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16MnR钢板几种常见类型的表面裂纹。对裂纹显微特征的分析表明,钢板上的这些表面裂纹不是组织转变或钢质不良引起的裂纹,而是板坯表面残留的不同形态表面缺陷经加热→轧制演变的结果。通过对初轧坯→钢板表面裂纹跟踪试验和试验板的裂纹分析证实了上述判断。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分析研究了炼钢—初轧—控轧各工序工艺条件对16MnR钢板表面裂纹形成及扩展的影响。基于各种断裂理论和近期公布的大量有关文献,认为浇铸工艺不当,化学元素偏析、夹杂以及初轧开坯所造成的种种早期拉裂缺陷固然是轧板裂纹演变和扩展的重要原因,但与后步成材变形条件亦有一定的关系。对不含Nb、V、Ti、Mo等强碳氮化物形成元素的16Mn类普通低合金钢来说,若将目前所用Ⅱ型控轧改为Ⅰ型控轧,即将主要变形量分配于高温奥氏体区和相对提高终轧温度,则有助于消除多边形铁索体(Fp)织构,从而抑制或延缓轧制中钢板表面裂纹的发生和发展。针对武钢目前冶炼和轧制的实际生产条件,探讨了导致表面裂纹的各工序综合成因,提出了改进工艺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中板厂生产的16MnR钢板超声波探伤不合格现象,依照探伤结果取缺陷严重部位进行微观组织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探伤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连铸坯中心偏析、非金属夹杂物造成的分层,从而导致脆性相与钢基体的剥离而出现内部裂纹。在其他轧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粗轧阶段延伸轧制的压下规程,显著提高了探伤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在2800轧机上对16MnR钢进行了控制轧制及轧后冷却工艺试验。本文就四辊累积压下率、终轧温度、轧后冷却等工艺参数探讨了16MnR钢板组织和性能的变化。提出了确保16MnR钢板强韧性及常温和低温韧性良好配合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5.
陈丛虎  厚健龙  王翠娜 《河南冶金》2021,29(3):35-36,47
针对生产中出现的两次X70热轧板表面结疤缺陷,通过生产工艺排查、钢板酸洗以及金相显微镜对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是由于粗轧漏水造成中间坯裂纹,导致轧后产生结疤的;第二次是由于连铸冷却问题造成横裂纹,导致轧后产生结疤的.通过采取工艺控制、设备保证、操作控制等一系列措施,减少了此类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钢板表面微裂纹的原因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劲光  窦楠 《冶金丛刊》2007,(5):25-27,37
介绍了安钢针对第二炼轧厂生产中出现的几种钢板表面微裂纹的问题,经过大量的工艺试验和数据分析,找出了微裂纹产生的原因,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钢板表面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7.
付劲光  窦楠 《山西冶金》2007,30(4):30-32
分析了安铜二炼轧厂钢板表面微裂纹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使铜板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吴建鹏 《宽厚板》1996,2(6):16-18
1 问题的提出 锅炉压力容器用16Mn系列钢板,如16MnR、16MnDR、SPV355R、19Mn6,SA516、SA633D等,是我公司的重点产品。也是实现锅炉压力容器用钢板顶替进口,实现国产化的重点品种。钢板的技术条件一般要求钢板进行探伤,探伤级别按有关标准规定在Ⅲ级以上,但在实际生产中钢板的探伤合格率较低。对这些探伤不合格的钢板缺陷处横截面电镜观察和拉伸试验分析,发现在钢板的断面上沿厚度方向大约从中心到表面距离的一半之处,有银白色圆盘或椭圆形斑点存在,这就是典型的白点缺陷。在做拉伸试验时发现,横向试样(载荷垂直于白点裂纹)的塑性要比纵向试样低得多。这是由于白点显著降低钢的塑性,这也是白点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探伤不合有白点缺陷的钢板只能降级改判使用。既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又影响用户合同的兑现和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9.
某公司生产的60~90 mm厚度13MnNiMoR钢板表面在粗轧阶段局部产生搓板状横裂纹,通过生产工艺调查、显微组织观察以及能谱分析对钢板裂纹产生原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连铸坯内部存在原始裂纹,在粗轧阶段不合适的轧制压下规程和高压除鳞水量促使高温钢板表面局部急剧冷却,不协调变形加剧内部裂纹开裂、扩展,形成搓板状横裂纹。据此制定了钢板表面裂纹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知识问答     
<正>钢板冷却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缺陷有哪些,其产生原因和消除方法有哪些?答:钢板在冷却时容易产生的缺陷有:冷却裂纹和残余应力,组织性能不好,瓢曲和划伤等。a、冷却裂纹和残余应力是由于钢板在冷却时,由于不均匀冷却所产生的热应力造成的。钢板轧后温度较高,如果某部急剧冷却,由于热应力和相变应力等作用会使钢板产生残余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使钢板产生裂纹。为防止这种缺陷,钢板应尽量均匀冷却,并控制好冷却速度,防  相似文献   

