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水茶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格非 《农业考古》2000,(4):101-102
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江西省修水县,群山起伏,终年云凝雾绕,享誉全球的宁红茶就产于这里。这片原始古朴、悠远厚重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旷世佳茗宁红茶,更以她特有的风情滋润浇灌了仪态万方的修水茶俗,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泱泱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修水人喜欢饮茶,每逢客到,无论亲疏、远近,相识或不相识,必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家乡茶。敬奉香茗成为修水人热情好客的最直接最朴素的体现,“坐下宕、戏下宕、吃碗茶宕”(即坐一下、玩一下、喝碗茶的意思),这里的人与外界打交道,先不谈别的,第一句话便是这句圆润温软的吴楚细语,道尽淳…  相似文献   

2.
胡迎建 《农业考古》2002,(2):293-295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土。中国人历来爱饮茶,日常生活离不了它,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之一。闲时品茗,养心怡神,“一瓯徐饮最怡神”;炎热时饮茶驱热,“闲品七瓯烦暑去”,可谓功能妙品。茶可用……  相似文献   

3.
李光涛 《农业考古》2001,(4):303-304
普洱茶作为茶叶的专用名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载 :“西藩之用普茶 ,已自唐时。”普洱茶是历史上云南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一带所产的茶叶 ,运到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普洱交易而得名。普洱茶具有条索粗大肥壮 ,色泽乌润 ,滋味醇厚回甘 ,具有独特的陈香 ,汤色红浓的品质特点 ,并有降低血脂 ,减肥 ,抑菌 ,助消化 ,暖胃 ,生津止渴 ,醒酒解毒的作用。在东南亚 ,港澳台 ,日本和西欧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普洱茶誉享中外 ,1993年起 ,思茅的部分茶叶生产厂家开始搞换名促销 ,用优质烘青绿茶打…  相似文献   

4.
茶声之诗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1,(4):170-172
古代的文人墨客 ,往往喜欢自己动手煎茶 ,这主要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 :其一 ,自己煎起来的茶好吃 ,至少是更合乎自己的口味。其二 ,当作一种享受 ,换言之 ,就是享受煎茶的乐趣。在煎茶中 ,文人墨客们颇为快意和悦耳的是茶声。茶声 ,即是煎茶水时水进入沸腾阶段所发出的声音 ,根据他们的不同感受 ,于是茶声变成为风声、雨声、水声、车声、虫声、乐器声等。出现在为数众多的茶诗词中。一、风声(一 )松风 :风吹松树林所发出来的声音 ,诗家最爱用。例如《伯坚惠新茶》(金代刘著诗 ) :“建溪玉饼号无双 ,双井为奴日铸降。忽听松风翻蟹眼 ,却疑春雪…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叶的文化萌动应该开始于汉代,逐渐从药用阶段、食用阶段发展到饮用为主的时代.而随着人们对茶叶认识的深入,饮茶在人们生活中角色的加重,茶叶也逐渐被赋予各种文化内涵,形成茶文化,并进而逐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出现茶文化学.  相似文献   

6.
故乡的茶俗     
故乡人不喜喝白开水爱喝茶。“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 ,即使“出门三五里”也“各处一乡风”。自有人类以来 ,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风尚 ,谓之“风” ;由于各地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惯 ,谓之“俗”。社会和自然交互作用陶冶着人类 ,社会生活相沿成风 ,群居相习成俗 ,“风”与“俗”融为一体 ,便形成了物质文化和观念形态。风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自然性和传承性。民俗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茶俗是整个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的故乡英山 ,位于大别山南 ,离六安、安庆、黄州距离大体相等。这里民风纯正 ,人民忠厚老…  相似文献   

7.
茶韵说     
寇丹 《农业考古》2004,(4):108-109
茶的著作,诗歌、广告中屡见茶韵、茶汤之韵、岩韵、韵味绵长等词句。什么是韵,什么又是茶韵,提出一点看法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8.
陆羽《茶经》挖掘和推广了茶这种资源植物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物种,使全世界1/3的人口受益。推动茶文化发展超越了民族与宗教界限,发展"茶"成为"万病之药"。现阶段,更需要在高效综合利用、发展多样化茶品、提高茶叶质量等方面发展茶产业与《茶经》。  相似文献   

