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接受ICL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82例(160只眼),术前平均屈光度球镜(-13.65±4.25)D,柱镜(-2.65±0.75)D。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内皮细胞计数等情况,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5~1.0,平均0.78±0.32。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1.0,平均0.59±0.36,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79±0.30。达到术前矫正视力92只眼(57.5%),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68只眼(42.5%),随访6个月至2年,无明显变化。术后屈光度数平均球镜(-0.75±0.65)D,柱镜(-0.55±0.25)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126±260)个/mm2,术后6个月为(3069±308)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矫治高度近视及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超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前房负镜植入两年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前房负镜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 11例 ( 2 0眼 )。屈光度数最高 -2 9D ,最低 -9 45D。术前进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直径、角膜内皮计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检查。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显微手术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访 2年 ,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计数、前房反应、人工晶状体位置、瞳孔改变等。结果 术后 2年所有患者平均裸眼视力 0 73 ,矫正视力 0 92。平均眼压为14 17mmHg ,无一例眼压升高。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 2 499 3± 3 19 6)个 /mm2 ,平均损失率 3 4% ,与术前无明显差异。ICL袢脚均未造成对房角的影响。所有患者瞳孔对光反应良好 ,无一例出现白内障。结论 前房负镜植入矫正高度近视 ,尤其是高于 -12D的超高度近视 ,2年观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治超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我院于2010-07/2013-07开展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患者18例32眼,屈光度-10.5~19.0D,散光-0.5~4.5DC,术后1d,1wk,1mo,3mo及1a密切观察术后眼压、屈光改变、视力及角膜内皮、前房深度、虹膜、拱高、晶状体情况,随访1a。
  结果:术前裸眼视力0.01~0.05,最佳矫正视力0.4~1.0,术后裸眼视力0.5~1.2,1mo 时平均拱高547±222μm (95%CI 442~672),1a 时平均拱高528±268μm (95%CI 354~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1眼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3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虹膜少许脱色素,未见严重并发症。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术后视力效果好,屈光度稳定,可预测性强,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接受普通型PPC-ICL或散光型PPC-TICL植入矫正手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32例(64眼),术前球镜度-10.0~-19.0 D,柱镜度0.0~-3.0 D,等效球镜度为(-15.16±3.15)D,术后随访2年,观察指标包括UCVA、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中央前房深度(ACD)、前房角(ACA)宽度、PPC-ICL拱高及晶状体透明度.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2年所有患者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等效球镜度小于±1.0 D者达75%(48眼).术前患者眼压平均为(15.0±3.6)mmHg,术后2年平均为(16.0±3.3)mmHg,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4,P>0.05),术前患者ACD平均为(3.14±0.19)mm,术后2年平均为(2.70±0.26) mm,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7,P<0.05).术前ACA宽度平均45.00°±7.19°,术后平均32.80°±6.75°,术后ACA宽度较术前降低,平均减少13.20°±6.17°,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6,P<0.05).术前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 844±266)个/mm2,术后2年平均为(2 729±255)个/mm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6,P>0.05).术后位于理想拱高(250~750 μm)者58眼,占总眼数91%.术后2眼发生晶状体前囊下混浊,无继发性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 PPC-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22例39只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为-7.0~-24.0D,平均(-14.50D±3.50)0;散光-0.50~-4.50D,平均(-2.25±1.32)D.术后检查视力、眼压、裂隙...  相似文献   

