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方良玉  唐碧云  陈洁  沈铖姬 《护理与康复》2015,14(9):807-809+813
目的探讨多模式超前镇痛护理在开腹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控制中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行择期开腹手术患者801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6例)采用多模式超前镇痛护理,即在常规外科术后镇痛护理的基础上,结合超前镇痛和多模式镇痛护理的方法来控制患者术后疼痛;对照组(365例)采用常规外科术后镇痛护理。采用VAS评分量表对术后疼痛进行评分,比较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不全发生率、不良反应及镇痛满意度等。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12h疼痛平均水平为(2.027±1.150)分,24h为(1.715±1.470)分,观察组患者术后12h疼痛平均水平为(1.775±1.211)分,24h为(1.397±1.395)分;对照组患者术后12h镇痛不全发生率为17.81%,观察组患者术后12h镇痛不全发生率为11.47%,观察组患者镇痛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比较除低血压外,其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超前镇痛护理可以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能提高术后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程序在术后急性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和效果评价。方法运用持续质量程序分析急性疼痛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查找导致术后患者疼痛管理质量差和镇痛满意度低的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加强与外科护士的沟通协作并对外科护士进行疼痛知识培训和操作演练、规范疼痛管理流程和职责制度,实施程序前后分别对192名护士和3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评价实施后的效果。结果术后患者疼痛最严重的程度得分由(7.23±1.04)分下降到(5.03±1.03)分(P<0.01);实施后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满意度及认为医院提供的疼痛信息充分程度均较实施前提高(P<0.01);护士对患者进行有效疼痛记录的次数从(1.78±0.70)次提升到(11.02±2.45)次,(P<0.01);护士的疼痛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平均得分由(40.2±12.4)分提高到(59.8±11.6)分(P<0.01)。结论 FOCUS-PDCA程序用于急性疼痛管理不仅可以提升护士的疼痛知识水平和疼痛管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镇痛满意度和舒适度,从而显著提高医院的疼痛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医医院外科护士对患者术后疼痛认知及护理质量现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1月选取在上海市中医医院外科系统工作的81名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静脉自控镇痛基础知识问卷进行调查,并对患者术后疼痛护理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81名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平均得分为(47.03±9.74)分,不同学历、职称、护龄的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药物镇痛知识、静脉自控镇痛知识缺乏,患者术后疼痛护理质量不佳,普遍存在忍痛现象。结论中医院外科护士的术后疼痛认知亟须提高,管理者可通过强化护士疼痛管理专项培训、加强多学科协作的术后疼痛管理、积极发挥中医特色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等方式,提高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进而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疼痛管理培训和实践现状,并探讨疼痛管理实践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管理培训问卷和疼痛管理实践问卷调查某三甲医院1575名护士的疼痛培训和实践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护士疼痛培训形式、内容及满意度得分为(3.49±1.82)分、(3.54±0.86)分、(8.10±1.42)分。护士疼痛管理实践总分(43.57±7.65)分,护士疼痛管理实践各维度得分中能准确评估疼痛伴随症状得分最低,能准确评估疼痛部位得分最高,均属疼痛评估维度。多重线性回归显示,护士工作时间越长、年龄越大、培训形式及内容越多、培训越满意、其疼痛时间得分越高(均P0.05)。结论护士的疼痛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培训满意度水平不高。临床护理人员对于疼痛管理实践有待提高,管理者应重视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疼痛管理培训,开展多学科团队合作,改善疼痛管理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ICU护士疼痛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定品管圈主题,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对ICU护士疼痛护理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临床护士疼痛护理相关知识调查得分为(59.21±10.85)分,高于活动前得分(44.22±10.75)分,且护士疼痛评分使用正确率、疼痛管理标准化流程合理实施率(72%、62%)均高于活动前(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品管圈后,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宣教、护理服务总体满意度(98%、96%)均高于活动前(8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ICU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护士疼痛管理能力,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疼痛认知教育,提高患者对鼻中隔矫正术后控制疼痛的能力。方法将96例拟实施鼻中隔矫正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进行疼痛认知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前护理,统计术后患者疼痛程度、术后睡眠时间、要求药物镇痛例数等。结果实验组术后患者控制疼痛程度能力明显提高,疼痛程度得分分别为(5.7±1.9)分和(8.9±2.1)分,术后睡眠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5±1.2)h和(5.3±1.6)h,要求镇痛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人和38人。结论通过疼痛认知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鼻中隔术后控制疼痛的能力,更好的管理疼痛,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为今后制定术后疼痛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应用方便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术后疼痛知信行总得分为(29.22±4.58)分,处于中等水平。疼痛知识得分(8.06±2.55)分;疼痛态度得分(16.14±2.77)分;镇痛行为得分(5.02±1.15)分,满分6分,处于高水平。