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收治的布-加综合征确诊者中514例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症、吸烟、饮酒、腹水、黄疸、电解质紊乱、营养状况、术后低血压、术中出血、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时机、病理类型、血糖、出血史和凝血酶原时间(χ=-5.089~234.858,P=0~0.028)等可能是布-加综合征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饮酒、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营养状况、术后低血压、黄疸、电解质紊乱、血糖和严重并发症(χ=-0.912~2.147, P=0~0.07)等10指标为布-加综合征围手术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布-加综合征围手术期的高危因素能很好的反映布-加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的危险性,为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指导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术(SP2BLT)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MPBLT)治疗Wilson′s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近12年来29例Wilson′s病患者施行背驮式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2例,女7例; 8~14岁者6例,14~37岁者23例。暴发性肝功能衰竭2例,慢性肝功能不全18例,肝功能基本正常9例; 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障碍者24例。手术方式:SPBLT 13例,MPBLT 16例。结果:随访1个月至12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7个月。围手术期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肝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术后肝功能衰竭,均发生在SPBLT组; 另外2例分别死于肝动脉栓塞和胆瘘合并严重感染。受体1年存活率为86%,3年存活率为79%。血清铜和铜兰蛋白在术后4周基本恢复正常。神经精神障碍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最长存活期12年。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生活质量,而MPBLT技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肠外瘘非手术治疗:附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肠外瘘的非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对1998年7月~2008年4月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外瘘1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位肠瘘6例,低位肠瘘10例(2例阑尾残端瘘);高流量瘘4例,低流量瘘12例,;15例经非手术治疗4~5周治愈,1例高位瘘放弃治疗。结论:肠外瘘采用非手术治疗者治愈率高,疗效可靠,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其生活质量、生存时间的影响,以总结胰头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142例经手术治疗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142例分为根治性切除(RR)组(38例),姑息性切除(PR)组(15例),胆肠内引流(BJ)组(89例)。BJ组根据吻合方式再分为胆囊空肠吻合组(56例),胆管空肠吻合组(33例);是否附加胃空肠吻合又分为BJ+胃空肠吻合组(32例),BJ未附加胃空肠吻合组(57例)。观察各组生存时间及BJ组黄疸复发率、十二指肠梗阻发生率。结果:(1)RR,PR,BJ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6,10.7,7.8个月,RR组生存时间较PR,BJ组有明显延长(P<0.01),但PR组与BJ组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J组中胆管空肠吻合组生存率显著高于胆囊空肠吻合组(P<0.05);胆囊空肠吻合组、胆管空肠吻合组黄疸复发率分别为55.4%,9.1%(P<0.01)。附加胃空肠吻合组、未附加胃空肠吻合组十二指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6.2%,22.8%(P<0.05)。结论:胰腺癌患者应首选根治性切除;对不能行根治性切除者宜选择胆管空肠、胃空肠双吻合手术,以期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后小肝综合征的预防: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预防成人间活体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征(SFSS)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LDLT)的临床资料,包括受体术前血细胞计数、脾脏厚度、门静脉直径、移植物重量与受体体重比(GRWR)、移植物体积与受体标准肝体积比(GV/SLV)及肝静脉重建等,探讨合适体积移植物、良好肝静脉回流、及正常门静脉灌注对SFSS的预防作用。 结果:受体术前均无严重门静脉高压,均没有采用降门静脉压力与血流的措施,6例肝移植物GV/SLV均大于40%,除1例GRWR为0.74%外,余均大于0.8%。6例受体肝静脉重建均良好,重建后肝脏无淤血改变。术后无SFSS发生。 结论:LDLT通过选择合适体积移植物,重建良好的肝静脉回流,控制门静脉压力,防止门静脉过度灌注等有助于预防SF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16例脾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2例,经超声多普勒、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发现脾动脉瘤15例,另1例术中探查发现。手术治疗11例,其中脾动脉瘤破裂行急诊手术4例,择期性手术7例,手术包括脾动脉瘤及脾切除9例,同时切除胰尾3例,脾动脉瘤切除、脾动脉重建1例,脾动脉瘤切除、近远端脾动脉结扎1例。另外行脾动脉瘤介入栓塞3例,非手术治疗2例。结果:手术及介入治疗的14例患者治疗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0.5~19.0年,平均8.4年。11例手术及介入治疗者中,2例分别手术后3,7年死于其他疾病,另9例情况良好。2例非手术治疗者已分别随访3,5年,脾动脉瘤无变化。结论:脾动脉瘤女性多发;CT血管造影和多普勒超声等可明确诊断;早期切除动脉瘤或介入栓塞术是防止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脾动脉瘤7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脾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 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B超)初步诊断;4例经CT动脉造影(CTA),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1例经磁共振造影(MRA)确诊;无1例依靠临床症状而确诊。单纯脾动脉瘤切除术1例,脾动脉瘤加脾脏切除术1例,脾动脉瘤切除加动脉重建术1例,动脉瘤近远端脾动脉结扎术1例,脾动脉瘤栓塞术2例,脾动脉瘤栓塞术加脾切除术1例。随访2个月至3年。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脾动脉瘤依赖临床表现难以诊断,B超有筛选价值,CTA,MRA,DSA均有诊断价值。一旦确诊应尽早选择腔内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创伤性周围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压迫、瘤腔内注射凝血酶,以及手术缝合破口,补片修补,血管移植等方法治疗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18例。