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种间的杂交亲和性,为开展豇豆属食用豆远缘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绿豆、小豆、黑吉豆、饭豆、豇豆5种主要的豇豆属食用豆栽培豆种和Vigna minimaVigna nakashimaeVigna riukiuensis 3种小豆、饭豆的近缘野生种为亲本,进行豇豆属下食用豆种间的远缘杂交,并对“绿豆×小豆”、“饭豆×小豆”、“小豆×饭豆”的杂种幼胚进行幼胚拯救。通过调查杂交成荚率和杂种F1的农艺性状表现,分析豇豆属下不同食用豆杂交组合间的杂交亲和性。【结果】各食用豆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及母本的选择影响远缘杂交结果。除包含豇豆种的杂交组合外,其他食用豆种间正反交杂交组合均能够结荚,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程度在各组合间存在差异。“绿豆×黑吉豆”、“小豆×Vigna minima”、“小豆×Vigna nakashimae”、“小豆×Vigna riukiuensis”4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遗传障碍,杂交成荚率较高,幼胚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但均可以获得能够正常出苗的杂交籽粒,F1 植株结实率降低。绿豆和饭豆间正反交均能够结荚,但绿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显著高于饭豆作母本时的成荚率,且能够收获成熟的杂交荚和杂交籽粒。F1植株高度不育,即使与绿豆或饭豆回交也均不能获得有活力的后代种子。“绿豆×小豆”、“饭豆×小豆”2个杂交组合不存在受精前的杂交障碍,然而在受精后幼胚生长阶段却存在发育障碍。通过幼胚拯救可以获得两者的后代植株,前者F1高度不育,后者F1可育,但结实率降低。其他杂交组合间存在杂交荚发育一段时间后干枯或掉落、杂交籽粒胚败育等现象,未能获得后代植株。【结论】绿豆作母本与黑吉豆、小豆、饭豆杂交更利于杂交荚和杂交籽粒的发育;黑吉豆与小豆、饭豆杂交时存在胚败育现象;饭豆作母本与小豆杂交经幼胚拯救可以获得可育的F1植株;小豆与近缘野生种的杂交亲和性优于饭豆;豇豆与其他食用豆类间杂交均未成功。  相似文献   

2.
棉花杂交抗虫棉F1、F2生产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1选用自配的14个杂交组合,F2选用自配的10个杂交组合,对各组合杂交种F1、F2及主要经济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种F1、F2的皮棉产量竞争优势显著,其经济性状也有较强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3.
利用花粉辐照技术进行棉花种间远缘杂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60 Co -γ射线辐照中棉花粉 ,与四倍体棉花 (90 2 0 7)进行有性杂交 ,并获得后代材料。F1代表现出明显的中棉性状 ,F2 代在无限果枝型性状分离中仍有父本性状的显现。经分析和细胞学观察父本为二倍体 ,母本为四倍体 ,后代材料均为四倍体 ;F3 代同工酶电泳分析 ,零式果枝型显示出 1条中棉特有的谱带。证明二倍体遗传物质转入了四倍体细胞中。表明辐照父本花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 ,实现异源基因转移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杂交狼尾草、印度豇豆喂草鱼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经过60 d喂养,添加杂交狼尾草组的草鱼每尾平均日增重为(15.61±0.14)g,添加印度豇豆组的草鱼每尾平均日增重为(15.03 g±0.34 g),均比全配合饲料组(9.66 g士0.26 g)高,经方差分析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添加杂交狼尾草、印度豇豆对草鱼生长增重明显.另外,投喂杂交狼尾草、印度豇豆明显提高草鱼背部肌肉氨基酸水平,增加了鱼肉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豇豆新品种鄂豇豆3号、鄂豇豆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豇豆3号是从地方品种杜豇中的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的豇豆常规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抗逆性强,商品性优,品质佳,适于煮、炒食或腌制加工,且口感脆嫩,清香可口.每公顷产量在30 000~37 500kg,高产可达45 000 kg以上,比对照品种(高产4号)增产31%左右.鄂豇豆4号是杜豇与紫红豇豆进行杂交,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常规品种.该品种早熟,抗逆性强,豆荚花色似龙状纹,色泽美观独特,商品性极优,品质佳,适于煮、蒸或炒食,口感脆嫩,清香可口.每公顷产量在27 000~33 000 kg,高产的可达37 500 kg以上,比对照品种紫红豇豆增产19%.  相似文献   

6.
桑树远缘杂交F1代植物学性状的表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桑树14个亲本的8个远缘杂交组合进行调查分析表明,F1代叶、枝条、冬芽等的植物学性状大多数倾向亲本,但性状分离强烈,表现出亲本没有的丰富的植物学特征.F1代的农艺性状综合表现趋势为野生桑(♀)×栽培种(♂)类型绝大多数都表现出明显的野生性状;栽培种(♀)×野生桑(♂)类型部分组合F1代与野生桑(♀)×栽培种(♂)类型的F1代近似,部分组合的F1代倾向栽培种.因此,野生桑与栽培种远缘杂交应以栽培种(♀)×野生桑(♂)类型为主,并特别注意选择好远缘杂交的母本.  相似文献   

