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酸敏感离子通道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关节软骨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关节软骨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大鼠右侧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导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SICs在AA大鼠关节软骨的表达.结果 经半定量RT-PCR分析,ASIC1a、ASIC2a和ASIC3在AA大鼠关节软骨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显示蛋白表达的变化与mRNA变化一致.结论 AA大鼠关节软骨中ASICs的表达增多,可能与关节软骨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2.
1997年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的发现启动了1999年OPG/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RANK系统的确立,骨骼通过破骨细胞(OC)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OB)的骨形成来保持其动态平衡,OC是骨吸收的唯一细胞,它的增多或活性增强就会引起一些骨破坏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OP)、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类风湿关节炎(RA)的骨破坏、肿瘤骨转移导致的骨破坏等].OPG/RANKIJRANK系统已经被确认是OC骨吸收的终末效应分子[1].  相似文献   

3.
适量的氟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则可能引起慢性全身中毒性病变,即慢性氟中毒[1].氟中毒损伤各个系统的器官组织,尤以损伤骨骼和牙齿最为严重,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其病理表现主要是骨形成和骨吸收平衡破坏,骨转换加速[2],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相互调节组成了持续不断的骨重建过程.长期小剂量氟可以促进骨形成,大剂量则可引起骨质疏松或骨质硬化[3].  相似文献   

4.
骨组织生命活动周期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过程被称为骨重塑,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起主导作用〔1,2〕,对维持人体骨量和体液中钙离子浓度十分重要。在骨重塑中,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协调失衡会导致骨质减少甚至骨质疏松,许多与骨代谢异常相关的疾病如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等的发生与骨质流失密切相关。Wnt/β-catenin通路是骨骼发育和骨骼内稳态的重要调节通路〔3~6〕,能调节Wnt途径相关因子的表达,激活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或使正常骨细胞代谢受抑制。其调控骨细胞生命过程具有双面性,例如Wnt联合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5功能缺失使骨量下降,其激活突变则引起高骨量的发生;细胞厚体(DKK)1的高表达抑制骨形成,使用DKK1拮抗剂后可促进成骨分化。研究中医药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骨代谢相关机制已逐渐成为热点,已有较多学者取得了一定成果,这对于发挥中医药潜在治疗优势具有重要意义〔7~10〕。  相似文献   

5.
钙剂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鼍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  相似文献   

6.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骨组织代谢疾病,软骨下骨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成骨细胞表达异常的生物学表型与软骨下骨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其可使软骨承受更高的应力;软骨下骨成骨细胞产生的代谢调节因子通过骨和软骨间微结构直接促进软骨细胞退变。免疫和脂类代谢通过成骨细胞调节骨组织代谢,参与骨性关节炎病变过程。进一步阐明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在骨性关节炎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可为骨性关节炎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骨骼是人体代谢活跃组织,骨骼不断进行骨转换以维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力学强度。骨骼所处微环境较为复杂,细胞外囊泡、microRNA、活性氧、激素及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和微环境理化性质都参与调控骨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系统间的交流,从多环节调控骨转换。本文综述骨微环境对骨转换的影响及其机制,为防治骨骼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物是寄居在人体肠道中、与人体共生的庞大群体,是人类的第二基因库.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与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肠道微生物可介导机体健康状况和病理进程的诸多方面,如骨的生长发育和骨疾病.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活动、免疫机能、内分泌等途径调节骨稳态,介导骨健康,...  相似文献   

