0比较,降压治疗第18个月后两组LVMI均明显下降(P<0.05);与B组相应时点比较,A组T6、T12、T18和T24时点LVMI显著降低(P<0.05)。与各组基础值比较,治疗后心胸比值下降(P<0.05);A组T12、T18和T24时点心胸比和脑钠肽值较B组相应时点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T12和T24时间点24h收缩压变异、24h舒张压变异和动脉硬化指数显著降低(P<0.05)。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率A组(5.4%)显著低于B组(11.6%)。结论 ARB能促进其CAPD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消退,降低血压变异和动脉硬化指数,可减少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肝脏切除手术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7月在笔者医院进行肝切除手术患者4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A组快速输注琥珀酰明胶行AHH;B组常规速度补液,记录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出入量、麻黄碱用量和术野Fromme评分;分别于术前(T0)、AHH后30min (T1)、AHH后6h (T2)、AHH后24h (T3)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分流率(Qs/Qt)值,测定血浆IL-1β、IL-10、TNF-α浓度。结果 A组MAP在稀释后(硬膜外起效)、肿块切除后、术毕较平稳,B组则下降明显,A组稀释后CVP高于稀释前及B组同时相值(P<0.05),但均值处于正常范围。A、B两组输液量、总出血量、尿量及术野Fromm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输血量及麻黄碱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A-aDO2在T1、T2、T3升高(P<0.05),且T2、T3时点A组A-aDO2高于B组(P<0.05);两组T1、T2、T3时点的IL-1β、IL-10及TNF-α水平升高(P<0.05);且T2、T3时点A组IL-1β、IL-10及TNF-α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用于肝脏切除手术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但同时激发炎性反应和围术期肺换气功能障碍,是实施高容量血液稀释可能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大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其超声造影表现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其在诊断方面的意义。方法 选取甲状腺结节131个,在常规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超声造影表现。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结节分为良性结节、乳头状癌、微小癌3组,对比其超声造影表现及超声造影曲线分析参数峰值增强强度P(peak)、开始增强时间(RT)区别。结果 甲状腺良性结节大部分呈中等增强(32/39、82.1%)及均匀增强(30/39、76.9%),而乳头状癌组则以低增强(35/42、83.3%)及不均匀增强(28/42、66.7%)为主要表现,微小癌组以低增强(37/50、74%)及均匀增强(41/50、82%)为主要表现。63例恶性肿瘤进行超声造影曲线分析,乳头状癌及微小癌比较,Peak、RT、△P1、△T1均数t检验,两组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P2、△T2均数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曲线分析△P1、△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印证了甲状腺乳头状癌与微小癌均呈低增强表现,△P2、△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印证乳头状癌呈不均匀增强而微小癌呈均匀增强表现。结论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造影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因不同大小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表现不同,需要根据结节大小分别探讨其超声造影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IVKA- Ⅱ)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14 年9 月-2015 年1 月于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HCC 患者84 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54 例、慢性乙肝患者88 例及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和肝功能正常者39 例,采用化学发光/ 酶联免疫技术检测血清PIVKA- Ⅱ和甲胎蛋白(AFP)。结果 HCC 组血清PIVKA- Ⅱ和AFP 水平高于其余各组,PIVKA- Ⅱ与AFP 联合检测用于疾病诊断的敏感性为90.50%,优于单独诊断。结论 血清PIVKA- Ⅱ的检测在HCC 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该项目可以作为AFP 检测的补充,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 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的肺保护效应。方法 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9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常规通气组(CV组)、100% 吸入氧浓度(FiO2)保护性通气组(PV-Ⅰ组)、60% FiO2保护性通气组(PV-Ⅱ组),每组32例。CV组VT 10ml/kg,FiO2 100%;PV-Ⅰ组与PV-Ⅱ组,VT 6ml/kg+PEEP 5cmH2O+肺复张,PV-Ⅰ组FiO2100%,PV-Ⅱ组FiO2 60%。3组吸呼比1:1.5,氧流量1L/min,调节呼吸频率维持PETCO2在35~45mmHg。于双肺通气10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60min(T3)、再次改为双肺通气15min(T4)、入ICU 后1h(T5)、术后24h(T6)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同时持续监测SpO2、PET CO2、MAP、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计算T1~4时肺静态顺应性(static lung compliance,Cs)。记录术后3天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引流管拔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CV组比较,PV-Ⅰ组与PV-Ⅱ组T2、T3、T5、T6时PaO2/FiO2升高,T1~4时Ppeak、Pplat降低,T2、T3时C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Ⅰ组与PV-Ⅱ组在各时间点PaO2/FiO2、Ppeak、Pplat和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V组比较,PV-Ⅱ组术后3天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17),CV组与PV-Ⅰ组、PV-Ⅰ 组与PV-Ⅱ组术后3天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与常规通气策略比较,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改善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氧合及肺顺应性,60% FiO2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更有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肢远程缺血预处理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4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预处理组(R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R组在麻醉诱导后利用血压计充气囊至200mmHg,持续5min后放气,间隔5min再次重复,共3次。