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武汉地区冠心病介入患者氯吡格雷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多态性的分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进行介入治疗(PCI)的31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芯片法检测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19*1,*2,*3基因,并将患者按CYP2C19基因型别分为不同代谢类型:强代谢型(*1/*1),中间代谢型(*1/*2,*1/*3),弱代谢型(*2/*2,*3/*3,*2/*3)。结果 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位点功能代谢分型,携带CYP2C19*1的强代谢型(*1/*1)占43.4%,携带CYP2C19*2或*3的中间代谢型(*1/*2和*1/*3)及弱代谢型(*2/*2,*2/*3和*3/*3)分别占42.4%,14.2%。不同性别在CYP2C19基因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武汉地区冠心病介入患者中分布有较多的CYP2C19氯吡格雷代谢功能缺失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沈阳地区冠心病患者细胞色素P4502C19(CYP2C19)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CI)的冠心病患者2 60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微阵列基因芯片法检测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酶CYP2C19*1,*2,*3等位基因,其中CYP2C19*1编码正常酶活性。根据患者携带的CYP2C19等位基因不同,将患者分为不同氯吡格雷代谢型,其中快代谢型为(*1/*1)、中代谢型为(*1/*2、*1/*3),慢代谢型(*2/*2、*3/*3、*2/*3)。结果沈阳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型分布由多到少分别为*1/*2、*1/*1、*2/*2、*1/*3、*2/*3及*3/*3,分别占患者总数的40.0%、39.1%、9.8%、7.4%、3.6%和0.1%;不同性别在CYP2C19基因型上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718,P=0.335);氯吡格雷快、中、慢代谢型分别占39.1%、47.4%和13.6%,不同代谢型中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10,P=0.315);不同年龄段患者氯吡格雷代谢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43,P=0.317)。结论沈阳地区冠心病拟行PCI患者中约60%携带CYP2C19*2、*3功能缺失基因,但与性别无关,建议PCI术后个体化使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丙戊酸钠代谢相关基因CYP2C19多态性对丙戊酸(VPA)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服用VPA单药治疗的癫痫患者177例,采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体内VPA药物浓度;采用基因芯片法检测CYP2C19基因(*l,*2,*3),并将患者按CYP2C19基因型别分为不同代谢类型:强代谢型(*1/*1),中间代谢型(*1/*2,*1/*3),弱代谢型(*2/*2,*3/*3,*2/*3);比较CYP2C19代谢型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根据CYP2C19基因多态性功能代谢分型,携带CYP2C19*1的强代谢型(*1/*1)占40.7%,携带CYP2C19*2或*3的中间代谢型(*1/*2和*1/*3)及弱代谢型(*2/*2,*2/*3和*3/*3)分别占43.5%,15.8%。不同性别在CYP2C19基因分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代谢型服用单位剂量VPA后的标准化血药浓度分别为(2.69±0.48)μg/m L,(2.71±0.33)μg/m L和(3.78±1.08)μg/m L,其中弱代谢型标准化血药浓度高于强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P0.05)。结论:本组癫痫患者中分布有较多的CYP2C19代谢功能缺失基因,临床医生在使用VPA进行抗癫痫治疗时可参考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减少弱代谢型患者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型在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冠心病、CYP2C19关键词于数据库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制订数据提取表提取数据。采用StatsDirect软件合并相同地域和种族CYP2C19的6种基因型(*1/*1、*1/*2、*1/*3、*2/*2、*2/*3、*3/*3)发生率。结果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19慢代谢基因型(*2/*2、*2/*3、*3/*3)在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率为4.29%~24.66%;快代谢基因型(*1/*1)在云南冠心病患者中最低,为36.22%;慢代谢基因型(*2/*2、*2/*3、*3/*3)在浙江冠心病人群中最高,为24.66%。结论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患者携带的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19基因型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中、慢代谢基因型在我国部分地区冠心病患者中仍占较高比率,建议冠心病患者在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筛查其相关CYP2C19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结果、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探讨影响氯吡格雷抵抗发生、发展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并进行过基因检测的346例冠心病患者资料,分析其CYP2C19基因型和代谢型分布特征,筛选出251例使用氯吡格雷的PCI术后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检测,根据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分为氯吡格雷敏感组(MAR<50%)和氯吡格雷抵抗组(MAR≥50%)。利用荧光PCR法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基因型结果分为快代谢型(*1/*1)、中代谢型(*1/*2、*1/*3)和慢代谢型(*2/*2、*2/*3、*3/*3)。