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居民收入水平对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为预测医疗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参考借鉴。方法:采用1995—2011年我国29省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和医疗消费支出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和协整分析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构建以收入为自变量,医疗消费支出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得到收入与医疗消费支出的变动关系。结果: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对医疗消费支出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城镇居民收入每提高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26%,医疗消费支出增长1.53%;而农村居民收入每提高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54%,医疗消费支出增长1.93%。结论:我国居民医疗消费支出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增长,农村居民医疗消费的增长对收入更为敏感,建议完善医保制度,建立与收入挂钩的动态筹资机制,并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以应对城乡居民医疗消费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论次均医疗费用快速增长、需求释放和医保收支平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等发达地区次均医疗费用增长,医疗需求潜在释放和居民收入增长趋势社会医疗保险收支平衡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控制次均医疗费用的增长,在中等发达地区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每增加1元保费收入,必须面对2元左右的医疗费用支出,医保收支失衡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3.
目的找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根源,明确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对就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相关程度以及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给出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典型变量的回归方程。结果回归拟合系数为0.9134,也就是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综合变量变动有91.34%可以由收入综合变量变动来解释。结论居民收入综合变量每增加一元钱将使消费性支出综合变量增加0.3178元,其就医需求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及区域之间的差异,为深化医疗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990-2015年全国以及2001-2014年各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医疗保健支出面板数据,采用Eviews 7.0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和协整检验。[结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提高1.04%;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提高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提高1.31%。东部、中部及西部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显示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东部地收入每增加1元,医疗保健支出增加0.03元;但对于中部地区来说收入增加1元,医疗保健支出会增加0.068元;西部地区收入每增加1元,医疗保健支出增加0.06元。[结论]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医疗保健支出的重要原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医疗保健支出有显著影响,而中西部省份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中国卫生总费用发展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分析1978~1998年20年间 ,中国卫生总费用的发展变化趋势 ,认为医疗卫生保健消费的收入弹性反映社会对医疗卫生费用的承受能力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医疗消费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医疗消费水平、国有经济单位负担的职工人均医疗消费水平、人均卫生事业费四项指标对卫生总费用的影响最大。因此 ,21世纪中国卫生总费用增长的主要潜力是政府对卫生投入的增加和国有经济单位对职工医疗卫生卫生费的负担水平的提高 ,而居民个人医疗消费负担水平的开发潜力较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医疗保险对老年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14-2018年死亡老人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Logistic模型分析不同参保类型老人的临终医疗总费用、大额支出发生率和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与居民医保相比,职工医保显著增加了临终老人的医疗服务使用量,其中临终医疗总支出增加40.35%,大额支出发生率增加6.1%,临终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职工医保的医疗服务使用量多于居民医保。一方面,应适度提高居民医保补偿水平,同时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发挥医保控费职能;另一方面,应鼓励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提高老人临终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医疗保险制度对降低我国居民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2008年中国的医保制度已经覆盖87.9%的居民,接近全民医保覆盖的目标。然而,仍存在部分居民现金卫生支出比例过高的现象,导致家庭由于支付医疗卫生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本文通过计算中国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致贫率,来探究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力度与水平。方法:本文利用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计算灾难性卫生支出和致贫率。结果: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为13.0%,且发生率随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总体致贫率为7.5%;家庭中含有住院病人、慢性病人、肺结核病人及60岁以上老人,其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的风险高。结论与建议:通过分析脆弱人群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及影响因素,为今后完善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增强其对居民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级医院病人医药费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随机抽取3所湖南省省级医院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该省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性支出的增幅与职工工资收入增幅的差距越来越大 ;医院医疗总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近30 % ,其中住院费用和药品费的比重最大。同时发现居民医疗费用负担逐年加重。本研究结果表明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居民医疗服务、尤其是住院医疗服务需求量增加 ,医院固定资产投入增加 ,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 ,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提示必须加快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合理引导居民的医疗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农村居民医保统筹地区为分析对象,研究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农村居民医疗费用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半对数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居民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重点关注人口老龄化因素。结果人口学因素、居民收入水平、医保政策等均对农村参保居民的医药费用水平有显著性影响。其中:统筹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每增加1个百分点,当地的次均住院费用水平将提高17元。结论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医保基金的需求将产生一定影响,应在城乡医保统筹时充分考虑人口学因素的变化,科学测算,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介绍浙江省推进药品零差率改革的做法.对试点县医院在改革前后的医院经济运行、患者医药费用负担、财政补助和医保基金支出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量、医疗收入、财政补助等大幅增长,药品收入所占比例下降,医疗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患者门诊和住院平均费用增长得到控制,药品费用下降显著;医保基金支出虽增加但运行基本平稳;医保补偿比例提高,患者自负费用与县外就医比例均下降.