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何惠玲  郭少冰   《放射学实践》2009,24(8):838-841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口咽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了解口咽癌及口咽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搜集42例经病理证实的口咽恶性肿瘤资料,对口咽癌与口咽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征象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口咽癌26例,恶性淋巴瘤16例。26例口咽癌均为单侧发病,20例形态不规则,17例边界不清,其中13例侵犯邻近结构,18例密度(信号)不均匀,内可见囊变或坏死区;增强后19例明显不均匀强化。16例淋巴瘤中,3例为双侧发病,¨例形态规则,13例边界清楚,12例密度(信号)均匀,增强后12例轻中度强化。口咽癌与口咽恶性淋巴瘤在形态、边界及侵犯邻近结构、密度(信号)、强化程度等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例口咽癌中有15例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单侧转移lO例,双侧转移5例;口咽恶性淋巴瘤中9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单侧肿大6例,双侧肿大3例。结论:口咽癌与口咽恶性淋巴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结合可以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从而为I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的CT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6例扁桃体淋巴瘤及14例扁桃体癌CT表现. 结果 16例淋巴瘤中,5例为双侧病变,14例边界清楚,15例密度均匀,行增强扫描的13例均呈轻、中度强化.14例扁桃体癌中,13例为单侧病变,11例边界不清楚,8例密度不均匀,增强后5例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侵犯2个或以上口咽亚解剖区.扁桃体淋巴瘤与扁桃体癌在边界、形态、密度及强化程度、周围侵犯等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扁桃体淋巴瘤及扁桃体癌的CT表现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口咽部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口咽部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照分析18例口咽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结果:11例腭扁桃体淋巴瘤和3例舌根淋巴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向口咽腔内突出的软组织肿块.4例咽侧壁淋巴瘤表现为口咽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病变范围较大,向周围弥漫性生长.CT和MRI可见病变的密度和信号均匀,可轻度强化,一般不发生坏死和囊变,肿块与相邻结构界限清楚.18例淋巴瘤患者有10例发现颈部有淋巴结转移.结论:CT和M RI能清楚显示口咽部恶性淋巴瘤的部位、形态、范围,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周围组织的侵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口咽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口咽恶性肿瘤及其侵犯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搜集 5 8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口咽恶性肿瘤资料 ,其中扁桃体区 2 5例 (鳞状上皮细胞癌 17例 ,恶性淋巴瘤 8例 ) ,舌根 19例 (鳞状上皮细胞癌 15例 ,恶性淋巴瘤 4例 ) ,软腭 13例 (鳞状上皮细胞癌 12例 ,恶性淋巴瘤 1例 ) ,咽后壁鳞癌 1例 ,并对肿瘤及其侵犯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口咽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在CT上主要表现为相应部位的软组织肿块 ,边界欠清 ,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软腭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 2例 (P <0 .0 5 ) ,舌根和扁桃体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则分别为 11例和 14例(P >0 .0 5 ) ;翼内肌可被肿瘤侵犯 ,分别为软腭 5例 ,舌根 0例 ,扁桃体区 3例 ;腭舌沟改变为 ,软腭 6例 ,舌根 4例 ,扁桃体区 16例。结论 口咽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各有特点 ,CT扫描是很好的辅助检查方法 ,可以较好地诊断口咽恶性肿瘤及其侵犯范围 ,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Waldeyer环淋巴组织增生及恶性淋巴瘤的MRI和CT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照分析 172例Waldeyer环淋巴组织增生及 2 1例恶性淋巴瘤的MRI和CT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结果 :172例咽部淋巴组织增生可发生于双侧咽扁桃腺、腭扁桃腺或舌根部、软腭等 ,也可沿咽壁弥漫肥厚、增生 ,引起口咽腔狭窄 ,其中 5 5例伴有睡眠时呼吸暂停综合症 (OSAS)。CT表现为增生组织或咽部弥漫性增厚 ,边界锐利 ,平扫为均匀等、高密度 ,可轻度均匀强化。MRIT1WI表现为等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颈部无肿大淋巴结。 2 1例恶性淋巴瘤有 10例发生在腭扁桃腺 ,3例在舌根部 ,均表现为向咽腔突出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5例鼻咽和 3例咽侧壁淋巴瘤均表现为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 ,病变范围较大 ,向四周弥漫生长 ,但无颅底及周围结构损害。MRI和CT可见肿块的密度和信号均匀 ,可轻度强化。 2 1例恶性淋巴瘤有 13例发现颈部淋巴结受侵。结论 :MRI和CT能清楚显示Waldeyer环淋巴组织增生和恶性淋巴瘤的部位、形态、范围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受侵和周围组织的侵犯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20例,其中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8例。结果:12例良性肿瘤中,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者11例,边界不清者1例;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其中密度均匀者5例,密度不均者3例。8例恶性肿瘤中,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并伴邻近组织器官受侵者7例,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者1例;其中6例行增强扫描,均见不同程度强化,肿瘤密度均匀者1例,密度不均者5例,其中2例中心可见大片低密度坏死;8例恶性肿瘤中,4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面神经受累。