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措施。方法CRT植入术者55例,男性38例,女性17例,年龄(62.5±9.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DCM)41例,缺血性心肌病(CHD)1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脏扩大2例,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1例。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Ⅲ级-IV级。均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后常规应用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随访2~60(24.9±15.5)个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左室电极置入失败1例(1.8%),发生电极导线脱位3例(5.5%),膈肌刺激2例(3.6%),术中急性左心力衰竭竭1例(1.8%),血管迷走反射(VVR)1例(1.8%),均妥善处置,未发生恶性结果。结论CRT植入术术中和术后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以电极导线脱位最常见;针对不同的情况妥善处理才能充分发挥CRT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安爽  刘源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78-8278
目的观察三腔起搏器CRT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功能NYHAⅢ~Ⅳ级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者30例,起搏前均为窦性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心电图QRS平均时限145 ms,行CRT起搏器植入。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对比观察CRT起搏器植入前后患者心功能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CRT起搏器起搏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充盈增加,二尖瓣反流量降低,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提高至Ⅰ~Ⅱ级,心电图QRS平均时限缩短。结论三心腔起搏器治疗DCM伴CHF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刘红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487-3488
200811我科收治1例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并发重症心力衰竭的患者,行心室再同步化(CRT)治疗,因冠状窦口畸形,走向变异,冠状窦(CS)电极植入未能成功,择期行左心室心外膜电极植入,5d后完成CRT治疗。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儿茶酚抑素(CST)水平对慢性心衰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136例,根据1年内是否再次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发生了不良心血管事件组;对照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血浆CST 水平,应用 ROC 曲线分析血浆 CST 水平预测慢性心衰患者1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收缩压、心率方面差异显著(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血浆 CST 水平显著升高(P <0.05)。血浆 CST 水平为0.85 ng/mL 是预测慢性心衰患者1年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最佳阈值点,敏感度为73.6%,特异度为87.4%;血浆 CST 高水平患者较血浆 CST 低水平患者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 <0.05)。【结论】血浆 CST 水平升高是慢性心衰患者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能够有效的预测患者1年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择72例内科药物治疗(治疗时间≥1月)不理想的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证实存在明显的室间、伴/不伴室内机械性不同步.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40例,继续药物治疗;Ⅱ组(CRT组),32例,植入心脏三腔起搏器行再同步化治疗,并于术后1个月、6个月时根据超声检查调整优化起搏参数.观察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后治疗效果.结果 CRT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脏的同步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 CRT治疗可改善难治性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三腔起搏器广泛应用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导致的死亡率。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可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1]。由于扩张性心肌病的主要危险在于充血性心衰,代偿能力低下,对麻醉药耐受性差,故其麻醉处理非常棘手,传统的局部麻醉已经无法适应手术和患者病情的需要。本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对三腔起搏器手术采用第三代I型喉罩(LMA.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左心室纵向收缩应变(LS)及TDI两种方法在评价左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性及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66例CRT应答者及17例CRT无应答者,分别应用LS和TDI评价左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在起搏器植入前后,记录LS测量的机械延迟间期(MD)及TDI测量的电机械延迟间期(EMD).结果 植入起搏器前,LS测量所有CRT应答者的MD均>60 ms,TDI测量75.76% CRT应答者的EMD>60 ms,无应答者两种方法测量的延迟时间均≤60 ms.植入起搏器后,LS测量所有CRT应答者的MD均降低,TDI测量29.41% CRT应答者的EMD未下降,LS测量无应答者的MD增高,TDI测量无应答者的EMD却无变化.结论 LS延迟间期>60 ms可以精确预测CRT应答.对于预测CRT应答,LS明显优于TDI.  相似文献   

8.
