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表面肌电(sEMG)图是采用皮肤(表面)电极放置在目标肌肉表面,通过对单块或一组、多组肌肉集合性肌电活动的同时记录,采集肌肉活动/动作(等张、等长、等速)时的肌电信号对神经肌肉功能作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推测神经肌肉的病变特性,主要适用于康复医学功能及疗效的评价与治疗和体育运动中疲劳相关的肌肉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 肌肉无力或瘫痪可能发生在脑损伤、中风或脊髓损伤之后,不管这些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如何,受累肌肉能被适用的电流所刺激。电刺激肌肉有助于保持肌力,减轻疲劳,保持受累关节的活动性,当精心地安排刺激时间时(Lieber 等,1988),可以增进肢体功能。实施电刺激可以用表面电极,或用手术植入电极。表面电极置于覆盖肌肉的皮肤上或靠近相应的运动神经。手术植入电极直接置于肌筋膜上,或环绕运动神经周围.表面电极足以剌激浅表肌肉(即四头肌)或浅表神经(即腓总神经),这些部位低强度电流就足够了,并且其运动点的位置容易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些年来,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来了肌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肌电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肌电测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01/2006-03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肌电”,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查阅相关的专著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肌电信号的处理技术与方法。②肌电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31篇有关肌电、心电等方面的文章,其中期刊全文1261篇,学位论文69篇,会议论文1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篇进行归纳。资料综合:①肌电测量的应用:肌电的电极分为针电极和表面电极,肌电测量分为在线测量和遥测,适合于不同的测试对象和条件。肌电指标分为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可以帮助判定肌肉所处的不同状态、肌肉之间的协调程度、肌肉的收缩类型及强度、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损伤、肌肉的素质等。②展望:目前,分形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数学方法均已被引入肌电信号的分析研究中,以寻找更为有效的指标来反映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结论:肌电测量精度的提高、新肌电分析方法的开发、肌电应用领域的拓宽等仍然是肌电研究领域最具吸引力和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准确地检测表面肌电信号。方法:研究减小表面肌电信号检测中的噪声方法,探讨如何采用差分结构放大器、有源电极、滤波器等方法设计电极单元,以及电极形状和正确的放置方法。结果:采用仪用放大器AD620设计了双极性的有源电极成功用于表面肌电信号检测。结论:实验表明,采用有源电极可以提高信噪比,减小噪声,有效地提取出表面肌电信号。  相似文献   

5.
<正>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疼痛综合征,由触发肌筋膜触发点(MTrP)引起。MTrP是骨骼肌纤维中紧张条索带上的易激惹点,按压此点时疼痛,并可引起典型的牵涉痛、肌紧张和压病,有时甚至引起局部肌肉颤搐和自主神经反应。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神经和肌肉电刺激对缓解疼痛和MTrP压病即时止痛效果。60名(男25名,女35名)有单侧斜方肌上部纤维MTrP的患者,平均年龄44.4±13.9岁。随机分为3组:A组(n=18)为安慰治疗组;B组(n=20)为神经电刺激(ENS)治疗组,电流频率6OHz,电流强度为感觉阈,不引起肌肉收缩;C组(n=22)为肌肉电刺激(EMS)治疗组,电流频率10Hz,电流强度为能引起局部肌肉收缩。3组治疗电极均放置于MTrP和肩峰肌腱附着点,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准确地检测表面肌电信号。方法:研究减小表面肌电信号检测中的噪声方法,探讨如何采用差分结构放大器、有源电极、滤波器等方法设计电极单元,以及电极形状和正确的放置方法。结果:采用仪用放大器AD620设计了双极性的有源电极成功用于表面肌电信号检测。结论:实验表明,采用有源电极可以提高信噪比,减小噪声,有效地提取出表面肌电信号。  相似文献   

7.
<正> 在卒中后瘫痪病人的康复方面,调制中频电流(CMT)的肌肉电刺激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研究CMT 的作用机制,主要采用综合性肌电位来记录肌肉的电话动(校者注:即激发肌电位).本研究的目的是查明CMT 电刺激对卒中后瘫痪病人肌张力和脊髓运动中枢的功能状状.49例(男45、女4)病人大多为脑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脑卒中。年龄27~65岁.病程3月~2年.47例为局部缺血性,2例为出血性卒中.按其痉挛程度分为重度(15例)、中等度(18例)和轻度(16例)三组.用《—4》型机器进行肌电刺激,以75cm~2的分叉电极放置于脊椎的下颈段和下胸段,  相似文献   

