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评分在地震伤员伤情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平 《护理学杂志》2008,23(18):12-13
目的 探讨创伤评分在大批量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进行伤情评估的意义.方法 应用创伤评分对大批量地震伤员进行伤情评估,并根据伤情严重程度分类安置,开展救治.结果 对地震伤员采用创伤评分进行创伤严重程度评估,保证了急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地震伤员的救护质量.同时也可以作为伤情变化的再评估的工具.结论 创伤评分对地震伤员进行伤情评估优化了救治流程,为有效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为后续的急救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CRAMS评分法在808例伤员伤情判定及预后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CRAMS评分法判断创伤伤员的严重程度及估计其预后,方法:对808例创伤患进行评分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创伤分值≥7分637例,占78.84%,分值≤6分171例,占21.16%,提示创伤分值与伤情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创伤评分联合血栓弹力图对急诊骨折合多发伤患者伤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162例临床资料,根据Crams评分将所有患者按照伤情情况分为重度创伤组(n=36)与轻度创伤组(n=126),对比两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创伤严重程度评分(AISISS),同时分析两组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K)、血块生成率(α角)、最大宽度值(MA)、凝血综合指数(CI)]。分析不同院前创伤评分与血栓弹力图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不同院前创伤评分联合血栓弹力图对急诊多发伤患者伤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轻度组Crams评分比重度组高,而APACHE-Ⅱ、AIS-ISS评分均较重度组低(P<0.05)。轻度组R、K值均小于重度组,而α角、MA及CI值均较重度组大(P<0.05)。Crams评分与R、K、CI呈负相关(r<0,P<0.05),与α角、MA呈正相关(r>0,P<0.005)。APA...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震级的地震对地震医学救援中三甲医院所收治伤员伤情的差异,为地震医学救援决策的制定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住院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比较两次地震伤员的性别、年龄、来院时间、受伤机制、伤情分类和治疗转归。结果共纳入汶川地震伤员1856例,其中男974例、女882例,年龄(45.8±22.7)岁;芦山地震伤员316例,其中男174例、女142例,年龄(43.0±23.1)岁。两次地震伤员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汶川地震伤员来院的高峰明显后移,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汶川地震中,重物砸伤和掩埋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芦山地震,伤情也明显较重,住院死亡率明显较高;与汶川地震伤员相比,芦山地震伤员中胸外、颅脑外伤的患者比例明显较高,四肢外伤的比例有所下降。结论(1)地震时地质物理破坏程度将会对地震伤员的受伤机制产生明显影响,高震级的地震,重物砸伤和掩埋伤的患者比例将会明显增高,相应的,高处坠落伤和跌伤的患者比例会下降,导致患者病情更重,死亡率更高。(2)地震时地质物理破坏程度将会明显影响到地震伤员的后送,越高震级的地震后,伤员来院的高峰会越往后推迟,甚至无明显的高峰出现,但病员流的时间会明显延长,对医院工作的影响较持久。相应的,在伤员后送影响不大的较低震级地震中,伤员来院的高峰会明显提前,病员流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对医院日常工作的影响持续较短。(3)伤员后送的障碍将会影响到患者的及时处理,从而影响到胸外、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最后影响到到院伤员胸外和颅脑外伤的构成比例。与震级较高的地震相比,在较低震级的地震后,应更加加强胸外科、神经外科的救治力量,以保证对此类伤员的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5.