9.
读茶见录     
《募化茶引》共欣赏在父亲留下的《对联文疏辑编》中 ,还有篇写得文彩奕奕 ,活色生香的《募化茶引》 ,由于原文未付梓 ,只是碑刻立在歇气岭茶亭 ,流传不广 ,值得奇文共欣赏 ,也见出当地浓郁的茶文化及其水平。其文云 :《募化茶引》 :愚结茅亭 ,适当孔道 ,采菊蘖 ,酿醇醪。三径常开 ,一帘斜挂。我客戾止 ,醒固解夫刘伶 ;溽暑炎重 ,渴减病夫司马。既难坐视 ,曷忍旁观 ,爰傍酒炉 ,更添茶鼎。鹅黄蚁绿 ,法既守夫杜康 ;雀舌龙芽 ,经并翻夫陆羽。时是新泉活水 ,不必假借他人 ;而雪蕊露牙 ,端赖乐施君子。兽鉴蚁悃 ,助以微资。各展鸿慈 ,襄斯美举。…  相似文献   

10.
黄志浩 《农业考古》2007,(5):95-99,111
一、关于“分茶”的解释分茶,是宋代茶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这在宋元时代的诗、文、戏文中常常出现。但关于分茶的解释,在宋代诗文中含义尚较为驳杂。譬如作为名词,它专指食品店,这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宣德楼前省府宫宇》和吴自牧《梦粱录.面食店》等条中,所述甚明。作为意义的延伸,它也可以作为面食的代称,如宋释惠洪所撰《冷斋夜话》中有“绍圣初,曾子宣在西府,渊材往谒之……与余过兴国寺河上食素分茶,甚美”之记事,这里的“素分茶”,即素面也。然而作为动词,它往往特指一种泡茶的技艺。最典型的例子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  相似文献   

11.
余炳贤 《农业考古》2000,(4):99-100
中国自古是茶文化大国,以茶奉客,世称礼仪之邦。嫁娶茶礼中,茶筵是很重要的。由于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鄂东南人相信茶植必生子,而且茶喜丛生,含多子多孙,在嫁娶喜事中,除了要备喜酒款待宾客和奉敬客人外,还要办茶筵,以示对宾朋的热情和周到。茶筵有多种,因地而异:接腰茶筵:男家请人早晨去女家抬嫁妆,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女家办茶筵接腰,一般以糖茶一碗,佐以糕点、花生、瓜子等小吃,吃喝后每人一碗肉片面。亲迎茶筵:花轿到,放鞭炮,长老贺彩:“茶花花开在喜堂。”众人应“发!”…  相似文献   

12.
湖北茶泉     
冯祖祥 《农业考古》2002,(4):160-164
茶之为饮 ,传说起自于随州厉山神农氏部落 ,饮茶历史固为悠久。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人们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 ,已逐步认识到水质的优劣 ,直接影响着茶汤的色、香、味的发挥 ,择水烹茶 ,尤为切要。陆羽在《茶经》中云 :“其水 ,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 ,拣乳泉 ,石池慢流者上。其瀑布湍漱 ,勿食之。久食 ,令人有颈疾。”“其江水 ,取去人远者。井水 ,取汲多者。”明·许次纾《茶疏》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古人其言虽简 ,而于论水备至。湖北地处长江中上游 ,境内崇山峻岭 ,峡谷幽邃 ,溶洞伏流 ,茶泉分布…  相似文献   

