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患者女,33岁,因腹胀、纳差、乏力1年,加重半月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全身皮肤粘膜及双侧巩膜黄染,腹平坦,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10 cm,质韧,无触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辅助检查:ALT:136 IU/L,AST:126 IU/L,TBIL 193.1μm0l/L;免疫、风湿指标正常,病原学检查排除各种类型肝炎;腹部CT示肝硬化,脾大,CT肝动脉成像及肝动脉造影示肝动脉变异,发自右肾动脉(图1,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延时扫描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增强CT检查中动脉期时相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确诊为肝硬化且疑有门脉高压征象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A组延时5 s、B组延时12 s、C组延时14 s、D组延时16 s、E组延时18 s,每组40例。均使用自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选取膈顶上2 cm水平的降主动脉为监测点,门静脉期均于动脉期结束后48 s进行扫描,比较五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评分、动脉期(肝固有动脉、肝实质、门静脉主干)和门静脉期(肝实质)强化CT值。结果 B、C、D、E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动脉期中肝固有动脉、肝实质、门静脉主干CT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动脉期中肝固有动脉、肝实质、门静脉主干及门静脉期中肝实质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腹部增强CT扫描中,利用自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触发阈值达到120 HU后,延时12~18 s进行扫描,可获得满意且更利于诊断的动脉期图像。  相似文献   

3.
肝脏癌肉瘤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肝功能异常20年。HBsAg、HBcAg(+),AFP17.27μg/L,肝脏肋下2.0cm,质地中等,脾肋下1.0cm。影像学显示肝左右叶各见一圆形占位,直径分别为2.0cm及5.0cm。肝结节性硬化,脾肿大。胸部CT示两肺无异常。上腹部MR平扫及血管重建、肝脏血管CE—MRA示:肝动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未见明显异常征象,脾动脉扭曲。临床诊断为肝左右叶多中心型原发性肝癌、结节性肝硬化、脾肿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超声测量生物学指标Z-评分值与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参数相关性及联合诊断孕晚期胎儿生长受限(FGR)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56例孕晚期FGR孕妇作为研究组,依据1∶1配对原则随机选取56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分析FGR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生物学指标Z-评分值、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参数,分析FGR孕妇生物学指标Z-评分值与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参数的相关性以及在孕晚期FGR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年龄大于对照组,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吸烟、羊水过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吸烟、妊娠高血压均与FGR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研究组腹围Z-评分值以及大脑中动脉PI、RI、S/D均低于对照组,脐动脉PI、RI、S/D均高于对照组(P<0.05);FGR腹围Z-评分值与脐动脉PI、RI、S/D负相关,与大脑中动脉PI、RI、S/D正相关(P<0.05);腹围Z-评分值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参数诊断FGR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各指标联合诊断的AUC最大,为0.902。结论 孕晚期发生FG...  相似文献   

5.
B超诊断羊水偏少分娩结局11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经B超诊断为羊水偏少的足月妊娠妇女阴道试产的观察,探讨羊水偏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B超下羊水指数(AFI)法测定羊水量,同时测定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S/D值),比较分析118例羊水偏少的足月孕妇(研究组)和同期125例羊水量正常足月孕妇(对照组)的分娩结局。结果两组新生儿死亡率和重度窒息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急诊剖宫产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经B超诊断为羊水偏少的足月妊娠妇女,在严密监护下可行阴道试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在正常脾脏与肝硬化后脾肿大间的差异.方法对12例正常志愿者及20例肝硬化脾肿大者行常规MRI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正常脾脏平均ADC值为1.45×10-3mm2/s,肿大脾平均ADC值为1.49×10-3mm2/s.结论正常脾脏与肝硬化后脾肿大的ADC值间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硫化氢( H2 S)对实验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影响及H2 S与一氧化氮( NO)的相互作用。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组、肝硬化+炔丙基甘氨酸( PPG)组、肝硬化+硫氢化钠( NaHS)组和正常组4组,每组8只。肝硬化组、肝硬化+PPG组及肝硬化+NaHS组大鼠采用四氯化碳(CCl4)复合法制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造模结束第2天,肝硬化+PPG组大鼠腹腔注射PPG 30 mg/(kg.d),肝硬化+NaHS组大鼠腹腔注射NaHS 56μmol/(kg.d),肝硬化组及正常组大鼠腹腔给予10 ml/( kg.d)生理盐水。给药干预1周后,测定各组大鼠门静脉压力( PVP)、大鼠门静脉血浆H2 S、NO含量。结果:实验结束,经病理学观察证实肝硬化大鼠模型制备成功,PVP均大于11.80 mmHg,显示门静脉高压形成。肝硬化组、肝硬化+PPG组和肝硬化+NaHS组PVP和门静脉血浆NO含量均高于正常组,门静脉血浆H2S含量均低于正常组(P<0.05)。肝硬化+PPG组PVP和门静脉血浆NO含量高于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浆H2 S含量低于肝硬化组;肝硬化+NaHS组PVP和门静脉血浆NO含量低于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浆H2S含量高于肝硬化组(P<0.05)。结论:内源性H2S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发挥保护性调节作用。