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建筑》2021,(2)
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建筑是中国建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例证,其厂区布局规划及选址建设是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通过对中国近代早期军事工厂在布局规划、选址设计、总平布置、厂区建设等方面的梳理和归纳,发现其在布局规划方面具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特征,即规划建设理论缺乏导致过程控制不力,地点选择受交通运输影响极大,厂区具体选址和厂区布置受制于技术合理、经济适用、传统观念、礼制秩序等多重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考察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防空建筑学研究概况。通过搜集查阅资料,运用文献比较和综合分析的方法,作者深入了解了中国近代防空建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同时对中国古代城池、晚清军事工程与中国近代防空建筑进行比较,从空间布局和材料构造上找寻异同,初探中国近代防空建筑学研究所凸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中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钢筋混凝土技术为代表的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及其本土化奠定了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史料的挖掘,历时性地分析1916年之前钢筋混凝土技术在近代上海的引入、发展及本土化和规范化历程,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期贡献于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并为当今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提供史鉴。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势力是从海上进入中国的,海上贸易催生了海务相关设施的建造,推进了海务建筑的近代化,承担海务相关建造的是海关。1868 至 1949 年间,近代中国海关营造机构组织建造了灯塔、港口附属建筑等百余处海务建筑,较早引进了同时代国际最前沿的预制施工与光学技术,对中国海务建筑这一特殊类型的工业建筑做出重要奠基。本文基于一手史料挖掘并考察近代海关营造机构的建设活动,厘清以灯塔为代表的海务建筑的建设活动在预制施工和光学技术方面的突破性创新,剖析海关营造机构对中国海务建筑近代化实践的重要推动 作用和积极意义。以期从建筑技术传播的视角,为近代条约港城市及其附近岛屿的遗产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百年回首,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经历过光荣,也饱受失意。随着西方文化在近代军事、经济和宗教等力量作用下传入中国,中西方建筑文化由相遇到冲突、选择,使中国传统建筑秩序失之平衡。虽然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秩序在文化整体上有着更多的相似,但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建筑文化则需要打破一切,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形式,还包括相应的政治、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等。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一直处在传统与创新、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双重困扰之中。这样的文化危机时代,也正是历史的转折时期,天将降大任于当代建筑师,建构中国建筑新文化和新秩序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 1、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确定 在当代的时空背景下,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确定,显得异常困  相似文献   

6.
前言 民国时期的建筑史始于鸦片战争,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中西方文化思想的激烈,使中国近代建筑形成独有的风格.国民政府相继出台了《首都计划》,要求在南京政府工程的建造和公共设施都必须是中国模式,之后出现了一批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新型建筑体系,统称近代民国建筑体系;将民国时期的建筑进行梳理,可分为四大类:中国传统的民族式建筑,新民族形式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和西方现代主义建筑.  相似文献   

7.
以沈阳近代建筑为例,否定了以"欧洲中心论"对待和评价中国近代建筑的片面思想,强调在近代建筑导入不同地区时,为适应当地条件而经历的本土化的变异、成长与发育过程,主张以"中国建筑的中国观"去看待中国的近代建筑,这对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建筑、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引进,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篇首语     
《新建筑》2016,(5)
正30年来,每两年一次的中国近代建筑史年会为这个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一次广泛交流的机会。今年7月召开的第15次年会关注洋务运动以来的近代军事建筑,同时继续推进着近代城市、建筑的实地调研及史料考辨等方面的研究,体现了本领域中一些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因此,本专栏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新面相"为题,按新领域、新问题和新材料三方面,精选文集中8篇能够代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最新成果和学术方向的论文,辅以4篇约稿,一并飨之读者。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进展,首先反映在研究领域向1 949年之后扩张这一重要趋势。不以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21,(2)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建筑界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筑思潮和西方战后多元现代建筑思潮影响下,发展了现代模仿传统建筑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设计方法探索,延续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二元要素特征,发展了民国时期"新民族形式",与密斯晚期风格、典雅主义、粗野主义、日本新传统主义等现代建筑设计流派产生紧密联系,是台湾现代建筑纳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框架的重要途径与表征。  相似文献   

10.
刘源 《南方建筑》2012,(2):37-43
近代建筑杂志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承担了相应的历史功能。在考察其功能时,应充分考虑近代中国建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近代传播技术和媒体仍不发达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杂志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作用尤显重要。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近代建筑杂志的功能。首先,作为一种专业媒体,建筑杂志发挥了传播建筑专业信息的基本功能,这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其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传授知识及辅助教育的功能。再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服务社会与指导实践的功能。此外,近代建筑杂志是促进中国建筑师获得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媒介。  相似文献   

