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统一东北玉米生态区内的积温带划分标准,研究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玉米熟型分布的影响,为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品种选择和区域有序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文章利用1981—2019年东北地区223个气象站的39年气温资料,以≥10℃年活动积温为指标、200℃·d为分级标准,对积温带进行重新划分,根据积温与叶片数的对应关系,确定玉米熟型分布,分析积温带和玉米熟型的时空变化。结果 东北地区可分为10个积温带,第一至第七积温带为玉米潜在种植区,积温和玉米熟型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潜在种植区内积温和熟型呈马蹄形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分布,与基准期(1981—2010年)相比,2011—2019年积温带北移东扩,中熟和中早熟品种扩张最明显。结论 年活动积温2 300℃·d(AAT10)等温线可作为东北地区玉米实际种植的北界,玉米熟型区划可作为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最高熟型标准;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整体热量条件改善,吉林、黑龙江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和晚熟化种植最明显,目前主产区以种植中晚熟及更晚熟品种为主,大兴安岭对玉米分布起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云南的资源和气候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东南亚,乃至全球渔业发展,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的战略构想。方法 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综合分析论述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和重要意义,在气候条件、种质资源、淡水资源等必备条件方面论证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不可替代的优势。结果 (1)云南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特有渔业种质资源、充足的淡水资源,为建设我国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滇南地区日照充足,积温高,鱼类可周年生长,提早性成熟,缩短繁育周期,提高良种选育效率,为快出良种、出优质良种提供了极佳的气候条件。(3)云南是我国淡水渔业种质资源的宝库,分布鱼类达629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种类总数的39.93%,居全国各省市之首,其中有大量性状优良的特有物种,开发利用潜力巨大。(4)云南淡水资源蕴藏量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人均的2.3倍,澜沧江下游的西双版纳州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的4.6倍,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5.7%,发展渔业是符合大食物观,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因此,云南完全具备建设成为我国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的必备条件。结论 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省淡水渔业种业南繁基地是可行和必要的,将服务于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优化云南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将支撑我国淡水养殖业升级换代,满足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还可以澜沧江—湄公河下游的中南半岛国家为依托,向全世界提供中国新品种和中国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乡村产业,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重要意义。黄桃是湖北省江陵县三湖农场的特色农产品,通过识别黄桃种植区并预测其潜在适生区,将有助于黄桃生产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文章选取哨兵二号遥感影像,利用时间序列植被指数、物候特征以及随机森林分类器方法对研究区黄桃种植区进行提取。在此基础上,选取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黄桃在江汉平原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 (1)黄桃开花是利用遥感进行黄桃种植区提取的重要物候特征,黄桃种植区提取的总体精度为87%,kappa系数为0.84,分类精度较好,可满足应用要求;(2)最大熵模型MaxEnt精度显示AUC值为0.993,说明预测结果可靠,可用于黄桃潜在适生区的预测;(3)黄桃的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江陵县中北部、沙市区南部、潜江市东南部以及公安县东北部,宜城市和京山县北部也适宜黄桃的种植;(4)最高及最低太阳辐射、最低气温、高程为影响黄桃生长的主要环境变量。结论 该研究成果能够为黄桃的空间布局优化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研究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丰富和深化乡村地理学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和量化统计等方法,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相统一的“美丽森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对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 (1)整体上,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呈现“中部局部集聚,四周小分散”的棋盘式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凝聚态势,显著性较强。(2)区域上,国家森林乡村在六大流域和八大区域上呈现典型的不均衡性状态,西侧澜沧江流域与北侧长江流域分布最较多但密度小,滇西、滇西南数量多于滇西北、滇东北和滇东南。(3)空间密度上,大致形成东西、东北—西南走向的两个高密度带绵延区和四个高密度集聚中心。(4)空间相关上,空间正相关显著,由西侧热点区向东侧冷点区过渡,呈现东西相反的对称格局。(5)影响因素上,“山—水—坝”相间的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生态价值地位的提升,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基础性地位更加牢固。结论 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反映了当地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是区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甲烷(CH4)是强效温室气体,减少CH4排放能有效在近期内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稻田是作物系统CH4主要排放源,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在稻米充分供给和粮食安全下如何有效控制稻田CH4排放存在挑战。方法 文章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稻田CH4排放现状和估算结果,从灌溉、施肥、品种、耕作、栽培等方面综述主要CH4减排技术及效果,梳理相关减排政策,分析我国稻田CH4减排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 (1)中期晒田、节水灌溉是稻田CH4减排的关键手段,优化施肥管理、改进秸秆/有机物料还田方式、生物炭、低排放品种、水稻直播和种养结合等有助于控制CH4排放。(2)在保障水稻增产和农民增收前提下,应当创新集成现有稻田CH4减排技术,加大轻简化减排技术研发推广,构建稻田CH4排放监测、报告、核查体系和低碳激励机制,加强农业绿色低碳政策引导,并明确CH4减排路径。