8.
肌电测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149-151
目的:近些年来,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来了肌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肌电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肌电测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01/2006—03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肌电”,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查阅相关的专著书籍。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肌电信号的处理技术与方法。②肌电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31篇有关肌电、心电等方面的文章,其中期刊全文1261篇,学位论文69篇,会议论文1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篇进行归纳。 资料综合:①肌电测量的应用:肌电的电极分为针电极和表面电极,肌电测量分为在线测量和遥测,适合于不同的测试对象和条件。肌电指标分为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可以帮助判定肌肉所处的不同状态、肌肉之间的协调程度、肌肉的收缩类型及强度、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损伤、肌肉的素质等.②展望:目前,分形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数学方法均已被引入肌电信号的分析研究中,以寻找更为有效的指标来反映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 结论:肌电测量精度的提高,新肌电分析方法的开发、肌电应用领域的拓宽等仍然是肌电研究领域最具吸引力和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 1922年 Alvarez 首次将电极放置在人腹部表面记录到由胃产生的电活动,他称之为胃电图。以后研究者对胃电活动产生了兴趣。用细胞外电极在胃表面可以清楚地记录到由胃产生两种信号。在人类,周期为3次/mim 的电信号称作基础电节律或峰电位与肌肉收缩的电活动相类似,孤立的胃肌标本,在没有外来起搏点的影响时,可像心肌那样以缓慢的节律收缩。沿着胃大弯的“起搏点”控制着从胃窦平滑肌开始的节律性收缩。使整个胃为单一的基础电节律(BER)。许多人对胃电的来源、记录方法、信号  相似文献   

10.
金佳然  朱玉连 《中国康复》2016,31(3):197-200
<正>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是采用表面(即皮肤)电极放置在特定肌肉表面,通过记录或采集单个或一组肌肉的肌肉活动或动作时的肌电信号,从而来反映神经肌肉的活动状态。对于正常人或脑卒中患者的特定肌肉功能评定、康复评定[1-3]、体育科学中的疲劳判定[4-5],对于特定肌肉检测运动  相似文献   

11.
<正> M 波的肌肉内(IM)记录常用于深层或近体段肌肉的神经传导研究和其它电诊断试验.尽管各种IM 记录在普遍应用,但却很少报道使用不同针电极及其方向或位置改变所记录的诱发肌电位的特征.本文介绍使用单针电极、同轴电极和双芯电极诱发M 波的波幅、波形、反应的一致性、潜伏时和  相似文献   

12.
<正> 用表面电极记录某一特定肌肉活动的准确性,不仅取决于电极是否准确地放置于该肌肉表面,而且与电极放置方向与肌纤维方向是否平行密切相关。腹肌肌纤维的走行方向比较复杂,肌电图表面电极的放置部位及方向无客观标准。为此本文作者以体表骨性标志为参照,研究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直肌在其最表浅部位的肌纤维走行方向。 研究对象为37具尸体,男19例,年龄77.2±11.1岁;女18例.年龄80±7.1岁。 在第8肋接近肋软骨部位,仅有腹外斜肌而无其它腹肌覆盖。以第8肋下缘为参照线,这部分腹外斜肌纤维走行较参照线略垂直.其夹角男性为4°,女性为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腹外斜肌肋缘以下部分以肋缘最低点和对侧耻骨结节连线为参照线,这部  相似文献   

13.
<正> 膈肌的电生理检测在评价通气障碍病人方面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肺生理学家正在研究使用表面电极的肌电图来监测膈肌的疲劳。但是表面电极受到胸和腹部肌肉的影响,监测效果欠佳。本文介绍一种用针电极或用细金属丝电极检测膈肌的功率谱分析方法,用50mm单极针电极于剑突下端与腋前线之间连线的中1/3或外2/3的肋缘下进针,进针时用  相似文献   

14.
<正> 作者用后平均技术(back averaging programs)和体感诱发电位(SEPs)等电生理方法研究了皮质、皮质下-皮质、脊髓及脑干型肌阵挛的4个典型儿童病例,并分别描述了他们的电生理特征。 方法 10~20导联系统将银/氯化银电极安置在头皮上记录EEG,参考电极与耳连接,除2例外,其电极安置在手感觉区(C_3’,C_4’)。其他电极平行安置在两侧大脑半球,同侧电极间相距4cm。EMGs用一对放置在肌腹上相距2~3cm的表面电极记录。用后平均技术平均每次肌阵挛发作前后的EEG  相似文献   

