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平面波偏移、分角度成像与AVA道集生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波场延拓的叠前深度偏移是实现复杂构造地质体成像的可靠方法,但存在着计算量大、对观测系统适应性差等缺点。平面波偏移是利用波动方程实现精确叠前成像的另一类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地表延迟放炮的方式生成平面波震源,利用下行波方程进行波场正向延拓得到下行波场;对地表采集的炮集记录,以组合延迟放炮的方式叠加,得到地表平面波记录,利用上行波方程进行波场反向延拓得到上行波场;二者互相关求和,实现平面波地下波场成像。分析表明:平面波成像技术的精度与单平方根算子的共炮点道集偏移和双平方根算子的共中心点道集偏移相当,但计算速度要快得多,且易于并行计算。二维Marmousi模型数值计算表明,射线参数的范围和间隔是影响平面波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不同角度入射的平面波对最终成像结果的贡献是不同的,据此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射线参数进行平面波成像。  相似文献   

2.
在基于波动方程的偏移速度分析中,共偏移距道集数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提供地质上可解释的偏移图像(如不同偏移距的共成像点道集)。本文根据共偏多距道集数据的具体物理特性,采用Green函数法实现共偏移距道集数据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在Green函数算子的具体构造中使用了稳定的Rytov近似计算慢度横向扰动引起的散射波场。用Marmousi模型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Green函数法的偏移结果不仅与常规的利用双平方根算子的共偏移距道集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结果相当,而且还能为偏移速度分析提供了不同偏移距的共成像点道集,对野外各种观测系统的适应性也很强。但本文的Green函数法的计算量较常规共偏移距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法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二维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 ,DMO处理仍然沿用传统的做法 ,即在获得共反射点道集后 ,仍采用共中心点道集的时距曲线方程进行速度分析。因此 ,获得的速度分析结果低于介质的均方根速度。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对二维情况下共反射点道集的速度分析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导出了可直接用于进行 CRP道集速度分析的时距关系方程式 ,从而为 DMO后的速度分析及其动校正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二维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DMO处理仍然沿用传统的做法,即在获得共反射点道集后,仍采用共中心点道集的的距曲线方程进行速度分析。因此,获得的速度分析结果低于介质的均方根速度。针对这种情况,本对二维情况下共反射点道集的速度分析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导出了可直接用于进行CRP道集速度分析的时距关系方程式,从而为DMO后的速度分析及其动校正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双平方根算子波场延拓道集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心点一半偏移距域,利用波动方程的叠前双平方根算子.实现炮点及检波点波场向下延拓。通过速度扫描,在波场延拓后的深度域共中心点道集和经分选后的共成像点道集上,分析速度变化对成像点道集的影响。利用分偏移距成像,修正速度场,以达到提高成像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波动方程偏移输出的角度道集避免了波场传播路径的多解性,且对偏移速度场误差敏感,非常适用于偏移速度分析。基于角度道集的运动学属性,推导了适用于倾斜地层的剩余深度方程,以满足复杂构造的速度分析。在剩余曲率法偏移速度分析中,为了获得定量的剩余曲率值以准确判断速度误差,引入匹配相关剩余曲率谱计算方法,与叠加法和相关法相比,提高了剩余曲率计算对原始数据的抗噪能力,且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拾取更为准确的剩余曲率值,提高了速度分析的精度。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测试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实践表明,波场延拓叠前深度偏移比Kirchhoff积分法成像精度高,但计算量大;而平面波叠前深度偏移比炮域叠前深度偏移运算效率高,且成像精度相当,但只适应水平地表.为此,介绍了一种适应起伏地表的合成平面波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以地震排列的最高点所在平面为波场延拓起始面,将起伏地表的地震排列观测数据(检波点或炮点)向下延拓到地表最低点所在的水平基准面,实现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在此平面上应用p变换将全部炮点合成为平面波震源,从而使全部炮记录分解成平面波记录;运用下行波方程、上行波方程分别将平面波震源波场、平面波记录波场沿深度方向外推,在每个深度进行波场相关并累加,获得该深度的成像波场值,得到共分角度的平面波偏移道集;将所有不同共分角度的平面波偏移道集按坐标叠加,得到基于起伏地表的合成平面波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结果.四川龙驹坝地质模型的理论试算及四川实际山地资料HNT12线的处理结果表明:基于起伏地表的合成平面波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结果的质量与传统炮域叠前深度偏移的结果相当,但运算效率显著提高,且适应起伏地表.  相似文献   

8.
对于复杂介质,炮域共成像道集和偏移距域共成像道集遇到了麻烦:对于相同到达旅行时和相同的水平慢度,反射同相轴可能来自地下界面不同的点,即地下界面的点存在多解性。对于地下界面的每一点,角度域共成像道集却惟一地定义了射线对,因此,数据体中的每一个同相轴只对应地下界面一个点。利用波动方程偏移能够生成可以用于偏移速度分析和振幅随入射角变化分析的角度域共成像道集。  相似文献   