术后疼痛知信行的Pearson相关分析:知识与态度、态度与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知识与行为无相关性(P0.05)。结论 :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知识明显缺乏,其态度及行为均存在不足,应选择"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通过系统、正确的疼痛教育,使患者掌握术后疼痛控制的正确知识,鼓励并坚定其术后镇痛的信念,纠正并强化其术后自我镇痛管理行为,从而改善其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标准化SBAR沟通模式优化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疼痛管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急性疼痛服务(APS)小组实施传统沟通方式进行自控镇痛(PCA)疼痛管理的术后镇痛病人450例为对照组,运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PCA疼痛管理的术后镇痛病人45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实施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前后PCA镇痛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中度及以上疼痛发生率为6.99%,低于对照组的26.62%,术后24 h PCA泵弃泵率为0.70%,低于对照组的5.04%,病人镇痛满意度评分为(95.33±4.61)分,高于对照组的(75.35±4.27)分,交接、评估及宣教内容的一致性为95.80%,高于对照组的77.94%,镇痛泵故障及参数调节处理时间为(4.52±0.58)min,少于对照组的(10.51±1.25)min,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可优化PCA的疼痛管理,规范APS小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镇痛效果及病人的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疼痛护理实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临床疼痛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自制的疼痛护理实践问卷对三级甲等医院的14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疼痛护理实践总分为48.03分±10.38分,总体条目均分为4.00分±0.87分,其中条目"向病人宣教非药物镇痛措施"得分最低,条目"评估病人的疼痛部位"得分最高;不同经济带、科室、工作岗位护士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疼痛护理的时间不足、镇痛治疗知识不足和医生不够关注疼痛管理是护士实施疼痛护理的主要障碍因素。[结论]护士疼痛护理实践水平亟待提高,医疗机构需对护士进行疼痛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促进护士的知识和技能向实践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朱友梅 《当代护士》2017,(11):161-162
目的了解外科临床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态度,为创建外科无痛病房,开展疼痛知识培训提供依据和方向,加强术后疼痛管理,促进康复。方法应用KASRP(2008)中文版问卷对外科病区护士随机调查200名护士。结果外科护士对疼痛知识认知较低,问卷答对率45.69%,平均得分(18.11±3.91)分。结论创建外科无痛病房要对外科护士进行疼痛相关知识培训,重点关注护士疼痛评估能力的提高、镇痛药知识的完善及综合判断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科护士的疼痛相关知识和态度,在临床护理中的疼痛处理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和围手术期疼痛质量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疼痛处理量表(Pain Management Survey,PMS)对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91名临床外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外科护士PMS量表各维度得分分别为:直接态度(23.49±3.53)分,间接态度(4.36±10.91)分,主观规范(3.76±9.23)分,直接控制(-0.18±2.98)分,间接控制(9.38±8.84)分,行为打算(-0.15±2.72)分,6个维度得分均较低。不同学历外科护士PMS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职称外科护士在"直接态度"和"间接态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外科护士PMS量表得分较低,疼痛管理处于较低水平,麻醉性镇痛药给药态度消极,疼痛处理上存在很多误区,需进一步加强外科护士的疼痛相关知识培训,以提高临床疼痛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疼痛管理小组在提高患者术后自控镇痛质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8月于本院收治并在术后使用自控镇痛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先后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镇痛管理,试验组采用疼痛管理小组干预管理,对比2组患者的自控镇痛质量。结果术后6h 2组患者视觉疼痛(vision algetic standard,VAS)评分差异微小(P0.05),术后12h、24h、48h试验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第1个24h镇痛药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2个24h及术后48h应用镇痛药总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镇痛不全、恶心呕吐、瘙痒等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患者予以术后自控镇痛,使用疼痛管理小组干预管理,可优化镇痛质量,效果确定,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LACC疼痛评估表在烧伤小儿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FLACC)对60例四肢烧伤患儿在住院期间植皮术后进行疼痛程度评分,并在给予规范化止痛治疗后,对比疼痛安慰前后评分前后的变化。结果 60例患儿出室后疼痛评分(4.53±1.321)分,在FLACC疼痛评估方法指导下进行相应镇痛治疗,于术后2 h、6 h、24 h进行疼痛评分,得分分别为(2.67±0.729)分、(1.77±0.871)分、(3.00±0.00)分。结论全麻术后24 h在患儿疼痛评估过程中应用FLACC疼痛评估量表,能够直观、动态评估患儿全麻手术后疼痛变化,对疼痛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可以更加有效地为术后患儿进行镇痛,增加患儿舒适度,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袁黎君  田川   《护理与康复》2020,19(4):60-62