内源性H2 S与NO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中可能呈现相互的负性调节作用,共同参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运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 ARFI)评价肝脏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 选取66例经肝穿活检证实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与33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S0),应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测量受检者肝脏s5、s6、s7、s8段及肝包膜的剪切波速度,同时常规测量所有受检者的肝、脾大小及门静脉内径.结果 6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按照肝穿活检病理结果分为S1组、肝脏纤维化组(S2-S3)、早期肝硬化组(S4).早期肝硬化组(S4)的肝脏各段剪切波速度与S0组、S1组、肝脏纤维化组(S2-S3)间的相应肝段剪切波速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肝脏纤维化组(S2-S3)与S0组、S1组间的相应肝段剪切波速度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S1组与S0组间的各肝段剪切波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肝包膜剪切波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肝硬化组的脾脏厚度及门静脉内径较其他组有增加,并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可无创评价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程度,方法可行,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卵巢动脉血流是否可预测超排卵反应性.方法 将63例行IVF-ET治疗妇女按年龄分成2组,经阴道彩色多普勒探测月经第2天卵巢动脉血流指标.以卵泡每日生长速度(卵泡每日生长速度1~3mm为正常,<Imm/每日或>3mm/每日为异常)及该周期中回收到的成熟卵母细胞数评价超排卵反应性.结果 25~30岁组,卵巢动脉搏动指数PI在0.565~0.6063区间超排卵反应性正常;卵巢动脉阻力指数RI在0.4378~0.4630区间超排卵反应性正常;S/D在1.8095~1.8898区间超排卵反应性正常;31~36岁组,PI在0.5262~0.5964区间超排卵反应性正常;RI在0.4208~0.4653区间超排卵反应性正常;卵巢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S)/舒张期低值流速(D)(S/D)比值在1.7479~1.8869区间超排卵反应性正常.结论 卵巢动脉PI、RI、S/D比值可作为预测超排卵反应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探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中CD4+Notch1+T细胞(Notch1+占CD4+T细胞的比例)与白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以雌性CBA/J×雄性Balb/c为正常妊娠模型,以雌性CBA/J×雄性DBA/2J为自然流产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例未孕CBA/J雌性小鼠、6例正常妊娠模型孕14天CBA/J雌性小鼠和6例自然流产模型孕14天CBA/J雌性小鼠脾细胞中CD4+Notch1+T细胞,同时运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IL-10的表达水平。相比于未孕组,正常妊娠模型中CD4+Notch1+T细胞比例减少,而自然流产模型中CD4+Notch1+T细胞比例增加,正常妊娠模型与自然流产模型中CD4+Notch1+T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Notch1+T细胞比例与IL-10负相关(r=-0.568,P〈0.05)。结论:CD4+Notch1+T细胞可能参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拮抗Notch1+表达有可能成为治疗URSA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与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患者的各种临床影响。方法112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其中男性71例,女性41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2-3岁。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肾功能、门静脉内径等。结果所有患者经过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5d后,外周血白细胞由(3.63±1.82)×10^9/L明显增高至(7.67±4.20)×10^9/L(P〈0.05),血小板由(62.03±36.55)×109/L明显升高至(125.71±98.18)×10^9/L(P〈0.05),凝血酶原时间由(17.68±3.44)s明显缩短至(16.68±2.92)s(P〈0.05)。肾功能中血尿素氮明显变化。血肌酐由(83.82±20.66)μmol/L明显升高至(90.54±19.15)μmol/L(P〈0.05),4周后门静脉管径由(1.33±0.16)cm缩小至(1.16±0.16)cm(P〈0.05),门静脉血液流速由(721.97±230.09)mL/min缩小至(492.30±174.67)mL/min(P〈0.05)。肝功能中观察了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谷酰转肽酶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患者不仅有缓解脾功能亢进,且能降低门静脉压,预防出血,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指标包括三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层粘蛋白(LN)及透明质酸(HA)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3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肝纤维化四项指标的水平,评价四项指标鉴别诊断肝炎及肝硬化的价值。结果乙型肝炎组、肝癌组、肝硬化组血清中的四项指标依次升高,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显示,PⅢNP、CIV、LN、H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0.825、0.716、0.825,灵敏度分别为39.1%、87.0%、87.0%、82.6%,特异性分别为89.8%、69.3%、53.4%、86.4%,准确性分别为79.09%、72.73%、78.18%、85.45%。在联合检测中,HA+PⅢNP组合的灵敏度为83.0%,特异性为80.0%,准确性为80.1%。结论单个指标检测,HA是四项指标中鉴别诊断肝炎与肝硬化最有价值的一项,通过HA联合其他指标进行分析,其中HA+PⅢNP组合特异性、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免疫状态对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的影响。方法以确诊的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对研究对象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IL-2、IL-10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CD8+T细胞分析,应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患者共有3种HBVM表达模式:大三阳(HBsAg、HBeAg和HBcAb阳性)、小三阳(HBsAg、HBeAb和HBcAb阳性)和小二阳(HBsAg和HBcAb阳性)模式。