11.
《建筑师》2016,(5)
正从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都进入了一段艰难的转型期。长久以来,中国的城市和建筑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一元文化影响之下,此时它也受外来影响,踏上了近代化之路。百余年间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纷繁复杂,见证了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在外来影响的冲击之下,开始艰难地迈入现代文明的曲折过程,是世界现代建筑史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梁思成先生率先倡导和主持,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1959年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曾编印  相似文献   

12.
侯幼彬 《建筑师》2017,(5):8-15
<正>一、"近代专业户"我跟中国近代建筑好像特有缘分,头些年参加的建筑学术活动,接触的都是中国近代建筑。第一次是参加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的编写"建筑三史"。我被分配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编写组",参编了《中国近代建筑史》(初稿)。这是最早成型的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书稿,我是6名执笔人之一。这个书稿主要以铅印本发  相似文献   

13.
董峻岩 《四川建筑》2007,27(6):51-52
素有"北国春城"之称的长春,其近代建筑是由多元化的风格所构成,在近代中国城市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中通过对形态各异的伪满建筑介绍和论述了长春近代建筑的部分艺术特色,并阐明长春是近代中国建筑样式最丰富的城市。  相似文献   

14.
陈怡宁 《工业建筑》2006,36(Z1):56-60
陈慈黉故居是中国近代中西合璧型的大型华侨住宅,其建筑石雕继承潮汕建筑艺术的精髓,同时运用西洋的材料及装饰图纹,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石雕装饰符号。  相似文献   

15.
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性,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内容丰富、变革急剧、波澜起伏。探求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基本形态,研究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古代建筑向近代转化的过程、性质和特点,比较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变关系,比较中国与外国建筑的联系及影响,总结近代建筑活动中传入与引进外国建筑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天不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李乾朗先生现为台北淡江大学副教授、台北《建筑师》杂志主编,著有《台湾建筑史》、《台湾近代建筑史》等书。他于1985年11月29日在东京“日本及东亚近代建筑历史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日文稿收入村松贞次郎先生退休纪念会刊《东亚近代建筑》中的这篇论文,对台湾的近代建筑历史中地方传统与外来形式之关系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可供关心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读者参考。此文共五部分,本刊发表的是前四部分。  相似文献   

16.
喻汝青  钱锋 《南方建筑》2020,(2):97-103
中国近代体育场在近代中国建筑史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体育场是近代中国的重要体育建筑类型之一。通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近代体育场建筑的主要类型和三个主要的历史演进阶段。从空间分布、建筑风格等特征解析了体育场的现代转型过程,探究了中国近代体育场建筑研究凸显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伟鹏  陈伯超 《华中建筑》2006,24(11):183-184
该文通过质疑这种目前仍然有着巨大影响的“欧洲中心论”,认为将用来评价中国近代建筑所得出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评价中国的近代建筑的标准不应该是“欧洲中心论”,而应该立足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特殊条件,建立起一种新的客观的评价标准——“中国观”,并对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观”的内涵进行解释和论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时期,南通是最早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化城市中的杰出代表,被吴良镛院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城"。南通是近代时期长江下游的重要商阜和苏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南通的近代建筑和其他地区如上海、无锡、武汉等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由我国的本土设计师建造的,并且它的风格融合了中国本土建筑和西方建筑。南通这座在近代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城市,探索其近代建筑空间环境艺术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可以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化的建筑设计和空间环境艺术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的依据。文章通过论述南通近代建筑的发展、建筑元素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将其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南通近代建筑的典型元素,希望可以在现代的新中式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9.
《新建筑》2021,(2)
遗址是建筑遗产和废墟的结合。战争建筑遗产兼具建筑废墟和战场遗址的特性,作为过去战争中的功能性建筑,它们是战争发生场所的一部分,也是体现战争事件的纪念之物。文章基于近代军事碉堡的属性,以中国近现代战争遗产中的厦门地区碉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军事地理与历史环境,分析其类型与特征,从场所与事件出发探讨其历史功用与当代保护及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杨嵩林 《四川建筑》1995,15(1):7-10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什么是“近代建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乎西方古典建筑加上中国古典建筑,就是中国的近代建筑了.以科学的美学观来讨论,应认为近代建筑是在近代,即机械工业时代,按机械工业时代的美学观点与生产原则建造的建筑,就是近代建筑.与古代建筑比较.其特点是:标准化、集约化、工业化。同步化和大量性生产.近代建筑,是近代生产力发展条件下的产物.机械工业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以1640年英国长期国会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其早期是商业资本控制的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经历了一百多年,1771年才出现了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