C组用袖带绑在上肢30min,不做任何处理。于术前和颈动脉开放后2、6、24、48h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7天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的评分,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内T1~T3各时间点的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P<0.05),预处理组T1~T3各时点的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均明低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天(P<0.05),预处理组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有1例(5%),对照组发生POCD有5例(25%)、脑梗死1例(5%)、脑出血1例(5%),组间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肢远程缺血预处理可降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血清中S100β蛋白和NSE水平,有效降低患者的脑损伤的程度,降低POCD的发生率,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对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功能监测的影响。方法 50例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拟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全凭静脉麻醉组(P组)和吸入麻醉组(S组)。P组和S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和七氟烷复合芬太尼。术中以肌颤搐(TW)恢复的比值(%)来监测肌肉松弛程度(0% TW代表完全肌肉松弛)。记录两组患者0% TW的持续时间(T0)以及恢复至5% TW、10% TW、20% TW和30% TW的时间(T5、T10、T20、T30),在上述肌肉松弛条件下的喉返神经监测指标(EMG0、EMG5、EMG10、EMG20、EMG30)。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现体动反应的人数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P组患者的T0、T5、T10、T20和T30均明显短于S组(P<0.05)。喉返神经监测指标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首次诱发出喉返神经监测肌电信号的时间(35.6±4.7min)明显早于S组(44.4±4.5min)(P<0.05)。P组患者的体动反应人数(2名)明显少于S组(9名)(P<0.05)。P组患者的收缩压最高值(147.3±11.8mmHg,1mmHg=0.133kPa)和最大上升幅度(12.5%±8.6%)亦明显低于S组(157.2±10.9mmHg、18.0%±9.4%)(P<0.05)。结论 与吸入麻醉相比较,全凭静脉麻醉有利于更早地获得喉返神经监测肌电信号,而且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患者体动反应少,更适合于喉返神经监测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5.
王韦玮  王春峰 《安徽医学》2016,37(11):1384-1387
目的 观察前臂手术中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辅助镇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6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择期行前臂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D组)及对照组(N组),每组30例。D组患者麻醉前15 min予以右美托咪定0.7 μg/kg微量泵静注,0.4 μg/(kg·h)维持,N组患者入手术室后静卧15 min,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予0.37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T0)、穿刺前(T1)、穿刺时(T2)、穿刺后(T3)、切皮时(T4)及手术开始后20分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记录麻醉操作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术后记录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 在T1、T2、T3、T4、T5时间点,D组患者的MAP低于N组(P<0.05),HR慢于N组(P<0.05),Ramsay评分高于N组(P<0.05);D组患者麻醉操作及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低于N组(P<0.05),麻醉满意度高于N组(P<0.05)。结论 在前臂骨科麻醉及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患者在麻醉穿刺操作时的不适感,切皮时麻醉效果更加完善,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利于维持麻醉及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与分析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择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通过在麻醉诱导前30min给予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5μg/kg),然后以维持剂量0.3μg/(kg·h)的速率输注至手术结束。而对照组患者给予等负荷量和维持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包括麻醉前(T1)、患者手术结束时(T2)、患者手术结束后30min(T3)及患者手术结束后24h(T4)记录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通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应激指标如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醇(COR)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结果 与T1时点比较,对照组T2、T3时点的MAP显著升高,HR显著加快,而观察组MAP明显降低,HR显著减慢(P<0.05)。通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T2、T3时点MAP显著降低,HR显著减慢(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T2、T3和T4时点应激指标包括血糖、皮质醇、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T2、T3和T4时点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显著降低老年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改善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孙成成  楼群兵  李军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8):157-159,163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全身麻醉诱导后导尿患者阴茎勃起和苏醒期膀胱刺激征的预防作用。方法 拟行择期外科手术男性患者100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C、D两组(n=500)。C组为对照组,D组为右美托咪定组。C组和D组在麻醉诱导前15min分别静脉泵注生理盐水和右美托咪定1μg/kg,均在完成麻醉诱导并气管插管后10min内开始导尿,观察两组患者给药前(T0)、全麻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导尿前(T2)、导尿过程中(T3)阴茎勃起的发生率及程度,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期膀胱刺激征的发生率及程度。结果 C组在T3时间点高发并分级最高(与T2点相比,P<0.05),D组两时间点发生例数及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在T2和T3时间点阴茎勃起发生率分别为4.0%和5.6%,明显低于C组(15.4%、77.8%,P<0.05);在T3时间点阴茎勃起1级、2级和3级发生率分别为4.4%、1.0%和0.2%,明显低于C组(62.6%、11.4%、3.8%,P<0.05)。D组苏醒期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28.4% vs 63.0%,P<0.05),其中1分、2分及3分的发生率分别为15.6%、10.4%及2.4%,明显低于C组(22.0%、21.0%、20.0%,P<0.05)。结论 1μg/kg右美托咪定全身麻醉诱导前泵注可预防导尿过程中阴茎勃起和苏醒期膀胱刺激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牛艳昕  王楠  刘杰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0):142-144,56
