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的腹足类化石是由青海地质科学研究所于1972、1978、1979三年内在青海玛(王多)县、都兰县采得的;另外青海省地质局第二区测队在治多县采得两块标本,一并在此描述。这些化石经笔者等鉴定共有13属19种,其中有8新种。青海南部三叠纪的腹足类至今尚未正式报道过,本文填补了这一空白。玛(王多)县洪水川群粉砂质板岩中产有Worthenia granatocarinata sp. nov.,与它们共生的头足类有Ussuriidae,其地质时代为早三叠世,所以腹足类化石也为同期产物。玛(王多)县闹仓坚沟组灰黑色砂质灰岩中产有腹足类Euryalox bellisculptoides sp. nov., Vistilia waristricta sp. nov., Pleurotomaria frechi Koken。在长石硬砂岩、灰—灰黑色生物灰岩及钙质粉  相似文献   

2.
该文研究的轮藻化石采自尼泊尔中西部阿龙科拉地区的比奈科拉组下段。轮藻化石有Nitellopsis (Tectochara)globula(Madler)Grambast et Soulie-Marsche,Chara molassica Straub,C.gigantofusiformis(Yang),Rantzieniella binaiensis sp.nov.,Gyrogona arungensis sp.nov.和Lychnotharnnuspseudoodea(Berger)Soulie-Marsche等,此轮藻化石植物群属新第三纪,可能为中新世晚期。克里雅群轮藻的研究将增添南亚新第三纪地质生态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记黑龙江畔一鸭嘴龙足印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9月,来自七个国家的地层古生物学者,在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举行了“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之后学者们对黑龙江沿岸中新生界地层进行了实地踏勘,在踏勘的过程中在嘉荫县永安村之东南1.2km的黑龙江岸边发现了一滚石板,其上保存一较完整的大型恐龙足印。足印印迹在厚层钙质胶结的粗砂岩上,经查对化石产出岩层为嘉荫群永安村组(Sun et a1.,2003)。化石是一大型的三趾的足印(tridactyl),三趾短粗,中趾呈U型,趾间有蹼的痕迹,造印者应是一只鸭嘴龙(Thulbom,1990)。黑龙江省嘉荫县是我国第一只命名的恐龙——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化石的产出地,化石产自嘉荫群渔亮子组(Riabinin,1925,1930;Dong,1992)。本文记述的标本是嘉荫群中发现的第一件足印化石,也是我国鸭嘴龙类足印化石的首次记录(甄朔南等,1996)。  相似文献   

4.
吉林磐石吉昌地区早石炭世植物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前言吉昌地区早石炭世植物产于吉林省磐石县西北——吉昌地区官帽屯、冰窖山、腰沟屯及鹿圈屯等地的下石炭统鹿圈屯组,一套受轻微变质的深灰一灰黑色粉砂岩中。产地的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5°31′,北纬43°14′(插图1)。1976—1977年,吉林省地质局区调大队四分队在开展《辽源市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了此批植物化石,并在吉昌官帽屯一胜利屯一带测制了地层剖面,采集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图2)。根据该队地质报告的记述,此区鹿圈屯组的地层层序为:上覆地层:中石炭统磨盘山组  相似文献   

5.
文中定为 Notoconularia damxungensis sp. nov. 的锥石标本系笔者之一于1985年参加中、英联合拉萨-格尔木地质构造考察期间采集的.化石产地在拉萨以北约100km的当雄县城东4km的查那拉,产出层位为旁多群上部.旁多群由李璞(1955)建立,以拉萨地区林周以北旁多、  相似文献   

