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凡一方君佐药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之味,或君佐药物的功用有补泻、升降、行止、燥润、敛散等相反,但君佐合用,全方的治疗作用却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于此皆属反佐配伍。所以反佐配伍的形式主要有寒热反佐、升降反佐、补泻反佐、润燥反佐、行止反佐、敛散反佐等。兹就经方反佐配伍论述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斧正。1 寒热反佐寒热反佐配伍是在大寒方剂中稍加温热药反佐,或在大热方剂中稍加寒凉药反佐。《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是寒热反佐配伍的典范。是方主治少阴阳气衰绝、阴寒盛极、阴盛格阳之证,故用大剂辛热之生附子为…  相似文献   

2.
方剂配伍中之"反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反佐”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在阐明“反佐”涵义的基础上,举例论述了寒热互佐、补泻互佐、散收互佐、润燥互佐、行止互佐及以升佐降等配伍方法。旨在为临床中正确运用“反佐”配伍法及谴药组方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寒热药配伍是最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 ,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1 寒热药配伍的几种形式寒热药并用 寒热药并用 ,常见于治疗寒热互见之证 ,主要针对病机复杂寒热药互见之病症而设。例如用于治疗上热上寒 ,寒热错杂之蛔厥证的乌梅丸 ,本证病机为胃热肠寒。方中黄连、黄柏苦寒以清上热 ,干姜、附子温热以祛下寒 ,寒热药并用 ,使寒热之证得以并治。寒热药佐制 佐制药是针对方中药物 (君臣 )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某些偏性、峻性和毒性等副作用而设。所谓寒热药佐制是病无热症用…  相似文献   

4.
以组方配伍为依据总结张仲景方反佐药物使用规律。归纳为和阴阳寒热相佐,包括热中佐寒法、寒中佐热法、寒热相佐法;兼表里敛散并用,包括散中佐敛法、敛中佐散法;衡上下升降相因,包括升中佐降法、降中佐升法;省轻重缓急同用;全虚实补泻相施,包括补中佐泻法、泻中佐补法;调燥湿润燥相投,包括润中佐燥法、燥中佐润法;辨全局阴阳相继;和病势动静结合;服药反佐。  相似文献   

5.
郭玮  曾智辉 《山西中医》2009,25(1):37-38
寒热并用法始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据此理论并加以发挥,将寒热并用法广泛地用于辨证论治和指导方药配伍,使之成为中医临床用药重要的法则之一。所谓寒热并用,是指针对某些病因所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的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  相似文献   

6.
反佐法探讨     
反佐法探讨吕昌宝,郭慧学,赵玉文,王晓丽[关键词]反佐法,寒热反佐法,药量反佐法,升降反佐法,补泻反佐法,收散反佐法反佐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方法,有两种含义:一是配伍反佐法,即组方配伍的反佐,是指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主要药物性味相反,而又能...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首创药物升降并用的配伍方法,为后世运用升降并用之法开创了先河。升降并用是方剂药物配伍的特殊形式,通过升浮药与沉降药的共同使用,有效调整脏腑气机,治疗病位或病势上下寒热夹杂等复杂病证,有良好的疗效。文章对《伤寒论》中的方药进行分析,整理出升降并用常用药物配伍形式及其功效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配伍,即针对中医病机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有目的地组合应用。寒热并用、升降相因、散收并用、刚柔相济、补泻并用、润燥并用,构成了方剂配伍概念的框架,清晰、直观、系统地展现了方剂配伍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升降散是临床中常用方剂之一,其药少功专,升降、寒热并用,配伍得当,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作用广泛,深得古今医家信赖。为更好地了解此方剂,从升降散的来源及组成、病因病机、方解配伍及现代药理几个方面对其做一简单介绍,最终得出结论:升降散可以治疗上中下三焦、心肝脾肺肾等多脏、内外妇儿等多学科的疾病,应用途径多样,只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便可以其治疗临床所见多种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伤寒论》相反相成配伍规律的寒热并用,补泻同用,散收并用,升降并用,刚柔并用,动静并用几种比较典型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分析。由此可以看出《伤寒论》方剂中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既不是简单的堆叠,也不是随意的凑合,而是针对复杂病机做出的对应处理,诚所谓"杂合之病,必须以杂合之药治之"。而究其杂合形式,主要有性味功效及作用趋势等的对立配伍。  相似文献   

11.
房立敏 《新中医》2008,40(6):1-2
将相反相成法分为阴阳互根、升降相因、敛散同用、寒热并用、刚柔相济、消补兼施、润燥共用、气血并治、动静相宜、表里兼顾10种,并对各种方法的具体机理、临床运用、常见药物配伍等作了论述,提出相反相成法是构成君臣佐使结构和实现八法功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少芸  高晓静 《陕西中医》2007,28(9):1238-1238,1241
探讨相反相成法在方剂对药中的运用,归纳为五个方面:寒热药配对;消(攻)补药配对;散收、升降药配对;润燥药配对;生熟药配对。指出此种配伍形式能增强疗效,或扩大治疗范围,或互消毒副作用而专取所长,或相互作用产生特殊效果。对灵活运用成方中的对药及创制新方新对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智国防 《河南中医》2003,23(6):19-20
李东垣《脾胃论》中反佐药用药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升降反佐,沉浮相辅;寒温反佐,补泻兼施;收散反佐,内外合一;服药反佐,以防格拒。其用药原则可概括为:协调升降,反佐从权;补泻反佐,依从运气;依随时令,分别三焦;君臣有序,用量权衡。其将反佐药应用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升降失常等复杂证候之中,而运用之成败贵在把握病机,熟知药性。  相似文献   

14.
潘淼  袁红霞 《新中医》2007,39(11):93-94
寒热并用法,是指针对某些病因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运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笔者临床体会到,寒热错杂证是脾胃病的主要证型,运用寒热并用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从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升降相因、散收相合、刚柔相济、阴阳同补等方面就药物相反相成的配伍特色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反佐用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反佐用药是指用性味不同,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辅佐主药,从而适应辨证用药的需要。如寒热同用,止行相成,敛散互佐,补泻调辅,升降配合等等都属于反佐用药法。现就个人对临床上应用反佐用药的点滴体会择5例简介于下: 1 附子佐大黄 主药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清热解毒;辅药附子辛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益火回阳使温而去其寒,大黄泻下攻积  相似文献   

17.
寒热并用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物寒热并用是方剂配伍的一个特点,主要用于寒热错杂证,但又非仅限于此。总结其应用规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顺生理特性;②应病邪特点;③据病机变化(寒热并治,阴阳平调);④合佐药法则(去性存用增疗效,寒热互制防过偏,通达阴阳开格拒)。  相似文献   

18.
吴立明 《中医杂志》2007,48(4):379-380
相反相成药对,是指性能相反的两味药物在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开阖补泻等不同意义上的配伍,通过药性的相反相制,以达到功用上的协凋相成。仲景制方257首,仅以两味药配伍组成的“药对”方就有40首,而且尤其善于运用药性之相反相成,充分体现了药对的佐助、佐制和反佐的配伍特点,现择要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角药是3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谨遵经旨,将其分为同类相须、异类相使、阴阳配伍、气血配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开阖并施、散敛兼顾、润燥相随、攻补同施、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表里兼顾、气味配伍等14个方面,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深入挖掘经方配伍规律,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反成配伍即相反相成配伍法,是方剂学配伍理论体系的结晶,也是临床组方用药的常用形式。文中结合名方范例,试从寒热并举、升降相因、刚柔互济、补泻同施、散收同用、气血相依、阴阳互根等方面探析方剂反成配伍之纲纪,旨在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