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辨证在推断IMN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IMN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IM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型居多,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要高于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脾肾阳虚型与水湿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气虚型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体重指数要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和脾肾气虚组(P0.05)。各组间CKD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BUN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气虚型患者病理分期以Ⅰ期为多(P0.05),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型患者则以Ⅲ期多见(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肾脏病理中慢性化及小管间质积分要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结论:IMN患者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型患者病情较其余证型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7,(8):1051-1053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中医证候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60例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证型间病理分期及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异同。结果:60例IMN患者中,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多见,标实证以血瘀证多见,其次为湿热证。本虚证与标实证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证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水湿证呈正相关,气阴两虚证与血瘀证呈正相关。中医证型与病理分期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气阴两虚型病理分期则以Ⅲ期多见。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结果提示,脾肾气虚型24hUp、血清Scr水平均高于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CHO、TG、尿NAG水平高于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URBC计数结果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是IMN的主要证候,本虚证与标实证有一定相关性;气阴两虚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理化指标等方面变化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肾小球肾炎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60例患者分为脾肾气虚证型(20例)、肝肾阴虚证型(20例)、气阴两虚证型(20例),比较中医辨证分型与肾小球肾炎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脾肾气虚证型Lee分级主要集中在Ⅱ级和Ⅲ级上,肝肾阴虚证型Lee分级主要集中在Ⅳ级和Ⅴ级上,气阴两虚证型Lee分级则比较分散;同时,肝肾阴虚证型Ig A病理损伤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差异显著(P0.05)。结论: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与检验指标具有相关性,检验指标可提示肝肾阴虚证型疾病发展程度比脾肾气虚和气阴两虚证型高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中医证型演变规律及各证型与合并症的关系。方法收集220例COPD稳定期患者,调查其临床资料、统计合并症情况,计算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各证型与临床症状及合并症的关系。结果随着从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证型演变,COPD患者年龄逐渐增高、体重指数(BMI)逐渐下降,气阴两虚证与肺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数逐渐增多,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与肺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逐渐下降,肺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低于肺气虚证(P0.05);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逐渐升高,肺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显著高于肺气虚证(P0.05);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评分亦逐渐升高,但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症种类增多,CCI逐渐升高,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显著高于肺气虚证(P0.05)。结论随着COPD患者病情的进展,中医证型随之表现为由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演变,临床症状逐渐加重,合并症逐渐增加,提示COPD的中医证型演变与临床症状、合并症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81例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各证型患者进行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测定患者平均每日每千克体重能量摄人(DED、蛋白质摄人(DPI)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本虚证中脾肾气虚39例(48.1%)、气阴两虚16例(19.8%).脾肾阳虚10例(12.3%)、阴阳俱虚9例(11.1%)、肝肾阴虚7例(8.6%);脾肾阳虚证的DEI比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明显减少(P<0.05或P< 0.01),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俱虚证的ALB比脾肾气虚证明显下降(P<0.01).标实证中血瘀证36例(35.3%),湿热证26例(25.5%),湿浊证25例(24.5%)、热毒证12例(11.8%)、无标证3例(2.9%);湿浊证及湿热证与热毒证比较,临床评分明显偏高(P<0.01).结论 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本虚证候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而标实证候中以血瘀、湿热、湿浊证为主,且与营养指标中DEI、ALB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吴兴波  柯嘉儿  鲁欢  陈刚毅  罗月中 《新中医》2017,49(12):119-122
目的:观察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各证型、兼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对2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辨证,统计患者中医本证、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透析时间、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兼证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其他兼证依次为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从各中医证型来看,脾肾气虚证多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证多兼血瘀证。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慢性肾炎及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高血压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多囊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风动证患者PTH水平高于水气证患者(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湿浊为主,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特点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中医证型在IMN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65例IMN患者分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型两组,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脾肾气虚型与湿浊证、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阳虚型与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而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两组间CKD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eGFR、Scr、BUN及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肾脏病理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肾小管间质积分及慢性化积分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P〈0.01)。结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是IMN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脾肾阳(气)型比较,气阴两虚型IMN患者临床及肾脏病理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特点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中医证型在IMN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65例IMN患者分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型两组,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脾肾气虚型与湿浊证、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阳虚型与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而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两组间CKD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eGFR、Scr、BUN及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肾脏病理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肾小管间质积分及慢性化积分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P〈0.01)。结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是IMN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脾肾阳(气)型比较,气阴两虚型IMN患者临床及肾脏病理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57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虚证证候进行了辨证分型的临床相关性研究。方法:调查IgA肾病患者57例,对症状、临床指标及病理改变进行评分,统计其出现的频率和积分,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虚证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最为多见;血尿多见于阴虚及气阴两虚型;低蛋白血症的发生及24h尿蛋白定量偏多与脾肾气虚型密切相关;高血压发生率肝肾阴虚组明显高于脾肾气虚组及气阴两虚组;病理损害程度肝肾阴虚组最轻,明显低于脾肾气虚组及气阴两虚组(P<0.05)。结论:IgA肾病中医虚证的3种主要证型其临床指标和病理改变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李夏玉  李恒  贺学林  程军  范永升  陈江华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899-1900,1932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移植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按CAN的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及慢性肾脏病(CKD)分期标准,选择CAN及CKDⅡ~Ⅴ期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 CAN患者肺肾气虚证分期以Ⅱ~Ⅲ期为主,脾肾阳虚证82.1%的患者为CKDⅣ~Ⅴ期,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CKD分期以Ⅲ~Ⅳ期为主。CAN患者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SCr显著高于肺肾气虚证,eGFR水平显著低于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SCr及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SCr显著高于其他3型,eGFR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型。78.6%(66例)患者兼血瘀证,CKDⅡ、Ⅲ、Ⅳ、Ⅴ期患者中兼血瘀证分别为50%、70%、88%及90.5%。85.7%(72例)患者兼湿阻证,水湿证患者CKD分期以Ⅱ~Ⅲ期为主;湿热证患者以CKDⅢ~Ⅴ期为主,湿浊证患者以CKDⅣ~Ⅴ期为主。结论 CAN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移植肾功能损伤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张智  王济生 《光明中医》2014,(10):2082-2084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中医分型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踝臂指数( ABI)的相关性。方法11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并且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中医分型。测定所有人血清hs-CRP和ABI。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ABI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在观察组患者中,气阴两虚、肾阳亏虚、阴阳两虚与阴虚热盛患者血清hs-CRP,ABI均有明显差异( P<0.05,P<0.01);气阴两虚、肾阳亏虚之间的hs-CRP,ABI无明显差异(P>0.05);气阴两虚与阴阳两虚之间hs-CRP、ABI有明显差异(P<0.05);肾阳亏虚与阴阳两虚之间hs-CRP,ABI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hs-CRP和ABI可以指导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分型。  相似文献   

12.