比较氯吡格雷抵抗组与氯吡格雷敏感组不同代谢型的患者比例、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及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慢代谢型患者的MAR较中代谢型、快代谢型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的251例患者中,氯吡格雷抵抗组CYP2C19代谢型分别为快代谢型38例(34.5%)、中代谢型57例(51.8%)、慢代谢型15例(13.6%),氯吡格雷抵抗组与氯吡格雷敏感组在快代谢型中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组的高血压患者比例(91.8%)与氯吡格雷敏感组(6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抵抗组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94.5%)高于氯吡格雷敏感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YP2C19基因突变和高血压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并且氯吡格雷抵抗增加了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临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不同ABCB1和CYP2C19基因型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115例发病7 d内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3组:快代谢型、中代谢型、慢代谢型;根据ABCB1基因型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再根据ABCB1和CYP2C19两种基因突变的数量,将入组患者分为A组(两个基因均无突变)、B组(其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和C组(两个基因均发生突变)。所有患者均予以卒中单元常规治疗,利用血栓弹力图仪(thromb elasto gram, TEG)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 d后的血小板功能及血小板药物抑制率,并在患者入院时及服用氯吡格雷治疗7 d后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结果: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中代谢型、慢代谢型分别有46例、48例(其中*1/*2 40例,*1/*3 8例)、21例(其中*2/*2 18例,*2/*3 3例);ABCB1野生型49例,突变型66例;A、B、C组患者分别有23例、50例、42例。不同ABCB1、CYP2C19基因型及含不同基因突变数量患者中,血小板药物抑制率、血小板功能及急性期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研究所纳入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人群中,未发现ABCB1、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汉族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 748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微阵列芯片杂交方法检测患者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19基因型。根据性别、年龄因素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R×C表资料的χ~2检验比较各组间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代谢相关的CYP2C19*1,*2,*3基因型,*2,*3等位基因频率,及氯吡格雷代谢型的分布差异。结果沈阳地区汉族冠心病患者CYP2C19*1/*1,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3/*3和CYP2C19*2/*3发生率分别为41.7%,39.3%,5.8%,9.8%,0.4%和3.0%;CYP2C19*2,CYP2C19*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1.0%和4.8%;氯吡格雷快代谢型(EM),氯吡格雷中间代谢型(IM),氯吡格雷慢代谢型(PM)发生率分别为41.7%,45.1%和13.2%。根据性别分组,患者CYP2C19*2,*3等位基因,氯吡格雷代谢型,CYP2C19的6种基因型在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9.205,均P0.05)。根据年龄分组45岁,45~59岁,60~75岁,75岁,患者CYP2C19*2,*3等位基因,CYP2C19的6种基因型在不同年龄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718~48.772,均P≤0.001),氯吡格雷代谢型在不同年龄冠心病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42,P=0.617)。结论沈阳地区汉族冠心病患者CYP2C19的6种基因型,CYP2C19*2,*3等位基因分布与沈阳地区汉族冠心病患者性别差异无关,与年龄分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咸阳地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心病患者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 2C19(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为指导临床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该院心血管中心行PCI并服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7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探针检测CYP2C19的基因型。结果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CYP2C19正常代谢型(*1/*1)109例,占39.07%;CYP2C19中间代谢型(*1/*2、*1/*3)127例,占45.52%;CYP2C19慢代谢型(*2/*3、*2/*2、*3/*3)43例,占15.41%。咸阳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代谢型分布与我国其他地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4,P0.05),正常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占比较高。结论通过基因检测有助于个性化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剂量,减少因用药不当造成的血栓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陕西地区冠心病治疗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选取该院冠心病治疗患者4248例,检测CYP2C19的基因型,统计等位基因及代谢表型分布特征,并对比不同地区汉族和其他民族等位基因及代谢表型分布差异。结果CYP2C19*1、CYP2C19*2和CYP2C19*33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64.67%、30.65%、4.68%;快代谢型(*1/*1)1749例,发生率41.17%,中间代谢型(*1/*2、*1/*3)1996例,发生率46.99%,慢代谢型(*2/*2、*2/*3、*3/*3)503例,发生率11.84%;不同性别之间基因型及代谢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患者CYP2C19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不同地区汉族人群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等位基因及代谢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陕西地区冠心病患者基因型主要以CYP2C19*1/*2为主,代谢表型主要以中间代谢型为主,可以评估其氯吡格雷抵抗风险,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入选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在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