结论:CT扫描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Waldeyer环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Waldeyer环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分析23例Waldeyer环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和手术、病理结果。结果11例腭扁桃体淋巴瘤和3例舌根淋巴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向咽腔内突出的软组织肿块。5例鼻咽和4例咽侧壁淋巴瘤表现为鼻咽腔或口咽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病变范围较大,向周围呈弥漫性生长,无颅底和周围结构损害。CT和MRI可见淋巴瘤的密度和信号均匀,呈轻度强化,没有发生坏死和囊变,肿块与相邻结构界限清楚。23例淋巴瘤有15例发现颈部有淋巴结转移,5例鼻咽淋巴瘤中,3例侵犯鼻腔。结论CT和MRI能清楚显示Waldeyer环淋巴瘤的部位、形态、范围,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周围组织的侵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分析腮腺各类型原发恶性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19例,包括粘液表皮样癌8例,腺泡细胞癌及腺癌各3例,鳞状细胞癌及恶性混合瘤各2例,腺样囊性癌1例。结果:临床有面神经受累症状者7例,其中6例肿瘤侵及深,浅二叶。19例中,5例肿物呈圆形或椭圆形,14例呈不规则形;6例边缘清楚,13例边缘不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结构受侵。17例行增强扫描,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10例明显强化。肿瘤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15例,内部有不同形态的低密度区,其中4例中央有大片低密度坏死,9例合并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面神经受累症状为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如肿瘤侵及深,浅二叶时诊断更为可靠;肿物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楚,明显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咽部小涎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MRI表现特征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口咽部小涎腺BCA临床与MRI表现,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33.5±18.6)岁。结果 7例口咽部小涎腺BCA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向口咽腔突出的软组织肿块。MRI信号均匀,可见轻度或明显强化改变,肿块内无坏死或囊样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结论 MRI检查能够清楚显示口咽部小涎腺BCA的部位、形态、范围及其与邻近组织关系,完全能够满足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0.
咽部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国内对鼻咽、喉咽病变已有较多研究,而对口咽部病变报道甚少,口咽是指软腭至会厌上缘(或舌骨)水平的一段咽腔,前上方经咽峡与口腔相通[1],临床肉眼检查及活组织检查方便易行,但对病变向深层组织的浸润及粘膜下的病变则难以准确地判断。本文回顾分析了25例口咽部恶性肿瘤的CT表现,结合文献探讨CT对口咽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及限度。1 材料与方法1996-01~1998-09月共收集口咽部恶性肿瘤25例,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其中鳞状上皮癌17例、淋巴瘤7例、腺泡细胞癌1例。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15~81岁,平…  相似文献   

11.
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鼻腔淋巴瘤的CT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对肿瘤范围、密度、形态边缘和骨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侵犯外鼻及鼻旁皮下20例、上颌窦17例、筛窦16例、鼻咽12例、眼眶10例、蝶窦7例、额窦4例、对侧鼻腔5例,个别病例侵犯颞下窝、颅前窝、颞窝、上腭和眶下裂。肿瘤分期:一期6例,二期10例,三期16例,四期2例。大多数病例病灶呈弥漫浸润状,边缘不清楚,密度均匀23例,稍不均匀11例,多数呈轻度强化。22例伴有骨质吸收破坏,12例无骨质异常。结论:鼻腔T细胞型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病变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病变CT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CT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及内膜癌分期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的CT增强表现,包括内膜癌43例,恶性中胚叶混合瘤、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各1例,内膜增生4例,息肉1例。对43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对比。结果 50例病变CT检出47例(94%),未显示3例(6%),定性诊断正确37例(74%)。43例内膜癌诊断正确35例(81.4%),3例未显示,3例漏诊;分期正确27例(62.8%),低估病变10例(23.3%),高估病变6例(14.0%)。病变表现:全部病变为密度低于子宫肌壁的软组织影,边缘不清晰、分叶或不规则49例,密度均匀27例,不均匀23例,伴有子宫前后径增大35例(70%),内膜增厚47例(94%)。肌壁内缘模糊、不规则、肌层变薄、厚薄不均19例;官颈大、密度变低或不均匀7例;子宫外缘模糊1例,盆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肺或卵巢转移各1例,均为子宫内膜癌外侵表现。结论 CT扫描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及分期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确诊为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 4例中双侧病灶3例,单侧病灶1例,共计7侧病灶;瘤体较大,长径5.6~7.8cm,平均6.3 cm;边界清晰6侧,边界不清1侧;肾上腺明显增粗伴局部肿块4侧,肾上腺轮廓消失、呈不规则形3侧;CT平扫密度均匀6侧,密度不均匀1侧;行双期增强扫描,均匀强化5侧,不均匀强化2侧,其中1侧病灶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区。结论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据此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4.