6.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TICL )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0-10/2014-06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60例310眼,分析其裸眼视力( UCVA)、最佳矫正视力( 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和屈光度显著改善且稳定。术后 UCVA>0.8的有86%,BCVA未见下降,11%比术前提高1行,68%比术前提高≥2行;96%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D。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植入术后1h有14眼眼压升高,均未超过28mmHg,术中晶状体损失1眼行透明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环曲面人工晶状体( TICL )旋转1眼,术后视网膜脱离3眼,黄斑出血1眼。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可预测性高,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高度近视患者18例(34只眼)接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每只眼术前及术后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睫状肌麻痹验光、角膜曲率、裂隙灯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UBM、B超、角膜水平直径散瞳眼底检查.手术在表面麻醉下进行,作透明角膜隧道式切口,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置于透明晶状体与虹膜之间,术中1点位作虹膜周切口.结果 34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8±0.06,0.5±0.3;术后分别提高为0.5±0.2,0.7±0.2,术后裸眼和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9.9±5.4)D,术后1个月平均屈光度为(-1.5±1.5)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3249.6±337.1)/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为(3103.4±305.5)/mm~2丢失率为4.5%.术前平均眼压为(15.5±2.7)mmHg,术后第一天眼压为(19.4±7.3)mmHg,增高率25.2%.通过UB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0±0.30)mm,而术后1月明显减少到(2.99±0.19)mm,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后随访中前房深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矫正效果好、预测性好、可逆性和简单等优点,但要谨慎看待这种手术长期的安全性,更长时间的随访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及有晶状体眼后房型散光人工晶状体(PPC-TICL)植入术是矫正高度近视及近视合并散光的主要方法,但术后常残留低度近视,需进一步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治残留近视,这种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关注. 目的 观察PPC-ICL或PPC-TICL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后LASEK治疗残留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5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等效球镜度≥-20.00 D的超高度近视且接受PPC-ICL植入术或PPC-TICL植入术后6个月仍残留近视者9例14眼,其中行PPC-ICL植入术者4例8眼,行PPC-TICL植入术者5例6眼,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可提高2行以上.对术眼进行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和眼底检查,排除禁忌证后行LASEK,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LASEK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BCVA、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拱高、晶状体、眼压变化,评价PPC-ICL或PPC-TICL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后用LASEK矫正残留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术眼手术顺利,术后术眼眼前节无明显炎症反应和严重并发症.术前、PPC-ICL植入术后6个月和LASEK术后12个月术眼UCVA、BCV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360、1.778,均P<0.05),LASEK术后术眼UCVA均高于术前BCVA.术前、PPC-ICL植入术后6个月和LASEK术后12个月术眼屈光度分别为(-22.27±4.29)、(-3.75±2.25)和(-0.42±0.63)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70,P<0.05),LASEK术后术眼屈光度明显低于术前、PPC-ICL植入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前、PPC-ICL术后6个月及LASEK植入术后12个月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663、1.055,均P>0.05).LASEK术后12个月和PPC-ICL术后6个月拱高分别为(0.69±0.26) mm和(0.71±0.2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2,P>0.05). 结论 PPC-ICL或PPC-T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常残留一定程度的近视度,进一步用LASEK矫正残留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贾丽  张超  唐红  张愉  王婧  秦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736-738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中高度近视患者17例33眼,术前屈光度-8.00~-24.00 (平均-15.46±6.26)D,眼轴长度25.33~33.77(平均30.22±2.55)mm。33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也称植入性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 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TICL)。其中,22眼植入ICL,11眼植入TICL。术后观察视力、屈光度、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等。 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1wk,所有手术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眼压稳定。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适用屈光度范围广,术后屈光度稳定,视觉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89例(114眼)高度近视接受ICL植入术,对比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前房深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1例发生一过性高眼压,余眼压正常.所有患者无白内障、青光眼或色素播散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ICL植入术具有可预见性、安全稳定、可逆性的特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单切口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9例18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9mo,观察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散光变化、眼压、内皮细胞计数等。

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眼内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18眼手术前后平均屈光度分别为-13.38±-5.32,

-0.25±0.38D; 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06±0.04,0.6±0.2; 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0.3,0.7±0.3; 术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眼压为13.23±3.18mmHg,术后平均眼压为15.03±1.25mmHg; 内皮细胞计数术前为3 008±298个/mm2,术后为2 896±246个/mm2; 前房深度术前平均为3.56±0.29mm,术后为3.68±0.37mm,角膜散光术前0.52±0.30D,术后角膜散光0.67±0.45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切口植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具有手术操作风险低、眼表损伤小、成本低、术源性散光小的优点,为一种适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植入新型中央孔型ICL V4c术后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01/2017-06在我院接受新型中央孔型ICL V4c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58例116眼,术后1wk,1mo,1a进行随访,观察UCVA、BCVA、等效球镜、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拱高、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UCVA和BCVA较术前提高(P<0.01),术后1mo与术后1a无差异(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SE较术前降低(P<0.01),虽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1),但术后1mo与术后1a等效球镜几乎接近0D。术后1a手术安全指数为1.33±0.67,手术有效性为1.32±0.69。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眼压无差异(P>0.05)。术后1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无差异(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未见白内障、青光眼、角膜内皮失代偿等。术后满意度为100%。

结论:新型中央孔型ICL V4c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术后1mo视力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ICL)更换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 年4 月至2016 年3 月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因ICL V4c在眼内的拱高低于100 μm而接受PPC-ICL更换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7 例(10 眼)。术后随访6 个月,观察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拱高、角膜内皮细胞数量(ECD)、瞳孔直径及眼压(IOP)等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对术前和术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L植入术前、ICL更换术前及术后6个月UCVA(LogMAR)分别为1.52±0.29、0.02±0.08、0.00±0.0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08,P < 0.001)。ICL更换术后6 个月UCVA、BCVA均较ICL植入术前UCVA、BCVA显著提高(P < 0.05),与ICL更换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眼ICL更换术后6 个月UCVA等于或超过ICL植入术前BCVA。ICL更换术后6 个月拱高(410±175)μm,较ICL更换术前[(74±25)μm]明显增加(t=5.93,P < 0.001)。ICL植入术前、ICL更换术前及术后6个月ECD、瞳孔直径、IOP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一术眼出现晶状体前囊膜下混浊。随访期间亦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针对PPC-ICL植入术后拱高过低进行ICL更换手术是有效的,但远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低度近视患者植入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 V4c)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01/2017-06在我院接受ICL V4c植入术的中低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术后1wk,1mo,1a进行随访,观察UCVA、BCVA、SE、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拱高、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UCVA、BCVA均较术前提高(P<0.01),术后1mo与术后1a UCVA无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UCVA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术后各时间点BCVA两两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SE均较术前降低(P<0.01),术后1wk平均SE接近0D。术后1a手术安全指数为1.05±0.14,手术有效性为1.07±0.14。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眼压均无差异(P>0.05)。术后1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无差异(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未见白内障、青光眼、角膜内皮失代偿等。术后满意度为100%。