马路  汪卫华  阎俊慧  史文慧 《河南中医》2012,32(12):1620-1622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泄浊法治疗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苏合丸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68例,西医予基础对症治疗,中医分为脾肾气虚、肾阳虚衰、气阴两虚三型辨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临床疗效,包括血肾功能、尿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9.70%.治疗后血肌酐(Ser)、尿素氮(BUN)、尿N-乙酰葡萄胺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24 h尿蛋白定量(Tupr)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肌酐清除率(Ccr)有所升高,肾功能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好转(P<0.05).脾肾气虚型有效率为93.55%,气阴两虚型为90%,肾阳虚衰型为82.35%.结论:补气活血泄浊法治疗马兜铃酸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朱刚  孙伟  张沙丽 《山西中医》2010,26(11):38-41
目的: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观察138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研究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MHD患者中单纯虚证患者较多,占53.7%。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占47.1%(65/138)。(2)该组MHD患者本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小于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标实兼证中湿热证小于湿浊证(P〈0.05);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透析时间长于气阴两虚证及阴阳两虚证(P〈0.05);脾肾气虚证原发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肝肾阴虚证以高血压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气阴两虚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糖尿病为主,阴阳两虚证以红斑狼疮、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痛风、肾癌为主。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特点表现为急证、重证较少,而慢证、轻证较多。(2)患者年龄因素、透析时间因素、原发病因素可以影响中医证候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风偏瘫患者的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五态人格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对79例患者进行评定。结果:1)五态人格,病例组与常模、证型间在不同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医学应对方式,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病例组和部分证型的个性与应对方式呈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中风偏瘫患者在个性和应对方式上整体阳偏盛,肝阳上亢证和风痰瘀阻证最为明显,肝肾阴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次之,痰瘀阻络证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先天禀赋、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药物误用;其总体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指气阴两虚、五脏内虚,终末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涉及脏器主要有脾肝肾,其中尤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根本;标实多为燥热、瘀血、痰浊、水湿等。糖尿病肾病从糖尿病发病到终末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可总结为:阴虚-气阴两虚-偏阴虚者发为肝肾阴虚;偏气虚者发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由于DN病因病机复杂,标本虚实错杂,临床辨治本病应把握总体病机,确定病理因素,明确病因,辨证治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方法:对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前后两次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证候因子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的临床征象,中医证候积分上,肝肾阴虚中医证候因子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候组,阴虚血热、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这三类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第一次随访时有明显增加(P0.05),而肝肾阴虚、脾虚湿盛两组随访前后证候积分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阶段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正虚以肝肾阴虚为主,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肝肾阴虚证候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aplasticanemia,CAA)肾阳虚和肾阴虚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雄激素受体(androgenreceptor,AR)、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水平及相关内分泌激素与正常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CAA患者中医证型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AA肾阳虚和肾阴虚患者治疗前AR和GR水平及肾阳虚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AR和GR水平;(2)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CAA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浆中甲状腺激素类、性激素类及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水平。结果:(1)CAA肾阳虚和肾阴虚患者治疗前的AR、GR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CAA肾阳虚患者治疗前AR、GR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肾阴虚患者(P〈0.05或P〈0.01)。肾阳虚患者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AR、GR表达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2)CAA患者FT3、FT4、睾酮水平较正常组均有下降(P〈0.01或P〈0.05),经治疗后,有明显上升趋势,统计学无差异(P〉0.05);肾阳虚患者FT4、皮质醇、睾酮水平显著低于肾阴虚患者(P〈0.05)。结论:检测CAA患者外周血AR、GR表达水平及相关内分泌激素等水平可能成为中医证型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动态监测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压变异相关参数的关系。方法:监测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和中医辨证分型,计算夜间血压下降率,以此判断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阴虚阳亢证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较其他组均最显著(P〈0.05)。肾阴虚证收缩压夜间下降率、血压变异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相关参数、血压昼夜节律与中医不同证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通过中医辨证分型能初步判断靶器官损害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变腹水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56例肝硬变腹水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SAAG检测,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滞湿阻证SAAG值较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寒湿困脾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困脾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其他证型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变腹水中医证型与SAAG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