9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YP2C19基因型检测,根据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分为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CYP2C19基因检测将两组分别分为三个亚组:快代谢型(CYP2C19*1/*1)、中代谢型(CYP2C19*1/*2、CYP2C19*1/*3)和慢代谢型(CYP2C19*2/2*、CYP2C19*2/3*、CYP2C19*3/3*),分别观察各亚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和治疗期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一年的死亡率、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中等量出血并无增加,小出血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中,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中的CYP2C19慢、中、快代谢相比,各亚组中一年的死亡率、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中等量出血并无增加,小出血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疗效及预后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安徽地区人群中白血病的易感性与HLA—A、B、DRB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安徽地区14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8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IJL)、9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IJ)患者以及916名健康的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了HLA基因分型,分别比较了病人组及正常对照组的HLA—A、B、DRB1位点的基因频率,通过x。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CML患者A2、A11、B58、DR9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DR7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AIJIJ患者A11、B13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NLL患者A24、B58、DR9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HIA—A2、A11、B58、DR9是CML的易感基因,DR7是其拮抗基因;HLA—A11、B13是ALL的易感基因;HLA—A24、B58、DR9是ANLL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2.
WT1基因与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1基因能抑制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的转录,因此被归类为肿瘤抑制基因,但在人类白血病细胞WT1基因呈高表达,基表达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WT1基因的反义核苷酸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野生型的WT1转染组系祖细胞后,可使细胞失去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诱导分化,而代之以持续增殖。这些现象揭示,在造血祖细胞WT1基因可能起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耐药基因转导骨髓细胞对化疗病人造血系统的保护作用已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利用多药耐药基因-1(mdr-1)及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双基因转染小鼠骨髓细胞,观察造血细胞对两种耐药谱化疗药物的抵抗能力。结果表明,所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率达到15%左右,转基因骨髓细胞CFU-GM对taxol及MTX的耐药能力明显增强,说明外源基因在祖细胞中的正确表达;转基因骨髓细胞回输给同系小鼠7个月后,FCM技术  相似文献   

14.
细胞凋亡受抑作为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是急性白血病(AL)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bcl-2家族是目前最受重视的调控细胞凋亡的基因家族,本研究为探讨bcl-2和bax基因在急性白血病表达的意义,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70例初治AL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bcl-2,bax,mdr-1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表明,bcl-2和bax基因在AL患者广泛表达,bcl-2 mRNA平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1.46 vs 0.71,P<0.05).bcl-2和bax基因表达及bax/bcl-2比值与AL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骨髓原始细胞百分率、FAB分型和S+G2M%均未发现相关.Bcl-2蛋白表达(34.6%vs 69.2%,P<0.05),bax/bcl-2 mRNA比值(37.1%vs 82.9%,P<0.01)决定AL对化疗的敏感性,与AL CR率密切相关.bax/bcl-2 mRNA比值还是影响总生存期的因素.bcl-2与bax基因表达和mdr-1表达两者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kir3dl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的功能并明确其表达调控机制,构建了kir3dl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析其在K562细胞中的活性。采用PCR方法从含有kit3dl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5’侧翼区的质粒中扩增kir3dl1基因核心启动子序列,插入经Bg1II和NcoI双酶切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Basic;采用阳离子脂质体SuperFect包裹荧光素酶报告重组子转染K562细胞,应用双荧光素酶检测试剂盒测定荧光素酶活性;采用MTT法检测脂质体-DNA复合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含有254bp的kir3dl1基因核心启动子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重组子3DL1-luc254并通过酶切及基因测序方法的鉴定;荧光素酶报告重组子在K562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高于阴性对照,且荧光素酶活性、相对活性持续3天无明显衰减。转染了3DLl-luc254报告质粒的K562细胞存活率在76%-92%之间。结论:成功构建了kir3dl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本研究采用的转染系统能够有效地在K562细胞中进行基因转染,kir3dl1基因核心启动子在K562细胞中具有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16.
