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木质素胺脱色絮凝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质素磺酸钙、二乙胺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通过接枝氨基,合成了木质素胺脱色絮凝剂。研究了反应物料配比、活化时间、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合成的影响,优化出絮凝剂合成的工艺条件。并对其絮凝脱色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木质素基脱色絮凝剂深度处理制浆造纸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聚合氯化铝(PAC)和木质素改性脱色絮凝剂(LDH)对制浆造纸废水进行了深度脱色处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LDH或PAC处理该废水时,废水色度和CODC r的脱除效果不理想。当PAC和LDH的投加质量浓度分别为400 mg/L和5 mg/L时,处理后废水色度和CODC r分别为33.3倍和84.88 mg/L,满足国家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LDH具有良好的絮凝脱色和脱CODC r的能力,而且生产成本较低。采用PAC和LDH复配使用能降低投药量、提高处理效果,应用于制浆造纸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
郭建欣  麻晓霞 《化学世界》2011,52(5):310-313
木质素来源丰富,理化特性优良,将其改性后做为絮凝剂,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高效治理废水的双重意义.对木质素的性质、提取方式、改性方法及絮凝剂效果进行了探讨,认为木质素类絮凝剂的研究及利用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木质素的沉淀絮凝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木质素的沉淀絮凝剂的类型及应用特点,对木质素的沉淀絮凝剂研究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利用木质素制备木素季胺盐絮凝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木质素合成了木素季胺盐絮凝剂 ,并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 ,进行条件实验 ,得出了合成该絮凝剂的较佳工艺条件 ,初步探讨了该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相似文献   

6.
木质素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不同的制浆方法,文章介绍了3种从造纸黑液中提取木质素的方法:从硫酸盐法草浆黑液中提取木质素、从碱法草浆黑液中提前木质素、从亚硫酸盐法纸浆黑液中提取木质素。木质素作为阴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对酿造废液和合成染料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文章还介绍了几种改性木质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木质素絮凝剂处理味精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味精生产废水是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具有酸性、高COD、高浓度氨氮及硫酸根等特点,较难处理。着重研究了以木质素为絮凝剂处理味精废水的影响因素及处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木质素絮凝剂添加量、助凝剂、温度、pH值等因素对味精废水的COD去除率及絮体的沉降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草浆黑液制备两性木质素絮凝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硫酸沉淀回收造纸黑液中的木质素,经与Na2SO3磺化和季铵盐接枝聚合,合成出两性木素基絮凝剂.研究表明:用制备出的两性絮凝剂处理蒙脱土悬浮液和印染废水,可有效降低浊度和色度,当絮凝剂质量浓度分别为25mg/L和300 mg/L时,除浊率和脱色率均>85%.  相似文献   

9.
脱色絮凝剂DFA的合成及脱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双氰胺、甲醛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入一定的助剂及催化剂,合成一种具有广泛脱色效果的絮凝剂DFA,并表征其结构,研究其分子量、电荷密度等对大多数染料、尤其是活性、酸性染料的脱色效果影响。将本产品DFA与其它脱色絮凝剂进行脱色效果比较,结果表明,絮凝剂DFA在絮凝速度、脱色率两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同时对工业印染废水、印花废水的脱色、去除COD具有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双氰胺和乙二醛等为原料,以氯化铵为催化剂合成了双氰胺-乙二醛缩聚物脱色絮凝剂(DG)。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乙二醛用量、氯化铵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双氰胺-乙二醛缩聚物脱色絮凝剂合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双氰胺33.6 g,乙二醛62 g,氯化铵21.6 g,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为3 h时制得的双氰胺-乙二醛缩聚物脱色絮凝剂的絮凝脱色性能良好,脱色率≥93%,CODCr去除率≥66%。工程试车结果表明,以PAC+DG组成的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时,产生的絮体大而密实,沉降速度快、产生污泥量少,药剂用量少,最佳出水水质为:CODCr60 mg/L,色度30倍。  相似文献   

