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XCL12水平的改变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23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CXCL12水平。对脑梗死患者进行NIHSS评分及mR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脑梗死组患者血浆CXCL12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根据mRS评分,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亚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亚组(mRS评分3~6分),比较两亚组患者的血浆CXCL12水平,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CXCL12水平[(3.75±1.40)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96±0.67)μg/ml](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组患者血浆CXCL12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857,P0.01)。预后良好亚组患者血浆CXCL12水平[(4.56±1.24)μg/ml]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2.75±0.84)μg/ml](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CXCL12水平升高是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OR=0.416,95%CI:0.225~0.768,P=0.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CXCL12水平升高,是其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血浆CXCL12水平可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详细收集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3例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通过ELISA法测定患者1 d、7 d、12 d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计算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并进行NIHSS评分、TOAST及OCSP分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7 d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根据mR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及预后不良组(2分),比较两亚组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预后中的作用。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7 d血清骨桥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8.05±5.47)ng/ml vs(5.05±2.37)ng/ml,P0.01]。其水平与入院时梗死面积(r=0.254,P=0.007),NIHSS评分(r=0.233,P=0.013)均呈正相关。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骨桥蛋白水平6.565 ng/ml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07,95%CI 1.212~8.485,P=0.019)。结论骨桥蛋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可溶性E(sE)-选择素、可溶性L(sL)-选择素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ACI患者(发病<72 h)血清sE-选择素、sL-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并与20名健康者作对照.应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测量ACI患者急性期脑梗死的体积,分析其与血清sE-选择素及sL-选择素水平的关系.结果 ACI患者血清s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10.49±8.70)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93±2.07)ng/ml](P<0.01),而sL-选择素的表达水平[(4.29±2.22)n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6.41±3.28)ng/ml](P<0.01);血清sE-选择素、sL-选择素水平与脑梗死体积不相关.结论 ACI患者血清sE-选择素表达上调,sL-选择素表达下凋,但都与脑梗死体积不相关,两者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10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Ang-1水平检测,同时采集相关的临床资料。病例组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将NIHSS评分5分者定义为病情轻度组,5~15分为病情中度组,≥16分为病情重度组。病例组90 d后随访行mRS评分,将mRS评分≤2分者定义为预后良好组,2分者定义为预后不良组。结果病例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均P0.01)。病情轻度组患者血清Ang-1水平[(1.12±0.35)ng/ml]与病情中度组[(0.96±0.39)ng/ml]、病情重度组[(0.76±0.49)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进一步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Ang-1水平呈负相关(r=-0.267,P=0.002)。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时NIHSS评分、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而血清Ang-1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显著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及血清Ang-1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预后密切相关(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ng-1水平较低,且血清Ang-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和肽素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方法对60例脑梗死急性期和5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和肽素水平检测,分析血浆和肽素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浆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病灶越大,和肽素水平越高(p<0.05)。NIHSS评分中者血浆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轻者(p<0.05);评分重者血浆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轻者(p<0.01);评分重者血浆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中者(p<0.01);评分中-重者血浆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轻者(p<0.01)。结论血浆和肽素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判断脑梗死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水平(IL-8) 的变化及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检测36例腔隙性脑梗死、36例脑梗死和3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s-CRP和IL-8含量.结果 腔梗组和脑梗组hs-CRP含量分别为(10.42±0.68)、(18.45±1.28)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8±0.47)mg/L(P<0.01),CI组hs-CRP含量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腔梗组和脑梗组IL-8含量分别为(29.65±18.24)、(36.57±19.0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98±16.87)ng/ml(P<0.01),在脑梗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9ml)hs-CRP为(21.36±1.48)mg/L,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9ml)的(15.30±0.97)mg/L(P<0.01),2组IL-8含量分别为(38.1±19.87)、(33.45±18.67)ng/ml,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症过程参与了脑小血管病变;hs-CRP和IL-8水平与脑缺血程度以及脑的小血管病变范围密切相关.hs-CRP 及IL-8是预测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卒中单元规范化治疗;在治疗前、治疗14 d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检测有关血常规、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与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脑梗死各亚组的血浆脂蛋白[Lp(a)]、尿酸、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降低;轻、中度亚组血糖及中、重度亚组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中度亚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重度亚组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重度亚组治疗前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亚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NIHSS评分与血糖、hs-CRP、Hcy、尿酸、D-D、LDL、Lp(a)水平相关(OR=1.235~4.042,P<0.05~0.001).