13.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2,(2):196-197
读关于茶的文赋诗词 ,神游其中 ,使人悠然忘世 ,心归于静 ,真有一种“杯水如名淡”的意境。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 ,茶文化犹如一朵芳越椒兰的奇葩 ,其德操所蕴 ,不同流俗。茶与文赋诗词 ,在中国都是源远流长 ,而又密切相连。从写《赋》的杜育 ,写《封氏闻见记》的封演 ,写《茶经》的陆羽 ,直到写茶诗的皎然、卢仝、苏轼、王世贞等 ,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来。在茶与文赋诗词的密切关系中 ,古人有许多妙论。汉代大医学家华佗著《食论》说 :“苦荼久食 ,益意思。”《神农本草经》云 :“荼叶苦 ,饮之使人益思。”诗仙李白得族侄僧所赠玉泉仙人…  相似文献   

14.
余悦 《农业考古》2002,(2):300-303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与酒作伴;多少文人墨客,与茶结缘。“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此为茶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为茶联;更有茶匾,如“陆羽遗风”;茶碑,如“龙井问茶”。以茶为题材……  相似文献   

15.
陕南是西北最大的产茶区 ,早在唐朝就已成为全国七大茶区之一 ,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山南区” ,指的就是秦岭以南 ,巴山之北的陕南地区。陕南的茶为绿茶 ,茶叶翠绿 ,所以通称陕西青茶。紫阳青茶紫阳位于巴山北坡 ,汉水流经其境 ,气候温和 ,为陕西茶叶之乡。唐时所产贡茶叫“’茶芽” ,清代叫毛尖 ,俗称“皇茶” ,尤以“宦姑毛尖”为最。据《西乡县志》载 :“至清代 ,陕西惟紫阳茶有名。”清代中叶 ,陕西各县茶叶总产量为 1 50万公斤 ,紫阳茶就占了 1 0 0万公斤。现在全县茶园面积占全省茶区的 33.3% ,产量占 6 0 %。茶农摘取嫩叶 ,经过…  相似文献   

16.
彭一万 《农业考古》2019,(2):143-148
香港产茶的历史比较悠长,如今也是重要的茶叶贸易港口。香港的茶联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这些茶联对于传播茶文化知识,促进茶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彭一万 《农业考古》2020,(5):104-109
  相似文献   

18.
彭一万 《农业考古》2021,(2):154-161
香港茶诗既继承延续了祖国大陆传统茶诗的优势,古风雅韵,情真意切;又具有香港的地域特色,中西交融,文商并蓄。作者大部分是香港人士,身份多样。香港茶诗具有存史、抒怀、言志、叙事、写景、唱酬等多种特色,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19.
唐代茶文与茶杂著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河 《农业考古》2000,(2):66-70
唐代茶文化的兴盛,不仅表现在茶著的丰饶,茶诗的繁盛,那仅仅是茶文献领域里二个部分。唐代的文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样式,挥翰运墨歌咏着茶的芬芳,记载着茶的踪迹。于是众多的茶文与茶杂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一、瑞草华章 绿香满苑  我们先来谈谈茶文,当我们检阅《全唐文》以后,结果却使人感到遗憾,仅发现四十余篇茶文,当然远逊于茶诗,但与唐以前茶文相较,其发展速度还是惊人的,那时除一篇《 赋》可以差强人意划人茶文范畴外,尚未见到一篇完整意义的茶文。当然茶文有自己特色,它比较真实和客观地记载了当时的茶…  相似文献   

20.
茶趣园—茶文化专项旅游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郭满华 《农业考古》2000,(2):109-110
英德古称英州,“以生产红茶著称于世”。至今,英德茶区已成为广东省最大的茶叶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拥有六大类茶、四十多个优良茶树品种而成为中国著名茶乡。 随着农业旅游业的兴起,在广东省中国旅行社的支持下,英德市旅游局、英德市茶叶局联合创办一个以宣扬中国茶文化为宗旨的茶文化专项旅游──“茶趣园”。于1998年5月1日在英德市揭匾,正式向游客开放。开放以来,每天接待游客几百人次,假期高峰时达千人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茶趣园座落在粤北山区,英德市城郊马口,四周山峰重叠,林木茂盛,空气清新,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