金玲  李俊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531-5531
2004-01-2009-06本院成功地为19例扩张型心肌病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患者植入了心脏三腔起搏器,有效改善部分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水平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测定196例UA,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30例非冠心病者(N)外周血MCP-1水平,比较三组MCP-1水平变化,根据MCP-1中位值水平将UA患者分成两组,随访两组UA患者近半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①UA组MCP-1水平[(172.63±18.27)pg/mL]高于SAP组[(135.25±13.61)pg/mL](P<0.001),SAP组[(135.25±13.61)ph/mL]高于正常对照组[(116.67±6.21)pg/mL](P<0.001);②随访半年,196例UA患者共有23例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高MCP-1组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较低MCP-1组(22.6(vs9.8(),高MCP-1的相对危险度为2.15,95(CI(1.67~3.28)(P<0.05)。【结论】MCP-1是UA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高水平的MCP-1可预警UA患者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程亚敏  成益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2):2350-2351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年龄>80岁)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策略.[方法]39 例行心脏起搏治疗的高龄患者,年龄>80(84.5±5.7)岁,植入单腔起搏器26例,双腔起搏器13例,分析其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结果]术后并发囊袋血肿2例,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气胸1例,急性脑梗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加重1例;7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及调整起搏模式等处理后好转出院,1例脑梗死患者死亡.[结论]高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可改善预后;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模式可减少伴发疾病的恶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非梗死型异常Q波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无心肌梗死相关的症状及体征但心电图有梗死型异常Q波75例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结果非梗死型异常Q波各具有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可在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等患者的心电图上出现。结论 ECG出现异常Q波,未必一定是心肌梗死,要注意对异常Q波特点的观察分析并注意其动态变化,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具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埋藏式三腔起搏除颤器(CRT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进行CRT或CRTD植入治疗,从而分析研究CRT或CRTD对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伴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或伴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22例,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肥厚性心肌病1例,均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反复治疗后疗效不佳,符合CRT或CRTD植入适应证,植入CRT或CRTD。结果所有患者植入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41个月。1例患者术后因全身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同时按照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与术前相同的最佳药物治疗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33.08±5.99)%,术后(45.17±7.47)%,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运动耐量6分钟步行距离术前(315.39±21.32)m,术后(426.28±72.52)m,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术前(67.59±8.38)mm,术后(64.60±8.92)mm,术后较术前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Ⅲ-Ⅳ级改善为术后Ⅰ-Ⅲ级。结论 CRT或CRTD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等,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CRTD可以通过预防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我院收治心脏再同步化(CRT)起搏器植入治疗心衰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68岁。因劳累后胸闷、心悸、气短1 a于2008-02-24入我院。2007-07在阜外医院行心肌灌注显像示:左室增大,前壁、心尖及间隔血流受损。继之在阜外医院行冠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此后患者反复心衰多次在我科住院治疗,经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后,病情可好转,但不能维持疗效,且运动耐力低下,稍事活动即气喘不止。期间多次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宽度呈进行性增宽,2007-05为140 m s,2007年底则延长为160 m s。超声心动图示:左房44mm,左室60 mm,LVEF 29%,E/A<1,右房、右室不大;心脏同步性评价:(1)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E、A峰融合,提示房-室失同步;(2)心室射血前时间:LV-PEP 155 m s,RV-PEP 96 m s,左、右室差59 m s(正常<40 m s),提示左-右室失同步;(3)左室各节段收缩速度达峰时间提示下壁、后壁收缩延迟。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心脏失同步。于2008-02-28在局麻下行CRT三腔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将左室电极经...  相似文献   

14.
<正>终末期心力衰竭(心衰)是指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至末期,经优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加重或需多次住院治疗,部分患者因出现缓慢心律失常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我科收治终末期心衰、起搏器依赖1例,因使用开塞露不当致直肠损伤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在电子纤维肠镜下成功电凝止血,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女,81岁。因反复活动后气促12年,加重伴下肢水肿1周,以心衰收入院。有慢性心衰史12年,7  相似文献   

15.
