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蝶窦内脑膨出并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发病机制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l例蝶窦内脑膨出并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者因左侧鼻腔反复流出清亮液体就诊;头颅MRI示左侧蝶窦侧壁骨质缺损,蝶窦内含脑组织信号影及脑脊液信号影;入院后行左侧翼点入路硬脑膜修补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对于蝶窦内脑膨出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明确,与侧颅咽管形成、蝶窦过度气化、颅内压增高等多个因素有关;术前准确诊断瘘口位置非常重要,同时应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术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脊液鼻漏合并颅内压增高的治疗经验。方法 6例脑脊液鼻漏合并颅内压增高患者,其中3例直接行漏口修补术,术后1个月内都复发,置腰大池引流管控制脑脊液漏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同时对漏口进行修补;另3例在置腰大池引流管控制脑脊液漏后只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结果 6例患者脑脊液鼻漏都愈合,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脑脊液鼻漏合并颅内压增高时,单纯修补漏口而不解决颅内压增高问题,不能根本上治疗脑脊液漏,对于颅底没有大面积骨质缺损者,单纯解决颅内压增高就可以治愈脑脊液鼻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经鼻内镜联合鼻外额窦开窗径路修复额窦脑脊液鼻漏的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至2009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7例接受额窦脑脊液鼻漏修复术患者临床资料,重点分析经鼻内外联合径路修复术式的适应证、手术效果及关键技术.结果 17例患者中,9例首选经鼻内外联合径路修复均一次性成功,另外8例首选单纯经鼻内镜径路修复,其中5例修复成功,3例失败,失败病例再次经鼻内外联合径路修复成功.本组总共12例患者采用联合径路成功修复,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颜面部瘢痕不明显.随访6个月至10年,无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 采用经鼻内外联合径路修复额窦脑脊液鼻漏不但可以弥补单纯经鼻内镜下操作的困难和不足,而且比单纯外径路微创,操作简单精细,有助于提高瘘口修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中漏口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中准确寻找漏口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研究12例漏口难以判断的脑脊液鼻漏患者,采用术前鼻内镜检查、核素扫描、术中影像导航系统定位以及椎管内注入生理盐水等方法判断漏口位置。结果12例患者术前核素扫描提示有脑脊液从鼻腔漏出,3例可疑蝶窦漏出,9例可疑筛窦漏出。蝶窦漏出的3例中,2例位于蝶窦侧壁,1例位于蝶窦后壁,其中2例经椎管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15和20ml后发现漏口。9例可疑筛窦漏出的患者,在影像导航辅助下行筛窦轮廓化后,3例可见明确漏口(有清亮液体流出),另外6例于术中经椎管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20~30ml后暴露漏口。结论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中,对于漏口部位较难判断的患者,采用术前核素扫描、术中影像导航定位及椎管内注入适量生理盐水寻找漏口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为手术的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漏口定位、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12例,术前鼻漏病程平均2.4个月,患者术前均行三维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及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确定漏口,并行手术治疗14次(其中2例二次手术),幕上开颅11次,经鼻腔手术3次。结果其中10例经幕上开颅一次治愈,2例经鼻腔术后漏复发,其中1例与耳鼻喉科合作经鼻腔治愈,另1例再次经幕上开颅治愈。结论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以筛窦、额窦为主,瘘口的确定至关重要,以三维CT确定瘘口的准确率最高,对同时累及额窦筛窦及蝶窦的复杂漏口术前定位易漏诊,术中应广泛探查。尤其经鼻腔内镜修补复杂瘘口,最好与耳鼻喉科协作完成。  相似文献   

6.
空蝶鞍综合征合并脑脊液鼻漏者,十分罕见,治疗困难.我们采用经鼻腔入路,骨水泥封闭蝶窦治愈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病人女性,42岁.因右鼻孔流出水样液16d,于1995-09-08入院.缘于1995-08-22在农田浇水,低头劳动时,突然右鼻孔流出水样液,量较多.仰卧后,液体流向咽部,睡眠中可因咽部溢液而憋醒,无外伤及头痛史.入院检查:神志清楚,低头对右鼻孔流出无色、无嗅,透明之液体,量较多.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无菌收集鼻腔流出液10ml,化验:无色、透明、碱性;潘氏试验阳性,细胞数0,蛋白0.4mg/L,糖20mmol/L.头颅X线片示蝶鞍球形扩大,前后径16mm,深17mm,鞍背变薄,骨质疏松,鞍底骨质破坏.头颅CT示鞍内密度减低,MRI示蝶鞍内充满脑脊液信号.诊断:空蝶鞍综合征,合并脑脊液鼻漏.  相似文献   

7.