四川汶川地震伤情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康斌  唐诗添  杨衡 《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2):731-732
目的研究四川汶川地震所致伤员的伤情特点和规律。方法对我院收治患者进行登记,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10)统计、分析其损伤的外部因素、疾病分类及构成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主要损伤外部原因为被物体击中和被物体挤压。疾病构成前5位为:胫腓骨骨折158例(13.37%),骨盆骨折122例(10.32%),脊柱骨折120例(10.15%),股骨骨折109例(9.22%),前臂骨折/脱位106例(8.97%)。结论深入研究地震所致伤员的伤情特点,对合理使用、调配医疗资源,更好地为灾民提供医疗服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创伤评分(Trauma Score,TS)是判断患者伤情严重程度的标准,其对多发伤患者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笔者对在运用创伤评分接诊创伤患者时发现其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骨科伤员伤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骨科伤员伤情特点.方法 对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5日收治的1410例汶川地震骨科伤员的基本情况和总体救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10例骨科伤员平均年龄48岁.受伤类别分别为钝器伤(744例,52.7%)、挤压/掩埋伤(379例,26.9%)、跌倒/坠落伤(287例,20.4%);骨折伤员1317例,单纯四肢软组织损伤者93例;261例伤员伴有其他伤病,其中截瘫伤员45例;挤压综合征伤员66例、气性坏疽伤员2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伤员76例、多器官功能哀竭伤员26例.共施手术912例次,其中骨折固定术402例,扩创术224例次,清创缝合术152例次,截肢术85例,植皮术29例次,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8例次,皮瓣转移术5例次,神经肌腱修复术4例次,关节镜手术2例次,人工关节置换术1例.66例挤压综合征伤员中,有49例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其中出现创面知名动脉大出血9例次,进行主干血管栓塞治疗20支.1410例骨科伤员中,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 老年伤员较多、伴发伤病多、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挤压综合征伤员创而处理难度大、截瘫伤员较少、截肢伤员较多,是汶川地震骨科伤员的伤情特点.  相似文献   

8.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本院收治现场转送伤员135名,本文就其伤情特点及救治方法等有关问题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玉树地震所致骨折伤员的伤情特点,为合理调配、使用医疗资源,更好实施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援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10年4月14至21日收治的582例玉树地震骨折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性别、年龄、民族构成,伤情分布,以及骨折特点(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结果 582例骨折伤员中男性占48.3% (281/582),女性占51.7% (301/582).不同年龄段所占比率大小依次为成人(81.6%,475/582)、老年(12.4%、72/582)、儿童(5.8%,34/582)、婴儿(0.1%,7/582).骨折伤员中85.1% (495/582)为藏族、汉族其次(12.0%,70/582).最常见的是下肢骨折(26.3%,153/582),其次是骨盆、髋臼骨折(21.6%,126/582),最少见的是手外伤(5.0%,29/582).骨盆、髋臼骨折伤员中女性例数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的男女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玉树地震骨折伤员中成年人占绝对多数,男女比率相当;骨折特点与伤员的年龄和性别无关系;地区特殊的房屋结构决定了开放骨折和合并挤压综合征的伤员比率相对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汶川、玉树、芦山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治疗方法,总结经验,为应急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对后送的406例伤员进行损伤分类,成立以骨科为主的医疗小组,请专家会诊手术,优先处理急、危重伤员,制定综合治疗措施。结果所有救治的伤员均未死亡,汶川地震中10例(11肢)行截肢术,3例截瘫,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汶川、玉树、芦山地震因地震强度、地域差异及发生时间的不同导致伤情不同,但治疗策略相同,根据伤员自身特点制定其具体治疗方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检伤分类技术在大型创伤事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运用检伤分类技术在大型创伤事故救治中的经验。方法 对我科2000年6月至2001年6月组织实施的7起大型创伤事故中86名伤病员运用实施检伤分类技术。结果 明显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患者死亡率。结论 救治前的充分准备工作是及时救治的首要环节;全面准确的伤情判断和病员分类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而高素质、技术全面精湛的护士则是实施此项技术的成功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比较汶川与玉树地震中收治伤员的伤情特点与治疗策略,总结救治经验,为改进应急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在两次地震中收治伤员的临床资料,分析伤情及救治特点并比较.结果 两次地震后伤员在伤情特点上存在明显差异,医疗策略基本相同,但在具体实施上存在差异.结论 在两次地震后送伤员医疗救治中能根据病情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和实施方法,疗效满意.应进一步总结经验,建立完善的应急医疗救援预案.  相似文献   

13.