结论 血糖、hs-CRP、Hcy、尿酸、D-D、LDL和Lp(a)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的表达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同期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患者的昏迷程度;测定患者的脑梗死面积和血压情况;对所有患者行3个月随访,分析血浆NT-proBN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NIHSS评分、GCS评分、脑梗死面积和高血压显著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随访3个月,死亡16例,存活49例;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可能是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五聚素3(PTX-3)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03-2014-03作者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记录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PTX-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入院时血糖(GLu)、纤维蛋白素原(FIB)、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C)以及随访28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预后评分情况,比较NIHSS≥5分及NIHSS5分、不同血浆PTX-3水平以及不同预后分组之间上述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1)NIHSS≥5分组患者入院时PTX-3、hs-CRP、WBC、GLu、FIB显著高于NIHSS5分组(P0.05),而两组TC/HDL-C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TX-3≥5.56μg/L组患者入院时hs-CRP、WBC、GLu、FIB显著高于PTX-35.56μg/L组(P0.05),入院时NIHSS≥5分、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患者所占比例亦显著高于PTX-35.56μg/L组(P0.05),而两组TC/HDL-C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PTX-3、hs-CRP、WBC、GLu、FIB等亦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而两组TC/HDL-C间比较统计学差异(P0.05);(2)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PTX-3水平与hs-CRP(r=0.486,P0.05)、入院时NIHSS评分(r=0.367,P0.05)、WBC计数(r=0.459,P0.05)、GLu(r=0.386,P0.05)呈正相关,而与年龄、FIB、TC/HDL-C、收缩压及舒张压无相关性(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PTX-3水平与老年脑梗死近期预后密切相关(OR=1.295,P0.05)。结论血浆PTX-3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高水平PTX-3可作为老年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丹参素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血浆纤溶激活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丹参素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血浆纤溶激活系统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对照组、低剂量[5 mg/(kg·d)]丹参素组和高剂量[10 mg/(kg·d)]丹参素组,每组10只.应用自体血栓注入,制成大鼠脑梗死模型;用ELISA方法 检测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I)含量;RT-PCR测定大鼠脑组织中t-PA mRNA及其PAI-I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脑梗死对照组[(2.65±0.43)ng/ml]比较,低剂量及高剂最丹参素组t-PA含量[(3.29±0.13)ng/ml、(6.37±0.19)ng/ml]明显升高(均P<0.01),两丹参素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I);与脑梗死对照组比较,低剂量丹参素组PAI-I含量[(2.65±0.40)ng/ml]降低(P<0.05),高剂量丹参素组PAI-I含量[(1.98±0.32)ng/ml]明显降低(P<0.01),两丹参素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梗死对照组比较,低剂量及高剂量丹参素组t-PA mRNA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37±0.14)、(0.46±0.12)]均明显升高(均P<0.01),两丹参素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梗死对照组比较,低剂量及高剂量丹参素组PAI-I mRNA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54±0.12)、(0.36±0.07)]均明显降低(均P<0.01),两丹参素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参素可以改善脑梗死大鼠纤溶功能,并且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预后的影响及干预治疗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法检测152例ACI患者发病<24h(治疗前)、1个月和6个月时血浆Hcy水平。按发病<24h时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Hcy组、高Hcy组,后者又分为干预治疗组[给予叶酸5mg/d、维生素(Vit)B620mg/d、VitB120.5mg/d,连续6个月]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在发病后各时点对3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6个月时,干预治疗组血浆Hcy水平比治疗前以及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均P<0.01);正常Hcy组和干预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BI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增高的ACI患者预后较差,对高Hcy血症干预治疗可以改善AC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及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C反应蛋白的变化,评估C反应蛋白在ACI的预后及并发MOD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和82例ACI患者(ACI组)出现首发症状7天以内血清CRP的含量,其中腔隙性脑梗死20例(LCI)组,ACI并发MODS患者(MODS)组32例,急性脑梗死30例(SACI组,即非LCI并且未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结果 (1)30例健康者全部CRP<10 mg/L,ACI组CRP>10 mg/L的阳性率达97.5%;(2)SACI组及MODS组CRP水平与LCI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ODS组CRP水平较SACI组明显增高;(3)血清CRP<30mg/L时,MODS的发生率为0,血清CRP水平>30mg/L时,随着CRP水平的升高,ACI发生MODS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结论血清CRP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MODS的发生率呈正相关,CRP是判断ACI预后和并发MODS的一个有效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改变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检测86例脑梗死患者(CI组)、2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和48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浆Fib及CRP含量.