目的观察绷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患者疼痛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患者84例,根据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佩戴绷带镜。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术眼疼痛评分及术后镇痛镇静剂使用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2 h、6 h、12 h、24 h术眼疼痛评分分别为(3.07±1.93)分、(5.62±0.58)分、(4.21±0.52)分、(1.83±0.41)分,观察组术后2 h、6 h、12 h、24 h术眼疼痛评分分别为(0.82±0.14)分、(0.74±0.16)分、(0.53±0.06)分、(0.23±0.07)分,两组比较,F组间×时间=149.95,P<0.001。对照组有4例患者术后使用镇痛镇静剂,观察组均未使用镇痛镇静剂。结论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佩戴绷带镜,可有效减轻其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患者疼痛的自我评估与护士评估的差异性.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选择心胸外科、胸外科病房,于停用自控式止痛泵后4h,以0~10分数字疼痛评估量表,评估284例开胸术后患者的疼痛强度,同时收集配对的护士疼痛评估记录,对患者的疼痛自我评估与护士评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93.4%的患者主诉有术后疼痛问题,患者主诉疼痛的平均值为(6.97±1.29)分;护士评估平均值为(4.23±1.72)分,83.5%的患者疼痛被护士低估,10.6%的患者疼痛被护士高估,患者的疼痛评分与护士的疼痛评分差异显著.结论 关于开胸术后的疼痛程度,护士评估与患者自评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护士对开胸术后患者疼痛的评估过低.临床护士应重视开胸术后患者的疼痛主诉,加强疼痛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胃肠肿瘤根治术后患者制定规范的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循证实践方案。方法 检索国内外关于术后疼痛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相关循证指南,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形成循证实践方案后,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比较证据应用前后审查指标执行率、护士对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知识水平、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除指标4、7在证据执行前后执行率为100%,其他8项指标在循证实践后均显著提升(P<0.05)。护士对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知识水平由(60.02±16.06)分上升至(90.11±6.15)分(P<0.001)。证据应用后患者术后8 h、12 h、24 h及活动时疼痛评分低于证据应用前(P<0.05);术后4 h和48 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据应用后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由(57.04±19.78)h缩短至(37.31±13.20)h(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较证据应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肿瘤术后自控镇痛管理循证实践可规范术后疼痛管理,提高护士对患者自控镇痛管理知识水平,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麻醉科疼痛"云病房"管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1-30日使用电子镇痛泵手术患者844例作为应用前,采取急性疼痛服务医护小组模式;选取2018年4月1-30日使用电子镇痛泵的患者837例作为应用后,采用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手法,确定攻坚点,制定5项方策群组构建而成的"云病房"管理模式,观察模式并应用前后对麻醉科疼痛管理质量及降低术后患者疼痛的效果,并持续改进。结果通过项目实施创建麻醉科疼痛"云病房"管理模式并应用于实践后,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由应用前14.10%降低至应用后0.63%;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由应用前10.19%降低至应用后6.49%;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率由应用前85.31%提升至应用后99.35%;医护人员镇痛相关知识掌握率由应用前82.38%提升至应用后96.83%。结论构建麻醉科疼痛"云病房"管理模式可提升麻醉科疼痛管理质量,降低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提高医护人员镇痛相关知识掌握率,品管圈是提升临床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喉癌患者行全喉切除术后的疼痛及焦虑状况,以期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25例喉癌患者,采用视觉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VAS)对患者术后疼痛及采取镇痛措施后疼痛缓解情况进行评估,全喉切除术后第1天疼痛评估,1次/3h;术后第2~3天疼痛评估,1次/6h。评估后接受止痛药进行干预,45min后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同时对血压、心率、呼吸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全喉切除术后患者疼痛的初始评分较高(最高值中位数为7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评分逐渐下降,并于术后30h降低至3分。焦虑评分在术后的患者中均显示不高,焦虑评分最高中位数为4。结论喉癌患者全喉切除术后的疼痛水平在术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全喉切除患者术后的疼痛管理中,应把重点放在术后急性期的疼痛处理上,并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的镇痛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后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对肺癌病人行开胸术后的病区镇痛管理模式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2009年建立及运用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并实施包括培训医护人员、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预见性疼痛评估和急性疼痛护士及时镇痛反馈等方法进行疼痛护理,并与实施前肺癌开胸术病人镇痛满意度、肺部并发症、远期慢性疼痛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急性疼痛服务组织后,开胸术后病人镇痛满意度提高(P<0.01),肺部并发症、远期慢性疼痛发生率下降(P<0.01或P<0.05)。结论融合病区规范化镇痛管理模式的急性疼痛服务组织能提高病人镇痛满意度,有利于降低由于开胸手术导致的肺部并发症和急、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两种镇痛方式在骨科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效果。方法按镇痛方式不同将803例骨科术后患者分为两组,使用无线镇痛泵系统镇痛的400例患者为A组,使用机械镇痛泵镇痛的403例患者为B组。观察患者术后2h、6h、12h、24h、48h镇痛效果,术后48h内疼痛处理时间,术后48h内患者按压自控镇痛键的总次数及有效次数;测评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48h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6h、12h时A组患者疼痛强度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处理平均时间A组(11±4.3)min、B组(17±4.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按压自控镇痛键的总次数,A组(5.5±8)次、B组(4.8±9)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按压自控镇痛键的有效次数,A组(3.2±4)次、B组(2.8±4)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镇痛总体满意度A组为98.75%、B组为8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线镇痛泵系统有利于提高手术后疼痛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