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鹅口疮是小儿常见疾病,临床上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一般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而且不易为患儿接受。我院自1984年以来,采用巴豆、西瓜子敷印堂穴治疗小儿鹅口疮,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患儿190例,男117例,女73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1岁,3岁以下占95%。治疗方法处方:巴豆仁1.0g,西瓜子仁0.5g,两药共研碎出油,加少许香油调匀,揉成团状贴于印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巴豆外敷印堂穴治疗疱疹性口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巴豆外敷印堂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锡类散撒布口疮疮面处治疗,观察其止口腔疼痛及疮面愈合时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8%,对照组为66.6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巴豆外敷印堂穴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具有较好疗效,止痛速,愈合快。  相似文献   

3.
锡类散治疗小儿鹅口疮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及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者.新生儿可因乳头或乳具污染而罹病.笔者2001年4月~2003年4月运用中药锡类散治疗小儿鹅口疮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笔者运用吴茱萸治疗小儿鹅口疮多例,均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治疗方法 金银花 10 g,乌梅 5 g,甘草 5 g。水煎液过滤去渣 ,每次两汤匙 ,频饮 (一日不超过 8次 ) ,2 d可治愈。药味甜而微酸 ,可刺激食欲 ,小儿易于接受。体会 金银花味甘寒 ,可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为治一切痈肿疖疮的要药 ,与甘草同用可迅速控制炎症。金银花的化学成分有环己六醇、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 ,对多种细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 ,小儿鹅口疮系白色念珠菌所致 ,白色念珠菌系霉菌属 ,故效果良好。乌梅味酸涩 ,有抗真菌、抗过敏的作用 ,又可降低口腔 p H值而抑菌。甘草味甘 ,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缓急止痛 ,…  相似文献   

6.
“鹅口疮”亦称“雪口”、“雪口疳”等,以其“舌上逐生白屑,如鹅之口……”而命名。发于口腔以舌体、两颊多见,亦有蔓延至咽喉悬壅垂部者。严重的可布满整个口腔粘膜,或上延鼻道,下及咽喉气管,引起呼吸不利、吞咽困难等症。初起为小的雪白色斑点,状如凝乳,略高于粘膜之上,四周绕以红晕,白屑可拭去,但不久又可复生,重拭可见出血。继而白屑可连续成片。患儿口涎增多,哭闹不安,拒乳厌食等。多因胎中感受其母饮食热毒之气,蕴郁心脾二经,出生后伏热上发;或出生后其母吃动火热物,乳之感而生者;或由于外感热病,邪热未清,心脾积热,邪热上蒸或湿热上…  相似文献   

7.
8.
9.
细辛粉敷脐治疗鹅口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炎症。当口腔卫生欠佳 ,奶瓶不洁 ,口腔粘膜擦伤 ,营养不良 ,慢性腹泻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机体抵抗力低下时 ,口腔霉菌得以迅速生长而致病。此时口腔粘膜上可出现白色点状凝块或乳凝样物 ,不易擦去 ,口腔粘膜炎性充血。我院近年来采用细辛粉敷脐治疗 ,可在短期内奏效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细辛 3g研为细末 ,置于脐眼内 ,以填平为度 ,上用胶布覆盖固定 ,2日后取下。一般经 2~ 3次敷脐即可消除症状。体会脐为神阙穴 ,是任脉、冲脉、督脉的交会处 ,为经络之总枢。此穴内联…  相似文献   

10.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炎症,多见于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口腔卫生较差的患者或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继发真菌感染引起.临床多表现为覆盖在口腔粘膜上的点状或小片状膜样物,如豆腐渣样,不易拭去,强行拭去后可见其基底部有溢血.笔者自1997年开始应用吴茱萸醋调敷足心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用鸡内金和维生素B2治疗小儿鹅口疮38例,治愈率达100%,现报告如下。方法;用鸡内金10g,维生素B2 10片,放在药臼中捣碎成粉末状.装于小瓶中备用。趁婴幼儿熟睡时,用饮料吸管或麦秆蘸取粉末,吹入婴幼儿口中,每天5~10次.一般2~3天痊愈。  相似文献   