额筛缝异常致长期脑脊液鼻漏一例陈海涛患者女,27岁。反复左侧鼻腔流液25年入院。患者自2岁起无特殊原因出现左侧鼻腔流液,流液多为清水样,有时流出液呈“乳白色”,并伴有发热、头痛、颈项僵硬,早期约2~3年出现一次。曾多次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均经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外修补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最佳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不同颅外修补方法治疗1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脑脊液鼻漏的诊断、漏口的定位、修补材料、手术方式的选择等进行了讨论。结果 18例中保守治愈3例;手术治疗15例,其中12例内镜下修补一次成功,1例失败的经第二次鼻内镜手术治愈,2例额窦漏口采用鼻外进路一次修补成功。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 脑脊液鼻漏的颅外修补术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径路。内镜下修补术通常是脑脊液鼻漏的首选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是颅脑损伤的合并症之一,属于开放性颅脑损伤范畴。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经颅底(颅前、中或后窝)或其他部位骨质缺损、破裂或变薄处,由鼻腔流出,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60岁,因“右侧鼻腔反复流液8个月余,加重伴头痛1个月”就诊.于外院诊断为鼻窦炎,治疗无效.既往高血压病20年余,糖尿病3年余,口服药物治疗,鼻腔流液生化检查示:糖定量为3.0 mmol/L,垂体激素及甲状腺功能全套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头颅MRI(图1a)平扫示空泡蝶鞍,行脑池造影鼻窦薄层CT(图1b,c)平扫示:右蝶窦右上壁、后壁骨缺损与鞍上池相通、脑脊液鼻漏、空泡蝶鞍.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0岁。一年来反复发作化脓性脑膜炎3次,伴右鼻腔间歇性溢液两个月,以脑脊液鼻漏诊断收入脑外科。既往无脑外伤史。入院查体:右侧卧位时右鼻腔有清亮液体溢出,生化检查符合脑脊液(糖3.23mmol/L,细胞数3×10~6/L)。鼻窦、颅底拍片及头颅CF检查无明显异常,腰穿脑脊液通路造影未发现鼻漏途径。全麻下开颅探查未见漏口,以筋膜加固嗅沟部,术后鼻漏持续,并再次发生化脓性脑膜炎。半年后仍以脑脊液鼻漏诊断收入耳鼻咽喉科。再次全麻下经右侧鼻外筛窦进路探查右侧筛窦、筛板及蝶窦未发现漏口,以筋膜加固筛板并填塞右鼻腔后见口腔及左鼻孔仍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额窦颅腔化技术在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病人15例,采用经额骨入路,切除额窦后壁,刮除额窦黏膜封闭额窦及鼻额管,清除颅内血肿,修补硬脑膜,带蒂骨膜瓣重建颅底,二期修复颅骨缺损。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人,无脑脊液漏、脑脓肿、额窦囊肿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GOS评分4~5分。结论额窦颅腔化技术在处理前额部开放性颅脑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脊液鼻漏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颅骨-脑膜的缺损引起蛛网膜下腔与鼻腔或鼻窦的沟通,即形成脑脊液鼻漏。1 应用解剖 接解剖位置和窦口所在部位,鼻窦分前后两组,前组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窦口均位于中鼻道,后组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位于上鼻道,后者窦口位于上鼻道后上方的蝶筛隐窝。由于筛窦位于前颅底、眼眶和鼻腔之间,并与额窦、上颌窦、蝶窦相邻,在复杂性鼻漏中占据重要地位。 筛窦在鼻窦中最早发育。在胚胎4个月时,从鼻腔外侧壁的小裂隙开始,向四周气化扩张,并趋于持续向周围扩展直到遇到坚硬的密质骨为止,故常侵犯周围骨质和鼻窦,甚至可通过鼻中隔侵入对侧。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额窦骨折合并颅内损伤开颅手术治疗时额窦的处理方式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额窦骨折合并颅内损伤25例,采用经额骨入路手术清除额部血肿、修补硬脑膜,保留额窦粘膜、复位骨折片,并确保额鼻管通畅,额窦前壁额骨给予一期成形。结果术后无继发性颅内感染、额窦囊肿、脑脊液漏等并发症。25例术后6月GOS评分均为5分。结论涉及额窦的开颅手术,在额窦开放后,额窦粘膜无需刮除及窦腔填塞颅骨化处理,严密修补硬膜及额窦后壁,通畅额鼻管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脊液(CSF)鼻漏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分析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5例CSF鼻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方法、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结果 5例CSF鼻漏患者中外伤性CSF鼻漏2例,医源性CSF鼻漏3例.