7.
鄂杂棉19F1是湖北富悦农业科学研究所用富0430作母本,富043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花品种。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塔型,较松散,通透性较好。茎秆粗壮,有稀茸毛,叶片中等,叶色较淡。铃为卵圆偏尖形,结铃性较强,铃较大,吐絮较畅。后期肥水不足,尤其是缺钾易早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大黄鱼与黄姑鱼正反交F1原肠早期胚胎细胞及其亲本头肾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深入剖析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 t,染色体臂数均为NF=48,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两亲本物种间核型很相似,未找到鉴别两物种的细胞遗传标志.正反交F1原肠期胚胎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也均为48,均可较好地配为24对.结合前期AFLP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正反交胚胎细胞均同时含有一个大黄鱼染色体组和一个黄姑鱼染色体组.此外,杂交F1中的非整倍体比例与两亲本没有明显区别,初步表明杂交胚胎细胞未发生明显的染色体丢失.在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F1中出现4对非t-染色体,原因尚待查明.  相似文献   

9.
《农家顾问》2006,(12):37-37
中抗47F1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共同选育成的杂交种.为国家“863”重大科研成果:国审号2004001。近两年该杂交种在长江流域的安徽、江苏、湖北和黄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多点试种中,表现十分突出.显示出良好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虫性。  相似文献   

10.
外源基因及异常种质增强棉花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 年代我国杂交棉飞跃发展,全国杂交棉种植面积自1990年的1.47万hm^2(占0.3%)到1999年增长至37.83万hm^2(占10.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外源基因及异常种质的亲本所配制的杂交种表现出超常的杂种优势,在生产上获得良好效果和效益。并从中总结出亲本选配的客观要求是遗传上的“求大同,存小异”。但其内在原因与机理沿不清楚,很有必要对此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3个陆地棉核不育系为母本,10个常规品系为父本,按NCⅡ遗传设计配置了30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主要经济性状(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子指、衣分、单铃重、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进行了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0个组合F1代表现出竞争优势,其优势因组合而异,其中GA18×2147、GA18×55173和中抗A×55173等组合的产量和纤维品质存在着一定的正向竞争优势.特别是产量性状,3个组合的正向竞争优势达到极显著,在生产上存在着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稼元216F1棉花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抗虫棉花杂交新品种稼元216 F1近年来在宿松棉区引进试种的结果,表现出稳产、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从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全程化控、适时打顶、防止早衰等方面总结了稼元216 F1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湖北农业科学》2005,(1):48-48
品种来源: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204”作母本与“M31”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品种。原代号:楚D180。商品名:鄂杂180F1。200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4001。品质产量:F1代参加2002~2003年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纤维品质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2.5%跨长31.8mm,比强31.6CN·tex-1,马克隆值5.4。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皮棉1518.45kg,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11.83%。其中:2002年皮棉公顷产量1549.80kg,比鄂杂棉1号增14.65%,增产极显著;2003年皮棉公顷产量1487.10kg,比鄂杂棉1号…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科学》2006,(4):36-36
金杂102F1系武汉金丰收种业有限公司选育而成。2006年进入国家棉花品种试验。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农科院棉花所通过海岛棉、陆地棉、瑟伯氏棉远缘杂交、回交、自交,创造出大量的、花器颜色丰富多彩的棉花新种质资源,丰富了棉花种质资源库。该文介绍了其中12个已稳定的花器颜色丰富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太D6F1(鄂杂棉8号)系湖北惠民种业有限公司用核不育系“太177A”作母本与“太029”作父本配组育成的杂交棉品种,是湖北省第一个利用不育系选育的杂交棉品种,原代号:太99-88,商品名:太D6F1。200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名称:鄂杂棉8号,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棉2004004。  相似文献   

17.
18.
19.
植物转基因育种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实现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这为育种工作创造多种优良性状组合的新品种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转基因育种的上游工作是目的基因的构建,下游工作是目的基因的转导。我们根据新疆棉花育种目标,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对棉花进行转导,成功获得多株棉花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20.
李爱国  赵丽芬  赵国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812-1813,1815
用海岛棉(G.barbadense)、野生瑟伯氏棉(G.thurberi)、陆地棉(G.hirsutum)进行杂交,通过对杂交铃喷(滴)GA3(50 mg/kg)、NAA(40mg/kg)、杂种胚离体培养,试管内染色体加倍,克服了杂交后代的不亲和性及杂种不育性,杂种后代各种性状长期疯狂分离性,对获得的种间杂种进行回交转育,南繁北育,异地鉴定,经20个世代选育成棉花新品种“石远321”。它是3个棉种远缘杂交育成的第1个三元(HBT)杂交新品种,在国内、国际文献中未见有育成同类品种的报道。1993~1994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石远321”霜前皮棉885 kg/hm2,比对照“中棉所12号”增产19.7%,是1982~2000年19年间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品种。该品种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