15.
表面肌电在膝关节运动创伤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是一种安全、易掌握、非侵入性记录肌电的量化方法。它不需要穿透皮肤记录单个运动单位的活动来获得有意义的相关肌肉的信息。sEMG信号检测相对于针电极肌电信号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的制作与动物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自制的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插入家兔坐骨神经的神经束内进行实验 ,测定电极的刺激和记录特性 ,探讨自制电极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分别作为记录电极记录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神经活动电位 ,作为刺激电极记录肌电 ,并以神经束内针状电极作为对照。结果 :神经束内微电极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神经活动电位平均波幅分别为 4 .2 4± 1.13mV和 4 78± 173μV ,与神经束内针状电极记录信号的波幅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并可以作为刺激电极在肌肉处记录到混合相肌电。结论 :自制的纵行神经束内微电极可以作为刺激和记录电极对神经束刺激或记录神经束的电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 在神经肌肉疾病,研究尿液动力学时必须做尿道横纹肌肌电图(EMG)检查。用EMG 技术记录尿道横纹肌活动基于电位的采样,所用电极有针状电极、阴道或肛门塞状电极、会阴表面电极或尿道环状电极.在女性,针状电极在薄的壁内横纹肌里难以精确定位并易引起疼痛;针状与塞状电极可引起不适,且改变姿势时易松动或脱离;肛塞电极可刺激会阴肌,有可能抑制逼尿肌反射活动;尿道环状电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肌肉的疲劳行为,对于神经肌肉系统的基础研究、残疾人的康复工程、理疗效果的客观评价、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工效学等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目的:利用针电极肌电信号AR模型参数来研究局部肌疲劳,试图揭示局部肌疲劳过程与针电极肌电信号AR模型系数之间存在的定性关系。设计:以人体针电极肌电信号为观察对象,分析肌电特征参数在局部肌疲劳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NML实验室。对象: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NML实验室研制的肌电信号采集系统获得4例针电极肌电信号,挑选的4名志愿者均为健康男性,检测部位为胫前肌。方法:根据随机信号参数模型理论,对针电极肌电信号进行建模,选取参数,研究肌肉疲劳过程中肌电信号的α1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编程采用MATLAB语言工具箱的相关程序。主要观察指标:针电极肌电信号的α1参数随着时间(疲劳过程)的增加而变化的趋势。结果:人体的局部肌肉疲劳与从该肌肉检测的针电极肌电信号α1参数的变化趋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即针电极肌电信号的α1参数随着时间(疲劳过程)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结论:针电极肌电信号的α1参数随着时间(疲劳过程)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利用这种关系就能够较好的对肌肉疲劳的状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脑瘫患儿通常在行走步态上存在功能障碍,而功能性电刺激被研究用于改善异常的步态动力学.主要刺激踝跖屈肌、踝背屈肌和(或)腓神经。使用优质金属的经皮电极肌内刺激要优于表面电极。肌内刺激可以克服表面刺激的一些困难.包括获得可重复刺激的运动反应、难以刺激深部肌肉以及长期应用后皮肤的耐受力降低。本试验主要研究经皮肌内功能性电刺激对脑瘫患儿步态中踝部运动动力学的短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国内利用肌电技术对网球运动过程中肌肉电生理变化数据的研究开展的较少.目的:运用肌电测试系统记录网球发球动作的肌肉用力规律,对各主要关节肌肉活动状态进行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网球运动发球动作过程肌电测试系统现场描记分析.实验于1986-12/1988-12在北京体育大学完成.对象:选择中国现役网球国家队的男运动员6名,年龄(20.8±2.5)岁,身高(180.3±4.8) cm,体质量(69.1±5.8) kg,训练年限(6.6±2.9)年.方法:运用肌电测试系统并结合关节角度分析仪对现场描记国内网球运动发球动作,并通过专门的软件分析肌肉用力顺序和用力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发球动作解剖分析、各肌肉活动顺序比较、各肌肉发力持续时间和关节角度比较、各肌肉发力大小比较.结果:在网球发球过程中,击球时三角肌和斜方肌最先参与肌肉发力,持续时间较其他的肌肉长,是发球过程中的主要用力肌肉;斜方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最先参与整个动作发力,持续时间均较其他肌肉时间长;肌肉按照肌电活动持续的时间长短排列顺序为胸大肌、腹直肌、背阔肌、腓肠肌、腹外斜肌、股直肌、肱二头肌、胫骨前肌、肱桡肌、斜方肌、三角肌,其中三角肌和斜方肌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最长,而胸大肌和腹直肌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最短;个体差异不同肌肉的肌电积分值是不一样的,其所对应的肌肉力量大小也不一样,发挥出的肌肉占最大肌肉力量的比例存在很大的差异.结论:表面肌电测试可以应用于网球运动动作肌肉运动过程中科学合理性的判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