同时也指出仍存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不到位、财政补偿机制不够明确并缺乏可持续性、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快支付制度改革,科学、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明确财政补偿办法,优化医院内部管理,加快形成能够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收入分配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在两个调查年度内重庆市居民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满意度,研究影响居民医保需求的人口学变量,并根据重庆市政府的医疗支出,论证将重庆市两种医疗保险制度转化成为统一制度下的三种医疗保险水平、并允许居民自由选择医保水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逐步增强。从江苏省的发展现状来看,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逐年增加,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本文研究表明,人均收入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医疗服务水平对江苏省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有显著影响,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于解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更具成效性和必需性。为进一步提高居民总体的健康水平,江苏省应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推行教育的普及化,切实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完善公共医疗服务设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建设,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新农合实施前后农村居民收入与医疗服务需求及其弹性的比较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农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实施新农合前后分别对浙江省桐乡市农村居民进行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按家庭收入高低分成5组,分别比较其医疗需求及收入弹性状况.结果 需求收入弹性从0.17降为0.01,医疗费用支出是一个增长趋势,低收入人群医疗费用支出占收入比重均高于高收入人群.结论 经济收入虽然对医疗服务需求有一定影响,但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消费未给予足够重视,医疗服务支出不与经济收入同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如何控制医疗费用、促进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支出的影响机制,为医疗和养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面板门槛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医疗卫生支出的影响与城镇化水平有关。城镇化水平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低于第二个门槛值,人口老龄化显著地减少了医疗卫生支出;当城镇化水平高于第二个门槛值,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支出的影响机制发生改变,显著地增加了医疗卫生支出。因此,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增进老年人口的社会福祉是控制医疗费用、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该市新医改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4年该市公立医院及基本医保运营情况。结果:(1)全市公立医院门诊人次增长92.30%,出院人次增长52.00%,而门诊收入增长80.90%,住院收入增长95.80%,财政及上级补助增加4.70亿元,其中,药品专项补助1.80亿元(实际药品差价损失2.1亿元);(2)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增长12.00%,筹资增长186.70%,支出增长190.60%,财政对基本医保补助6.40亿多元;(3)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收入中,基本医保支付占比为43.70%,而基本医保支出中,本市公立医院占比70%;结论:新医改以来该市医疗保障体系在政府财政加大投入的情况下运行平稳,但基本医保体系不公平、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低效率及普通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实质问题依然待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居民的参保率大幅提高,杭州市常住人口的参保率2011年已达到95%以上,同时医疗保险费用也迅速增长,杭州市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从2006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3亿元,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将是今后医疗保险管理及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医疗收入的主要因素变动情况,评价不同因素在医疗收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因素指数分析法,以2011年为基期,2012年为报告期,分析门诊人次、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出院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和出院者人日均医疗费用对医疗收入的影响。结果 2012年的医疗收入较2011年上升10.26%,在医疗收入的影响因素中,其中由于门诊人次的上升使门诊收入上升5.35%,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的增长使得门诊收入增长5.23%;出院人次的增长使得住院收入增长了7.06%,出院者人日均医疗费用的增长使得住院收入增长了5.67%。结论该院医疗收入的增加是工作量和人均费用共同增加的结果,但仍需提高医疗质量以增加对病人吸引力,同时降低人均费用,以增加医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医保对口腔医疗卫生服务费用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城镇医保及非医保居民在口腔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定量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当前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及口腔医疗费用支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8-2010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的连续性资料按照享有医保及非医保患者分为两类,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者口腔医疗服务费用及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口腔卫生服务费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医保患者在次均口腔医疗费用及年总口腔医疗卫生服务费用均比非医保患者高;是否46-64岁、是否大于65岁、是否科技干部、是否商业服务、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收入、储蓄、是否拔牙、是否急性牙痛是医保及非医保患者的口腔医疗服务费用的影响因素,其中是否离退休、是否46~64岁、文化程度、是否急性牙痛、患者收入是医保患者口腔医疗卫生服务影响最显著的5个因素;而是否拔牙、是否急性牙痛、是否离退休、文化程度、患者收入是非医保患者口腔医疗卫生服务费用影响最显著的5个因素。结论医保患者的口腔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要高于非医保患者,且费用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本研究结果可为长沙市口腔医疗保障制度及口腔医疗卫生服务费用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宁夏海原、盐池两县新农合方案调整前后农村居民收入与医疗服务需求及其弹性的比较研究,评价方案调整效果,为建立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改革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宁夏海原、盐池两县所抽取的农村居民进行入户调查。2011年和2012年对2009年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结果海原县三年医疗保健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09、0.012、0.010;需求收入弹性分别为0.06、0.08、0.07;医疗服务基本需求支出分别为464.37元、630.02元、665.69元,呈增长的趋势。盐池县三年医疗保健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06、0.004、0.010;需求收入弹性分别为0.06、0.06、0.10;医疗服务基本需求支出分别为476.16元、525.72元、766.67元,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两县医疗费用支出呈增长趋势,低收入人群医疗费用支出占收入比重均高于高收入人群。结论新农合方案调整后农村居民需求收入弹性依然呈低弹性状态,经济收入虽然对医疗服务需求有一定影响,并且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消费开始给予重视,但医疗服务支出没有与经济收入同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项目“城乡医疗统筹背景下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问题研究”子项目,着重探讨城乡医保统筹下中国基本医疗保障优化问题。该文旨在探究山东省居民对社会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及影响居民医保需求的人口学变量,并根据山东省政府的医疗支出,论证将山东省三种医疗保险制度转化成为统一制度下的三种医疗保险水平、允许居民自由选择的可行性,北京大学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对山东省3个区(县)的60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若允许居民自由选择医疗保险,政府支出减少100.52亿元;若要自由选择且达到居民预期满意度,政府支出减少91.93亿元,既可减少政府支出,又可达到居民期望的水平。从理论上论证通过定义优良性指标和建立模型、允许居民自由选择医保水平,是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实现相对公平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