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以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了解影像表现的病理学基础.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腔神经鞘瘤12例的CT及MRI表现,其中增强扫描7例,并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者4例,增强呈均匀轻、中度强化;密度不均匀者8例,中心可见点状、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呈轻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MRI扫描,T1WI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上述表现和病理对照,密度或信号均匀者多由Antoni A区组成,密度或信号不均匀者多由Antoni A区和Antoni B区相互交错组成,Antoni B区集中在囊变、出血区.结论 腹腔神经鞘瘤的影像表现与其病理改变有关,这些变化对正确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CT诊断及鉴剐诊断。方法对本院近年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胃神经鞘瘤及10例胃间质瘤病例,CT资料完整,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特征,11例均做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胃神经鞘瘤2例位于大弯侧,1例位于小弯侧。胃间质瘤4例位于胃小弯侧,6例位于胃大弯及胃窦部,7例向胃腔内生长,2例向胃外生长,1例胃腔内外生长。胃神经鞘瘤术前均误诊为间质瘤或其它疾病。结论CT能很准确地显示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的形态、部位、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的关系,两者CT表现鉴别有一定困难,胃内巨大分叶样哑铃状软组织肿块是胃神经鞘瘤较特征性影像学改变,且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3.
神经鞘瘤较少见,发生于咽部更为少见,CT增强扫描是诊断神经鞘瘤并且明确病灶范围的重要的辅助检查.近期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诊断并治疗1例咽旁间隙神经鞘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面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面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9例均行MSCT平扫,3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9例面神经鞘瘤分别涉及内听道段1例、迷路段3例、膝状神经节5例、鼓室段6例、乳突段4例、腮腺段2例。CT表现:8例受累段面神经管扩大和/或骨质破坏,5例鼓室内软组织块影,4例听小骨外移和/或破坏,4例乳突区软组织块影伴外耳道后壁骨质破坏,2例茎乳孔扩大,2例腮腺内软组织肿块。MRI表现:6例肿瘤均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或等低信号,T2WI呈偏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中等至明显强化,信号均为不均匀。结论一个肿瘤常涉及多个面神经节段,CT对显示肿瘤区骨质改变较佳,MRI可很好地显示面神经鞘瘤的部位、形态、范围和内部结构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面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在三叉神经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三叉神经瘤12例,行CT平扫及静脉注射60%泛影葡胺或优维显增强扫描。结果12例中表现为特征性哑铃形3例,类哑铃形6例,类圆形3例。肿瘤呈混杂密度、均匀密度或等密度,均无钙化及水肿。结论CT对三叉神经瘤的定位、定性及岩骨和颅底骨的异常改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胃神经鞘瘤(GS)的MSCT动态增强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患者21例,对其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图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GS是多数位于胃体(69.91%)和胃窦(33.33%)、形态规则(90.48%)、边界清楚(85.71%)的软组织肿块,生长方式有腔外型(57.14%)、腔内型(23.81%)和混合型(19.05%),可见溃疡(19.05%)和瘤周肿大淋巴结(66.67%),平均直径为4.1±0.9cm。平扫密度均匀(85.71%),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90.48%),动脉期多轻度强化(占66.67%),门脉期中度强化(76.19%),实质期明显强化(71.43%)。结论 GS的MSCT动态增强有一定特征性,胃粘膜下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平扫密度较低,增强呈均匀渐进性强化时,可考虑GS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江涛 《河北医学》2002,8(11):999-1000
目的 :评价CT对后纵隔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后纵隔神经鞘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 :全部病例均位于后纵隔脊柱旁沟内 ,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边缘清楚 ,2例密度不均 ,其中之 1例合并有钙化。结论 :CT对后纵隔神经鞘瘤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腹部神经鞘瘤13例多层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或神经膜细胞瘤,是起源于胚胎期神经嵴来源的雪旺细胞或神经膜细胞的良性肿瘤,相当于WHO I级[1],发生于颅神经者较周围神经者更为常见,多见于四肢屈侧大神经干、椎管、颈部及后纵隔,腹膜后间隙较少.作者对13例腹部神经鞘瘤患者的多层CT(multi-slice CT,MSCT)表现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顾浩 《基层医学论坛》2005,9(9):831-832
目的提高听神经瘤的CT及MRI诊断水平。方法对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CT表现为桥小脑角部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薄层扫描可见同侧内听道口扩大;MRI表现为桥小脑角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实质部分及增粗的听神经明显强化。结论CT对骨质破坏和内听道口的扩大的显示优于MRI,但常规扫描易漏诊。而MRI多轴位成像对显示肿瘤大小范围及周围临界组织的解剖关系较CT有明显优势,同时无骨伪影对显示听神经瘤瘤体及病侧听神经增粗很有价值。进行听神经瘤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有助于其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陈峰  李建军  刘涛 《海南医学》2011,22(3):126-128
目的 分析5例不同组织类型的肝脏少见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这些肿瘤的识别能力.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少见肿瘤5例,均行CT平扫和对比增强检查,所用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00 mgI/ml.结果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1例,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扫描呈等密度;血管肉瘤2例,为肝内境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例经手术或CT复查随访证实的外伤车祸患者肾上腺损伤的CT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后急性期(1~7d)CT扫描,显示。肾上腺血肿8例,CT表现为肾上腺区圆形、类圆形高密度影;肾上腺周围组织损伤6例,其中4例。肾上腺周围脂肪内条纹状、斑片状高密度模糊出血影,3例膈肌增粗,密度增高,本组中8例在外伤后亚急性期(8d-1个月末)和慢性期(1个月后)CT复查,表现为肾上腺血肿密度从边缘开始缓慢降低,肾上腺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结论CT检查反映了肾上腺损伤的病理解剖改变,是诊断肾上腺损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和随访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53例,分析其CT征象。结果53例中,皮质腺瘤23例,多数较小,密度低而均匀,强化轻;嗜铬细胞瘤8例,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强化明显;皮质腺癌5例,为〉7.3cm的肿物,密度不均匀;转移瘤12例,表现多样,肿块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匀;髓质脂肪瘤4例,低密度的脂肪密度区是其特征性CT表现;平滑肌瘤1例,定性诊断较难。结论综合分析肾上腺肿瘤的各种CT征象,结合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多数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周涛  宋迪 《实用全科医学》2014,(5):801-803,F0003