9.
平面波偏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中的平面波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平面波偏移方法能提高偏移计算效率的原因所在,这也是前人未曾涉及的。给出了平面波偏移方法在共炮点道集和共偏移距道集数据上的应用以及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0.
共中心点域浅层折射波解释方法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如果反一个共中心点道集内折射层的速度近为常数,顶面近似为平滑斜面,那么,折射旅行时与偏移距满足直线方程。直线的斜率为折射层速度的倒数,截距为共中心点的时间深度,据此提出了共中心点域折射波解释方法。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简单、不需要约束条件、计算快速、解稳定、适应性强。运用该方法确定了我国西部某油气勘探区的近地表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叠前时间偏移资料的AVO处理技术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与国外的处理流程相比,国内AVO资料处理过程中一般不作归位处理,这使AVO资料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针对这一问题,在胜利油田永安地区的AVO资料处理过程中,使用克杀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对常规CMP道集进行归位,得到了CRP道集。在此基础上进行AVO分析,不但较好地解决了AVO异常的归位问题,而且叠前时间偏移使绕射能量归位,削弱了随机噪音的干扰,使AVO响应更清晰,提高了AVO资料的分析质量。介绍了AVO资料处理过程中叠前时间偏移的实现步骤,包括数据准备、偏移速度场的建立、偏移实现过程和偏移后CRP道集处理等,并结合实际资料进行了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陆上转换波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影响我国陆上三分量地震勘探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普遍认为采集得到的转换波的能量和信噪比较低。但通过对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工区所采集的三分量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共检波点道集上转换波同相轴清楚,连续性较好,这表明采集得到的转换波的能量和信噪比均比较高。因此,在转换波资料处理中,转换波静校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是横波静校正量的计算。基于对部分现有资料的分析,本文认为不能仅用共炮点道集来评价转换波资料的品质,还应采用共检波点道集来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井中激发的地震资料而言,共检波点道集上纵波同相轴的连续性优于共炮点道集上纵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角道集与偏移距道集在表象微分优化中的等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鹏  William W.Symes 《石油物探》2007,46(6):565-568,625
在偏移速度分析中,地下散射角度共成像道集(简称角道集)有清晰的物理意义。地下偏移距共成像道集(简称偏移距道集)是角道集在逆Radon变换下的对偶量。从一次反射的正演模型人手,探讨了偏移距道集的物理意义,重点阐述了偏移距道集与角道集在表象微分优化中动力学上的等价性。这一等价性是偏移距域表象微分偏移速度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深入,地震资料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对于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实际应用中,地震道集往往存在动校不平,有剩余时差,对叠加成像、构造解释、属性分析等存在影响。为解决地震道集不平,提出了一种与剩余速度无关的动态道集拉平方法,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通过互相关方法的选取和参数的调整,能适应各个地区资料地震道集的剩余时差情况。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对叠前地震道集进行剩余时差校正,改善道集的品质和成像质量,提高断层成像。  相似文献   

15.
共炮(检)点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的地震资料,提出了分别计算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的共地面点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法基于经过动校正后的共炮点数据集和共检波点数据集分别求取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和炮点剩余静校正量,并分别将共炮、检点道集动校正后的叠加道作为模型道与道集内各个道进行互相关,求出各个炮、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理论和实际数据的测试表明,这种方法可以解决低信噪比、剩余静校正量较大地震资料的静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方面总结了分方位角勘探的研究现状:1综合使用螺旋和蜗牛道集与震源同时激励,能够降低勘探成本并高效完成分方位地震野外采集;2炮检距向量片(OVT,Offset Vector Tile)技术是针对分方位观测带来的方位各向异性问题提出的,在处理过程中可以保留炮检距和方位角信息,提高地震成像精度;3充分利用地震波在裂缝型地层中传播时的能量衰减、相位和频率的方位各向异性信息是提高裂缝预测精度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在地震资料的处理中应用的实例很少。为了提高裂缝预测的准确性,今后应重点研究地震波的方位各向异性问题;4将多种随方位变化属性(如AVAZ等)与相干一致性融合,可有效检测地下裂缝和地层岩性,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P道集的地震波是按照射线路径传播的,与角度道集相比,更接近地震波的实际传播路径,更能表征地下的反射特征。同时P道集可直接从地震数据计算得到,不依赖于上覆地层速度,避免了不精确的速度模型给反演带来的误差。文章在介绍P道集基本概念及射线参数域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流程的基础上,利用分P叠加数据,通过贝叶斯稀疏脉冲反演进行了不同P值的射线弹性阻抗反演,并通过约束搜索法求取了相关的叠前弹性参数。相比于角度域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其反演结果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且客观真实的特点。将该方法应用于川西坳陷新马滚动区以及川北坳陷元坝西区的储层预测,实际应用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预测结果对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山地、沙漠及其他复杂地表地区地震资料的线性散射噪声和随机噪声很强,有效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较低,静校正问题严重,使用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见效。本文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应用于折射波资料处理,通过交互手段,逐段估算折射波的速度,用合适的速度对地震记录进行线性动校正,在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上,用相关方法计算各道与模型道时差,再用统计方法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将该方法应用于信噪比较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奏效的复杂地表区,获得良好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常规的合成地震记录井-震对比方法,通过合成地震记录分别与各种叠加剖面、CRP道集、角度道集的对比分析,展示了合成地震记录在与不同地震资料对比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差异。对这些差异性的认识不仅可以提高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的精度,更有助于对AVO现象的认识和改进异常响应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