结论:ICL V4c植入术是治疗中低度近视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术后1mo后视力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6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眼科接受植入前免黏弹剂ICL植入术治疗近视患者共26例51眼。统计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拱高、眼压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51眼)患者中术后1周UCVA≤0 logMAR的有46眼(90.2%),术后1个月、3个月均有48眼(94.1%)UCVA≤0 logMAR;手术的有效性指数为1.142±0.176。术后随访终点患者BCVA[(-0.042±0.066)logMAR]较术前BCVA[(0.011±0.045)logMAR]显著提高(F=32.609,P=0.000),手术的安全性指数为1.150±0.165。随访终点患者残留等效球镜度在±0.50 D和±1.00 D内分别有38眼(74.5%)、47眼(92.2%);随访终点患者拱高为130~1145(465.85±238.23)μm。患者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338,P=0.28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瞳孔阻滞、前囊膜混浊、白内障、角膜内皮失代偿、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植入前免黏弹剂、单切口的ICL植入术矫正近视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前房内植入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治疗高度近视眼的预测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0例(76只眼)高度近视眼患者,术前屈光度数为-9.50~-26.25 D,平均(-15.89±3.78)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5~1.0,植入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Phakic 6H型)矫正高度近视眼,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术前术后观察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届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和眼前节的变化等。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为0.3~1.5,最佳矫正视力0.5~1.5,残余屈光度数为-2.00~+0.50 D,平均(-0.40±0.64)D,屈光度数在≤±1.00 D以内占96.1%。术前和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3174±248)个/mm2和(3067±320)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和术后1年眼压分别为(16.12±2.32)mm Hg(1mm Hg=0.133 kPa)和(15.29±3.38)mm 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只眼主诉有眩光。2只眼瞳孔呈竖椭圆形,2只眼晶状体下偏约1.0 mm。1例患者双眼在术后8个月时曾出现黄斑区出血。结论有晶状体眼房角支撑型硬性人工晶状体治疗超高度近视眼安全有效,且预测性好,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Shen Y  Zhou TA  DU CX  Wang Y  Xia JH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1):1000-1004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选取1997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就诊高度近视患者113例(216只眼),平均年龄30岁,均在球周麻醉及表面麻醉下经3.2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V2型15例,ICLV4,美国STAAR公司),随访术前及术后1d、1周及1、3、6、12、24、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等。术前检查等效球面屈光度数(17.78±3.88)D,平均随访18.2个月后观察屈光状态,24.3个月后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最后一次随访等效球面屈光度数为(-1.00±1.40)D,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D以内者191只眼(88.4%),±0.50D以内者165只眼(76.4%)。术前屈光度数在-20.00D以下的有151只眼,与预期屈光度数差别±1.00D以内者145只眼(96.0%),±0.50D以内者128只眼(84.8%)。随访期间屈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及以上168只眼(77.8%),4只眼(1.85%)下降1行。4只眼(1.85%)发生需手术治疗瞳孔阻滞性青光眼,3只眼(1.39%)发生晶状体前囊下混浊,均行人工晶状体取出,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下降。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000-100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CPIOL)矫治高度近视眼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高度近视眼患者41例(66只眼),等效球镜度数(SE)(-15.12±3.93)D,植入PCPIOL.术后随访3年,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前房、瞳孔、PCPIOL和晶状体、眼底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3、6个月、1、2、3年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SE显著改善.术后3年时,UCVA≥0.5有86%,≥0.8有43%;BCVA未见下降,11%比术前提高1行,68%比术前提高≥2行;96%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D,57%稳定在预期的±0.50D.术后1、2、3年的角膜内皮细胞累积丢失率分别为9.26%、12.84%、18.54%.除了1只眼黄斑出血外,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PCPIOL矫治高度近视术后3年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Yu AY  Lin ZD  Wang QM  Luo SK  Li B  Zhong XW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4):336-339
目的研究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PIOL)矫治高度近视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高度近视眼患者13例(25只眼),等效球镜度数(SE)(-15.63±3.51)D植入ICPIOL。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前房、瞳孔、ICPIOL和晶状体、眼底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d、7d及1、3、6、12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SE显著改善。术后1年时,所有眼UCVA均1〉0.5,其中〉10.8有71.43%;BCVA未见下降,95.24%提高≥2行,4.76%提高1行;所有眼的屈光状态均稳定在±2.00D,其中±0.50D有71.43%,±1.00D有85.71%。术后1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统计学意义。除了7只眼术中在夹持虹膜固定ICPIOL时有轻度虹膜脱色素,1只眼主切口渗漏于术后第2天重新缝合外,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ICPIOL矫治高度近视术后1年内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