目的 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癌抗原-125(CA125)、血管表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检测对卵巢癌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笔者医院收治的107例卵巢疾病患者,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卵巢癌组43例与良性病变组64例。选择同期于笔者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女性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E4、CA125、VEGF水平变化及联合检测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卵巢癌组和卵巢良性病变组血清HE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卵巢癌组血清HE4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病变组(P<0.05);卵巢癌组和卵巢良性病变组血清CA12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卵巢癌组血清CA125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病变组(P<0.05);卵巢癌组和卵巢良性病变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卵巢癌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病变组(P<0.05);血清HE4+CA125+VEGF联合检测敏感度和特异性明显高于单检测血清HE4、CA125、VEGF(P<0.05)。结论 血清HE4、CA125、VEGF在卵巢癌患者中呈高表达,3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具有着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卵巢癌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脓毒症并机械通气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连续入住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急诊ICU的脓毒血症并机械通气患者5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APACHE Ⅱ评分及28天的预后,根据其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31)与存活组(n=1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以死亡为因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找出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有意义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所有50例病例的总病死率为62%(31/50),甲状腺功能异常率为84%(42/50);死亡组的APACHE Ⅱ评分[24.5(10)vs 19(7)]、血肌酐[126(214)vs 77(74.9)]显著增高,而T3[0.61(0.16)vs 0.74(0.34)]、T4[66.00(25.44)vs 87.28(26.02)]、FT4[12.32(3.94)vs 17.59(4.81)]显著降低(P均<0.0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偏相关系数=0.381,P=0.002)及FT4(偏相关系数=-0.413,P=0.001)与死亡呈独立线性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T4与APACHE 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298,P=0.036)。结论 脓毒症并机械通气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会发生明显变化,甲状腺激素水平尤其是FT4水平,对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物质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阻滞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阻滞组先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后行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5 min(T0)、麻醉诱导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平均血压(BP)和心率(H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 h(T4)、12 h(T5)、24 h(T6)、48 h(T7)时静止状态及咳嗽状态下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两组患者T0、T3、T6、T7时检测C反应蛋白、静息能量消耗、呼吸商、甘油三酯、血糖、胰岛素。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静息能量消耗和呼吸商,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甘油三酯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 两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生协会分级、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少,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5)。两组患者T0、T1、T2、T3时BP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BP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0、T1、T2、T3时HR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2、T3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H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4、T5、T6、T7时静息状态下VA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4、T5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VA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4、T5、T6、T7时咳嗽状态下VA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4、T5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VA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T0、T3、T6、T7时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物质代谢和静息能量消耗,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