6.
秦岭第四纪的蜥蜴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引言本文所记述的秦岭第四纪蜥蜴类化石,是西北大学地质系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所在1 999年对陕西洛南县张坪洞穴群进行考察时所采集的部分爬行类标本,包括Coni codontosaurusqinlingensissp .nov .、Eumecessp .和Eremiassp .。这些材料均来自于洛河北岸的石灰岩洞穴堆积。该洞穴群的时代,经研究(薛祥煦等,2 0 0 4) 2 ) 认为属中更新世以来的不同时段。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均来自该洞穴群中位置最高的洞穴,年代约为493±55kaB .P .。2 化石记述蜥蜴亚目LacertiliaOwen ,1 841 (1 842 ) 科位置待定Fam .Indet.   锥齿蜥属Conicodon…  相似文献   

7.
粤北“红层”中的脊椎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部及邻近地区分布很广的“红层”的分层和地质时代,在地质工作者之间一直未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红层”中找到的化石很少,至于脊椎动物的化石则过去还未有过发现。1961年,地质部中南地质局野外工作队的同志们,在粤北的南雄和始兴两县境内分别找到了一些脊椎动物化石(图1)。这个发现为了解粤北  相似文献   

8.
福建境内第四纪哺乳类动物化石发现很少,只胡步伍(1935)记述过宁化的一枚剑齿象牙、宋泰恒(1943)记述过龙岩麒麟山貘、鬣狗和鹿的几块零星标本以及徐余瑄(1959)报道过惠安的一枚印度象臼齿化石。这里记述的一批标本采自永安坑边寨岩山一石灰岩洞穴中,是永安水泥厂工人同志们在爆破时发现的。其中一部分是1965年福建省文管会采集的,也有一部分是197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采集的。化石数量不多,保存也较差,但作为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和化石地点的报道,在福建来说还是第一次。此外,在连城、晋  相似文献   

9.
胡雨帆 《植物研究》1986,6(3):147-153
近年来,笔者在系统研究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古生代植物化石后,发现了两种早已绝灭了的科达(Cordaites)的生殖器官化石,一种是长苞科达穗(Cordaianthus volkmannii(Ett.)Zeiller),另一种是短苞科达穗(比较种)(Cordaianthus of.curtus Sze);同时还发现了一种最古老的松柏类化石——双羽杉(比较种)(Walchia of.bipinata Gu et Zhi)这些化石产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乌鲁木齐市东南的下芨芨槽子群中,其地质时代隶属於早二叠晚期(P12)。  相似文献   

10.
湖南第三纪晚期植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绪言本文所研究的标本,系李洪谟同志(本文作者之一)在1934年在湖南湘乡县下湾铺页岩层中所采集。标本俱系叶部化石,多数保存不完善,炭质叶膜俱未曾保存,因此不能利用“浸解方法”研究其表皮构造。虽然下湾铺第三纪植物化石的发现,已有20余年之久,此植物群却从未曾详细研究。我们希望在最近的将来,能有机会研究此整个植物群,公之於世。我们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是在尽我们的能力鉴定当前的材料,讨论此植物群植物上的性质及地质上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
<正> 本文记述的鸟类化石标本是1966年9月由吴家湾生产队社员发现,原玉门石油管理局银川石油勘探指挥部102地质队同志采集的。发现化石地点在宁夏海源县吴家湾附近支沟中的地面露头,产出层位属于晚第三纪甘肃群的土黄色钙质砂岩中。该化石经笔者鉴定属鸵鸟蛋化石。鸵鸟蛋化石虽然在我国某些地区的上新统或更新统地层中都有过一些发现,但完整者甚少,像这次所发现的如此完整别致者尤为稀少。同时根据目前资料所知,在宁夏海源地区晚第三纪甘肃群中发现此类化石还属首次,达对研究宁夏南部及陇东地区晚第三纪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有关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正式报道还是近十年的事,本文是新疆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首次报道,也是继山西沁水盆地(王立新、解志民和王自强,1978)及海南岛九曲江(周志炎、厉宝贤,1979)之后有关我国早三叠世植物化石的又一个记录。标本发现于西部边陲,由于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差异,组成成分与前两个产地均不相同,植物种类丰富,有苔藓类?、有节类、真蕨类、种子蕨类、苏铁类、银杏类及松柏类等。既包括冈瓦那达穆达和潘切特植物群的分子,也含有与中亚马迪根植物群相同或相似的属种,西欧斑砂统和壳灰统及粘土煤层和芦草砂岩的一些属种,在这里也有产出。另外,在这个植物群中还见到我国南北晚三叠世植物群的一些属种。因此,新疆南部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为我国早三叠世植物群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贵州桐梓新发现的人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主要描述1983年在贵州桐梓县岩灰洞新发现的四枚人类牙齿化石,并对1972年在该洞发现的两枚人类牙齿一并作进一步的讨论。经研究表明,它们的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非常相似,而与早期智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桐梓人类化石似应属直立人(Homoerectus),而不是以前认为的早期智人(early Homo sapiens)。该遗址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14.
近200年来,全世界共报道半翅目蜡蝉次目化石昆虫28科、216属、400余种.本文回顾了蜡蝉次目化石昆虫的研究历史,统计了中国已报道的该类群化石种类名录,总结了蜡蝉次目化石昆虫的地质历史、地理分布和年代、以及属种组成特征,提出了该类群化石昆虫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5.
河南汝州罗圈村剖面汝阳群白草坪组的微体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汝州罗圈村白草坪组微体化石丰度大,但分异度低,仅包括具细网状纹饰的Dictyosphaera delica-ta和具刺饰的Shui yousphaeridium pilatumsp.nov.以及少量的带藻Taeniatum sp.。虽然化石组成单调,但总体上与山西永济水幽沟剖面和河南渑池麦尽沟剖面白草坪组的疑源类组合面貌一致。目前,此套化石组合的地质时代有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早期两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化石形态特征分析以及与苏格兰西北部早新元古代Torri-don群中发现的一个微体化石组合的对比,文中暂将汝阳群地质时代置于新元古代早期。  相似文献   

