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微粒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射剂特别是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已普遍引起人们的关注,较大的微粒可引起血管栓塞,导致静脉炎和形成肉芽肿等不良后果。故2000版药典中规定输液中不容性微粒不得超过规定限量要求,此项标准作为药检合格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输液在与其化注射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配伍后往往引起不溶性微粒的变化,下面将我院常用于输液配伍的几种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中进行微粒数测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七种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靖贤 《中草药》2002,33(10):899-901
静脉输液中微粒过多会造成局部血管堵塞 ,供血不足 ,产生静脉炎和水肿、肉牙肿、过敏反应、热源样反应等[1]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起效快、作用持久、副作用小 ,临床上常与输液配伍静滴 ,而其与输液配伍后 ,配伍液的澄明度合格但不溶微粒超标 ,潜在危害较大。本研究对几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的配伍液进行了不溶性微粒检测 ,证实了输液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不溶性微粒超标的可能性 ,并观察到不同粒径的不溶性微粒倍增程度不同。1 材料与仪器1 .1 实验材料 :葡萄糖注射液 ( GS,…  相似文献   

3.
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韦曦  吕超智  杨荔  陈晖  崔洁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477-1480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已众所周知,2005年版《中国药典》比较2000年版对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查有了更严格更明确的规定。作者对本院2003年以来临床输液反应残液的检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送检的175例输液反应残液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检出含细菌内毒素大于0·5 Eu·mL-1的有11例,占6·3%;而可见异物检查、不溶性微粒检查不合格的有112例,占64%,输液中加入中药注射剂的输液反应残液绝大多数可见异物检查、不溶性微粒检查不合格,....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6种中药注射剂与不同厂家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方法:采用《中国药典》附录光阻法测定配伍前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结果:配伍后混合溶液中不溶性微粒(尤指≥2μm和≥5μm)显著增加,且同一中药注射剂与不同厂家输液配伍后结果亦有所差别。结论: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及对其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加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六种输液配伍的微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与不同输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的变化,避免其配伍时不溶性微粒增加的危害,选择出最适宜与其配伍的输液。方法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与六种输液配伍,用微粒分析仪测定配伍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六种输液配伍后,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所增加;与10%G.S、R.S、50%转化糖注射液配伍后≥10μm的微粒数均超标;与0.9%N.S、5%G.S、5%G.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规定。结论银杏达莫清注射液配液时,应选择5%G.S、0.9%N.S或5%G.N.S为宜。  相似文献   

6.
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中国药典》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了严格的限量控制。静脉用中药注射液是与大输液相类似的无菌制剂 ,我院临床上通常是将茵栀黄注射液、苦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加入输液中与输液同时静脉滴注。为了考察静脉用中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分布情况 ,笔者作了如下实验。1 仪器与药品双人超净工作台 ,SED— 2 0 2型 (安徽蚌埠净化设备厂 ) ;KF- 4型微粒计数器 (湘西仪器仪表总厂天平仪器厂 )。氯化钠…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5种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用量在2种常用溶媒中稀释成输液,测定5种中药注射剂在输液不溶性微粒。结果:5种中药注射剂的原药不溶性微粒符合规定,但配成输液后其不溶性微粒大量增加,其中2种不符合《中国药典》对静脉注射剂的要求。结论:输液加入中药注射液后不溶性微粒的明显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双黄连粉针与4种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考察双黄连粉针与4种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变化情况。方法利用ZWF-4D型注射液微粒检测仪测定双黄连粉针与4种输液配伍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目。结果各配伍液中≥25μm,≥10μm,≥5μm,≥2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增加,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增加的程度有别。结论应重视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多与输液不良反应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38种常用中药注射液与8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晓兰  张维  郭景仙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9):1516-1518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对传统医药的研发,静脉用中药注射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而静脉用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已引起医药界的高度重视。由于在临床治疗中,药物要加入各自的溶媒溶解或稀释后才能静脉注射,药液通过一次性输液器后的微粒数才是进入人体内的不溶性微粒数,因此药物与溶媒的合理配伍,是减少不溶性微粒数的重要环节。笔者选择常用的38种静脉用中药注射剂,及常用的8种溶媒,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汇总其在临床的使用情况,分析在相互配伍中的应用要点,为临床安全使用静脉注射剂提供帮助。1材料来源1·1查阅数据库查…  相似文献   