卵巢淋巴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卵巢淋巴瘤的CT、MRI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卵巢淋巴瘤5例,3例CT检查(其中1例平扫加增强,2例直接增强扫描);2例MRI检查(平扫加增强)。结果(1)4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1例为Burkitt淋巴瘤),1例外周T细胞性NHL。(2)5例中未见原发性卵巢淋巴瘤。(3)盆腔双侧肿块3例,单侧肿块1例,多发肿块1例。最大直径4.5~17cm,平均7.4cm。5例中4例边缘清晰,圆形或卵圆形各1例,分叶状2例;1例边缘欠清,分叶状,与周围组织略见粘连。(4)CT表现:平扫1例病灶为等密度,未见钙化;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2例轻至中度强化伴少许斑片状低密度影。(5)MRI表现:2例T1WI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1例轻度均匀强化,1例边缘不规则中度环形强化。(6)5例中3例伴大网膜、肠系膜、腹膜后及盆腔淋巴结肿大。结论当盆腔存在双侧肿块,均质结构,无明显坏死,无明显强化,伴肠系膜、腹膜后、盆腔等部位淋巴结肿大,提示卵巢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5.
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椎间型感染性脊椎炎(IIS)的CT及MRI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IIS的CT及MRI表现,其中颈椎1例,胸椎3例,腰椎4例。6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有2例仅行MR检查)。结果:3例表现为椎间隙单侧椎体局限性病变(局限型),5例病变累及椎间盘及其上下椎体(弥漫型)。局限型CT表现为椎体终端板及终端板下局限性破坏,早期边缘呈晕征(高密度),并可逐渐扩大,治疗后逐渐减小形成硬化边;MRI显示病变为长T1、T2信号,与椎间盘界限清楚,注射Gd-DTPA后边缘明显强化。局限型一般不伴有周围软组织肿胀.弥漫型CT及MRI均表现为且相对较小,可与结核鉴别。结论:CT和MRI有利于IS的诊断和分型,便于疗效的监测,相比较而言,MRI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采用CT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结果4例均表现为肝脏单发病灶。CT表现:平扫肝脏病灶呈低密度(3/4)或稍低密度(1/4),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较清;增强扫描显示无明显强化(1/4)或轻度强化(3/4)。2例肿瘤中见血管走行,类似“血管漂浮征”,血管无明显狭窄、受侵表现。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可见“血管漂浮征”,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表现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45例按病灶形态分为结节型(16例)、肿块型(15例)、浸润型(8例)和实变型(6例)。CT表现:7例边缘清晰光整,10例呈锯齿样改变,12例见有细毛刺,8例边缘模糊,8例边缘呈不规则样。10例结节型和10例肿块型病灶行平扫加增强。结节型:病灶均匀强化3例,环状强化3例,不规则强化2例,不增强2例;肿块型:病灶均匀强化4例,环状强化3例,不规则强化2例,不增强1例。6例环状强化病灶内有液化坏死。16例病灶内见支气管充气征,12例见支气管血管束异常,20例病灶位于胸膜旁。结论:局灶性机化性肺炎CT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的特征性,CT诊断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拟似肺癌的肺结核螺旋CT表现特征及其手术病理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误诊为肺癌的肺结核螺旋CT表现特征与手术病理所见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搜集术前误诊为肺癌,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结核30例。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扫描,回顾性地评价螺旋CT表现与手术及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1)25例CT表现为肿块或结节,其中密度不均21例,空洞12例,卫星病灶22例。20例行增强扫描,60%(12/20)呈外周部分或环状强化,40%(8/20)无明显强化。病理为上皮样细胞及纤维组织包裹干酪样物质。(2)5例表现为肺叶、段实变或不张,其中表现为叶、段实变3例,支气管狭窄伴肺不张2例。病变密度不均匀5例,多发小空洞4例,钙化灶2例,卫星病灶5例,2例病变周围有支气管扩张。病理为干酪灶与增殖结节融合。结论病变的形态、密度、强化特征以及卫星病灶、病变周围支气管扩张等螺旋CT征象有助于不典型肺结核与肺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侧肾上腺淋巴瘤CT、MRI动态增强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6例。其中继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5例,原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1例。男4人,女2。年龄35~75岁,平均63岁。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1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2名高年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变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强化程度,以及是否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果:12个病灶中,6个病灶呈椭圆形,肿块形4个,2个病灶呈肾上腺增生改变。肿瘤直径3.9~8.0cm。10个病灶CT平扫密度均匀,2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一个病灶内可见坏死。平扫CT值为24.1~35.2HU,平均25.5HU;CT动态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10个病灶均匀强化,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条状、网格状强化。动脉期CT值28.3~44.7HU,平均31.6HU。门静脉期继续强化,门静脉期CT值36.4~64.6HU,平均48.7HU。MR扫描T1WI信号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扫描信号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3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名医师诊断正确4例,2例误诊。结论: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少见或范围较小,CT、MR动态增强呈轻~中等程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较均匀。肾上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术前CT、MR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