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依据思想库理论及中国旅游业研究机构现状,可以看出旅游企业思想库是旅游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为旅游业、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研究机构,旅游企业思想库应从筹资机制、思想生产机制、人才机制、管理机制、检验机制等5个方面进行具体构建。在运营过程中,旅游企业思想库应注意研究数据来源的权威性、研究范围的广域性、研究过程的保密性等一些问题,充分发挥“智囊”作用,帮助旅游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环境意识结构,设计了旅游企业环境意识调查问卷,其主要的指标体系包括:旅游环境知识水平、旅游环境态度、旅游环境评价和旅游环境行为四个方面。对指标体系各部分之间以及每一指标部分的每一题目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重的确定,而且对各部分的每道题目的各个选项予以赋分数。基于权重和赋分,结合调查问卷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指标体系各部分评价模型和环境意识总体评价模型,以此来计算草原旅游发展中旅游企业环境意识水平的综合得分。经过分析得出,旅游企业环境意识模式是“环境行为制约型”模式,从总体来看,环境知识不是制约旅游旅游企业环境意识水平的关键问题,环境评价和环境态度也不是主导因素,而旅游企业的环境行为是至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根据聚集分形理论,以皖南旅游区景点系统为例,对其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并测算出聚集维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优化皖南旅游区子系统的划分,最终确定大皖南旅游区系统,即以黄山风景区作为中心景点,九华山风景区作为次级中心景点。结果显示:皖南旅游区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比较明显的随机聚集分形结构,且黄山风景区作为中心景点,其吸引力范围足以涵盖到九华山风景区。最后,根据聚集维数测算结果,结合皖南旅游区的实际,对进一步优化皖南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本分析法,使用词频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6个5A级沙漠型旅游景区的在线评论内容。结果表明:(1)沙漠旅游正在向大众旅游发展,可以分为观光型旅游景区、过渡性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景区3个阶段;(2)核心吸引物是自然资源,以“沙+水”模式为主,游客感知差异明显;(3)出游方式倾向于亲子游和自助游,孩子的旅游体验是亲子游中的关键,线上攻略是自助游游客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行程规划倾向于目的地景区组合,景区效率、收费、服务态度、游客数量与基础设施是影响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针对沙漠旅游提出了合理开发沙漠资源、重视景区间协调发展、综合发展景区功能、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银发族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银发族选择旅游目的地最重要主因子分别是行程感受、安全需要、目的地类型和设施条件。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这4个调查结果中的子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行程节奏舒缓度、饮食安全、目的地舒适度以及游览观光类型目的地等4个子因子是银发族选择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跨国企业投资带动各生产要素全球性自由流动和交换,中国旅游企业海外投资逐渐呈现多线程、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基于连锁网络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该文考察了目的地区位选择视角下2004—2019年中国旅游企业海外投资网络的整体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旅游企业海外投资网络整体密度较低,具有显著的距离衰减和零散分布特征;2014—2019年北美和东亚海外投资累计数量较多,其次为西欧、大洋洲和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数量最少。(2)旅游企业海外投资空间分布双核主导优势明显,“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形成以中国香港、日本为核心的亚洲东部及东南部区域和以美国、荷兰为核心的欧美区域两大板块。(3)旅游企业海外投资网络度数中心度分层明显,具有跳跃式特征,呈现“富人俱乐部”态势;中间中心度和结构洞水平整体数值偏小,目的地枢纽作用差距较大且不显著,海外投资“马太效应”明显。最后从旅游企业的海外投资动机、目的地需求异质性、节点辐射效应发挥等方面提出优化中国旅游企业海外投资网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DEMATEL-ANP模型的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阐释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和生态化视角构建四维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运用系统集成的DEMATEL-ANP评价模型,以2000-2018年中国大陆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识别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体系中不同指标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上评价和分析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及其动态演化规律,进一步运用泰尔指数判别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合理化与高级化在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具有基础作用,高效化是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指标,生态化是新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和新方向;2)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呈现初始起步、稳步增长、波动提升、迅猛发展的阶段演化特征,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和生态化4个维度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由濒临失调向良好协调演变;3)中国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且区域差异主要源于东部地区区域内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旅游淡旺季形成及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旺季是旅游业长期以来存在的普遍现象,而目前国内对此类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协调对策进行综合探讨的文章并不多,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其形成机制图,最后提出了协调旅游淡旺季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引入湿地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和"生态承载能力"两个概念,通过资源资产化管理厘清湿地生态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着眼于源头市场化监管,责任约束;通过生态承载能力监控,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限制在生态良好可控范围之内,从而形成以生态向好带动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促进生态投入的良性均衡形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深圳高端旅游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美田 《热带地理》2012,32(4):452-456