Smac和Apollon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Smae、Apollon基因在胃癌组织表达及两者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关系。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Smac、Apollon的mRNA在38例胃癌组织,15例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38例胃癌标本中表达Smac有20例(52.6%),而除3例癌旁组织外,其他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均见Smae表达,可见8m8c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和非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ollon在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中分别有29例(76.3%)、4例(26.7%)和0例(0%)表达,Apollon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Apollon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ollon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和Smac呈明显的负相关,两者的互相作用可能是导致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某地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和BRAF基因的突变状态及其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由某地区30例结直肠癌患者石蜡组织中提取DNA,通过直接测序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RAS基因及BRAF基因突变状态.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为43.3%,共发现6种突变类型,主要位于12、13密码子,其中以c.38G>A突变率最高(38.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KRAS突变与年龄或性别无相关性.BRAF基因突变率为0.结论 某地区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高,靶向治疗前进行突变状态检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completeendocardialcushiondefect,CECD)患儿心肌组织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CECD患儿5例(CECD组)与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患儿5例(对照组),2组剪取右心房心肌组织,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基因表达情况,比较二者差异,筛查差异基因。结果2组存在10个基因(HCK、WLS、ATG4D、GPATCH2、LARS2、XIAP、DDX56、MEDl6、UBE2W、C80rf49)明显下调;15个基因(OXRl、IFT57、BTBD6、ZNF580、CHD2、LAMPl、MRC2、SLCl6A2、RAB5C、ANAPCI3、CCDC50、TNSl、EPHA3、PDElA、MIB2)明显上调,但均未达到筛选差异基因的标准。结论CECD与VSD患儿心肌组织基因表达情况近似,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基因;CECD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Familiar aggregation of breast cancer has been known since Roman times, but it has been discussed in practical terms only from the 19th century. Most of the studies dealing with this issue suggest that the risk is higher in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and that the risk also increases as a function of the bilaterality of the disease or the simultaneous presence of breast cancer and ovarian cancer.A serie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consistently suggest hereditary autosomal dominant transmission with reduced penetrance. Previous epidemiological research and collection of data from families has been used only from the 1990s in order to identify disease genes. The BRCA1 gene was identified as the first gene responsible for hereditary forms of breast cancer and subsequently BRCA2. In 1995 both genes were identified and cloned, and they demonstrated to have only minimal homology. The conclusions deal with genetic counseling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risk of developing cancer.  相似文献   

20.
天然白介素(IL)12是一种异二聚体分子,其工程产品只能在真核细胞内表达,因而产量低,造价高,限制了临床应用。根据融合蛋白的原理,结合IL-12本身的结构特点进行推断,若将IL-12的二亚基(p35/p40)适当改造和融合,其产物可能同样地表达野生型IL-12的活性,这将为在原核表达系统内表达融合蛋白提供先决条件。将p40亚基cDNA中编码Ig-样区域的序列缺失,残余部分与p35亚基的cDNA3’端通过连接序列连接,构成融合IL-12 cDNA(fmIL-12C)。当此融合基因克隆人真核表达载体pMT/EP后在CHO细胞内表达,其产物具有野生型IL-12的活性,即刺激活化淋巴母细胞增殖。与此同时,融合IL-12的cDNA的表达使CHO细胞发生十分明显的形态变化,提示融合IL-12可能具有一些新活性。对此融合基因进一步改造及在原核系统内表达的可能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