外伤后CSF鼻漏术前均通过颅脑MR平扫、CT薄扫颅底重建及CT脑池造影确定漏口;医源性CSF鼻漏根据临床经验判定漏口位置,漏口分别位于额窦后壁、筛窦顶壁、鞍底、蝶筛隐窝、中颅底鞍旁交界区,术中均能直视下观察漏口,行漏口修补.术后患者CSF鼻漏均治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 结论 术前影像学检查对CSF鼻漏口定位意义重大,神经内镜治疗CSF鼻漏具有微创、直观、修补成功率高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前颅底硬膜内外联合入路修补30年的脑脊液鼻漏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性,33岁,农民。1970年4月3岁时手持筷子吃馒头被他人追赶奔跑时跌例,筷子刺入左侧鼻腔。在当地医院保守治疗后,遗有左侧脑脊液鼻漏。30年来反复出现颅内感染,伴有癫痫大发作等症状,以对症治疗处理。十年前曾在外院行“左额下硬膜外入路修补术”,术后一月复发,仍出现脑脊液鼻漏。自2000年以来癫痫发作次数增多,发热,头痛次数增加。于2000年3月27日入院要求治疗。查:神经系统无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颅底重建材料-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在动物实验中的疗效和实用性. 方法 以7只健康成年家犬为实验动物,构建额窦缺损-脑脊液鼻漏模型(拟单纯建模2只,实验治疗5只).制作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及其相应简易器械,对动物模型进行重建额窦修补脑脊液鼻漏操作.术后观察颅骨外形、切口愈合及脑脊液漏情况.术后3月行X片、CT三维重建、MRI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成功构建了健康成年家犬额窦缺损-脑脊液鼻漏模型7只,其中单纯建模、未实施实验治疗的1只于术后5d死亡,成功实施重建额窦修补脑脊液鼻漏手术6只(包括1只补充实验治疗的单纯建模动物),均全部存活,切口愈合良好,无脑脊液漏,无组织膨出及神经功能缺失等并发症;影像学检查显示支架显影清晰,位置满意,无伪迹;组织病理学显示支架周围肉芽组织生长. 结论 镍钛合金支架-脑膜建复合体应用于家犬重建额窦修补脑脊液漏手术时使用方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漏在神经外科临床中较常见 ,多为外伤所致。自发性脑脊液漏少见 ,其病因隐匿 ,漏口定位困难 ,往往给治疗带来不便。本文报道了 6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 ,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1 资料与方法本院 1990年以来收治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 6例 ,男 3例 ,女 3例。年龄 12~ 5 8岁 ,平均 3 9.7岁。入院前脑脊液鼻漏持续时间最长者 2个月 ,最短者 1周。头痛 3例 ,视力视野改变 3例 ,嗅觉丧失 2例。所有病例均无外伤史。诊断依据鼻腔溢液史及其糖定量大于 1.7m mol/ L ( 3 0 mg%)。对每例的病史、影像学…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1年1月~2003年5月对6例病人采用放射性核素检查脑脊液鼻漏,现总结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15~60岁。5例为颅脑外伤引起,鼻漏持续1个月余;1例为蝶窦淋巴瘤术后所致,鼻漏持续2个月未愈。均无核素检查禁忌证。1.2方法:在L3,4或L4,5椎间隙行腰椎穿刺,有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注入99mTc-DTPA1~3ml,拔出腰穿针后病人采取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1 h后行核素扫描检查,观察脑脊液中核素的分布情况,确定漏口的部位。对于1 h不能确定漏口部位者,可进行2h,3h,4h甚至24 h动态观察。2结果2例脑脊液鼻漏漏口在额窦,之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利用双鼻腔窥器进行经鼻内镜鞍区病变手术的术后效果,探讨该鼻腔窥器的有效性。方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9月—2021年9月利用双鼻腔窥器对34例鞍区病变患者进行手术,随访患者的切除程度,术后鼻腔并发症。结果 根治性切除患者91.2%(31/34),次全切8.8%(3/34)。85%的患者在术后1周视力有改善。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术中脑脊液漏14.7%(5/34),应用鼻中隔黏膜瓣修补,术后无脑脊液漏。有两例患者术中未发现脑脊液漏,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在术后第7天行鼻中隔黏膜瓣修补脑脊液漏。患者术后两周内通气比例是88.2%(30/34),术后两周有嗅觉的比例是17.6%(6/34)。术后3个月有嗅觉比例是91.2%。结论 双鼻腔窥器能够有效地保护鼻腔黏膜,减少鼻腔黏膜对镜头的污染,同时对于内镜和手术器械进出鼻腔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适用于初学的内镜外科医生,鼻腔窥器能够引导内镜和手术器械准确无误地快速到达手术区域,尤其是没有内镜引导下的左侧鼻腔。这样就可以缩短内镜手术医生的学习曲线,方便术者和助手共同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