结果:超声引导下压迫、瘤腔注射凝血酶5例及手术治疗13例均获成功,无远端动脉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显示假性动脉瘤消失,动静脉血流恢复正常。结论:周围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应尽早处理,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造影对于诊断和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指导意义。观察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方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用35%泛影葡胺60~80 mL注入足背静脉进行下肢静脉造影,全面了解该肢体静脉系统情况。治疗采用3种方法,即:(1)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静脉剥脱+交通支结扎术;(2)高位结扎+曲张静脉经皮缝扎术;(3)高位结扎+局部注射硬化剂。结果:大隐静脉造影的诊断符合率100%,经15年随防对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3种治疗结果均未复发,疗效无差异(P>0.05);大隐静脉曲张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者,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静脉剥脱+交通支结扎术的疗效优于其它两种方法(P<0.05, P<0.01)。结论:下肢静脉造影对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单纯大隐静脉曲张以高位结扎、经皮缝扎术为首选;大隐静脉曲张伴交通支瓣膜+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以高位结扎、分段静脉剥脱、交通支结扎为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11.
血管外科“杂交”手术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和影像学的发展,“杂交”手术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是血管疾病领域发展的最新趋势。可以在同一单元、同一时间进行影像诊断和常规血管外科手术,打破了学科壁垒,体现了微创的优势,给患者提供完整、系统的、科学的医疗服务,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血管外科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手段和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1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行B超+MRI 16例,B超+CT 11例,B超+CT+MRI 4例; 诊断为肝血管瘤29例(93.6%),误诊肝癌2例(6.4%); 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结果:全组均获完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平均量800 mL(400~2 000 mL),自体血回收平均600 mL(250~1 500 mL)。术中发生胆道损伤2例; 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8例,膈下积液6例,肺炎4例,均治愈出院。结论:B超+MRI是肝巨大血管瘤手术前最合适的检查,术前应仔细分析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设计合理手术方案、术中精细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对近5年来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22例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男女之比1.4∶1。常规手术方法治疗16例(常规手术治疗组),包括手术切除5例(31.3%),其中根治性切除2例,姑息切除3例;内或外引流术11例。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6例(肝移植组)。常规手术方法治疗组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2.1%,0;肝移植组除1例术后11个月死于慢性排异反应外,余均健康存活,现已分别存活28,19,17,12个月和9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0%(4/5),50.0%(1/2)。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1)。
结论: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应行积极的外科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术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健;常规手术无法根治切除者是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术后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8年来89例接受肝移植治疗且随访时间≥6 个月的肝细胞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影响存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89例患者肝移植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1.2%,68.5%,59.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门静脉癌栓、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NM 分期是影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Cox 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TNM 分期均是影响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细胞型肝癌的有效方法;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分化程度差和肿瘤TNM分期高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16.
单人操作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一种能稳定、高效地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且能单人操作的手术改良方法。方法:参照“双袖套”法,肝上下腔静脉采用连续缝合,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采用袖套法,胆管用支架法吻合,完成小鼠原位肝肝移植70例。术后观察24 h,1周和1个月受体存活率,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设立假手术组对照。结果:受体术后24 h,1周和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95.7%,90.9%和85.1%。术后1周ALT逐渐升高,1个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ALP值逐渐增高;病理显示肝组织结构良好。结论:该方法成活率高,稳定性好,重复性强,是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布-加综合征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在西方国家多指Chiari病,即主肝静脉(main hepatic vein,MHV)阻塞,以血栓形成多见.在我围等亚洲国家出现的下腔静脉膜性梗阻(membranous obstruction 0f inferior vena cava, MOVC),其表现类似Chari病.  相似文献   

18.