10.
我国静脉注射剂中微粒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陆敏仪  李梅  周崇煜 《中成药》2001,23(3):216-220
综述了静脉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现状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收集查阅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了不溶性微粒的污染现状、特性、测定仪器及测定方法,比较了美、英、日、中4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的检测方法及限度,提出了6条控制微粒污染措施以提高静脉注射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4种中药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及pH值的变化。方法:用微粒分析仪和pH计测定配伍前5%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的微粒数目及pH值,并考察配伍后不同时间测得的微粒数及pH值改变。结果:配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配伍前(P〈0.01或P〈0.05)。结论: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在临床应用中密切注意不溶性微粒的监控,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静脉滴注药物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研不同厂家、规格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基本情况;定量研究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普通病房复配的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差异;观察输液器对不溶性微粒的截留作用。方法采用光阻法对输液及在不同环境下配置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测定。结果不同厂家输液微粒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静脉药物中心内复配的药物微粒数较病房配置的明显减少;经过输液器后所有输液及复配液均符合中国药典关于>100 mL输液不溶性微粒质量标准。结论注射剂及大容量输液的质量、后期复配的环境、操作都是决定输液中微粒的重要因素。输液器是防止输液微粒进入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丘百珠 《环球中医药》2013,(Z1):146-147
目的探讨中药静脉注射液与葡萄糖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目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对配伍前的葡萄糖大输液及其与5种中药注射液配伍后的微粒数目进行分别的测定,同时对配伍后不同时间点的微粒数进行统计比较。结果5种中药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中小微粒的数目明显多于大微粒的数目;葡萄糖大输液与5种中药静脉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目显著增加,同时6种样品配伍液的不溶性微粒≥10μm的数目明显比≥25μm的数目多,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静脉注射液与葡萄糖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目会显著增多,临床应给予该现象以充分的重视,从而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2种静脉用中草药注射剂加至输液后的不溶性微粒的粒径及数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微粒分析仪测定静脉用中草药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结果:输液用中草药注射剂相对西药注射剂所含微粒数多且有相当部分中药注射剂微粒数超标。结论:中药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应严格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13种中药注射液在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下配置后在不同时间及不同药物浓度中的不溶性微粒。方法:模拟临床输液配置操作过程,对浙江省中医院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配置后,采用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光阻法,测定进入病人静脉前液体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药物配置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药物浓度增大,不溶性微粒数增多;输液配置完毕后,放置时间越长,不溶性微粒数越多。结论:我们在配置静脉输液时要根据临床规定用量,控制药物的浓度,不宜过大;输液配置完毕后要尽快用于病人,减少输液的放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鞣质的加入量对中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探索鞣质的存在与不溶性微粒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在经检测合格的茵栀黄注射液中加入不同量的鞣质,制成含不同浓度鞣质的模型注射液,作为测试样品。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所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第一法,光阻法,测定各测试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数量,并比较放置5个月后各注射液样品中微粒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0月相比,粒径≥10 μm和25 μm的微粒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结论 推测当鞣质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可促使中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双黄连注射液与4种抗生素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这4种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配伍。方法利用GWF-5 J型微粒分析仪分别计数上述配伍后≥5μm,≥10μm,≥12μm,≥20μm,≥25μm,≥50μm的不溶性微粒数,并进行比较。结果4种抗生素与双黄连注射剂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标准,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5μm,≥10μm,≥12μm,≥20μm,≥25μm,≥5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多于配伍前。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这两种注射液与双黄连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也比配伍前有所增多,但低于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论临床上双黄连注射液与这些药物联合应用时,宜分别放在不同输液瓶中,以避免因不溶性微粒数的增加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8.
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 ,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较为严重 ,造成血管栓塞、静脉炎、肺肉芽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 ,近年来 ,由于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微粒污染反应 [1 ]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根据临床工作实践及有关文献资料 ,分析引起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诸多因素 ,以期更好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1 影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因素1 .1 药物因素1 .1 .1 液体本身因素药液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及出厂前未经严格把关 ,达不到《中国药典》规定的微粒标准。1 .1 .2 输液中加入药物致微…  相似文献   

19.
输液微粒是指注射液中流动的不溶性物质。输入含有大量不溶性微粒的液体,可造成血管栓塞、梗死,水肿,炎症,血栓,肉芽肿,热源反应,过敏反应静脉炎等。现就输液微粒污染原因及预防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采用精密输液器输注中药注射剂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红梅  支英杰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758-2759
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在生产、配制及输注过程中可能产生不溶性微粒,是引发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如静脉炎、过敏反应等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控制中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输入人体对于安全用药至关重要,笔者从对输液微粒的认识、中药注射剂与液体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加的现象及原因分析、普通输液器与精密输液器的优缺点比较等方面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控制中药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输入血管,从而降低部分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常规采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注中药注射剂是最理想、最有效、最安全的输液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