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雷达吸波材料与吸波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恩霖 《现代雷达》1996,18(4):95-104
介绍了隐身技术中雷达吸波材料与吸波结构的基础技术和它们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近年来对导电聚合体、铁氧体吸波材料等的研究情况。关于雷达吸波材料对冲激雷达辐射的有效性也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2.
雷达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叙述了吸波材料的基本要求,阐述了吸波材料如导电薄膜吸收体、粉末及纤维材料吸收剂以及高分子材料吸收体等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吸波材料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UC-PBG的雷达吸波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微波光子晶体在雷达吸收材料上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应用UC-PBG的新型雷达吸收材料。该材料相对于传统的电Salisbury屏,具有厚度薄、重量轻的优点,且吸收带宽取决于高阻表面的电磁带隙,不再会受到厚度为A/4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极化特性是综合评价雷达吸波材料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从多层雷达吸波材料的反射系数公式出发,研究了多层雷达吸波材料反射波的极化特性;然后重点研究了入射波为圆极化波时反射波的极化特性,对于雷达吸波材料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吸波材料的喇叭测试系统是一种独特而优秀的测试系统,它使得用于无回波暗室的低频吸波材料的鉴定测试变得更容易,可对反射衰减为-50dB的吸波材料进行测试,该项技术已获美国专利。  相似文献   

7.
超材料是一种人工设计的具有周期单元阵列结构的电磁材料,具有超常物理特性。基于超材料的太赫兹吸波材料在太赫兹技术领域有许多潜在的应用。简述了超材料吸波材料的理论基础,综述了国内外在单频、双频、多频带和宽带太赫兹超材料吸波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太赫兹吸波材料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8.
从电磁场理论出发,推导出了电磁波以任意角入射时雷达吸波材料的反射系数公式。同时,给出了计算曲线的例子,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电磁波的入射角、极化状态等对隐身效果的影响。为雷达吸波材料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设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雷达吸波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根据电磁波传输理论。利用计算机,对雷达吸波材料的损耗介质进行优化设计。设计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材料的设计,提高材料的吸波性能。  相似文献   

10.
宽带天线罩和雷达吸波材料的优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曼  陈章友  陈飞 《微波学报》2007,23(2):47-50
利用Dixon优化算法优化各介质层的厚度,并采用多层结构,使在确定的频率点上天线罩对电磁波有很好的透射特性,雷达吸波材料有较强的吸收特性;而且达到宽频带的要求。计算结果表明,优化的天线罩对固定频率的电磁波的透射系数的幅值接近最大值1,而附在金属表面的雷达吸波材料对固定频率的电磁波的反射系数的幅值接近最小值0;并且随着介质层数的增加,频带明显展宽。  相似文献   

11.
利用软磁金属粉末羰基铁粉的良好电磁吸收特性,加入不等量的导电聚苯胺,制备成导电聚苯胺/羰基铁粉复合材料。在1.8mm厚的涂层中,随导电聚苯胺含量的增加,其吸波效能得到显著改善。分析表明,导电聚苯胺/羰基铁粉有利于发展成为轻质、宽频、强吸收的优良吸波材料。  相似文献   

12.
表面波吸收材料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给出覆盖有耗介质平面导体上表面波的表面阻抗和衰减率的计算公式,提出吸收材料导磁率的实部和虚部的乘积μ′,μr′和表面波衰减率分别作为吸收材料本身品质和使用效果的评估参量,给出了样品材料的衰减率的测量结果,测量值与计算值的误差小于1dB  相似文献   

13.
设计研制了在X波段拥有优异吸波性能的6层混合型吸波材料,总厚度小于10mm,其吸收率在X波段内:垂直入射时,吸波性能均大于20dB;45°斜入射时,其平行极化吸波性能保持不变,且略好于垂直入射时的情况,垂直极化吸波性能略有下降,但仍有大于15dB的吸波性能。采用拱形法对所研制的混合形吸波材料进行了吸波性能测试,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吻合。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在某项工程上。  相似文献   

14.
雷达吸波材料电磁参数的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驻波法、传输/反射法、开口同轴探头法、自由空间法这四种电磁参数测量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文韬  赵增亮  姚志刚  林龙福 《红外》2016,37(1):23-30
作为云探测的主要遥感手段,毫米波测云雷达能够为云宏微观 参数的反演提供及时、准确和可靠的信息。毫米波云雷达探测器定标技术研究不仅能够 充分发挥其观测数据的使用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观测质量。尽管毫米波测云雷达内定标系统具有 对主要工作参数进行自动检测和对探测结果进行修订的功能,可以保证探测结果的稳 定性和真实性,但是内定标系统并没有考虑天线特性以及不同部件之间的相互影响。 因此,针对外定标技术的研究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在国外机载毫米波测云雷达外定标实验 的基础上,介绍和分析了外定标技术,并拟制了外定标技术流程,为将来我国自行开展 机载外定标实验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基于EBG结构的超薄吸波材料在螺旋天线阵RCS缩减中的应用。通过采取在EBG贴片之间加载集总电阻的方式实现吸波材料,并将螺旋天线阵金属底面用EBG吸波材料代替,以期实现了天线阵工作频带内RCS减缩的目标。实验结果表明,在EBGRAM的吸收频段内该吸波材料能有效缩减螺旋天线阵的RCS,同时保持天线单元辐射性能,仅前向增益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在低酸度电解液中对高纯低压电子铝箔采用低频矩形波交流电的预处理工艺,产生较为均匀的初期蚀孔,使得后段腐蚀过程铝箔表面溶解减少,海绵层厚度增加,比电容量提高。具体分析了预处理矩形波交流电电流频率f、电流密度J、处理时间t、处理温度θ以及cAl3+/ cH+值对比电容量C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It is very challenging to demonstrate the intrinsic feature and absorption mechanism for electromagnetic (EM) wave absorber since dipole polarization loss is always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magnetic loss, conductive loss, defects/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and so on. To address this issue, here, a kind of atomic composites is reported, including single-atom Co and Co cluster with controllable atom dipole to tune the polarization and establish the link between dipole polarization and the EM wave absorption. Using a chemical synthesis route, the atomic composites are fabricated, including Co single-atom (SA) sites and cluster (Cs) on nitrogen-doped graphitic carbon (Co1+Cs/NGC). Due to the special design, the effect of magnetic loss, conductive loss, and interfacial polarization on EM wave dissipation can be ignored so that it can only highlight dielectric loss caused by dipole polarization. And, by controlling the Co atoms concentration, it can tune the valence state of Co atoms between 0 to +2 to control dipole polarization and relaxation. As a result, the Co1+Cs/NGC-2 with Co concentration of 6.0 wt% exhibits optimized dipole moments and thus excellent absorption performance (the reflection loss exceeds −54.3 dB, and the effective absorption bandwidth with RL ≤−10 dB reaches 7.0 GHz at 2.0 mm) due to the effective dipole polarization caused by the large annular dipole bounded between Co SA sites and Co Cs. This study proposes a simplified model to clarify EM wave absorption mechanism from atom 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