CGRP对内皮素-1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对人肝细胞的损伤作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外科切除肝组织分为:正常对照组(D-Hanks液灌注);ET-1(10-7M)灌注损伤组;CGRP(10-6M,10-7M,10-8M)干预组。采用胶原酶灌注法分离肝细胞,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丙二醛(MDA)含量,台盼蓝检测新鲜分离肝细胞成活率,并体外培养肝细胞。用MTT 法观察肝细胞活力,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检测谷丙转氨酶(ALT)、白(清)蛋白(Alb),尿素(Urea)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T-1组肝细胞成活百分率及活力,ALB合成及Urea代谢显著减低(P<0.05);肝组织中TNF-α及MDA含量,LDH及ALT释放增加(P<0.05);而CGRP(10-6M,10-7M,10-8M)能显著减轻ET-1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使肝细胞成活率及活力、Alb分泌及Urea代谢均显著增加(P<0.05),使LDH及ALT,TNF-α及MDA显著减少(P<0.05)。结论:CGRP对ET-1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MDA和TNF-α释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复发后再次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08年12月间就治和随访的58例第一次手术后复发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再手术组和消融栓塞组,比较1,3年生存率。结果:再手术组23例,均行根治性局部切除加肝动脉化疗泵植入术,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泵行化疗栓塞。消融栓塞组35例,均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加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再手术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2.6%,均显著高于消融栓塞组的82.9%和45.7%。结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患者,如条件适宜,掌握好手术时机,再次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erlipressin对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再灌注早期门静脉高灌注综合征的保护性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治疗组(Th组,n=18)及生理盐水治疗对照组(Ch组,n=18)。两组大鼠分别在给药前及再灌注后30 min,1 h,2 h 4个时点进行血流动力学观察,并依此各再分为3亚组:Th1/2,Th1,Th2及Ch1/2,Ch1,Ch2组,每亚组6只大鼠。另20只大鼠随机分为特利加压素治疗存活组(Ts组)10只及生理盐水治疗存活对照组(Cs组)10只。采用肝大部切除术(90%)加肝门阻断(30 min)动物模型,将Th组及Ts组大鼠在肝门阻断前通过阴茎背静脉注射terlipressin,Ch组及Cs组用同法在相同的时间给予同等体积的无菌生理盐水。观察terlipressin对小体积肝大鼠生存率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所有大鼠存活超过24 h;Ts组10 d存活率(80.0%)明显高于Cs组(30.0%)(P<0.05)。Th1/2亚组门静脉压力[(13.21±0.32)cm H2O]明显低于Ch1/2亚组的[(16±1.03)cm H2O](P<0.05);Th1亚组门静脉压力降到最低,达(11.52±0.17)cm H2O,明显低于Ch1亚组的(13.5±0.18)cm H2O(P<0.05)。与相对应组基础门静脉压力比较,Ch1/2亚组显著性增加(P<0.05)。Th1/2亚组门静脉血流[(7.21±0.21)mL/min]与Ch1/2亚组[(9.50±0.35)mL/min]比较, Th1亚组[(6.11±0.28)mL/min]与Ch1亚组[(6.99±0.19)mL/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与相对应基础门静脉血流量比较,Ch1/2亚组显著增加(P<0.05)。Th1/2[(88.12±1.28)mmHg],Th1[(80.83±1.79)mmHg]及Th2[(76.29±0.89)mmHg]亚组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相对应的Ch1/2[(57.97±2.01)mmHg],Ch1[(59.86±1.75)mmHg]及Ch2[(63.71±1.37)mmHg]亚组(均P<0.05)。Th1/2,Th1,Th2亚组亦显著高于相应的基础平均动脉压(均P<0.05)。两组各亚组之间及各组内每个亚组与基础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大部切除术后肝门静脉高灌注状态属一过性改变。terlipressin能有效缓解门静脉高灌注状态,可以降低门静脉压力及血流量,能显著提高肝大部切除术后小体积肝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