基于整体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构建影响深圳高端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深、港、穗高端旅游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指出深圳相对于港、穗高端旅游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结果表明,深圳高端旅游发展除了政府投入增长率较港、穗具有优势之外,在贸易开放程度、国际化语言环境、高品质的休闲娱乐环境、高品位的购物环境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针对这些差距,提出了深圳高端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到城市群旅游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 城市群旅游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总结了城市旅游和城市群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 分析了城市旅游向城市群旅游转向的推动因素和路径, 最后讨论了城市群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趋势。研究认为, 旅游主要在城市商业区塑造和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经济与就业增长、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引导或加速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6 个方面促进城市发展。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具有互利性、动态性。城市群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带动了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交通条件提升、空间结构优化、旅游合作4 个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趋势是城市群旅游形成的重要动力, 城镇体系是空间建构的物质基础, 旅游产品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及差异化是推力, 以快速交通为代表的交流手段是科技支撑, 政府对城市群旅游发展起到主要协调作用, 这5 个因素推动着城市旅游向城市群旅游的转变。城市群旅游强调政府和市场调控下多系统、多要素下的动态相互作用, 城市群研究是城市旅游研究的深入。对城市旅游、城市群旅游内容进行系统归纳可为今后城市群旅游研究奠定基础, 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助2000–2018年中国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区位商测度城市旅游经济的相对集聚水平,进一步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非线性关系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环境承载力均呈现增长趋势,但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阶段波动特征;26个城市的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环境承载力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正向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作用关系。本文从旅游产业集聚视角探讨旅游环境承载力提升和调控路径,有助于地方政府有效统筹旅游产业集聚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76,自引:8,他引:76  
吴晋峰  包浩生 《地理科学》2002,22(1):96-101
在阐明旅游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将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界定为以目的地和客源地为结点、交通线路为连接所形成的占据一定空间范围的网络。并用结点数、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拓扑参数对旅游网络结构进行了拓扑分析。最后探讨了旅游网络结构模式研究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新越  芦雪静 《地理科学》2020,40(7):1160-1170
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相关数据,综合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方法,研究中国31个省(区、市)旅游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样化集聚程度则表现为东高西低;②专业化集聚指数热点区集中于西部省份,冷点区以华东和华中省份为主;多样化集聚指数热点区位于中国沿海各省份,冷点区则主要包括新疆、西藏;③SDM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提高,专业化集聚产生抑制效应,不同区域影响效应具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以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带动旅游经济,中部地区多样化集聚的正向效应尚未显现,而西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对旅游经济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我国城市群研究划分为起步期、渐进期和快速发展期3个阶段,对国内学者使用的诸多城市群区域的相似概念进行辨析;从城市群空间界定、城市群特征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空间演化、城市群经济联系、城市群规划及其一体化发展、城市群经济整合和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策略6个方面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群研究的理论进展,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群研究在理论的系统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文要素的关注以及生态环境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认为我国城市群的研究将在交通、生态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原城市群建设与河南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带动战略的重要举措".城市群的发展必然促使交通系统更加完善,人均GDP增长更加迅速,招商引资更加强进,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从改善交通线路、扩大客源、提高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等方面论述了中原城市群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提出了建立中原城市群综合旅游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与最优规模演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城市群集聚效应模型并对中原城市群最优规模进行测算。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为中间投入品市场,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192,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为2.700,规模外部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440;通勤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并不显著影响城市总产出,中原城市群目前并未存在明显抑制集聚的拥挤效应。最优规模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所有城市均低于城市最优规模,户籍制度造成了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市场化促进了城市群内的每个城市自发地向最优规模演进,差距年均缩小2.6%;2006—2011年,政府规划新城加速了这一差距的缩小,但同时郑州和洛阳的城市规模出现了"过载"。  相似文献   

18.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认定和评价旅游资源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该文以地貌旅游资源为例 ,研究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的构建及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实现 ,并将此模型应用于舒城县地貌旅游资源评价 ,与国家旅游局“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申请评定报告”中的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进行对比研究 ,证实了特征值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旅游系统预警机制与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大量发生的旅游热点过于集中而导致的旅游质量下降的情况。试从旅游客流的角度加以研究。文章通过对客流影响因素的分析,试图将景区与通道的容量加以结合,构建一个系统,对旅游预警问题进行探讨,并对预警的过程进行了划定,即通过对旅游客流的正确分析与预测,得出旅游预警信号,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旅游客流加以适当的引导和控制,以达到提升旅游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引入模糊区间层次分析法(IGJAHP),从客源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者行为、客源地与旅游地相互作用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客源市场多因子计量分析模型;以鄢陵花卉苗木科技园旅游客源市场为实证,划分核心客源市场、基本客源市场和机会客源市场,提出旅游市场开拓的方向;通过与距离衰减规律和主成分划分方案的对比分析显示,客源市场模糊区间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满足多因子、人工决策、非均质、竞争等条件,适用于中小尺度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但在选取评价指标和构建判断矩阵方面对研究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