结论 通过技术优化、研发创新、宣传引导、监测报告、激励机制有助于实现我国稻田CH4排放的有效控制,研究结果可为稻田CH4减排政策制定和水稻绿色低碳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云南省地形起伏度大,立体气候资源丰富,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测度其农业生态效率,并从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3个维度选取10个驱动因子分析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方法 文章运用超效率的SBM模型,基于2008—2018年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农业面板数据,测度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1)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但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上呈东西部、南北部相对高、中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且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效率正相关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从局部空间自相关来看,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域数量在逐年递减,集聚性呈下降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及南部,向邻接县域扩散的趋势明显;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部和东南部。(3)从影响因素看,社会经济因素仍是目前农业生态效率主要影响因素,但其作用强度不断下降,自然环境因素特别是地形起伏度解释力不断上升,不同驱动因子对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差异明显,且驱动因子交互作用会增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结论 云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显著,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地形起伏度、降水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程度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明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基于1961—2020年宁夏1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等数据,采用国际气候诊断与指数小组(ETCDD-M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线性趋势法、克里金插值法、小波分析等方法,明确宁夏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并探讨人类活动与极端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 (1)宁夏的极端气温指数中,暖夜、夏日日数、持续暖期日数和年最大日最高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霜冻日数、冷昼、持续冷日日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年最大日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2)在空间分布上,暖夜、夏日日数、连续暖期日数和年最大日最高气温的变化率在引黄灌区变化率较大,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霜冻日数、冷昼、连续冷期日数在全区均呈现下降趋势,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区下降趋势变动较为明显。(3)极端高温指数的变化率在北部引黄灌区较高,全区呈现出升温态势。(4)宁夏4个极端降水指标变化并不显著,但区域间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南部山区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率较高且呈正向变化,而北部引黄灌区降水年际变化率远低于南部山区且降水趋于减少。(5)1987—1992年极端高温指数和极端低温指数存在显著共振周期,极端高温指数上升领先极端低温指数。(6)极端气温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增加、城市化率的上升和建筑面积的增加,与月最高温日值都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反映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极端高温指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关系。结论 极端气候变化特征表明,宁夏地区高温事件增加,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降水年际波动幅度较大,地区差异显著,并且人类活动可能与极端气候变化存在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食物系统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的比重已达到30%。聚焦居民收入增长对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碳排放效应,从饮食结构视角考察居民收入增长导致的食物系统碳排放变动。方法 文章从微观视角运用EASI需求系统模型分析不同收入增长模式下食物系统碳排放的可能增长路径。结果 (1)收入增长会使碳排放密集型的牛羊肉等动物类食物的消费量快速增长;(2)在不考虑收入分布变化的收入增长10%~50%的情景下,人均食物系统碳排放的变动在-5.23%~13.99%,收入差距缩小和中等收入群体壮大的收入增长模式则会使排放进一步增加;(3)在收入增长幅度低于30%时,农业减排技术进步可以有效中和食物系统碳排放增长,反映出农业减排技术进步对于减缓食物系统碳排放的重要性和有限性。结论 有必要制定依靠农业减排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减排策略,进一步促进饮食的健康和环境协同增效,引导居民的饮食结构向果蔬等植物类食物及“低畜肉,高禽、蛋、奶、水产品”的动物类饮食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川西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开展生态脆弱区域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作物规划管理,以及拓宽当地农户增收致富渠道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四川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综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栅格指数模型,构建川西高原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1)典型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中气候条件影响较大,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相对较小。(2)大白菜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中游和岷江流域,其中高适宜区1.652 5 万hm2;苹果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流域河谷山地和岷山山脉,其中高适宜区36.121 5万 hm2;梨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中游和岷江流域,其中高适宜区31.025 3万hm2;甜樱桃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和岷江流域的河谷和山地,其中高适宜区16.891 4万hm2;核桃种植适宜用地主要分布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和岷江流域的河谷区,其中高适宜区41.913 7万hm2。(3)从县域空间尺度上评价,川西高原推荐种植核桃和梨的县(市)最多,分别为22个和16个。推荐种植大白菜的县(市)最少,只有3个。(4)川西高原农业产业光温条件好、气候垂直变化显著,但常受低温等极端天气影响;耕地比重小、分布零散且耕地质量低;低纬度高海拔同时地势高耸、地形破碎;交通和灌溉设施薄弱,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川西高原典型作物产业发展。结论 研究结果符合川西高原典型作物种植现状,但是该研究构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中对内源性因素考虑不够,缺乏对劳动力、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分析,同时缺少对科学技术、法律法规、政策、市场等外源性因素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碳排放增长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耕地作为碳源和碳汇双重作用载体,剖析其碳排放演进特征显得极为重要。方法 文章基于1997—2020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变更数据和农业数据等,对农作物生育过程中碳吸收及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做了分类测算。