11.
乔松 《宽厚板》2007,13(5):24-26
介绍了济钢三炼钢-中厚板厂、一炼钢-中板厂两条生产线的16MnR钢板裂纹情况,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的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热扭转变形试验具有试验准备方便,试验设备结构简单,试验温度控制准确,测量装置准确灵活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广泛采用热扭转法,模拟大型生产条件下的压力加工过程的力学参数变化,及各种加工工艺条件下对材料组织形态的影响。热扭转法模拟和研究压力加工工艺,是根据塑性力学中等效应力和等效应变的基本理论,将压力加工过程中八面体剪应变与扭转时的剪应变联系起来。本文简单介绍了此种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某厂生产的16MnR热轧钢板低温冲击韧性不稳定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终轧温度高使16MnR钢板轧制后晶粒尺寸粗大,导致钢板低温冲击韧性降低是其主要原因,并指出降低终轧温度或增大最后几道次变形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锰钢板的发纹缺陷产生在钢板次表面,具有隐蔽性。针对用户在使用钢板过程中曾多次发生冷折开裂情况,对不同厚度钢板次表面发纹缺陷及其钢板的生产工艺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缺陷检验鉴定结果,确定发纹缺陷的产生与钢坯质量、加热工艺、轧制工艺及轧后冷却等有关。按实际工况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并应用于实践,发纹缺陷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彭胜堂  李国彬  程方武  涂立均  孙云虎 《钢铁》2004,39(Z1):342-345
钢板表面裂纹是长期影响中厚板质量的主要缺陷,通过近两年的调查分析和现场试验,摸清了中厚板表面裂纹的主要种类,探明了主要裂纹的产生机理.经过采取相应措施,使中厚板和连铸坯表面裂纹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杨振南 《炼钢》1993,9(1):61-64,60
分析脱氧加铝量、中间包加铝操作、结晶器保护渣及中间包耐火材料等工艺操作因素对16MnR钢板表面夹杂的影响。通过采用适当加终脱氧铝量、用优质保护渣和耐火材料等措施后,降低了16MnR钢板表面夹杂,提高了钢板的实物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低合金钢连铸坯热装轧制时钢板表面晶界裂纹缺陷产生的原因。根据入炉前铸坯表面温度及相应的冷却制度,进行了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入炉前铸坯表面温度小于450℃或大于750℃时不产生晶界裂纹。采取下线冷却工艺后,低合金钢厚铸坯轧后的晶界裂纹从原来的27.3%降低到0。  相似文献   

17.
应用低倍试验、金相检验、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Q345、16MnR轧制钢板探伤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MnS夹杂引起聚集氢,导致氢致裂纹的产生,以及碳在板材心部的偏析,钢板中心出现了贝氏体组织,使探伤不合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通过各种试验方法,找出了用“热穿孔—减径—拉轧”工艺生产的中空六角钢表面螺旋裂纹的产生原因。试验结果表明,穿管坯料上存在的原始缺陷是产生螺旋裂纹的内在因素。而减径变形中的扭转变形不但使原始缺陷形成螺旋状,同时还进一步扩展了裂纹。针对上述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基本上消除了这种裂纹缺陷。  相似文献   

19.
Cr-Mo钢板属贝氏体型合金钢,在空冷条件下产生贝氏体组织.由于制造反应容器用Cr-Mo钢板多为大单重、大厚度截面,容易产生组织应力与热应力,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不当可导致表面裂纹.常见的表面裂纹分为钢锭和来料板坯裂纹、轧前加热裂纹、轧制过程中的拉裂和炸裂、轧后应力裂纹及切割裂纹等,本文对表面裂纹特征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赵勇  张冰 《安徽冶金》2003,(4):38-40
针对马钢在生产16MnR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大宗裂纹废品进行分析,结合对产生表面星状裂纹机理的研究成果,指出二冷水异常是造成本次大宗裂纹废品的原因,并指出了在今后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