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纵观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明显地带有西方浪漫主义色彩,带有他的自叙传色彩,是他在那个特定时代作家自身性格的完全裸露。概括起来,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就是“零余者”的形象。 说到“零余者”,我们自然会想到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想到19世纪末期欧洲文学中的“维特型”人物,会想到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吴纬甫等,他们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在现代文学中虽然有一块立锥之地,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气无力。涉读郁达夫的小说,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这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零余者”形象,他们从政治经济地位上讲,都…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在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刚刚起步时,作为一个小说革命发难者闯入文坛的。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是在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他初期的小说是在“荒淫惨酷,军阀专权”的日本岛国里写成的。回国以后,他又陷入了失业的窘迫之中,受着贫困的煎熬。而且,当时又正处在五四运动的落潮时期,这些不能不影响作家的创作心态。生活环境和作家所接受的文艺思潮,对作家的审美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对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也有极大的影响。身处异国他乡,受着民族歧视的郁达夫在觉醒之后,所最先感受到的是民族压迫和个人的灵魂被封建传统观念所束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道主义这一共通的人类本性,赛珍珠笔下的王源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有着相似之处,但两者又表现出同中有异的态势,这与很多因素有关。文章不仅强调人物形象的比较,更着重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探析差异的成因,进而知晓中西方文明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颊上有一层红潮,同蔷薇似的罩在那里。眼睛里红红浮着的,不知是眼泪呢还是醉意,总之他的眉间,仔细看起来,却有些隐忧含着……他的面貌无俗气,但亦无特别可以取的地方,在一副平正的面上,加上一双比较细小的眼睛,和一个粗大的鼻子,就是他的肖像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分析郁达夫小说多以失意落魂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进行大胆的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特点,并联系他的主要作品,对"零余者"形象加以剖析,挖掘其历史渊源,对其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及审美价值作出评价,引导读者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群星璀璨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坛上,有一位广受瞩目的人物,他就是被列宁赞誉为“卓越的俄罗斯作家”的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他在自己所从事的四十余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以敏锐深沉的笔触深刻地反映了俄国从封建的农奴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以生动炽.烈的情感接制出了众多的人物性格和神貌。而深处其中的“新人”形象作为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则以其独特的风采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视,并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著名的人物典型占据一席重要的位置。屠格涅夫笔下的“新人”形象,最早出现在他在1860年…  相似文献   

7.
狄更斯和郁达夫都曾在作品中留下对火车的情感和记忆,并且运用了相似的写作手法。他们都非常用心地描绘车窗外不断流动变化的风景,认为这种新的经验不但影响或左右了乘客的心境,也彰显了社会各阶层的生存差异;他们都感到火车与死亡和魔鬼之间有某种神秘的关联。但亲历脱轨事故之后的不同反应体现出火车在两人的心目中和作品中占据着非常不同的地位和价值。从对火车这种物质性因素的重视程度来说,二者可以分别作为中西表现方式的代表,一个是再现,一个是表现。  相似文献   

8.
纵览屠格涅夫的作品,不难发现作者比较多地描写了人物的“梦境”。细细品味起来,这些“梦境”描写,突出地反映了屠格涅夫思想和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说真正成为文学之正宗,是从五四时代开始得到确认的.小说正名所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其创作的空前繁荣.二十世纪中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在现代小说里得到了全方位的反映,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过多少种人物类型,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就有多少种维妙维肖的形象.鲁迅笔下的“孤独者”与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的传记文学题材多取于当时社会的下层,主人公大都是市井小民或普通百姓。本文从柳宗元传记文学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上探讨了“小人物”等弱势群体的人文价值,记述了柳宗元对真、善、美的人文追求,以及其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散文诗剧《过客》,刻画了一个有着超常韧性的“过客”的形象。他在“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上跄跄踉踉地走:走得口渴,走得脚破;然而依然一路走,息不下——他“乐于受苦”。他走得“血不够了”,走得“太阳下去了”,而且明知前面是坟地,然而依旧奋进向前:“夜色跟在他后面。”——他又“乐于牺牲”。何以会如此呢?这便是本文想要谈谈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安德森作为中西方颇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作家,都全面深入地剖析了"畸人"这一群体,使我们看到了表面繁荣下的深层的社会问题。他们虽然在刻画着不同空间里的社会,却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相似人群,反映了人类共同遭遇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3.
贵族之家的少女与少妇──屠格涅夫作品人物谈刘绿宇一、“……女性之爱的歌唱家”如果不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俄国的屠格涅夫肯定能和中国的曹雪芹成为知音。从“屠格涅夫家族”中走出的一系列冰清玉洁的少女,不能不使人联想起贾宝玉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伍尔夫与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反映了她们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伍尔夫与丁玲创作的重点在于女性形象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她们始终将其强烈的女性意识渗透于人物的形象中,让这些人物形象经历了孤独苦闷、彷徨迷惘、坚定执着的新的人生发展之路.伍尔夫与丁玲的作品全力发掘女性意识,显示了她们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形成了中西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吐温笔下 ,“汤姆”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小男孩 ,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但却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某一个类型 ,抽象为某一类典型 ,因此很难为“汤姆·索耶”这一形象下定义。这样 ,“汤姆·索耶”就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 ,更接近了真实。  相似文献   

16.
鲁迅笔下的“孤独者”形象特质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形成了一个“孤独者”形象群。在启蒙的时代里,孤独是他们的存在条件,也是他们的生存困境。他们以独特的“恶”的精神相向正在死去的时代,也相向难以容身的自己,始终以孤独的身姿显示了绝不苟活的启蒙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华传教工作始于1829年.美国来华传教士雅裨理和卫三畏分别于1830年与1833年来华.鸦片战争之前,由于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来华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他们对中国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的.在他们眼中,中国是个奇风异俗盛行的异教国度,是个等待西方"先进"文明与宗教拯救的民族.他们用文字记录了来华美国人对中国的最初印象,这些印象也成为此后美国人中国观的最初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的部分诗篇,都塑造了老者形象。这些形象寓意丰富,贯穿着诗人们对社会诸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剖析,贯穿着他们对人才、人生等问题的冷峻思考。这些形象展示着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其认识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9.
澳门基本法是我国实施“一国两制”构想的又一次成功体现。本文介绍了该法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走入《边城》这个人间仙境之前我们有必要谈一谈沈从文的文学观。沈从文是京派小说作家群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而京派文学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之‘神’是人性”。对人性这一方面,沈从文有很深入的思考,他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人性的探寻可以说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全部底蕴。他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都是从“人性”轴心向四面幅射开来。但他又认为人性寓于人生(人生包括生活和生命两部分),“生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