结果 (1)江津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碳汇均成增长趋势,与1997年相比,碳排放增加了3.46万t,涨幅高达86.86%,碳排放强度涨幅为91.18%,主要碳源是农业化肥施用和农膜使用;(2)碳吸收增加了50.30万t,涨幅为27.31%,碳吸收强度涨幅为30.78%,蔬菜、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碳吸收贡献比最大;由于碳吸收远大于碳排放,碳汇值均为正值,与1997年相比涨幅为26%,碳汇强度涨幅为29.50%;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比1997年相比均为增加态势,碳足迹增加0.11万hm2,涨幅为42.31%,单位面积碳足迹增加了0.011hm2/hm2,涨幅为45.45%,但24年间净碳足迹值均为负值。结论 近24年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处于碳生态盈余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川西横断山河谷是我国乃至世界高山酿酒葡萄的新兴产区,赤霞珠是该区域主栽品种之一。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得该区域与其他酿酒葡萄主产区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科学评估川西横断山河谷区赤霞珠适宜空间分布,可促进该区域酿酒葡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综合运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构建了赤霞珠适宜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模型,筛选出主导环境变量,利用存在概率划分适宜等级,预测了赤霞珠在川西横断山河谷的适宜分布。[结果]赤霞珠适宜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模型准确度非常好(AUC>090)。在川西横断山河谷,主导环境变量依次为最热月平均气温、海拔、pH、秋季降雨量、年日照时数、年温差、全氮。川西横断山河谷大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低适宜区约为2 2752km2,中适宜区约1 29608km2。高适宜区面积为1 16428km2,且集中分布在丹巴县、小金县、金川县、九寨沟县和巴塘县。[结论]MaxEnt模型通过存在概率进行作物分布模拟和预测,对作物适宜区划具有较强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对于不同区域和作物应注意环境变量,空间尺度,物种采样位置等问题,提高作物适宜区划精度。最后应加快该区域生产空间调整,在丹巴县、九寨沟县、金川县、小金县、巴塘县赤霞珠还有很大潜力空间,在黑水县、马尔康市、松潘县、白玉县、德荣县、康定县需适度发展,在汶川县、理县、茂县、稻城县、乡城县,应加强生产管理,减少不利环境影响。仁和区不宜再进行规模扩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草果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的作物,目前草果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市场前景极好。随着草果社会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草果种植面积也在迅速扩大,但至今对云南草果种植区域适宜性和生产情况还缺乏系统调查和科学评价。通过对云南草果主要种植区域气候适宜性的初步评价,为云南大力发展草果产业提供参考。[方法]首先,对云南草果主要种植区域的14个县45个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和气象资料的收集;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第三,根据草果的生长习性,设定理想的草果生长标准样本,进行加权综合评分;最后,根据得分最高的县、乡气候指标作为标准点进行灰关联度分析。[结果](1)云南草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北纬22°71'11″~27°87'53″、东经97°90'86″~105°63'33″,海拔714~2 023m,郁闭度50%左右的旱冬瓜树和核桃树等阔叶林下。同时,极端低温会造成草果的大幅度减产。(2)划分出适宜云南草果种植的3种不同气候区域的县和乡镇,最适宜区的县有马关、屏边、绿春和福贡,次适宜区的县有麻栗坡、金平、龙陵、贡山、腾冲和陇川,较适宜区的县有富宁、元阳、澜沧和泸水;最适宜区有富宁县的木央镇等8个乡镇、次最适宜区有马关县的古林菁乡等19个乡镇,较适宜区有腾冲县的猴桥镇等18个乡镇。[结论]云南草果种植区域广,以生态适宜性气候因素划分的云南草果种植乡镇的生态适宜性差异明显,研究结果对草果种植生产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实证的视角研究云贵民族地区环境意识、社会阶层以及民族文化对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以期对现有的环境行为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以及为促进农村居民环境行为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在云贵民族地区收集到的355份统计问卷,构建了环境意识、社会阶层以及民族文化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模型。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农村居民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民族文化对公民行为和消费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社会阶层中的受教育程度对生态管理行为和消费行为均有显著正向作用,民族身份对生态管理行为和说服行为都有显著负影响,收入只对公民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3)环境意识中的环境问题认知和环境情感价值对于4种环境行为类型都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保护态度对生态管理行为、公民行为和消费行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环境状况感知只对说服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因此,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和复兴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用来促进云贵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规划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全省范围内的乡村旅游规划布局,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云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结果]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可以将乡村旅游资源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村落古镇景观型、民族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环境型、农事农耕生产型和特色物产经济型。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具有各自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具体可分为6个区:滇中湖泊盆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和滇西南低上山河谷乡村旅游资源区、滇西北高原山地乡村旅游资源区、滇东南喀斯特山水乡村旅游资源区和滇东北红土高原乡村旅游资源区。云南省乡村旅游实行分区规划,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区域保持一致,也分为6个区域。[结论]云南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特点突出,全省乡村旅游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对提高区域经济收益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产地优势入手分析云南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以期为云南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提供借鉴。[方法]文章根据云南省特色农产品的年产量及其在全国的地位和发展优势,确定其主要特色农产品为茶叶、烟草、咖啡、野生菌和鲜花,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从土壤、气候特点和交通区位等方面分析云南省主要特色农产品的产地优势。[结果]云南省四大产茶区以山地红壤为主,土壤偏酸性,温度适中,降雨充沛,湿度大,完全符合茶树的生长条件,该地具有天然的产茶优势。