目的分析和总结心包转移瘤的CT表现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37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心包转移瘤的CT图像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无心包增厚、心包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直接侵犯等。结果32例(86.5%)出现心包积液(其中轻度心包积液有2l例,中一重度积液为11例);28例(75.6%)有心包增厚或结节,其中弥漫性不均匀增厚者有15例,厚度为4~7mm;出现结节或肿块者13例,结节的直径为5—12mm,其中9例为实性结节、另4例为囊实性结节;15例(40.5%)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主要分布于隆突下、主肺动脉窗和肺门等处)。共10例直接侵犯心包,表现为心包壁层被突破、肿块突入心包腔。结论心包转移癌在CT上多表现为心包积液、心包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心包直接受侵犯等。CT对心包转移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有帮助,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搜集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甲状腺双叶肿大,腺内见多发低密度结节灶;甲状腺癌8例,腺体病变区密度不均匀减低,囊变区壁厚薄不均,腺体界限不清,侵犯邻近周围组织;桥本甲状腺炎5例,Graves病3例,甲状腺双叶呈对称性肿大,密度均匀减低,腺内无更低密度结节。结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CT表现各有其一定的特征性,掌握其特点,对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囊虫病CT征象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  李惠琴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4):254-255,F0003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CT诊断中少见征象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脑囊虫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实质型15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2例,混合型4例,慢性钙化型7例。结论多发囊状、结节状、环状及囊影、环影内点状高密度影对诊断具有特征性。单发囊泡型及单发环型CT征象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对肿瘤的密度、囊变、钙化、界限和强化特征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对照研究.结果 肿瘤位于肠系膜根部9例,腹主动脉旁8例(其中左旁7例,右旁1例),肾上腺上方3例(其中右侧2例,左侧1例),肾门外方3例(其中右侧1例,左侧2例),下腔静脉后3例,肝门区3例,十二指肠壶腹部2例.肿瘤平均6.8 cm×5.6cm(2.7 cm×2.5 cm-18.0cm×11.0cm).CT平扫:实质部分CT值平均45(32 -58) Hu,坏死囊变部分CT值平均21.5(18-25)Hu;肿块边界清楚28例,不清楚3例;肿块实质部分呈等密度24例,呈高密度7例;肿块中心有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例;肿块内见斑片状、点状及线状散在分布钙化灶8例.CT增强:动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76(47-105) Hu,其中肿块内见纡曲扩张的增强血管影8例;静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65(45-90)Hu,其中实质增强部分密度明显下降7例,轻度下降19例,持续强化5例;延迟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56 (42 - 70) Hu,其中实质部分与动脉期及静脉期相比强化程度有不同程度下降26例,持续强化5例.结论 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相关,CT表现结合临床可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手术病理学形态特点,旨在提高对SFTP的认识及MSCT诊断符合率。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2例SFTP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CT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灶均与相邻胸膜关系紧密,边界清楚,9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中、重度强化10例,门脉期均持续强化,3例显示瘤体内血管网或供血动脉。肿瘤多有完整假包膜,质地均匀,可伴有出血、粘液样变或囊变;免疫组化显示9例Vim、CD34及Bcl-2均为阳性,11例Ki-67表达小于或等于5%。结论:SFTP典型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边界清楚、密度相对均匀,病灶动脉期中、重度强化伴门脉期持续强化。因此分析肿瘤MSCT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符合率,但确诊仍需依赖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9.
蔡中  陈志宏  李勇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1):708-709,F003
目的 了解螺旋CT胰腺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显示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对39例胰腺癌患者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5秒和65秒,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胰腺癌在双期的增强情况和CT征象。结果 (1)直接征象:胰腺癌表现为病变区胰腺肿大,形成肿块;平扫肿块密度通常呈略低密度、等密度;胰腺期增强扫描:肿瘤主要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环状强化;门脉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间密度差下降。(2)间接征象:伴有肝内胆管(48.7%)、胆总管(61.5%)和胰管(38.5%)不同程度的扩张和胆囊增大(30.8%),胰周脂肪消失(82.1%),胰周大血管模糊(51.2%),胰体、胰尾萎缩(25.6%)以及转移性改变。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胰腺癌,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 影像表现,了解其影像特征,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CT 表现为右下腹部圆形或类圆形囊性病灶,囊腔扩张明显,M PR重组图像比较有特征性,主要表现为中间膨胀,两端较细的梭形病灶,也有少部分表现为管状或腊肠状,内容物呈水样低密度,部分囊壁可见钙化。结论 CT 扫描及M PR重建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形态及毗邻关系,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帮助,有利于术前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