在CI患者入院当天和4周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结果 CI组和LCI组血浆Fib、CRP水平和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NDS重型患者血浆Fib、CRP含量明显高于中型、轻型患者(均P<0.01);中型患者血浆CRP含量显著高于轻型患者(P<0.01).血浆Fib和CRP含量异常组患者住院4周时显著进步和进步的比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无变化和死亡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Fjb和CRP水平均明显升高,病情重的患者升高更明显;血浆Fib、CRP含量升高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M)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92例ACI患者和60名正常人的血浆AM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ACI组发病后24h、48 h、7 d、21 d时AM浓度分别为(63.38±4.45)pg/ml、(90.13±6.59)pg/ml、(55.80±7.27)pg/ml和(37.68±6.70)pg/ml。ACI组各时间点血浆AM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13±5.69)pg/ml](P<0.05~0.01)。ACI组血浆AM水平自发病后开始增高,至48 h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ACI组各时间点AM浓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CI后血浆AM水平明显升高。AM系统参与了ACI的发病过程,起到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可能作为ACI早期诊断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骨桥蛋白(OPN)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150例,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5例为对照组; 将脑梗死组按颈动脉IMT值分为ACI无颈动脉斑块组74例和ACI合并颈动脉斑块组76例; 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OPN水平,通过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测量颈总动脉IMT值。结果 ACI无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PN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 ACI合并颈动脉斑块组血浆OPN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ACI患者血浆OPN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s=0.291,P<0.05)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OPN水平升高,且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提示OPN可能参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梗死TOAST各亚型的关系。方法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病因分型方法分类后,检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亚型之间的血浆FIB水平。结果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缺血性卒中(SOE)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外,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各亚型中的FIB浓度增高均有显著意义;其中,FIB浓度在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LAA)中的浓度最高,但与心源性亚型(CE)无明显差异,与腔隙性亚型(SAA)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浆FIB水平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与LAA、CE型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8年11月连续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 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与1年死亡、预后不良(mRS>2分)及卒中复发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996例,年龄22~98岁,平均64.83±11.28岁,男性2481例 (62.09%);青中年组1214例(30.38%),老年组2782例(69.62%)。老年组男性比例、文化水平、过 量饮酒、糖尿病、住院期间静脉溶栓治疗比例低于青中年组,舒张压、空腹血糖、TG、TC、LDL-C、白 细胞计数、压疮评分低于青中年组;老年组吸烟、心房颤动、冠心病、卒中史、颈动脉狭窄比例,住 院期间新发肺炎、新发消化道出血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比例,以及收缩压、HDL-C、Hcy、胱抑素-C、 纤维蛋白原、入院NIHSS评分、跌倒评分高于青中年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 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1年死亡风险(OR 2.770,95%CI 1.479~5.189,P =0.001)、预后不良 风险(OR 1.721,95%CI 1.301~2.275,P<0.001)及卒中复发风险(OR 1.396,95%CI 1.011~1.927, P =0.043)均显著升高。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老年组1年死亡、预后不良及卒中复发风险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老年急性 脑梗死患者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及干预,以降低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96例ACI患者(ACI组)和9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ACI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A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41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8例)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7例);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A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ACI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RBP水平较无斑块组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表明,RBP水平和UA、DD和FI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92,r=0.088,r=0.09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OR=2.769,95%CI 0.007-0.722)。结论血清RBP可能是动脉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并且可能与A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CD147的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作者医院住院治疗的ACI患者79例(ACI组),另设对照组37例,选自门诊体检者,入选者均无脑血管病证据和(或)头颅MRI/CT检测正常者。以ELISA法检测两组血浆CD147水平,并比较两组CD147水平;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ACI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分析其与CD147水平的关系。结果ACI组血浆CD14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35.80±187.63)pg/mL比(352.70±91.32)pg/mL;t=8.693,P=0.000〕。ACI组患者NIHSS评分<8分组明显低于≥8分组〔(526.48±143.02)pg/mL比(761.02±150.56)pg/mL;t=-7.103,P=0.000〕。相关分析显示CD147水平与NIHSS评分成正相关(r=0.749,P=0.000)。结论ACI组患者血浆CD147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93例确诊的ACI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测量结果分为有CAS斑块组(60例)和无CAS斑块组(33例);将患者CAS程度分为0~4级。采用循环酶法检测两组ACI患者血浆Hcy水平,对血浆Hcy水平与CAS的斑块及其硬化程度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ACI患者有CAS斑块组血浆Hcy浓度[18.83(15.20~24.03)μmol/L]明显高于无CAS斑块组[12.30(9.70~15.10)μmol/L](P<0.05);且有CAS斑块组高Hcy血症发生率(36.67%)较无CAS斑块组(12.12%)显著增高(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老年ACI患者中,CAS斑块形成可能与血浆Hcy水平升高有关;CAS程度愈高,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