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肾脏、肺、心脏等单器官芯片模型及多器官芯片模型不断出现,但如何准确评价器官芯片的性能,推动其向药物研发及注册监管的应用仍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器官芯片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应用的法规要求,总结了国际上主要药品监管机构开展的器官芯片认证和验证工作的现状,通过解读国际专家共识并结合目前研究进展,就器官芯片的监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后续器官芯片在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药品及化妆品新原料和新剂型的不断出现,亟需能够满足当代药品及化妆品新原料测试需求的新模型新方法。介绍了药品及化妆品原料毒性测试中的体外皮肤模型发展现状,列举了皮肤类器官和皮肤芯片在药品、化妆品原料毒性测试中的应用实例,并结合我国法规和监管现状对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模型的验证及标准化提出了建议,最后对皮肤类器官和皮肤芯片作为原料毒性测试工具可能在监管决策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此类新型复杂体外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类器官是利用干细胞的自更新和自组织能力在体外构建的三维多细胞培养物,其复现了对应器官或组织的关键结构和功能特征,为发育生物学、再生医学、疾病建模和药物开发等领域提供了理想的体外模型和研究平台。然而,传统的类器官培养体系依赖于手动操作,培养流程较为繁琐,且培养物个体差异和批次差异较大,成为限制类器官转化和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工程化类器官培养体系通过引入微流控芯片技术来提升类器官培养体系的通量和自动化程度,对于实现类器官大规模、均质化、标准化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高通量自动化类器官芯片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类器官培养通量和标准化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和潜在挑战。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药物毒理学研究多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但动物试验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完全模拟药物在人体内的毒性反应,在预测药物毒性方面存在缺乏灵敏度和特异性等问题。器官芯片技术通过构建心、肝及肾脏等器官芯片,开展体外毒理学评价,在药物毒理学领域日益受到关注。文章对国内外器官芯片技术在药物毒理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挑战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为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抗体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亲脂性差、膜通透性有限以及高度特异性等性质。其吸收、分布和消除过程区别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与淋巴器官密切相关,容易产生免疫原性。淋巴类器官芯片是以淋巴系统为基础、以微流控芯片技术为核心的微型细胞培养装置,是一种更具生理真实性的体外模型。与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相比,类器官更接近体内细胞运动和多细胞间信号交流的状态;与动物实验相比,类器官更符合伦理学要求,且能够更好地预测药物与人体的相互作用,有望对传统药代动力学评价系统加以补充和完善,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真实的生理药物代谢评价结果。本文综述了基于淋巴类器官的抗体药物代谢替代技术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淋巴类器官的研究现状及其对于抗体药物代谢研究的意义,包括淋巴类器官的抗体药代动力学替代研究和免疫原性替代研究,以期为相关药物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脑类器官是一种由胚胎干细胞(ESCs)或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诱导产生的三维神经培养物,能够模拟人脑的结构和功能。随着脑类器官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并与器官移植、基因编辑和类器官芯片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功能性血管结构和神经回路等复杂脑组织结构,为研究人类大脑发育和疾病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就脑类器官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在脑卒中建模和移植治疗中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卫生健康的重要威胁,也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研究领域。类器官是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通过体外培养构建的一类与真实器官结构和功能类似的微器官。由于心脏类器官具备人源性、更贴近体内的结构和功能、可实现自组装及遗传稳定性好的特点,其在心脏发生发育研究、心血管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将对近年来心脏类器官的发展与构建策略、心脏类器官在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应用及该技术的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类器官是高度保留其来源组织器官特性的体外3D组织培养物,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类器官可以作为研究疾病的体外模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分子机制,为遗传性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文将围绕类器官技术在儿童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着重介绍其在模拟疾病模型、矫正遗传缺陷、个性化治疗方面的优势及潜在的发展前景,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周期性改变过程中的失调均可导致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影响妇女健康。目前,由于缺乏表征子宫内膜发生、发展特性的研究模型,子宫内膜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开发受到一定限制。类器官是一种干细胞来源或原始组织来源的三维培养细胞群,由于其遗传特征、组织学特征、生物学特征与原始组织、器官的一致性,可代表来源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可传代扩增的子宫内膜类器官研究模型能保持基因组稳定性,弥补了传统细胞与动物模型的不足。该文综述了子宫内膜类器官模型的优势及其组织学特征、遗传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及其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类器官研究在生殖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模型和动物实验难以准确还原子宫内膜的三维结构和生理功能,从而限制了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正常生理机制和相关疾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兴的类器官技术为此提供了新途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类器官通过干细胞或前体细胞在三维培养基中自行组织形成,成功地高度还原了在体子宫内膜腺体的特征。这种类器官模型不仅能够模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在不同周期阶段的生理变化,还能够模拟囊胚与子宫内膜之间的复杂互动过程。此外,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类器官系统为生殖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包括生殖相关基础研究、疾病机制探索、药物筛选及靶向治疗研究等。这些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子宫内膜的生物学特性、疾病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类器官是一种新型体外研究模型,由干细胞或肿瘤细胞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自我组装而成。