大三阳、小三阳和小二阳表达模式的阳性率分别为31.09%、57.14%和11.77%;小三阳表达模式组的CD8+细胞显著低于大三阳表达模式组(P〈0.05),其余各组间的IL-2、IL-10、CD4+、CD8+T细胞水平虽有差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小三阳表达模式多见;患者血中CD8+细胞水平低可能有助于慢性肝病患者HBVM小三阳模式的表达,反之可能有助于HBVM大三阳模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四项血常规参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30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AH)组、慢性肝炎(CH)组、肝炎肝硬化(LC)组和重型肝炎(SH)组,对照组由16名健康人组成。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麴仪检测所有被测试者的血常规参数,并同期对其中179例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粘蛋白(LN)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其脾脏的长径(SPL)及厚度(SPT),研究上述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CH组、LC组和SH组患者的R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H组、LC组的MCV显著高于对照组,MPV和PDW在各病毒性肝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病毒性肝炎患者的RDW与其HA、LN、SPT、SPL成显著直线正相关。结论RDW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病理学、肝内Ⅳ型胶原(CIV)免疫组化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对104例CHB患者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肝内CIV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图像定量分析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IV、PC Ⅲ及HA)的同步检测。结果慢性乙肝肝内CIV及血清CIV、PC Ⅲ和HA检测值均随肝病理损害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经相关分析,其r值分别为0.995、0.985、0.980,P均〈0.01。结论①肝内CIV与血清CIV、PCⅢ、HA检测可作为肝纤维化诊断的重要指标:②CHB患者肝窦内CIV的检出,为血清CIV的检测提供了病理学的证据;③CHB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HBV感染是否对FibroScan(R)实施受控衰减参数(CAP)有影响.方法 使用FibroScan-502机型对临床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及慢性乙肝合并脂肪肝(CHB合并NAFLD)患者进行肝脏脂肪含量(CAP值)测定.结果 579例CHB患者、124例CHB合并NAFLD患者和624例NAFLD患者FibroScan检查,FibroScan测定的CAP与BMI呈正相关(r=0.46,P=0.004),而与血清HBV NDA载量、HBsAg载量以及HBeAg阳性与否无关;CHB组的CAP值(218.90 &#177;56.40 dB/m)显著低于NAFLD组(290.85&#177;61.46 dB/m,P=0.00),也低于CHB合并NAFLD组(284.93&#177;64.70 dB/m,P=0.00),而CHB合并NAFLD组的CAP值与NAFL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血清高HBV DNA载量组的CAP值与低HBV DNA载量组间,高HBsAg载量的CAP值与低HBsAg载量组间,以及HBeAg阳性组的CAP值与HBeAg阴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BV感染不影响FibroScan测定的CAP值.  相似文献   

17.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PAPP指数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血清肝纤四项,即Ⅳ型胶原(C-Ⅳ)、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以及PAPP指数,即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全血血小板(PLT)计数、血清前白蛋白(PA)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行肝穿病理活检的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80例(慢性肝炎60例、肝硬化20例;〈S0期34例、S1~S2期26例、S3~S4期20例),分别采集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IV、HA、LN、PIIINP的水平,并分别应用全自动血液凝固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清PAPP指数,分析各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结果①各血清学指标水平均随肝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而升高,并均在S3~S4期达到最高水平,其中〈S0期患者血清HA水平与S1-S2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357,P〈0.05);〈S0期患者血清C—IV、HA、LN、PIIINP、PAPP指数水平分别与S3~S4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70、10.484、4.952、5.382、6.343,均P〈0.05);S1~S2期患者血清C—IV、HA、LN、PⅢNP、PAPP指数水平分别与s3~S4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22、6.992、4.393、3.838、4.027,均P〈0.05);②各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0、0.549、0.599、0.529、0.675,均P〈0.001);③肝纤四项与PAPP指数的灵敏度(Se)、特异性(sp)、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形成互补;④慢性肝炎患者血清PAPP指数水平与肝硬化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77.500,P〈0.001)。 结论肝纤四项与PAPP指数的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与分期以及对抗纤维化的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补体C3 及C4 水平与慢性乙肝(CHB)患者肝炎分级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 年3 月~2016 年3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HB 患者185 例作为CHB 组,同期体检健康者60 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清补体C3、C4 水平,并分析C3、C4 与CHB 肝炎G 分级、肝纤维化S 分级的关系。结果:CHB 组的血清C3、C4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 10.476、9.172,P<0.5);血清C3、C4 水平在不同肝炎活动度之间比较差异显著(F = 4.321、3.495,P <0.05),在不同肝纤维化分级之间比较差异显著(F =3.861、4.541,P<0.05);血清C3、C4 水平与肝炎活动度G 分级呈显著负相关性(r =-0.575、-0.542,P<0.05),与肝纤维化S 分级(逸S1)显著负相关性(r =-0.2、-0.636,P<0.05)。结论:血清补体C3、C4 水平与CHB 患者肝炎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CHB 患者肝病理学状态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