云南由于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日照充足且夏季气温偏低,对烤烟糖分积累有益,其烟碱含量相对较低,尤其是六大烤烟产区气候环境完全符合烤烟生长条件,特别适宜烤烟生长,因此云南六大烤烟产区的烤烟产量历年位居全国第一。云南省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符合小粒咖啡生长的要求,再加上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咖啡大量销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云南高温高湿的环境完全符合野生菌生长的要求,使多种野生菌在云南大量繁殖。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水热条件共同作用下,云南花卉具有周年生长的优势。[结论]云南省盛产多种特色农产品主要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气候条件。根据不同农产品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可将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划分为滇西茶叶和烤烟产区、滇东烤烟产区、滇西南咖啡产区、滇南野生菌产区和滇中鲜切花产区5个区域。借助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集约化生产,云南省特色农产品必将会充分发挥产地优势,带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Urban development induced land transitions affect urban hydrology, resulting in increased flooding risks. Climate change-related precipitation changes are an added complexity to the flood risks of citi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ole of land use changes in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urban flooding events across 42 Indian cities under current and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Landsat images for 1990, 2000, 2010, and 2017 have been processed using a hybrid classification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land use shares for all cities. A typical event-count study using newspaper archives has been conducted to create a flooding event database. A multilevel model employing logistic mixed-effects approach was used.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 occurrence of flooding events for nine models under three climate change-related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s)—2.6, 4.5, and 8.5—and three urban development scenario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ities should preserve the land uses that act as a sponge—the green, open and blue spaces. As these spaces decrease, the projected flooding events increase. Under the RCP 2.6 scenario, the number of flooding event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95 % confidence) than under RCPs 4.5 and 8.5. The expected flooding occurrences between RCP4.5 and RCP8.5 a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95 % confidence) for many scenarios, suggesting that Indian cities should aim for a world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below 2 °C, or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are imminent.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Indian cities to undertake integrated spatial planning measures for a resilient, sustainable urban future.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年代际东北玉米冷害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主产区的东北地区产生显著影响,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作物冷害分析研究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方法]利用1981~2010年中国地面气温0.5°×0.5°格点数据集,以各年代东北玉米生长季(5~9月)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之和以及近30年(1981~2010年)各年代月平均气温之和距平等主要气象要素分析东北气候变化趋势,根据《北方春玉米冷害评估技术规范》(QX/T 167-2012)行业标准,进一步对1980s~2010s各年代各等级东北玉米冷害发生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和区划,结合有关东北历史冷害记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东北玉米生长季气候趋暖明显,热量增加,近30年东北玉米各等级冷害发生年数、区域及频率都呈显著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东北几乎每年都有冷害发生,20世纪90年代为冷害发生转折点,年代后段(1996~2000年)冷害年数较前段(1991~1995年)明显减少,到21世纪10年代冷害年数进一步减少,轻度冷害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中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其发生频率也小(0.1~0.2次/年),中度及重度冷害只在局部发生,冷害的显著减少为东北玉米连续丰产增收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玉米冷害减少,但个别年份还发生重度以上冷害(如2002、2003、2009年),冷害发生仍具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对其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促进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文章运用耦合度与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测算,从空间分析两者发展的差异。[结果]在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中,只有昆明市处于高水平,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只有玉溪市和曲靖市,其余13个市(州)则处于较低水平以下,在生态环境效益空间分布中,只有迪庆处于高水平,处于较高和中等水平的有怒江和丽江,其余13市(州)则处于较低水平以下。[结论]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其新型城镇化水平呈现从中部向周边递减的特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各市(州)间的合作交流,是缩小地区间差异,推进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关键环节;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有着较高要求,云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还未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是其协调程度在不断提升;减少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资源分配不均及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提升云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