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竹枝词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枝词由东汉巴渝舞中的(革卑)舞演变而成,(革卑)舞则可能源出<下里巴人>;白虎巴人的后裔土家族的摆手舞还保留了竹枝词的某些遗风.竹枝词由地域文艺自宋代以降逐渐普及整个中国,是巴渝文艺对华夏文艺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人竹枝词源于民歌“竹枝”。唐代是民歌“竹枝”的盛行时期,从唐代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大致风貌。在民歌“竹枝”的启发影响下,唐代文人竹枝词得以兴起,且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格上,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歌特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融进了文人诗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伦敦竹枝词》是近代旅欧文人竹枝词中的最重要的一种。对于这部集子的作者,钱钟书先生曾考订其作者是张祖翼,创作时间约在光绪十二年(1886)。由于钱先生仅以脚注形式作简略考证,故没引起大多数研究者注意。且对于创作时间的推测也不太准确。今广泛查阅资料,确证该著的署名作者"局中门外汉"确为是晚清"上海四书家"之首张祖翼,创作时间则在光绪十三年(1887)秋至光绪十四年(1888)春。  相似文献   

4.
论刘禹锡《竹枝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考订刘禹锡两组民歌体诗《竹枝词》的写作时间,并知人论世地分析诗人这两组诗歌的创作动机是效法屈原,为民歌手代笔,表现民间劳动生活、恋情。它们在内容上着意表现生活美,在中唐与众不同;又从民同汲取创作营养,独具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艺术优长。  相似文献   

5.
清代苏州竹枝词作为一种吴地文化现象 ,无论在创作风格还是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广度、深度方面较前代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创作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苏州现存清代竹枝词达 10 0 0余首 ,名姓可考的作者有 10 0余人。以竹枝词记苏州风貌的不仅有尤侗、汪琬、叶燮、王士祯等著名文人 ,还产生了多位专以博采吴郡故实撰写竹枝词为己任 ,并结集留名的高产作者。  相似文献   

6.
元代竹枝词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开文人竹枝词创作的先河,宋代在继承中发展变迁,唐宋是竹枝词发展史上的奠基时期。元代竹枝词的作者和作品都较唐宋时期大为增多,其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与唐代相似,而与宋代有很大差异。本文就此详加论述,从而勾勒出元代竹枝词创作的大体风貌。  相似文献   

7.
竹枝词四论     
竹枝词源于古代巴人之巴渝舞和民间的竹枝歌,后经文人墨客传播发展为一枝中国古代诗歌奇葩,历代相传并进一步发展。观历代较有代表性和今人所写部分竹枝词,竹枝词主要反映了生产劳作、风俗民情和爱情三大题材,写作特点主要表现为语言通俗、口语化且又不失诗歌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略论竹枝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枝词是我国古代山歌,早期流行于巴东。文人仿作的七言四句体竹枝词类似十绝,但又不完全是七绝,古体、近体皆可,一贯并行不悖。它的特色是抒情性强,具有地方色彩,打上民歌烙印,富有民歌风味。应肯定文人学习、加工民歌,探索诗歌创新作路子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上海竹枝词中有关海洋文化的篇章,分析古代上海人对海洋的认识及对海神妈祖的崇拜。  相似文献   

10.
竹枝词是产生于南方的文学形式,到了清代,随着边塞诗第二次兴盛开始关注新疆民俗风情,它由南入北的前提是清廷一统、官员流放到新疆。同时,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如宗法性和泛政治性对创作者有着深远影响。新疆竹枝词可以分为兴起期、发展期和定型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鲜明的特征。但总体来说它们与新疆民俗有着不解之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竹枝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独树一帜。近30多年来,对于竹枝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论刘禹锡《竹枝词》,二是考辨竹枝词的源流,三是地方性竹枝词研究。其中,以地方性竹枝词研究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2.
兰州鼓子是一种值得我们非常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地方曲艺珍宝,兰州鼓子词中蕴涵着不少源自民间的、富有世俗气息的喜怒哀乐,而正是这样的民间特征让我们可以把握到过去时代里兰州人的生命温度与精神宽度。  相似文献   

13.
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文化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如何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产业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有无吸引力,有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问题。西藏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其开发利用初见成效,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从诗歌本身来看,《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一组祭祀乐歌,是屈原继承和发展南方民歌的艺术结晶。《九歌》同苗族古代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苗族古代民歌及苗觋神辞就是《九歌》的一部分原型,《九歌》明显留有苗族古代民歌的痕迹并与苗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古史辨派以歌谣释《诗经》的动因和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史辨派《诗经》学是传统《诗经》学向现代《诗经》学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解构经典,用民间歌谣作比较认识《诗经》的文学性质,释放了《诗经》的民间活力和诗性特征,使《诗经》阐释走向现代合法化之途。因此有必要借助西方阐释学与接受美学方法论上的参照价值,深入探讨古史辨派以歌谣释《诗经》的动因及其蕴含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有大量婚恋题材的诗篇,生动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婚恋生活和情感世界,并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婚姻现象的某些本质。从民俗文化学这一新的视角研读《诗经》婚恋诗,可以获知中国古代早期的婚姻观念、礼俗和婚恋生活习俗,更有助于认识《诗经》的艺术原貌、艺术精神及其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代端午节庆探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端午节庆的礼俗,宫廷与民间有共同之处,又不无差异:宫廷活动以互赠礼物为主,民间活动以南方竞渡为特色。这种差异,源自唐代宫廷较多地承继了北朝宫廷的习俗,而北朝宫廷则沿袭了传统的汉廷礼仪,其节俗意义重在避邪;民间的南方竞渡具有悠远的民俗传统,其意义已由祈禳而转化为人物纪念,被赋予了情感意义,充分发挥了节俗的娱乐功能。唐代宫廷与民间在端午礼仪上的同异,反映了在地理因素中南北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世俗化的民间社会与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抱负的民间知识分子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精神的裂痕,也使得民间知识分子深深感到自己在民间社会中的身份尴尬,这种尴尬集中地表现在理想实现的压力、生活的困顿和身份认同的尴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女性民俗研究不同于妇女民俗研究,女性民俗研究有关女性的民俗文化和民俗事象,并关注民俗生活中性别的习俗化问题,更着重思考性别关系下女性俗民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性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