孔小阳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7):128-128,F0003
植入型三腔转复除颤器(CRT—D),独立RV和LV输出和顺序双室起搏,优化双心室起搏,左室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确保双心室同步。它充电时间快速稳定,减少患者晕厥,减少不必要的电击治疗,确保患者安全。它能全面评估患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状况,帮助医师、护士全面管理心力衰竭患者,现将我科1例CRT—D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谌栎  代宏平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181-2182
【目的】总结本科床旁紧急安装临时起搏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出现致命性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施行临时起搏器植入,针对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积极的术后观察处理。[结果]32例患者临时起搏器均成功植入,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起搏期间有3例出现电极脱位现象,经调整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顺利渡过超急期。【结论】有效的护理对临时起搏器的成功植入及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超声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术后参数优化。方法12例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心功能分别为Ⅲ级或Ⅳ级),其中8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在充分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植入人工心脏三腔起搏器(InsyncⅢ),行CRT,术后继续接受抗心衰药物治疗。术后1周在超声指导下对起搏器进行优化,设置合理的AV间期和VV间期。评价优化前、后LVEDD、LVEF、主动脉瓣VTI、二尖瓣VTI、Ts-SD、6MHW、QRS间期。结果12例患者CRT治疗1周后,LVEDD由优化前的66.12±5.32mm减少到64.79±5.31mm(P>0.05);LVEF由优化前的(30.91±6.22)%增加到(32.25±5.96)%(P<0.01);主动脉瓣VTI由优化前的14.47±2.42 cm增加到16.35±2.31 cm(P<0.01);二尖瓣VTI由优化前的16.23±3.33 cm增加到21.78±4.40 cm(P<0.01);Ts-SD由优化前的42.17±23.88m s减少到37.74±22.38m s(P>0.05);6MHW由优化前的324.62±25.49m增加到367.31±22.01m(P>0.01);QRS间期由优化前的129.00±6.65m s减少到128.65±6.31m s(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超声在优化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同步化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装置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静  裴大军 《护理学报》2008,15(8):42-43
总结8例重度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三腔起搏器(CRT)植入的护理要点,包括心理护理、局部并发症观察、电极脱落及CRT起搏器功能的判定、出院指导等。本组8例患者均顺利植入CRT,术后心功能状态、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QRS波变窄;1例出现局部血肿,及时处理后明显改善。认为CRT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重视和加强术前护理评估、起搏器功能的判定及术后的随访指导有利于治疗的成功、为减少并发症、术后康复和提高生命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钟凌  黄文芳 《检验医学》2014,29(9):935-939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不同疾病阶段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变化规律,探讨持续增高的H-FABP早期对其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分析184例CHF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和10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清H-FABP、B型纳尿肽(BNP)水平。依据测定结果进行分组,第1组患者(82例)的H-FABP处于较低水平,第2组患者(102例)的H-FABP持续处于高水平,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H-FABP水平为≤0.6 ng/mL,第1组患者H-FABP在其入院及出院时均处于较低水平[3.042±0.914、(2.891±0.890)ng/mL];第2组患者H-FABP入院及出院时均处于较高水平[12.276±3.991、(9.374±3.116)ng/mL]。随访中,共有54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29.35%,54/184),其中24例因心血管事件而死亡、30例因心血管事件而再次入院。第1组中有10例(12.20%)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第2组中有44例(43.14%)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曲线显示,相对于第1组而言,第2组无病生存率明显较低(P0.001)。在心血管事件发生前平均27 d H-FABP即出现明显升高,而BNP出现明显升高的时间比心血管事件发生平均早10 d,H-FABP比BNP平均早17 d出现异常。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年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BNP、H-FABP均与心血管事件相关,将其纳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FABP持续高表达是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OR=5.462,P0.000 1)。结论对CHF患者而言,H-FABP是一种较新的监测指标,能为早期预测患者预后、优化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20.
高龄患者27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高龄老年患者27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75~93岁,其中85岁以上1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噩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QT间期延长5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