它能够高度模拟原位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经长期传代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因此类器官在构建疾病模型、药物筛选及个体化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目前,食道、胃、肠、肝、胰、前列腺和乳腺等结构的类器官和相应的肿瘤类器官均已面世,开拓了体外培养的新平台。本文将对类器官的类型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药物临床研究具有耗时长和成本高的特点。模拟技术作为优化试验设计的重要手段,在不同阶段和不同适应证的临床研究中均发挥较大作用。当前国内外监管机构均已建立了针对模拟技术的相应技术要求,本文通过总结中国、美国、欧盟和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的指导原则制定进展,阐述了当前模拟技术的监管现状。某制药公司在未提供额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情况下,仅通过模型模拟结果成功将阿达木单抗在成人中的化脓性汗腺炎适应证扩展至青少年。本文详细分析了该案例的桥接方法以说明模拟技术在当前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本文讨论了模拟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类器官是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体外三维培养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组织类似物,与对应的器官具有高度相似的组织特性和生理功能。肿瘤类器官能够很好地保留癌症患者体内肿瘤的组织学和突变特征,在构建肿瘤类器官样本库、重建肿瘤微环境、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药物筛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因素限制了肿瘤类器官的进一步发展。综述类器官技术在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肿瘤类器官的发展方向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4.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知识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增慧 《医药导报》2005,24(8):751-752
新药研发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科学的实验检验,所研制的药品必须符合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原则。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目的就是对新药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工作范围包括单次给药毒性试验、反复给药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致癌试验、局部毒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依赖性试验、毒动学试验、安全性药理评价,以及与评价药物安全性有关的其他试验。我国法律规定,药物非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各部门应配备专业人员。安全性评价机构的建设包括硬件(如试验场地、设施、仪器设备)和软件(包括工作人员培训、操作规程和检查规程)建设。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推行了对药物非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机构的认证工作。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我国对药物研究的监管也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高度异质性及耐药性,一般治疗无法使患者获得最大收益。啮齿类动物与人的前列腺发育有较大区别,现有2维模型无法重现PCa患者特性,而类器官体外模型的出现,为PCa研究提供新思路,架起2维培养与体内模型之间的桥梁。该文介绍现有的前列腺模型,包括2维细胞系模型,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来源系患者、循环肿瘤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类器官模型)以及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的类器官模型,概述其在应用中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药物评价》2020,(1):30-30
《中国药物评价》(ISSN2095-3593、CN10-1056/R)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杂志致力于上市药物的评价研究,旨在加强用药安全和合理用药指导,为药品使用和监督决策提供参考。读者对象为一线临床医师、药师,医药科研、生产、经营、教育、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以及各级药品监管、医药卫生、医药行业管理、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的人员。主要栏目有:评价技术与方法、监管科学与应用、药物管理(包括证据与决策、药物研究的伦理与科学、警戒与通报)、药品评价(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评价、真实世界证据评价、风险获益评价、上市后评价等)、药物研究、药物经济学评价(药品价格、药物经济学研究)、国际理论与方法前沿、产业与政策热点、药物警戒等。  相似文献   

17.
类器官是一种来源于干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分化为与研究器官细胞组成类似的3D培养物。与传统细胞培养物相比,类器官更加接近研究器官的三维结构和特征,因此基于类器官进行研究更能体现所研究器官体内的真实反应。这一研究手段广泛应用于肿瘤药物筛选,具有广阔前景。文章目的是建立一种稳定的结肠类器官提取分离方法,使得到的类器官有良好的增殖活性;建立结肠类器官增殖活性评价方法,能够准确评价结肠类器官的增殖活性。采用方法为取大约5 cm C57BL/6小鼠的结肠,用胶原酶分离结肠隐窝,通过梯度离心纯化隐窝,最后将其用基质胶包埋接种在培养皿中,加入肠道类器官培养基培养6 d,最后使用光学显微镜拍照记录并量化类器官的出芽情况,通过qPCR检测干细胞标志物Lgr5的表达。结果显示提取得到的类器官较为纯净,通过光学显微镜可以记录类器官的出芽情况,计算平均每个类器官含有的隐窝数来量化类器官增殖活性,qPCR检测发现干细胞标志物Lgr5的表达与平均每个类器官含有的隐窝数变化一致,因此可以通过出芽情况和基因表达情况来表征类器官的增殖活性。文章建立的结肠类器官提取和分析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在不同条件影响下结肠类器官的增殖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3D类器官培养的兴起为复杂疾病的模拟、药物筛选等方面提供了新型的解决方案,然而如何将传统的2D细胞的成像或检测技术应用于3D类器官,是目前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对甲氨蝶呤诱导的3D肝脏类器官中的纤维化蛋白CollagenⅠ进行染色。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像并用Fiji软件对纤维化蛋白的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定量。结果 采用10μM和30μM甲氨蝶呤处理7天的肝脏类器官与溶剂组相比呈现出显著的纤维化。结论 Z-stack共聚焦成像在保留类器官原有结构的基础上,为MTX诱导的3D肝类器官纤维化的量化,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的、简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DNA芯片技术与新药的设计和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凌  张建中 《中国药房》1999,10(5):196-197
目的:介绍DNA芯片技术和评价其在新药设计和开发中的价值;方法:查阅和综述近年来有关文献。结果:DNA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和分析几千种基因的表达类型,为基因的功能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线索。结论:DNA芯片有助于识别药物相应靶序列,亦可用于监视药物治疗反应的基因表达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颁布后,治疗症状类中药新药研发迎来新机遇,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治疗症状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在指标设计及数据质量方面的新挑战。在以患者为核心新药研发大背景下,充分梳理“症状”概念内涵与外延基础上,全面了解国内外监管机构对“症状”疗效指标设计的最新技术要求,结合中药新药研发的实际情况,最终对形成适合中药新药研发的症状类指标设计的技术要求提供建议,以期为同类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