12.
鹅口疮常见于婴幼儿,中医学认为系毒热熏蒸所致,治则为清热泄火。但清热药性味苦寒,患儿服用不便,且易损伤正气。脾可欣颗粒益气健脾化湿,口味甘甜,笔者以之治疗鹅口疮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1999~2000年儿科门诊,符合《实用儿科学》1995年版鹅口疮诊断标准。42例病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最小7d,最大22个月。其中0~28d 6例,1~12个月25例,13~22个月11例;病程1~2d。患儿口颊、舌上散在或布满白屑,状如豆腐渣样,有2例吮乳欠佳,1例便溏,其余均无烦躁、面赤、拒食、溲赤、便干等全身症状。将4…  相似文献   

13.
处方:甘草5g。用法:每日用甘草煎水拭新生儿口腔,并少量吞下即可。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小儿鹅口疮,该病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复发率显著降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设计一种睡眠贴,贴敷印堂穴及含前额对失眠症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16名长期、顽固的慢性失眠病人,接受睡眠贴治疗一周,用视频脑电图观察病人入睡时间、夜间醒来的次数和整夜睡眠的总时间及白天的感受等指标。[结果]与用睡眠贴之前相比,入睡时间明显缩短(t=14.82,P〈0.001),夜间醒来的次数明显减少(t=10.31,P〈0.001),每次醒来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t=4,P〈0.002),整夜睡眠的时间明显延长(t=9.98,P〈0.001),次日白天的感觉良好。[结论]睡眠贴可以治疗失眠,不仅可以促进入睡,而且可以维持睡眠。  相似文献   

16.
穴位贴敷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近几年来采用自拟“健胃膏”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厌食症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贴敷药物 :附子 30 g,桂枝 30 g,苍术 30 g,干姜1 5 g,白芥子 2 0 g。上药共研细末 ,黄酒调敷备用。治疗时取穴中脘、足三里、胃俞、天枢、阳陵泉、脾俞 ;除中脘外 ,上述穴位左右两侧穴每日交替使用 ,中脘可酌情每日或隔日使用。治疗时于睡前取 1~ 2 g健胃膏贴敷选定的穴位 ,外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时间 1~ 4h。以贴至局部皮肤发痒、发红但不起泡为度。每日 1次 ,1 0次为 1个疗程。典型病例李某 ,女性 ,4岁。平素厌食 ,面色无华 ,形体消…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吴茱萸散涂敷涌泉穴治疗小儿鹅口疮100例,结果88例治愈(口腔粘膜白屑、溃疡消失),10例显效(口腔粘膜白屑、溃疡大部分消失),2例好转(口腔粘膜白屑、溃疡部分消失)。为全部有效。其法:取吴茱萸适量研末,拌入食醋调成糊状,趁小儿熟睡时涂敷于涌泉穴,上覆塑料薄膜,胶布固定,晚贴晨取,连用7日。  相似文献   

18.
鹅口疮西医学称为急性假膜性念珠菌口炎,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性疾病,又称口腔念珠菌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病,多发生于新生儿和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好发部位为唇、舌、颊、软腭和硬腭等黏膜[1],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或斑片,如帽针头大小.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口对比,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出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婴儿可稍有体温升高.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对来我院口腔门诊就诊的47例该病患儿,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巴豆外贴足三里治疗小儿脾疳32例浙江省诸暨市中医院(311800)金普放主题词脾疳/外治法穴位贴敷疗法足三里巴豆/治疗应用笔者10年前从民间获得用巴豆籽外贴足三里治小儿久泻验方,试用于脾疳,屡用屡验,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17...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睡眠贴贴敷印堂穴和前额,对失眠症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效果。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10名长期、顽固的慢性失眠病人,每晚在视频脑电图室睡觉并接受视频脑电监测1周,然后将自行设计的睡眠贴贴在印堂穴和前额上睡觉并继续监测1周,根据视频脑电监测结果记录其入睡时间、夜间醒来的次数和每次醒来持续的时间以及整夜睡眠的时间,次日傍晚询问病人白天的感受。结果:与用睡眠贴之前相比,病人的入睡时间明显缩短(t=7.71,P﹤0.01),夜间醒来的次数明显减少(t=8.78,P﹤0.01),每次醒来持续的时间明显缩短(t=6.69,P﹤0.01),整夜睡眠的时间明显延长(t=5.22,P﹤0.01),次日白天的感觉良好(P﹤0.05)。结论:采用睡眠贴贴敷印堂穴和前额的方法可以治疗失眠症,它不仅可以促进入睡,而且可以维持睡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