9.
AIDS是肆虐全球的世纪瘟疫,自1995年出现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得到有效控制[1].对HIV感染者骨骼系统病变而言,HAART之前主要以感染和恶性肿瘤为主;而随着HAART的广泛运用,骨质疏松和骨坏死已成为常见的并发症[2].早在1990年Goorney等[3]报道,男性HIV感染者出现骨坏死.1993年Hernandez等[4]发现,HIV感染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改变.随后有许多报道,HIV感染者骨密度下降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的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10.
代谢性骨病与免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是参与钙磷代谢调节的主要器官,骨组织在一生中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成骨细胞负责骨形成,破骨细胞负责骨吸收,使骨组织保持着骨转换的动态平衡。近期研究显示免疫调节因素可以活化破骨细胞,调节上述骨转换过程。许多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可伴有免疫系统激发的破骨细胞活化、骨吸收增强的全身性骨量减少。研究还发现,65岁以上的妇女骨密度降低与高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相关[1],可见骨骼系统疾病与免疫系统联系密切,目前已出现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骨骼免疫学(Osteoimmunology)[2]。代谢性骨病是由于全身骨…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以骨代谢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失调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普遍的观点是较高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对骨骼有保护作用,BMI也是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指标之一[1]。然而,这一观点逐渐受到挑战,大量临床研究表明,BMI对骨密度及骨折的保护作用受骨骼部位的影响[2]。并且,以腰围、腰臀比定义的肥胖对骨甚至产生负面影响[3,4]。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细胞,和脂肪细胞有着共同的起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MSCs)。骨髓脂肪与成骨细胞分化上相互制约。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通过三种可能的机制影响骨重塑,包括分泌直接针对骨骼的细胞因子,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改变对骨骼的交感神经,以及旁分泌对邻近骨骼细胞的影响[5]。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复杂的骨代谢疾病,以骨量减少和骨骼微结构退化为特征,增加骨折的风险,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了解OP的发生发展机制有助于实现精确预测病情和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然而,涉及OP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仍不清楚。近年研究证实,表观遗传修饰可能影响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风险。一些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 ncRNAs),已被证明是表观遗传调节因子,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影响包括骨代谢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本文综述近年常见ncRNAs介导的OP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NF-κB信号通路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因子Kappa B(NF-κB)最初发现是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增强子κB序列特异结合并调节κ轻链转录的核蛋白因子.随后发现NF-κB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及炎症反应等基因表达调控[1,2],同时研究表明在很多常见的情况下出现NF-κB的异常激活或抑制,如肿瘤、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这些都表明NF-κB无论是在正常还是疾病状态下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骨质疏松(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OP发生是由于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失衡,大量研究表明,NF-κB信号通路不仪在骨形成和骨吸收起着重要作用,而且通过与其他信号通路相互联系,彼此作用,影响OP的发生.因此,我们就NF-κB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心血管疾病(CVD)是一类临床常见疾病,其病种丰富、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有调控水盐重吸收、传导心脏感觉等作用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针对CVD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发现ASICs除了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外,在心血管系统中也大量存在并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总结归纳ASICs在CVD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ASICs相关性药物在CVD中  相似文献   

15.
ⅡA分泌型磷脂酶A2 (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 group ⅡA,PLA2 G2A)是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家族中的一员,是花生四稀酸代谢的关键酶,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1-2].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LA2G2A与胃癌、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3-8].本研究检测胰腺癌组织PLA2G2A的表达,探讨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预后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最早从骨基质分离出的一种磷酸化糖蛋白,富含唾液酸.因其介导骨组织细胞与骨基质的连接,参与骨基质矿化和重吸收过程而得名.OPN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因子,骨桥蛋白参与多种生命现象,如骨代谢、肿瘤的生长转移、炎症与免疫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OPN在大鼠血管损伤后新生内膜中的表达明显上调,而且它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外膜细胞的迁移,被认为是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1].本文对OPN的基本性征以及它在血管损伤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护骨素(OPG)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和缺乏跨膜结构域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通过与NF-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结合而发挥骨保护作用.OPG不仅抑制破骨细胞生成,还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各种上游因子如甲状旁腺激素、前列腺素、TNF、IL等最终均通过改变RANKL/OPG的比率而发挥作用,血清RANKL/OPG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骨破坏具有预测作用[1].  相似文献   

18.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是凝血因子和纤溶物质合成的重要场所,对机体的凝血及纤溶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动态平衡起主要调节作用.妊娠期新陈代谢旺盛,肝脏负担明显加重,一旦孕妇有产科诱发因素如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妊娠与肝炎相互影响,免疫反应过于激烈,多因素参与将肝脏损伤放大,短期内造成大量肝细胞坏死,肝功能严重受损.与非孕期相比,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更易发展成重症肝炎,破坏机体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平衡,发生大出血,成为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2].本研究旨在通过对39例妊娠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止、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的检测,探讨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病患者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肝病常伴有肝性骨病,导致骨质疏松[1-4].采用先进的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新的血清骨代谢指标观察慢性肝病患者骨矿物质密度和骨代谢状态的变化报道甚少.我们采用DEXA测量慢性肝病患者和与患者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BMD),并同时对其血清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认为,多数老年期痴呆的发生和发展是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且存在多靶点多通路的交互影响.病理研究显示,多数老年期痴呆患者大脑中同时存在多种病理改变[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样病理、血管性病理改变及路易小体形成等],单纯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或单纯的AD均较少见[1-2].老年人大脑功能进展性地退化,对遗传及环境因素引起的病理性损伤的抵御能力下降[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