创伤严重度改良评分法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严重度改良评分法对颅脑损伤患者伤情严重度的评估价值并与ISS进行比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1例颅脑损伤患者用RISS和ISS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死亡组RISS、ISS分值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RISS与ISS平均分值与病死率呈正相关,RISS计分平均26.13以上表示伤情严重,死亡率明显增加,各计分段RISS计分值均较ISS计分值高,且变化幅度大。结论:RISS与ISS计分法对颅脑损伤的伤情评估具有同步性,但RISS评分值较高,各计分段变化幅度大,更直观地反映了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的SIRS评分(R—SIRS)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275例严重创伤患者于入院时进行R—SIRS评分,同时统计患者的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及28天死亡率,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R—SIRS评分越高,患者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越长,28天死亡率越高。结论R—SIRS评分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验证修正创伤评分(RTS)用于躯干伤救治时的效能,针对效能不足之处进行改良,以提高RTS用于躯干伤救治时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急诊外科手术治疗躯干伤2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1例、女47例,年龄1~75 (33.7±14.1)岁.计算伤员的RTS,新增伤员入急诊时的血红蛋白(Hb)浓度以衡量失血程度,分析RTS与救治过程和结局的相关性,比较RTS评分正常组与评分异常组两组伤员在救治过程和救治结局方面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提示的对救治结局有影响的变量进一步做多因素分析,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改良的RTS. 结果 RTS与救治过程和救治结局各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性:RTS与受伤到手术时间(r=0.249,P<0.001)、胸腹腔出血(r=-0.255,P<0.001)、扩容总量(r=-0.244,P<0.001)和住ICU时间(r=-0.202,P=0.001)有关,不同RTS伤员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RTS评分效能不足主要表现在RTS评分正常组中仍发生伤员死亡(5.1%).单因素分析显示:RTS和急诊时Hb均与救治结局有关,将上述两变量带人回归拟合模型后得到了计算改良RTS评分的新公式:Logit(P死亡)=6.450-0.769×RTS-0.029×急诊Hb. 结论 改良RTS用于评估躯干伤时针对性更强,同时保持了简易、快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创伤评分与胸部创伤定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伤评分与胸部创伤定量杨建石应康综述据统计,胸部创伤(胸伤)占外伤的10.2%~62%[1,2],胸伤伴多发伤常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为度量胸伤和其它伤的程度及其对死亡的影响,欧美广泛采用创伤评分法。创伤评分与临床各科孤立采用的评分不同。我们所述的胸伤评...  相似文献   

17.
创伤评分量化评定伤情的严重程度.对创伤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损伤定级标准(AIS)是损伤严重度评分(!SS)的基础。AIS始于60年代中期,由美国多学科专家研究,1971年发表,经过6次修改。目前使用的是1990年修改的AIS90[1·ZIAIS的制定为医生研究治疗方案.推测预后;护理工作中判断伤情、制定护理计划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章义。我院1989~1996年在神经外科、创伤科开展创伤评分,介绍如下。!AIS的表示方法AIS是以解剖损伤为依据,每一处损伤均有其独立的AIS定级。它只评定伤情本身而不涉及后果。在定级时要求资料确切具体,…  相似文献   

18.
19.
创伤后早期,作为应激反应一部分的白细胞有一定变化[1,3].这种变化与伤情轻重关系如何,能否作为判断创伤程度的一项早期指标,值得研究.根据444例创伤早期白细胞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创伤早期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比值与伤情轻重有明显关系,可作为判断伤情的一项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20.
腹部创伤记分及276例伤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便的“腹部创伤记分法”,并按此方法将本院近五年手术救治的276例腹部外伤进行统计学处理伤情分析,认为此记分法能较合理地反映出腹部创伤严重度的基本情况。便于临床医生掌握使用。有益于基层医院用于指导临床伤情评估,抢救治疗及预后预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