16.
山东是我国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较多的省区之一。但关于第四纪哺乳类化石方面,过去发现的材料很少。杨锺健教授在讨论省益都、昌乐、临朐等县新生代地质的文章内,曾对这方面的材料,作过简略的概述(Young,1936)。当时知道的全部化石只有益都境内发现的两种更新世中期的大角鹿(Megaceros pachyosteus,M.flabellatus)和一种早期的大角羊类(Ovis shantungensis),后者是在山东境内首先发现的一种重要的第四纪早期的化石,后来在河北宣化泥河湾及山西榆社都有发现。  相似文献   

17.
鄂西中生代含煤地层中的孢粉组合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34  
鄂西中生代含煤地层素称“香溪群”,典型剖面在秭归县香溪镇。这一煤系早年曾被划分为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两部分(谢家荣、赵亚曾,1925)。后来,斯行健(1949)研究了其中的植物化石,认为其时代为早侏罗世,“香溪煤系”始以“香溪植物群”而闻名中外。近年由于工作的深入,不少地质工作者又提出了“香溪群”下部属上三叠统的可能性,但化石却一直没有系统地采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福建政和早白垩世南园组植物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福建政和南园组的植物化石12属22种,包括4新种:Cladophlebisdaxiensis,Zamiteslanceolatus,Zamiophyllum?minor和Sphenobaierafujianensis。该植物群的面貌与永安坂头植物群相近,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19.
在云南保山羊邑煤矿上新统羊邑组发现了一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压型化石,根据叶形态和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将其鉴定为前灰背栎(Quercus Presenescens Z.K.Zhou).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接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  相似文献   

20.
Sagittopteris  belemnopteroides gen.et sp.nov.在山西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晚古生代植物自赫勒(Halle,1927)研究以来向为世人瞩目。解放后,李星学(1963)又对华北广大地区月门沟群的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补充了前人的不足。近年来,山西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一系列的专题研究中,采集了大量化石标本。笔者在鉴定中发现不少有意义的分子,本文报道的即系其中之一。化石为作者之一肖素珍于1976年在晋东南参加剖面测制时采集的。本种在山西其他地区亦有出现。如太原西山、沁水杏峪、柳林、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