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1、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一是以围护结构、供热计量和管网热平衡为重点实施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依据各地上报的  相似文献   

2.
区域性河流跨越行政边界连接着多个城镇、乡村和自然空间,河流及其沿岸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是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的地带。我国区域性河流的综合规划和管控在价值理念、规划方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不利于协调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美国较早地经历了城市化后的河流保护、修复与利用阶段,善于协调土地利用、自然水文过程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对提升我国区域性河流沿岸自然资源的保护效力和复合服务功能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从规划目标和组织、核心规划方法、设计引导和管理三个方面梳理和剖析美国洛杉矶河总体规划与管控的理念和方法 ;并提出对我国区域性河流综合规划与管控的三点经验启示:强化多维度价值导向下河流复合功能目标的确立,将“河流标尺”工具贯穿“分析—规划—管控”全过程,采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作式管理模式衔接规划编制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筑机械》2013,(11):34-42
2013年10月15日,天津市公布了天津市综合交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是天津实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物流中心”目标的关键五年,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  相似文献   

4.
荆门市竹皮河综合整治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程树平 《规划师》2003,19(8):50-53
荆门市竹皮河综合整治规划贯彻“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通过设置四大功能区、创造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有机结合的景观序列、建立点轴结合的绿地系统、规划有效防洪与排污的河流断面、设计不同主题的亮化工程等整治措施,实现竹皮河与周围环境、城市景观及居民生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正>北方平原城市潍坊通过实施河道整治规划,将贯穿城区主要河流相互贯通,构建了完整的城市水生态网络体系;并借助沿河景观打造,带动城市开发和产业升级,将城市生态建设、功能提升以及形象塑造三者有机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潍坊通过市场运作解决生态建设资金来源以及通过构建多方利益共享的组织机制保证规划实施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邯郸市两河(滏阳河和沁河)综合整治规划为例,阐述了城市内河综合整治应考虑的诸要素,强调指出城市河流综合整治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河道整治,需多专业配合与协作。  相似文献   

7.
刘宗强  王军华 《山西建筑》2009,35(30):25-26
对城中村的概念、特征及改造模式作了描述,通过介绍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项目特性,提出了其规划思路及改造策略,并且运用切实可行的运营思路,保障多方价值和利益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城中村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北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降低,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切入,构建了北方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体系,通过供需比、供需匹配—供给水平分布模型分析了河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与实际效能,并以济南市兴济河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服务是兴济河亟需提升的服务类型,净化水质、营造健康栖息地、增加游憩机会和亲水机会是需重点提升的四个服务维度。基于结果,提出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优化策略。可为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的北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北方城市河流景观生态恢复设计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河流生态防洪、改善河流水体环境、岸线形态修复、生态堤岸的设计、河流缓冲带的设计等几方面探讨河流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改造措施,为北方城市河流建设提供一种基于生态观的河流生态恢复与建设思路。从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达到河流生态恢复治理与开发的双赢结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平安公园的建成将使北方有了踏雪赏梅的胜地。  相似文献   

11.
朱强  李迪华  方琬丽 《城市规划》2005,29(9):i0003-i0004
以浙江省台州市永宁江中心段城市设计为例,探讨了如何应用“反规划”的思想和方法先建立一个网格化的微观生态基础设施,然后再进行建筑和道路布局,从而形成基于绿网的网格城市。检验了反规划途径与格网型城市结构模式的兼容性,同时给这种古老的城市模式赋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辨析上海临港新城生态立地条件与系统特点,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取临港新城生态空间格局的利导因子,以此审视临港新城总体规划及实施现状中结构性生态框架调整的问题,及生态保护壳、生态走廊与生态核等规划理念在临港新城生态绿地系统中的内涵缺失,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赣州古城选址于章、贡二江合流处,"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凭借"江河为池""龟背地形"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了"章、贡二江(环城段)-城壕-福寿沟-低洼水塘"的城市排蓄水体系统,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防洪御涝的一种传统模式。赣州古城水系的规划设计理念及营建经验,与当前我国"海绵城市"统筹建设的"源头控制系统、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以及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的系统组成,"灰绿互补"的雨水设施以及"蓄排结合"的雨洪控制理念高度吻合。剖析古代城市水系的营建智慧,总结值得当代人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对当前"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俊  周璟 《城市规划》2017,(12):109-113
以土地的高开发率为核心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改变了水系空间的自然布局,自然排水水系格局遭到了破坏、水面率极大降低,已经给城市的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品质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厦门翔安新城试点区的水系空间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在恢复水系格局的基础上恢复适宜水面率的水系空间问题治理对策。水系格局的恢复应是在基于自然汇水线和历史水系下、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下进行;水面率应根据城市发展需求综合确定,试点区适宜的、可恢复的水面率为8.0%。  相似文献   

15.
低碳生态城市是当前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也已成为城市的主要规划模式。但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与策略可以全面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本文结合悦来生态城规划模式,从复合利用、集约高效的角度探索山地型复合生态城规划策略,力求探索出一些符合山地城市特点、适应山地条件、在城市开发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当今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的现实出发,追溯和分析了田园城市的理论要点和它广泛、深远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教益与启迪。为缓解城市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者通过对乐山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践,并认真吸取包括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系统协调等先进的规划思想,提出了乐山绿心环形城市布局结构的新构想。目的旨在把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结合起来,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与改进城市总体布局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城市处于几重自然生态圈的包围之中,从而创造了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大环境。为了追求现代城市更高发展阶段的环境质量要求,应努力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文章对生态城市的含义与基本要求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并强调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正确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统一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须适应山地生态环境特点是山地城市规划第一原则,对山地城市进行自然生态环境适宜度评价并整合城市发展与生态资源的时空格局是山地城市规划的第一基础,山地城市的非建设用地关系着城市的生态安全、控制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需要科学规划,山地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是多学科合作交融、全方位思考总结、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以上内容构成已故黄光宇先生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学术核心,并在其所完成的规划工程中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山地城市之魂魄。  相似文献   

18.
阐述对生态概念的理解,指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示范意义,采用了"先底后图"的规划方法和生态主导型规划方法,从公共政策、平面布局理念、控制导则3个层面突出"生态"的主导地位,在"自然生态格局、用地布局模式、绿色交通理念、生态社区模式、文化保护理念、水资源利用理念和能源利用理念"7个方面总结平面布局理念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9.
Plant communities in mountainous cities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revetment protection, sediment interception, water purification, ecological buffe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landscape quality improvement. Meanwhile, the local complex hydrologic conditions may pose adversity stress to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process of these plant communit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estoration practices of river revetments in the Jiulong Waitan section of Chongqing employing ecological planting strategies. First, a technical framework was proposed for the re-establishment of riparian herbaceous communities as the multilayered semi-natural meadows that were planted by strips and zones upon hydrologic conditions. Second, principles and modes of these ecological planting practices were elaborated. Third, an evaluation on the communities’ performance indicated that they could adapt to the complex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in mountainous cities, including sharp rise and fall of river level during summer floods, high temperature, and storm runoff. This study may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riverfront landscape optimization of the main 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a paradigm for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barrier for the upper reaches.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74,自引:4,他引:174  
首先回顾了生态城市思想的发展过程 ,然后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综述 ,并结合最新的生态经济理论 ,提出了更加完善的生态城市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