11.
对用脲硫酸溶液分解磷矿一步法制复混肥的工艺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在脲硫酸复肥生产新工艺中,酸解剂配比、反应温度、磷矿粉细度、搅拌强度等工艺条件对磷矿分解率和气相氟逸出率均产生影响,其中酸解剂配比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酸解剂组成为尿素∶硫酸(物质的量比)=3.6∶1、反应温度为60~85 ℃、搅拌速率为400 r/min、磷矿粉细度-100目条件下,对不同品位的活性适中的磷矿,磷矿初期分解率可达80%以上,气相氟逸出率可降至10%以下,生产操作环境得以改善,氟污染处理费用可节约,是一种清洁型的磷复肥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2.
针对酚醛泡沫塑料脆性大和强度低的缺点,采用双氰胺作为改性剂,对酚醛树脂及其泡沫塑料进行了改性研究,并将改性前后两种泡沫塑料的性能进行了对比。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酚醛树脂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粉化率、冲击强度和压缩强度测试分析了改性酚醛泡沫塑料的脆性和力学性能,通过热失重分析了改性酚醛泡沫塑料的热稳定性,并采用极限氧指数仪测定了改性酚醛泡沫塑料的阻燃性能。结果显示,当加入的双氰胺用量为苯酚质量的3%时,改性酚醛泡沫塑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其压缩强度达到0.046 MPa,冲击强度达到3.36 k J/m2,粉化率低至2.13%,极限氧指数达到38.5%。相对于纯酚醛泡沫塑料,双氰胺改性酚醛泡沫塑料的力学性能有所提升,脆性明显改善。在热稳定性方面,纯酚醛泡沫塑料在340℃时已明显失重,而3%双氰胺改性酚醛泡沫塑料在370℃后才开始快速失重,热稳定性更好。随着双氰胺用量的增加,改性酚醛泡沫塑料的极限氧指数增大,阻燃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酸改性环氧水性树脂合成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朱华  林怡雯  甘复兴 《涂料工业》2011,41(2):42-45,49
在详细分析酯化工艺制备丙烯酸改性环氧树脂合成路线的基础上,讨论了两步酯化工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对两步酯化工艺中的两个关键步骤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对酯化过程中环氧基团开环过程的控制,得到了环氧树脂单酯化过程中催化剂的最佳用量为0.2%(相对于总质量)、最佳反应时间为105 min;同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对产物数均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得出自由基聚合反应过程中引发剂和链转移剂用量与聚合树脂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制备出具有一定功能官能团数量、最佳相对分子质量和链结构的丙烯酸改性环氧树脂。最后,通过对该树脂的性能测试证实该方法所合成树脂综合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4.
脲衍生物对环氧树脂/双氰胺体系促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了不同结构的脲衍生物[3-(3-氯-4-甲基苯基)-1,1-二甲基脲(A)、3-(3,4-二氯苯基)-1,1-二甲基脲(B)、3-(4-氯苯基)-1,1-二甲基脲(C) ]对环氧树脂/双氰胺体系的促进作用。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3种环氧树脂/双氰胺/脲体系的反应活性和固化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体系A的最佳配比为:环氧:双氰胺:脲A=100:6:4(质量比,下同),130 ℃时40 min就可以完全固化,其表观活化能(Ea)=64.66 kJ/mol,反应级数(n)=0.897;体系B的Ea=71.68 kJ/mol,n=0.930;体系C的Ea=71.03 kJ/mol,n=0.928;3种体系配制的胶液的室温剪切强度均大于20 MPa,体系A的粘接强度达到24.98 MPa。  相似文献   

15.
以钛白粉厂副产品绿矾为原料、工业氧为氧化剂、亚硝酸钠为催化剂,采用催化氧化法合成了聚合硫酸铁(PFS).通过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aNO2用量(以反应体系的总体积计,下同)15%、nSO2-4/nFe2+=1.35、反应温度80℃、氧化反应时间2 h,在此条件下,Fe2+转化率76.40%,PF...  相似文献   

16.
改性木质素泡沫树脂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稀酸水解木质素、碱木质素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含羟基的木质素聚脂。该树脂经调配,可与异氰酸酯反应制成聚氨酯硬泡材料。实验结果表明:以稀酸水解木质素、碱木质素为原料所制成的木质素多元醇树脂,其粘度为3000~5000 cP·s/20℃,羟值为380~450 mg/g,酸值小于5 mg/g。经调配发泡所制得的硬质泡沫材料,表观密度为0.03~0.05 g/cm3,抗压强度大于0.15MPa,导热系数为0.023 W/(M·K),吸水率3%。性能可达到工业及日常生活对保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分离科学与技术》2012,47(8):1555-1562
Abstrac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if a synthetic flocculant would foul ion-exchange resin used in deionization plants. It was found that unreacted flocculant fouled the surface of cation-exchange resin, restricting mass transfer, but that total capacity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Several samples of used resin from a deionization plant did not show evidence of surface fouling, but did have less capacity than new resin. This indicated that unreacted flocculant had not been present in the plant feed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